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成功,做孩子的榜樣!這是我回答此問題的最根本的基調!
父母管不了,我個人認為是因為父母所做作為,孩子不服。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和平等對話的機會,孩子喪失了尊嚴,便不再自信,沒有價值感和歸屬感,也就無所謂自尊和自律了。
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包括孩子。但是,他們對此並沒有清醒的意識,孩子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所以,他們認定的達成目的方式可能也是錯誤的。
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
所以,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一些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特別地照顧,理應享受特別地服侍,這種不良心態就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發展對自己能力自信的機會。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可是,除非不進行任何嘗試,否則錯誤絕不可能100%避免。大人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負面觀念,錯誤其實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的絕大部分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鼓勵他們,而錯誤給了我們彌補改正的機會。
當我們把犯錯看成是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否則,我們將傾向於認為自己無能,會為自己辯解、推託。
不管是任何情況,我們一定要確保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了,不要想當然,我們可以認真想想,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我們大人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
下面,有一些具體可行的措施,供大家參考: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認同或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獲得自尊。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成功,做孩子的榜樣!這是我回答此問題的最根本的基調!
父母管不了,我個人認為是因為父母所做作為,孩子不服。沒有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和平等對話的機會,孩子喪失了尊嚴,便不再自信,沒有價值感和歸屬感,也就無所謂自尊和自律了。
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包括孩子。但是,他們對此並沒有清醒的意識,孩子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所以,他們認定的達成目的方式可能也是錯誤的。
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
所以,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一些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特別地照顧,理應享受特別地服侍,這種不良心態就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發展對自己能力自信的機會。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可是,除非不進行任何嘗試,否則錯誤絕不可能100%避免。大人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負面觀念,錯誤其實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的絕大部分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鼓勵他們,而錯誤給了我們彌補改正的機會。
當我們把犯錯看成是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否則,我們將傾向於認為自己無能,會為自己辯解、推託。
不管是任何情況,我們一定要確保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了,不要想當然,我們可以認真想想,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
我們大人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
下面,有一些具體可行的措施,供大家參考: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認同或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獲得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