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南雪

    馬皇后生日的時候朱元璋請功臣們吃飯,想借著這個機會敲打一下功臣,功臣們到了後,發現桌子上擺的菜都是蘿蔔、韭菜還有豆腐,全是蔬菜,看到這些菜開國功臣都傻了,朱元璋說這是讓你們保持清廉作風,我們以前不也是吃的這些,你們吃不慣再上其他菜。沒過多久硬菜就上來了,上了三道菜,清蒸燕窩、紅燒兔肉、黿汁狗肉,看到這些菜功臣們都非常高興了,高高興興的開始吃肉。

    然後吃的不亦樂乎,只有劉伯溫一人嚇的滿頭冷汗,脊背發涼,由始至終,他一口菜都沒有吃過。後來大將徐達詢問劉伯溫是否胃口不好,劉伯溫搖搖頭,輕聲的給徐達說了韓信飛鳥盡,良弓藏的典故,聽聞劉伯溫所說之言,徐達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朱元璋是要大開殺戒了,後來朱元璋找了好幾個機會,將陪伴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幾乎殺了個精光。

  • 2 # 無聊之人68468223

    兔死狗烹源於: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不是劉邦 韓信再答下去就瞎咪啦

  • 3 # 孤雁南飛去

    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開國皇帝,建立的大明朝終其一生,不和親、不納貢、不丟國土,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讓大明朝吸粉無數。

    朱元璋本身之功過我們在這裡不多加敘述,但他是歷史上非常殘暴的皇帝,在其江山穩固後大肆屠殺有功之臣,而且是常常玩心機耍聰明,以便找到殺人藉口以使人服氣。

    他那些心機和陰謀,卻總逃不出有東方智聖之譽的劉伯溫的眼光。劉伯溫是一位學養十分深厚、非常睿智聰穎、多謀善斷的大臣和學者。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劉伯溫對歷史非常精通,深謀遠慮,在朱元璋身邊工作,他警覺性要比別的大臣高得多,對皇帝安排幾種菜品,稍加思考便知其心思用意了。

    兔死狗烹源於: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和劉伯溫的這個故事。

    明朝建立之後,一大波功臣都致力於分蛋糕的事情,比如說李善長,七十多歲也不肯放下手中的權力,再比如說胡惟庸,甚至還想造反,更還有一波悍將對自己所得權勢地位不滿,心有怨言,加上太子朱標逝世,朱元璋擔心自己百年之後孫兒朱允炆不足以掌控群臣,便想敲打敲打這些官員。

    便藉著馬皇后的生日,邀請那些有功之臣前來赴宴喝酒。剛開始給大臣們準備的是青菜豆腐這種粗茶淡飯,官員們自然下不了口,這寓意是什麼?就是咱做皇帝的想讓你們清清白白的,別一天到晚想著爭權奪利,可大臣們不吃,朱元璋一生氣又安排了清蒸燕窩、紅燒兔肉、黿汁狗肉,這些大臣們才高高興興地大塊朵頤起來。

    劉伯溫看到這些菜的時候,非但沒有食俗,反而還嚇出一身冷汗,當即就表示身體有恙、先行告退。徐達素來與劉伯溫關係不錯,也覺得他有點不對勁,就藉著送他出來的機會,問他是不是有什麼事。

    劉伯溫悄悄地告訴這位將軍,這幾道菜玩的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套路,這是皇帝對大家的所作所為感到不滿了,應該是最後一次警告了!再玩火的話,我們就大難臨頭,小命休矣!想要活命的話,一定要安分守己,時時跟在皇帝身邊。聽了他的話,徐達後來一一照做,才在火燒慶功樓時撿回一條老命。

    這件事不記載在正史,到底有沒有發生過,那也不好說,至於為什麼只有劉伯溫看出來了,這簡單,劉伯溫是誰?大明朝第一半仙啊。

  • 4 # 醉美木瀆

    這個事好說,吃飯那天我正好在場,事情是這樣的,那天朱元璋請吃飯,文武大臣都去了,朱元璋上了三道菜,清蒸燕窩,紅燒兔子,紅燒狗肉,看見這幾道菜,我很納悶,為啥呢?朱元璋從小家裡窮,爹孃都是餓死的,吃法一直節儉得很,連請客都是素菜多葷菜少,有時候1斤豬肉要配50斤辣椒一起做小炒肉,說是下飯,其實就是想省錢。

