回覆列表
  • 1 # 燕王禧酒

    如果朱標不早逝,燕王朱棣不會造反,即便會造反,還會成為朱標的得力助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朱標和朱棣關係非常好,

    一,如果朱標不早逝,朱棣會造反嗎

    1..首先,朱標是嫡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標是根正苗紅的嫡長子,而且還是朱元璋親自培養的接班人,13歲時,朱標被封為太子,開始了長達25年的儲君生涯,因此朱標有絕對的正統性,

    2.其次,25年的儲君生涯,使朱標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關係,畢竟,朱元璋是把朱標當做接班人在培養,朱標成年以後,朱元璋給予了朱標大量處理政務的機會,而且朱標不僅是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朝廷上也很受百官的尊敬。

    二,朱棣舉兵反朱允炆的理由

    可惜,很多事情沒有如果,事實就是朱標的早逝,朱允炆的繼位,逼著各王造反的,他認為皇位怎麼輪也輪不到隔代的朱允炆。

    2.急於削藩逼迫了朱棣提前的造反

    明朝的藩王制度一向是個詬病,尤其是朱元璋早期分封的諸王,不但有三衛的府兵,甚至還有封地的財政,政務管理權,藩王權利的巨大給朱允炆執政登基造成了一定的麻煩,朱允炆因此決定消藩,並且毫不手軟地向他的叔叔們舉起了屠刀,幾位勢力較小的藩王先後被削,被貶庶人。朱棣一看形勢不對,於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打著“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最終靖難成功。

    3.朱允炆的能力比朱標,朱棣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如果說朱標還健在的話與朱棣敢不敢造反,是兩碼事,如逼得太緊了,照樣反,何況不會出現那種情況,因這弟兄倆關係特別好,相反,朱標過逝以後,朱棣感覺這個家得管管了,,對於書生氣十足的小輩子侄,還是十拿九穩的,況且,燕王朱棣有勇有謀,相當善戰,此消彼長,朱允炆和朱棣對比差距明顯。《奉天靖難記》中記載,太祖謂“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這一句很明顯了,朱元璋對燕王朱棣評價甚高。

  • 2 # 我是小金呀01

    不會,因為朱標是絕對正統皇位繼承人,就像權力的遊戲裡面鐵王座的繼承人雪諾一樣,朱棣不可能去冒險造反,只會心裡想想。

    朱棣以清君側為名,因為朱元璋在生前留下了《皇明祖訓》其中有一段: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當時朱棣說支援建文帝的齊泰和黃子澄是奸臣,所以舉兵清君側。

  • 3 # 阿魯恩佐

    我覺得有可能會造反。

    首先,朱棣本就有稱帝的野心。雖然說朱標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在法理上有天然的正統性,但是朱標的弟弟們也都不是省油的燈。以朱棣為代表的藩王們,也都跟隨朱元璋征戰治理國家多年,政治經驗豐富,且手握重兵。所以說,不論朱元璋把皇位傳給誰,也磨滅不了其它兒子意圖皇位的野心。

    其次,朱棣不願放棄既得利益。歷朝歷代,地方勢大威脅中央,中央都要削藩。各地藩王在地方經營多年,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政治勢力。中央朝廷要削藩,就算藩王們本人願意為了朱家王朝的穩定,聽從中央的指令,藩王周圍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極力鼓動藩王們對抗中央。況且,一般情況下,藩王們都不會願意放棄既得利益。歷史上因削藩激起兵變的教訓比比皆是,西漢景帝削藩,康熙削三藩,都激起了兵變。朱標想要動弟弟們的乳酪,不動刀兵,順順當當的削藩,可能性也不大。

    朱棣起兵的理由是“清君側”,就是說清除朱允炆身邊的奸臣小人。朱允炆做皇帝,身邊會有奸臣,難道朱標做皇帝,朝廷就不會有奸臣了嗎?

