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解密組織丶五號小組
-
2 # 關中拾遺
建國不久的1955年,當時的人大副委員長,歷史學家郭沫若;北京市副市長,明史專家吳晗,等一批學者聯名上書當時的政務院,請求挖掘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被批准後,於1956年至1958年進行了發掘。可以肯定的是有考古方面的成果。但是問題更多,當時就有很多人反對。此次發掘後,國家就基本上停止了對帝王陵的發掘。但是一些勘探,研究工作還在進行。
主要問題是文物保護的難題沒有解決。金屬器物,瓷器,相對來說儲存較為容易,但是,紡織品,紙張,皮革,屍體,木製品,古墓本體等,保護難度太大,墓室一經開啟就要面臨氧化,有的陪葬品幾分鐘之內就會因氧化失去原有的面貌,根本無法保護,更說不上研究了。這是一個直到現在,誰都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所以,八十年代的兵馬俑回填了一部分,漢景帝陽陵也只是把大墓一邊的陪葬坑挖掘了一部分。
除了保護之外還有保管,據說定陵發掘出的寶藏,直到前兩年才建專門的庫室予以保管。這些陪葬品,很多都很脆弱了,需要專門的庫室,比如恆溫,恆溼,防火,防盜;需要具備相應專業的保管人員。帝王陵的陪葬品都是海量的。保管工作如果再像56年那樣,估計遺臭萬年。
此外,我國用化學方法保護文物的這一學科非常不發達,技術,手段遠遠不能和文物大國的地位相匹配。這類學科是冷門,社會接觸面較窄,社會需求量不大,投入產出比可能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會明顯好轉。社會關注少了,研究進展就慢了。
最後,就是,挖掘帝王陵的意義究竟有多大,這也是最需要考慮的,留給後人估計最好。
-
3 # 歷史雜貨鋪
這一切都歸功於大文豪郭沫若,如果不是因為他造成了考古史上最大的遺憾,也不會禁止挖掘帝王墓。
眾所周知郭沫若文學造詣非常之高,同時他還是一個歷史學家,酷愛考古。他堅信歷史一定要從古墓中獲取,事實的確如此。
郭沫若當時號召了許多的考古學家,想要挖掘武則天墓以及朱棣的墓。在當時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小組,準備一切事宜。並且不斷的向國家聯名請求,一直不被透過。
郭沫若並不死心,他又請求挖掘萬曆皇帝之墓,說白了就是想拿此墓來練手,每天都和一幫考古學家設計方案,請求國家允許。最終國家同意他們挖掘,因為他們打了包票絕對不會出事故。
墓開啟之後眾人都是非常的興奮,因為裡面好東西實在太多了,據記載出土文物有四千多件,各種各樣的絲織品數不勝數,但是因為技術不達標,考古人員也就是看了一眼,之後瞬間都化為灰飛。此次挖掘造成了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劇。將總理氣壞了,告知郭沫若等人,以後不許再提挖掘帝王墓。
因此嚴格的說國家並沒有禁止挖掘帝王墓,從此之後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沒人會主動再提挖掘帝王墓,這個代價沒人能承擔起。如果出現問題便是歷史的罪人。
諷刺的是,萬曆墓裡並沒多少東西儲存下來,因為它經歷了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不少東西都被破壞,萬曆皇帝的屍骨都被砸爛。
定陵挖掘報告三十年之後才出來,可見當時挖掘的有多麼失敗。目前我國考古界有兩條不成文的規定,一是不挖帝王墓,二是不許主動考古。
-
4 # 愛我中華2020
謝邀。現在唯一一座被考古人員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就是明十三陵的定陵,也正是因為這座陵墓發掘的失敗和造成的破壞後國家禁止再發掘帝王陵。當時郭某某在發掘了定陵後仍覺不過癮,還要繼續發掘其他帝王陵墓,被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果斷制止: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這才只是破壞了一座帝王陵,要不然唐朝的乾陵肯定是下一個被髮掘的帝王陵了。下面來具體說下為什麼禁止發掘帝王陵。
第一個原因:防止文物遭到破壞。帝王陵內珍貴文物肯定相當豐厚,在地下埋葬了百年千年之久,文物已經適應了地下的環境,如果開啟陵墓必然會對文物的環境改變,這樣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文物毀壞,留下永久遺憾,所以不如不發掘。