    朕請個客,就這麼難麼

    結果今天這頓飯,竟然有兔肉,狗肉吃,最稀奇的是竟然還有燕窩。燕窩我是不敢吃的,不知道從哪裡買的便宜貨。狗肉兔肉確實做得不錯。吃的正高興,我看見劉伯溫坐在那裡發呆,我起先沒搭理他,劉伯溫平時神神道道的,現在不知道又在瞎琢磨啥,朱元璋請吃肉,還不抓緊吃。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沒一會我就把我的那份吃完了,看見劉伯溫不動筷子,我就想劉伯溫肯定是不餓,就對老劉說:“老劉,你是不是不餓,不吃的話,把你的肉給我,我沒吃飽。”劉伯溫很詫異的看著我,說:“你不懂。皇上是什麼意思。”我一聽,愣了,心想:“皇上想說啥。”

    劉伯溫,一看我不明白,就解釋說:“所謂的飛鳥儘量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皇上在警告我們,讓我們老實點要殺了我們。”

    旁邊的人都嚇了一跳,我也嚇一跳,就接著問:“你到底吃不吃,不吃給我吃。”劉伯溫對我直搖頭,罵了聲“吃貨”,其他大臣也對我嗤之以鼻。

    這話傳到了朱元璋耳朵裡,朱元璋氣夠嗆,把劉伯溫叫過來一頓臭罵,說:“老劉,你老攪和我請客。我造慶功樓,你就放風我要燒死所有的功臣,那地方房價到現在都上不來。我請客你就說我要殺人,你是不是魔怔了。”

    劉伯溫,說:“沒有啊,皇上,據臣理解,您就是這個意思。”朱元璋無奈的搖了搖頭,心想,去年進貢的燕窩沒捨得吃發黴了,所以才拿來請客,這事沒人知道啊,劉伯溫這是故意給我難堪啊,說:“劉伯溫,下次我請客我就換菜,我請吃魚。”

    劉伯溫一驚:“這是皇帝您在警告我,你為刀俎,我為魚肉。讓我們小心點。”

    朱元璋一聽怒了:“那我請客吃餅子。”

    劉伯溫更吃驚了,連忙跪下:“餅子是麵粉做的,皇上你這是要把臣等千刀萬剮,化作齏粉,粉身碎骨啊。”

    朱元璋突然笑了:“我請客吃青菜,你怎麼說。”

    我血糖高,不能吃肉

    劉伯溫說:“青菜養生,這個好,臣運動少,吃青菜正好養生。”

    朱元璋霎時明白了,罵道:“你想吃青菜直接說,嚇唬我的功臣幹什麼。”

    沒過幾天,朱元璋又請客,全是青菜,劉伯溫吃的高興,我們都瞪著他,心裡都在詛咒他:“老小子,不要臉。”

  • 5 # 雪夜靜靜

    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如果沒有朱元璋的殺閥決斷,還不知道有多少狗兔誅殺撕咬的故事。老朱最底層農民出身,想當年受苦時,狗肉,兔肉常吃,地主家的牛肉咱也敢吃,功成名就了,該玩點花樣了,隨便建個東廠西廠的,聘個專家弄些學者們專門研究狗兔養殖,烹狗食兔的學問。給你們吃狗肉,兔肉,別不樂意吃,那可是美味,餘味無窮,驢肉咱也有,殺兩頭兄弟們嚐嚐,不過驢還在拉車推磨,大明的工業革命需要忠實的驢子,那就殺狗,宰兔,專家們給我行動起來,決不能讓狗災,兔荒影響發展。

  • 6 # 新人啊信

    一道是狗肉,一道是兔肉,一道是鳥肉。這三道菜可能表面沒什麼具體的含義,但是這就被劉伯溫給看出了隱藏的意思。因為他了解朱元璋。他知道朱元璋總是認為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被別人看出,但是恰恰就是這樣想的人往往一下子就容易被人看穿。