  • 4 # 語溪雨

    朱標如果繼位,也許會出現以下情形:

    1.朱標極有可能會對洪武超一些被殺官員進行平反,啟用一批被打壓的能臣幹吏。

    2.重視手足情的朱標,不會對自己親兄弟下手,削藩可能性不大,即便實施,形式上和手段上會相對溫和很多。不要忘了,朱棣造反的藉口就是“奉天靖難”

    3.朱標繼位,錦衣衛是否還能存在,兩說。

    4.朱棣如果繼續造反,造反成功的可能性,還是依然存在,而且機率相對還會大一點。

  • 5 # 九叔趣談

    如果朱標沒有早亡,我個人認為朱棣是不敢起兵的。

    朱標是一個仁善的人,仁講仁義,善,人很善良。朱標是朱元璋的大兒子,生於亂世,又勤於實踐,因此有很強的政務能力,並且他為太子二十多年,早已有他自己的勢力。

    如果他接班,順利登基為帝。以朱標的地位,他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乃是正統血脈,而朱棣是庶出,而且朱標無論人品和威望,都要強於朱棣,唯一不如朱棣的地方或許是帶兵打仗吧!

    朱允文為帝,朱棣可以說我這小侄子不懂事啊,身邊有奸臣,我要清君側!但如果是朱標做了皇帝,朱棣沒有任何清君側的藉口,朱標是他的大哥,是正統血脈,需要你個庶出的弟弟來清君側?那麼造反也就無從談起了。並且朱標為帝,他是很仁善的,不會似朱允炆那樣刻薄寡恩,朱標和朱棣關係本也不錯,所以朱棣也沒必要造反,那麼或許歷史上也就沒有永樂皇帝了,更沒有永樂大典了。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就請關注下我吧!到我的主頁,有很多精彩的歷史故事,等你來品鑑!

  • 6 # 使用者111629394083

    朱元璋太子朱標去世後,其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成功繼位。僅僅3年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永樂皇帝,朱允炆則消失了去蹤成了一個迷。當年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朱棣還敢造反嗎?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以前還事業還沒有成的時候就著重培養他,隨著勢力擴大又請了很多大儒指導。其他兒子的教育相比朱標差得遠。

    朱元璋稱帝同時,毫不猶豫的冊封朱標為太子。而且還把愛將常遇春的女兒許配給他作老婆,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因此藍玉與朱標的關係非常好。

    朱元璋位的中期,朱標的執政能力已經比較成熟,開始接觸一些中心的權利,換成其他人敢碰朱元璋的權力,朱元璋會立刻翻臉的。

    不要感覺朱標是一個軟弱的人,他對北方的朱棣已經有所防範。藍玉經常在北方作戰,他看出了朱棣野心勃勃。在返回南京時,藍玉提醒朱標注意“北方的燕王。”

    公元1392年,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直接跳過了剩餘的兒子們,直接冊封寶貝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在朱標去世時,名將傅有德、馮勝、湯和和新一代的藍玉都還在。他對兒子朱標有信心相信能夠穩定局面。但孫子朱允炆根本鎮不住那些驕兵悍將。為了保證孫子朱允炆能夠坐穩皇位,朱元璋開始一輪大清洗。

    藍玉、馮勝、傅有德先後被殺,就連一些戰功赫赫的中級將領也被殺掉。朱元璋此舉本來是為了保證孫子能夠順利繼位,但是他其實給朱允炆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燕王朱棣長期在北方與蒙古軍隊作戰,手下自然擁有一批猛將以及戰鬥力強悍的軍隊。朱標還是太子時,朱棣屬於有賊心沒賊膽。但是到了朱允炆繼位之後,朱棣則開始了實際行動。因為老父親朱元璋把能打仗的將領殺得差不多了,就剩下一個耿炳文。

    如果當年朱標沒有英年早逝,具備駕馭這些名將的能力,那麼多強將領肯定還會活著。北方的朱棣在準備造反時,就不得不考慮是不是朝廷的對手。

    最靠譜的歷史發展就是,朱棣老老實實做自己的藩王,然後歷史按照朱標的軌跡發展。至於還會不會出現1644年的問題,這個實在難說。

  • 7 # 東方大史

    我想燕王肯定不會造反,而且也不敢造反,朱標是朱棣的大哥,在朝堂之上威望很高,本身也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