第二個原因:耗時耗力耗錢。帝王陵修建時都會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耗時多年才能完成修建,考古時也一樣,除去帝王陵內部文物,帝王陵本身就是一個文物,有的可能每塊磚每粒泥土都是有價值的,發掘起來一定要謹小慎微,這就造成發掘週期長。考古是要多學科參與的工作,發掘帝王陵更要多學科各行業專家同時進行攻堅戰,這就會造成一定的人才浪費吧,畢竟還有很多的事等著專家們去做。還有就是後期的文物保護工作,文物保護更是不能馬虎,發掘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保護,但是保護帝王陵內巨大的文物所要耗費的金錢就更無法估量了。
第三個原因:可能存在難以預料的危險。古代為了防止盜墓會設定一些防盜的機關等,雖然定陵發掘中沒有遇到機關,但不確定其他的大型帝王陵會不會有機關等造成危險,本是一件考古研究造福世人的工作如果造成人員傷亡就不好了,所以不能發掘。
第四個原因:無法預料的問題。這個也很好理解,我們做什麼事,做什麼專案等都會遇到一些無法預料的突發事件,其他的事可以,遇到問題可以等等,有時間解決,但是考古不行,遇到問題哪怕耽誤幾個小時也會對文物造成二次破壞留下永久遺憾,所以絕對不能冒然開啟珍貴文物眾多的帝王陵。
-
5 # 李麻花ing
我認為禁止挖掘帝王陵的原因是因為帝王的墓穴裡有很多陪葬品都是透過化學以及各種方式儲存的。如果我們盲目地倉促開啟明神宗的定陵之後由於保護不到位,地宮裡原本儲存完好的陪葬品瞬間氧化腐朽,這樣大大破壞了地宮的所謂“文化價值”,還不如不挖。因此下令禁掘帝王墓來強制保護其他帝王陵不遭此悲劇。
-
6 # 遠近曉歷
以上解答我也基本看過,大多數也解答了為什麼不挖掘帝王陵——根據以上的解答我大至羅列了一下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時間的變化
帝王陵上千年的時間太長了,陵內溫度對文物的質量已經發生了改變,而必定會有不少可研究歷史價值的文物,所以如果一旦遭到破壞那損失代價太高。
第二、費時費力不討好
中國古代帝王陵的修改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開工建設時間長,內部結構複雜在50年代沒有更先進的裝置做保護容易造成內部結構的破損。另外考古專家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內部物件進行保護。很容將建設結構破壞而且考古需要的各個行業的專家集合起來挖掘。週期更長。
第三、排除危險性
我們知道考古是為了更好的進行保護與研究歷史的價值,這和一般人所說的盜墓不同,別一聽到考古就說合法盜墓。真正的盜墓是比考古更加危險,因為陵墓內有可能會裝置各種暗器及有毒質更加危險的還是人性,而專家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排除。而盜墓或許簡單粗爆所以我們往往會聽到有關報道由於盜墓死亡事件。
第四、技術先進性
前面說過陵墓建設的時間、挖掘費時費力、以及危險性等。大多數歸結於缺泛先進的技術性支援。很多問題是無法預料的,各種突發的事情恐怕也會對文物造成破壞留下永久遺憾。
好了,以上就本人的羅列如果還有沒寫到的可以請其他作者進行補充。但這裡有一個問題還是比較重要的,提問者所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現在禁止挖掘帝王陵?問的是現在。
我們知道挖掘“定陵”過後的損失得到的教訓,所以後人提及帝王陵就會觸發人們的神經系統這是從人心理的角度出發來認知事件。另外也有所謂不成文的規定在此不心多說。目前國內外也有許多科學家對陵墓進行探測,也讓世人多少了解墓內的大體基本構造,以及位置方向等諸多資訊,這也證明了當下科技發展的成果,但並不能說明現在挖掘帝王陵就不會出意外及科學未能解決的問題。所以在這裡,引用中科院考古專家之言:“對於科學技術而言,我們不知道的太多,我們所能做的太少,不能做的太多,要有這麼一個科學的基本估計,我覺得你就應該不要去挖他”。
回覆列表
國家並沒有禁止挖掘,只是出於對古代帝王陵墓的保護而不採取挖掘,有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國家的態度,第一,古代帝王陵墓中的隨葬品,一旦挖掘出來不能完全的得以儲存,從而失去文物原有的歷史價值。第二,比如,像秦始皇陵不挖掘有多種原因,土壤汙染,陵園景區,墓中文物保護工作,一旦挖苦這些都是國家要面對的問題,怎麼保護,景區不可能破壞,後人看不到陵墓原有的相貌,不是很可惜麼!第三,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和當地人文文化也有關係,挖先人的墓,在我們老百姓看來是在做缺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