    這三道菜其中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含義就是被劉伯溫一眼看出,也是看出來了朱元璋要殺自己這些大臣,提前發現,告訴了身邊的大臣們,讓這些大臣和自己也免受被殺害的命運。雖然真正的歷史上沒有這段,但是這也是體現了朱元璋在得勢後的殘忍。

  • 7 #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正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經常被拿來與諸葛亮做比較,而且兩者之間還被後人編纂了很多神奇的故事。

    正是因為神運算元劉伯溫的料事如神和精準的推算,在大明建立後,朱元璋對其採取的防範的態度,在論功行賞的環節,就把他排除在一線功臣之外,淪落到一般的行列,所以足見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態度。

    而朱元璋為了確保大明江山的長久發展,另外一方面也看到這些功臣的居功自傲,勢必會影響自己後代的統治,尤其是太子朱標又非常的軟弱仁義,如果自己去世後,恐怕朱標控制不住這些老臣功臣,到時候會危機大明江山。於是朱元璋採取了先下手為強的方式,開始屠戮功臣。

    有所想就會有所展露,一次朱元璋在宮內宴請各大功臣,這些和他出生入死的哥們和朋友自然是十分高興,皇帝還沒有忘記他們。待參加宴會人員到齊後,朱元璋吩咐上菜,只見宮女將一盤盤精美的菜端了上來,但是一開始上的菜都是素菜,這些人也理解,知道朱元璋素來節儉,大家也也沒有多想,以為今天的宴請以素食為主。

    但過了一會,當宮女們再次把新的菜餚端上來的時候,大臣們發現這回都是葷菜,有紅燒兔肉、狗肉,還有蒸燕窩,大臣們都很高興,這可是御宴,要比他們王府裡的廚藝高很多,於是大家一邊喝著美酒,一邊吃著美味,不亦樂乎。但是隻有劉伯溫好像心中有事,但朱元璋也沒有多想,其他大臣們只顧著喝酒聊天,根本沒在意劉伯溫的表情。

    待到宴會結束後,大臣們紛紛走出皇宮,一位大臣追上劉伯溫說,怎麼感覺今天你不高興,出什麼事情了。

    劉伯溫答道:沒什麼,只是有些乏累。

    這位大臣知道劉伯溫有事,就繼續纏著他問,劉伯溫被逼的沒有辦法,於是說出我們都要有危險,皇帝對我們有可能要下手。

    那位大臣嚇得立馬清醒了很多,你怎麼看出來的?

    難道你沒聽說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嗎?

  • 8 # 草堂風韻

    朱元璋是歷史上非常殘暴的皇帝,在其江山穩固後大肆屠殺有功之臣,而且是常常玩心機耍小聰明,以便找到殺人藉口以使人服氣。但他那些心機和陰謀,卻逃不出有東方智聖之譽的劉伯溫的眼光。劉伯溫是一位學養十分深厚、非常睿智聰穎、多謀善斷的大臣和學者。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劉伯溫對歷史非常精通,深謀遠慮,在朱元璋身邊工作,他警覺性要比別的大臣高得多,對皇帝安排幾種菜品,稍加思考便知其心思用意了。

  • 9 # 藍邁張學超

    歷史杜撰而已,野史來源,朱元璋作為歷史上唯一從一介草民到坐擁天下的人,不是擁有大胸懷大智慧,能達到這種程度嗎?既然能達到這種成就,還至於用這種幼稚的手段嗎,能追隨他打天下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之間的故事是你我凡夫俗子之輩能評論的嗎,那都是偉人啊,啥叫葉公好龍,咱都沒有資格去評論啊!