    而且分封的諸王,包括朱棣都對朱標很服氣,即使朱棣膽大包天真的起兵造反,估計很快就會被鎮壓。

    如果朱標不早逝,朱元璋也不會大肆殺戮功臣,那時候朝堂上人才濟濟,朱棣更不敢反

    朱標如果能夠順利繼位,那麼朱元璋也不會除去像藍玉這樣能征善戰的大將,要知道朱元璋早期曾經為朱標留下了一個人才濟濟的文管武將團隊,要不是朱標死了,朱元璋也不會輕易的殺了藍玉等功臣。

    而且朱標治理國家很有經驗,他如果下令削藩,肯定不會這麼急躁。朱棣當時起兵造反,就是因為已經被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

    畢竟在朱棣之前,已經有五位藩王被削去爵位,還被幽禁南京,而下一個動手的目標就是朱棣,這種情況下朱棣怎麼可能不造反,要不然下半輩子只能苟延殘喘了。

    如果朱標還在,那情況就會不一樣,就算是削藩,朱標的手段也會比較溫和,不至於激起藩王直接造反,就像是朱棣登基之後,他的削藩方法就很成功。

    總的來說,朱標對待自己兄弟不會那麼狠心,而且只要不是危急朱棣的生命安全,朱棣絕對不會造反。

    朱棣起兵時,打出的旗號為:清君側,靖國難

    不管如何,起兵總要有個合適的藉口,朱棣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看起來有些合法性,就以奉天靖難為藉口,朱元璋曾經在《皇明祖訓》規定如果朝中出現奸臣,藩王可以帶兵入京靖難。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棣就稱建文帝身邊的黃子澄和齊泰是奸臣,他起兵的行為是想要匡扶社稷,清剿君王身邊的奸臣。

    但是藩王要進京靖難,首先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朱棣自然沒有得到皇帝的許可,畢竟這也不過是他用的藉口而已。

    這就是所謂的:清君側,靖國難。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靖難之役。

  • 8 # 古泉趣藏

    1.人世間好多事都是逼出來的。朱棣靖難之役也是不得已。如果朱標繼承皇位,以朱標的閱歷仁慈和對國情及諸位弟弟的瞭解,應該不會斷然採取消藩政策,至少不會那麼生硬地推行消藩政策,朱棣也就沒有了‘’清君側,靖國難‘’的藉口,自然也就不會造反了。果真如此的話,明朝乃至中國以後的歷史很可能會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2.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法定繼承人,朱棣異母兄。自幼隨宋濂學習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威信最高。在朱元璋刻意栽培下,很早就參與國事,是朱元璋心目中皇儲第一人。

    3.朱允炆,朱標的次子,朱標死後被朱元璋立為繼承人。朱允炆登極時年21歲。朱允文年輕,儒雅,靦腆,而他的三位老師,雖都是飽學之士,但都是些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對於問題的分析往往限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導致消藩失敗。

    4.其實,朱棣具備造反的一切條件,甚至早就有當皇帝的野心,唯獨缺少藉口。

    首先,實力最強。燕王駐守北平,面對的明朝最大的敵人北元。其軍需準備,戰爭經驗,軍事才能,軍心士氣都在諸王之上。其次,建文帝消藩,事實上違背了朱元璋封藩的本意,給造反留下了口實。第三,建文帝對被消藩後貶為庶人的諸王安置不妥,引起皇親不滿和朱棣的恐懼。第四,朱元璋殺功臣,使建文帝手下沒有戰將,減少了朱棣造反的顧慮。第五,朱棣有勇有謀有野心。第六,朱棣一方上下同心。在這種形勢下,朱允炆及其手下文臣,不能審時度勢反而一再逼迫,甚至企圖暗中抓捕朱棣,致使朱棣忍無可忍,正好以"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為理由起兵造反。

    5.回望朱棣在位的政績,應該說他功大於過。其在外交、文化、政治、經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鄭和下西洋,與海外諸國來往密切,明朝形成了萬國來朝的局面,弘揚了國威,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此可見,朱棣具有開闊的眼界和大國君王的風度。他當年造反,未必就是壞事。

  • 9 # 唯戀無名

    前言,如果朱標不早逝,燕王朱棣不會造反,即便會造反,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朱標和朱允炆不同,朱標優勢太多了。