  • 10 # 七追風

    編這種段子的人,本意是抬高劉伯溫的“天才之處”,結果弄巧成拙,整體拉低了朱元璋集團的智商。

    這個段子大概是這樣的,某一次朱元璋請客吃飯(朱元璋的段子十有八九都是關於吃的,可見段子手很愛吃),各位大臣們興高采烈的來了,想跟著吃一頓好的。

    誰知道,宴會上都是素菜,整體檔次似乎低了一點——那也沒辦法,畢竟是大老闆請客,喝碗湯就不錯了。

    吃了一會兒,宮女開始上葷菜了:清蒸燕窩、紅燒兔肉、狗肉。

    這三道菜擺上來,大臣們高高興興的吃開了。但是,劉伯溫臉色蒼白,如坐針氈。好不容熬到宴會結束,大家紛紛離開了。出了門就有人問劉伯溫了:“咋回事兒?看著臉色不對啊!”

    劉伯溫支支吾吾不說話,直到周圍的大臣逼問,劉伯溫才說:“剛才吃了鳥、兔、狗,難道你們沒聽說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大家一聽,都嚇得兩腿打顫……

    為什麼說這個段子“弄巧成拙”了呢?因為段子手小看了所有人。

    首先,大臣們。當然,這種故事肯定不會明確說出是哪一年發生的事情,也不會明確列出大臣們都有誰——反正就告訴大家,這都是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人。一般段子裡,無非就是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伯溫等人。

    話說,這些大臣出生入死這麼多年,跟著朱元璋混到了這個地步,就算不是“人精”,朱元璋的某些暗示,還是可以輕鬆猜到的吧?

    比如說徐達,和朱元璋從小一起長大,帶兵打仗這麼多年,他能不瞭解朱元璋?《明史》當中對徐達的評價是“持重有謀,功高不伐”、朱元璋對徐達的評價是“謀勇絕倫”……徐達可不是一個愣頭武將,人家聰明著呢!

    那些文臣們呢?難道都沒聽說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典故?話說,現在搞個單位聚餐,大老闆有點“異常舉動”,都有一堆人能猜明白咋回事。朱元璋那一屆的大臣們,難道集體智商不線上?

    好,再說劉伯溫。劉伯溫是目前網路上快要“封神”的人物,牛的一塌糊塗。

    但是,在這個段子中,別人都沒看出朱元璋的意圖,就劉伯溫看出來了。然後,劉伯溫開始臉色發白(也有說法劉伯溫稱病離席),表現出“唉呀媽呀大老闆要殺人了,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的狀態……

    段子手你出來,你確定劉伯溫這麼不冷靜?

    同樣是段子,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人家劉備就藉著一個閃雷假裝膽小,成功從曹老闆那裡脫險,顯然更加合理一些。以網路上對劉伯溫的吹噓程度看,遇到這種場面,他絕對應該“不動聲色、談笑自若”才對啊!

    再說了,就算是大家都沒看出來咋回事,就劉伯溫知道了,他會立馬告訴其他人?會跟大家解釋解釋吃的菜有啥含義?所以,劉伯溫的水準,在這個段子中也被拉低了。

    最後,說說朱元璋。

    且不說民間段子中,朱元璋最喜歡乾的事兒就是殺人,而且是殺功臣。更關鍵的是,段子手筆下的朱元璋,似乎在殺人之前,特別喜歡搞點小暗示。

    就像這個故事一樣,既然想殺人了,找理由殺就是了,搞這一出有啥意義?逼著大家理解自己的意思,然後集體辭官?

    朱元璋就算真有殺人的想法,也不會這麼明目張膽告訴所有大臣,他沒這麼傻。相反,開國之初,要想盡辦法籠絡舊臣,穩定朝局才對——實在不得已要殺人,也一定會找到足夠的理由,一個一個動手。

    所以,像這種吃飯的時候暗示別人“都小心哦,我要殺你們了”,只存在於民間閒聊之中,不可能是真的。

  • 11 # 周老師Mrzhou

    歷史上有兩個能知前後事的人,第一個為三國時的諸葛亮,第二個為元末明初的劉伯溫,傳說諸葛亮能前後知一千年,劉伯溫能前後知五百年,但劉伯溫一直不服氣,這才留下了“我主非你主”的動人故事。

    確實,兩大謀士不同的主上,造成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結果。但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成功輔佐朱元璋取得天下後的劉伯溫,卻沒有享受那麼多成功的果實,一方面有其自身的主動退讓,另一方面也有朱元璋的半推半就。因為朱元璋為了自己老朱家的江山永固,怎麼可能留下這些威脅孩子們的功臣呢?這就是朱元璋“炮打功臣樓”這個傳說興起的根本原因了。