    一,如果朱標不早逝,朱棣會造反嗎

    1..首先,朱標是嫡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朱標是根正苗紅的嫡長子,而且還是朱元璋親自培養的接班人,13歲時,朱標被封為太子,開始了長達25年的儲君生涯,因此朱標有絕對的正統性,皇位怎麼輪也輪不到次子朱棣,因此這點來說,朱棣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2.其次,25年的儲君生涯,使朱標積累了大量的人脈關係,這點是朱棣不能比擬的,畢竟,朱元璋是把朱標當做接班人在培養,朱標成年以後,朱元璋給予了朱標大量處理政務的機會,而且朱標不僅是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朝廷上也很受百官的尊敬。

    綜上所述,朱標無論是在皇位繼承上,還是在能力經驗上都是朱棣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只要朱標這個老大哥在,朱棣想造反還得掂量掂量,即便強行起兵,等待他的只有滅亡。

    二,朱棣舉兵反朱允炆的理由

    可惜,很多事情沒有如果,事實就是朱標的早逝,朱允炆的繼位,加快了朱棣造反的程序,如果說反朱標名不正言不順,那麼,反朱允炆可謂是理由充足。

    1.首先,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長幼有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朱棣既非長子又非嫡子,你反朱標名不正言不順,無人支援,相反,朱允炆確是隔代皇位相傳,也就是說,朱元璋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而是直接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元璋對外發布的聖旨寫得很清晰“皇孫世嫡,富於年齡,正位儲極,四海繫心”,但是,作為次子的朱棣可就不滿意了,兄終弟及,他認為皇位怎麼輪也輪不到隔代的朱允炆。

    2.急於削藩逼迫了朱棣提前的造反

    明朝的藩王制度一向是個詬病,尤其是朱元璋早期分封的諸王,不但有三衛的府兵,甚至還有封地的財政,政務管理權,藩王權利的巨大給朱允炆執政登基造成了一定的麻煩,朱允炆因此決定消藩,並且毫不手軟地向他的叔叔們舉起了屠刀,幾位勢力較小的藩王先後被削,被貶庶人。朱棣一看形勢不對,於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打著“誅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最終靖難成功。

    3.朱允炆的能力比朱標,朱棣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如果說朱標還健在的話,朱棣不敢造反的原因除了正統以外,朱標能力出眾,早早就替朱元璋處理政務,在軍中,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一旦朱棣造反,必將群起而攻之。相反,朱允炆年紀尚幼,資歷不足,在軍中朝中也無威望,而且朱允炆書生氣十足,也沒有治國經驗。相反,朱標過逝以後,朱棣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對於書生氣十足的小輩子侄,還是十拿九穩的,況且,朱棣有勇有謀,相當善戰,此消彼長,朱允炆和朱棣對比差距明顯。《奉天靖難記》中記載,太祖謂“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這一句很明顯了,朱元璋對燕王朱棣評價甚高。

  • 10 # 知天道應民心

    皇帝是誘人的,寶座是襲人的。漢景帝削藩時,曾有一句名言,削亦反,不削亦反;建文帝削藩時,也一再重複這句話名言;康熙削藩時,也一再複復這句名言。

    從某種意義上,不要說朱標活著了;就是朱元璋活著,在諸王勢力已形成之際,想削奪他們的兵權,也得小心加小心。因為宗族勢力壯大加之權力慾的不斷膨脹,溫情就顯得異常無力,理智也會蕩然無存。

    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著被絞死的危險。何況面對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誘惑。歷史上無數事例可以證明。漢武帝征戰匈奴,所向披靡,驕悍的匈奴聞之色變,但仍然震懾不了兒子的反叛。史載:“太子使舍人無且持節夜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因長御倚華具白皇后,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卒。.....太子立車北軍南門外,召護北軍使者任安,與節,令發兵。安拜受節;入,閉門不出。太子引兵去,驅四市人凡數萬眾,至長樂西闕下,逢丞相軍,合戰五日,死者數萬人,血流入溝中。”