    這個傳說是這樣的:馬皇后過生日,於是朱元璋就邀請了湯和、常遇春、胡惟庸、藍玉、徐達、李善長、馮勝、唐勝宗、王清、劉伯溫等所有功臣,一起為馬皇后慶祝,全部賓客有說有笑,一開始都是一些家常菜,只有到最後,大家鬧著要硬菜的時候,上了清蒸燕窩、紅燒兔肉、黿汁狗肉,劉伯溫一看,驚出一身冷汗,遂告辭而出,而跟劉伯溫關係較好的徐達,看劉伯溫表情不對,也跟著劉伯溫出來,問劉伯溫什麼原因,於是劉伯溫告訴徐達,這是朱元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預示,今天皇上要大開殺戒了,並勸徐達今日留下命後,如果繼續當官,以後事事都要順著皇帝,或者一起辭官。當然徐達到最後還是沒有逃過一死,那是另外一個“蒸鵝”的故事。

    當然,這些都是一些傳說,真實歷史中這些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朱元璋登基後,封了好多功臣,有些功臣或親屬免不了就會驕奢淫逸,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比如藍玉兒子強姦婦女,胡惟庸毒殺劉伯溫準備造反等,朱元璋作為皇帝肯定會對這些人進行法辦,而到了清朝,這些都成了抹黑朱元璋的依據了,其實,有好多功臣的結局都是蠻好的。

  • 12 # 豫北老崔

    要說古往今來的智者我們首先就會想到諸葛亮和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如果說道一介布衣成為帝王我們首先會想到朱元璋,然後會想到從亭長到帝王的劉邦。

    文人、民眾以及野史都會圍繞他們杜撰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根據他們的性格進行杜撰。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從底層成為一代帝王可謂是傳奇,後世對朱元璋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殘暴大肆殺害有功之臣,也有人說朱元璋一心為民是個好皇帝。

    朱元璋能成為開國之君除了手下的驍勇戰將外,劉伯溫作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謀士,其功勞也是不可磨滅的。劉伯溫在民間傳說之中素有可以和諸葛亮一較高下的智慧,自然劉伯溫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會給劉伯溫杜撰很多傳奇的故事,朱元璋也偶爾成為人們故事內的重要人物,與其說重要不如說是倒黴的反面人物。

    就有這麼一個杜撰而來的故事,朱元璋成了反派,把劉伯溫的智慧演繹的淋漓盡致。

    朱元璋成為皇帝之後,日子固然瀟灑,但是隨著年紀的增加朱元璋的疑心病也隨之加重。在加上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手下都是驕兵悍將並握有兵權,朱元璋看到誰都覺得誰想造反,於是朱元璋決定在一次宴會上用菜來震懾下文武百官。

    宴會當天,朱元璋吩咐掌管此次宴會的管事,讓後廚做了幾種菜,在上菜的時候按照順序來。先是上了兩道蘿蔔白菜,大臣平時都是吃慣了山珍海味,對蘿蔔白菜顯得無從下嘴,此時朱元璋站起來說,蘿蔔白菜雖比不上山珍海味,但蘿蔔白菜一清二白,就像這為官之道講究清清白白上不愧對天,下不愧對百姓,倘若大明官員如蘿蔔白菜清白,咱吃蘿蔔白菜也比山珍海味還要可口。

    大臣們各個久經官場對朱元璋的弦外之音自然清楚,隨即各個官員都站出來唯唯諾諾的表示做官一定要清白為民,不負聖恩。

    然後後廚又上了幾道葷菜,紅燒兔子肉,又來了一盤狗肉,大臣們一看有肉吃都開懷暢飲一番。劉伯溫作為謀士自然看出了朱元璋的用意,這是朱元璋給大臣們下的通牒呀,用兔肉和狗肉來告訴大臣兔死狗烹的典故。不要以為功勞大就可以為所欲為,天下是朱元璋的天下,你功勞再大,朱元璋照殺不誤。劉伯溫在整個宴會上都顯的憂心忡忡,自然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朱元璋並未發作。