    唐太宗,一代帝王,開創貞觀盛世,海內承平,四海為之臣服。面對帝王寶座,他的兒子齊王、太子李承乾依然敢於造反。史載:“祐與燕弘亮等謀,射殺萬紀,支解之。左右勸祐遂發兵,乃募城中男子年十五以上悉發,私署左右上柱國,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託東、託西等王,斥庫貲行賞,驅人築堞浚隍,繕甲兵。”“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李世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

    建文帝削藩之所以失敗,絕不只是因其輩分小,資歷淺,威信不足,而是因為其削藩策略不科學,又急不可耐,況功臣在朱元璋時盡失,朝廷對諸王的威懾力不夠,這樣的削藩策略及節奏,歷史上的哪個帝王也無法避免。從這層意義上,朱標不死,如果他敢像建文帝那樣急不可耐的削藩,諸王當然會造反了。甚至而言,就算朱標有計劃、有策略的緩慢削藩,能不能避免戰爭,都是個未知數。

    西漢初期,諸侯王分封更甚,諸侯王勢力遠比明朝強大,然經過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艱辛努力,並且付之以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才徹底完成削藩大業,維繫了中央集權統治,國家得以穩定統一。

    歷史的例證不勝列舉,在此不再贅述。歷史總是在驗證,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沒有對錯,只有科學的制度體系下的平衡,只有政治利益體的均衡,才能維繫封建家族統治秩序。

    朱棣起兵,口號為“奉天靖難”,誅除朝廷奸佞之臣,其實大家都明白,朱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寶座。古代中國皇權講求正統,文人講求委婉,故此看起來是清君側,實為清君。靖難之役成功後,建文也因一場大火不知所蹤,朱棣便在群臣的配合下,導演了一場歷史上經常演繹的勸進大戲,並在祭拜太祖陵前宣佈上位,已成就其正統的美名。正因為如此,歷史才多了一位開創輝煌盛世的帝王,他創造的豐功偉績遠非正統皇帝所能及。

  • 11 # 風華史

    由於這是道假設題,我們先看看真實歷史,再來評判。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逢藩必反。封建封建,分封建制,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唐有安史之亂,清有三藩之亂。反而是沒分封的秦、宋、元三朝沒有地方割據勢力作亂。

    朱元璋北驅韃虜,建立大明後,全天下分封二十五個王,這樣就相當於給帝國埋下二十五顆定時炸彈,也可以說朱允炆純粹是被朱元璋四大坑坑死的,這是其一。

    而朱棣起兵造反,在大一統朝代,成功只此一家。與其說朱棣雄才大略不如說建文帝不作死就不會死。朱棣反的根本原因是削藩,但同樣是削藩,朱允炆的削法真是極品。

    歷史上,兵部尚書齊泰提出削藩先取燕王朱棣,可朱允炆就不,他聽從翰林學士黃子澄的建議來了個騷操作:先對朱棣親兄弟周王朱橚下手,敲山震虎,給勢力最大的朱棣下馬威。

    朱棣好歹戎馬半生,鎮守大明北疆,是嚇大的?

    當時建文帝派李景隆率軍一路向北,明面說法抵禦蒙元,卻突然折返開封,抓住周王朱橚後就送去雲南當野人,過程近似偷襲。耍小聰明失大義,其他藩王怎麼想?

    朱棣開始其實並沒有反的準備和打算。講真,此人最多驕橫,心機還算不上深沉,不然在皇宮後花園也不會戲耍朱允炆,拍他後背說上句你小子也有今天這樣的話,要命的是這都給朱元璋看到,最後反而在朱允炆的求情下逃過一劫。

    在建文帝再以不足稱道的小事削齊王與代王后,朱棣乾脆送他的兒子們到南京為質,交出兵權以示順從。要這是以退為進之策,他現在就不該交出兵權!

    道衍和尚是朱元璋指派給朱棣誦經祈福的高僧,這是第二坑。這個道衍卻一直勸說朱棣造反,甚至可以說朱棣下定決心起事也有道衍的功勞在內。畢竟風險太大,削藩最多沒權,要造反全家老少性命朱棣也不得不掂量。

    但朱棣肯定也有佈局,比如北方諸將多為其舊部,盤根錯節,這是威懾朝廷別亂來的舉措,不然後來朱棣起事北方諸將投降者眾,而不是諸將應者景從。

    直到湘王被逼自焚,朱棣意識到朱允炆是想要命來的,他開始裝瘋賣傻暗中準備了,這時也是見招拆招,還真沒下定決心反。

    真正讓朱棣下定決心造反是由於北平都指揮使司張信的告密,朝廷要來抓他來了。起事時也比較倉促,王府內人心惶惶並且剛開始僅僅八百府兵!

    後來都知道,朱棣打著“奉天靖難”也就是清君側的理由,這是朱元璋《皇明祖訓》給朱允炆下的第三大坑: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如果沒這個理由,朱棣起事名不正言不順。別小看這個,滿清入關都要打個幫崇禎報仇的幌子,美國打伊拉克都要找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遮羞布。這理由非常關鍵,表明咱們都是幫皇帝或者一起打壞人的,戰場上你投降也無損大義,大明百姓牴觸情緒少。

    關鍵是朱棣造反眾藩王支援,特別是奪了寧王的朵顏三衛。就算這樣,三年靖難之役朱棣也多次遇險,結果朱允炆一句迂腐的“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二軍陣前不得傷害朱棣,從而逢凶化吉。

    朱棣打仗一衝前面建文軍就束手束腳了,再者以一國之力那麼大的優勢打個藩王都輸,只能說天命真不在建文,而朱棣靖難成功確實有不少運氣成分在內。

    當朱棣登基之後,他繼承了朱允炆的削藩,可看看人家是怎麼削的?

    可不是一個個削,削藩先削權!這才是溫水煮青蛙的正確開啟方式。眾藩王不患寡而患不均,反正咱們都一樣倒黴。

    那麼回到問題,朱標若在,即使同樣削藩,可以說朱棣吃了雄心豹子膽都不敢反,為什麼?

    朱元璋是把朱標當成帝國接班人一樣培養,老師是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常遇春、湯和、劉伯溫、藍玉等一大批開國功臣就是東宮或已相當於東宮幕僚,這才真正是含著金鑰匙出生,軍政都擁有巨大威望,群臣擁戴,佔大義綱常。

    朱標本人也是相當有能力,朱元璋多疑,但朱標始終是最信任的一個,當然不可能毫無保留信任。朱標二十二歲時就“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朱元璋在外打仗經月不回,而朱標監國在後方把偌大地盤治理得井井有條,治政手段了得,百姓信服。

    朱標多維護自己的兄弟,朱元璋的兒子們皆服這個帶頭大哥。最是無情帝王家,一個兩個不能說明什麼,但皆服我寧願相信朱標本身手腕了得,恩威並重。

    很多人說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二人不和,朱標多次觸怒朱元璋。朱元璋好殺,而朱標往往維護這些人,使得朱元璋不快。其實只從朱權以仁厚之名,獲得巨大擁護威望這樣一個結果來看,這壓根就是父子倆演雙簧,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朱權要真這麼“操蛋”不計後果頂撞朱元璋,依朱元璋的暴脾氣不把他削成人彘那也得削太子之位!

    藍玉曾經提醒過朱標要防朱棣,朱標定記在心裡,當時不好動作。不過以這樣的人物上位,不可能看不到設藩的害處。但以朱標的執政經驗、巨大威信和掌控力,哪怕不顧情面直接削,哪怕不用削藩先削權這套,哪怕先不剪除朱棣北方黨羽削,試問朱棣又怎敢反?

    朱棣也是雄才大略的人物,能看不出造反在朱標面前分明是毫無勝算之舉?

    又回到真實歷史,在朱元璋心目中,武統江山,仁治天下,自己打下的大明還是需要有人守的。

    由於朱標早逝,所以朱元璋寧願選擇儒懦的朱允炆而不選擇燕王朱棣。朱元璋為保證朱標之子朱允炆上位,擔心鎮不住藍玉、馮勝、湯河、傅有德等一大批悍將,大開殺戒,這也側面說明朱標的能力,但也導致朱允炆靖難中沒有什麼名將可用,這正是朱元璋給朱允炆挖的最後一個大大的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利全新遠景有沒有ESP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