    隨著宴會結束,徐達素以劉伯溫交好,見他憂心忡忡的模樣,在徐達再三追問之下,劉伯溫說出劉邦兔死狗烹的典故,把徐達和其他的大臣嚇的都快尿褲子了。

    經過這次事情以後,有幾個比較聰明的功臣開始了謹慎小心,以至於後來沒有被朱元璋誅殺。

    這個故事就把朱元璋塑造成了一個濫殺大臣的君王外,還把朱元璋的性格杜撰成多疑愛耍小聰明。

    而歷史告訴我們,朱元璋濫殺大臣實屬無奈之舉,開國勳貴仗著功勞目無法度,貪贓枉法甚至最後都有起兵造反的舉動了,朱元璋不殺他們留著過年啊。

    朱元璋殺功臣我覺得恰恰是好事不然當時百姓又要受戰亂之苦了,朱元璋殘暴殺功臣不正證明朱元璋是為了黎民百姓甘願背上暴君之名。

  • 13 # 談笑馮聲

    這應該只是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不是真事。劉伯溫在民間名氣很大,這樣的故事更增加他無所不知的神秘色彩。事實是,在朱元璋大開殺戒之前,劉伯溫就已經病死了。而真正瞭解朱元璋心理的是湯和,他早早交出兵權回鄉養老去了,逍遙自在地活到70多。

  • 14 # 青燈問史

    這完全又是一個傳說故事。明朝關於皇帝大臣將軍的傳說故事很多很多,有的傳說和故事甚至被當做《明史》引用的資料,這恰恰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明朝的輿論管理並不嚴厲,中國四大名著大部分出自明朝,像《金瓶梅》等不亞於《紅樓夢》的作品也出自明朝,明朝的出版事業可謂空前發達。透過明朝發達的出版事業,可以推知所謂明朝“恐怖血腥”的社會政治環境多少有些誤傳繆傳的成分,相比於雍正皇帝的文字獄,那簡直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下面我來說說這個故事到底怎麼講的:

    據說:某日,皇帝朱元璋請文臣武將一起吃飯,上了有鳥肉,兔肉和狗肉菜,大家喝酒吃肉,好不快意,唯獨百年難得一見的再世諸葛劉伯溫心裡不快,表面上喝悶酒,假裝笑臉。宴會結束後,有人就問劉伯溫剛才看見你在酒席上悶悶不樂苦瓜臉是怎麼回事?哪裡不舒服啊?

    劉伯溫附耳說:你不見那盤子裡都是些什麼東西嗎?

    那人說:都是上好的山珍海味,夠味道。

    劉伯溫說:細細想想。

    那人說:有兔肉,有狗肉,咋地?

    劉伯溫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說著邁著八字步走開。緊接著,朱元璋開始大肆屠戮功臣,有人說,這便是起源。

    這明顯是一個沒有任何歷史依據的傳說或者故事,他所要表達的意思,依然是對朱元璋屠戮功臣的不滿,朱元璋屠殺功臣,卻也讓明帝國大傷元氣,但是朱元璋所謂的“殺功臣”,政治目的到底何在呢?這才是我們應該研究的主要問題。

    出身卑微的新皇帝遇到了老問題。朱元璋出身草根,打著農民起義的旗號,最終也成為了地主階級專政的帶頭人。在沒有新的政治思想產生的前提下,他所建立的帝國王朝和之前的王朝沒有什麼兩樣,無非是國家換了一個主人而已。可以說,朱元璋童年少年經歷過的所有事情其實在他的王朝並沒有發生質的改變,怎麼說呢?

    那就是大地主們依然是土地的所有者,農民依然處於窮苦的邊緣。大地主大豪強們因為享有更好的教育權,依然是明帝國的中樞力量,儘管朱元璋曾經利用他們,憎惡他們,但是他不得不依然依靠他們。這使得朱元璋內心是矛盾的,從起義到建國,淮西與浙東,南方與北方,地主階級利益集團隨時在相互鬥爭,而作為皇帝的他,卻不得不顧及他們的利益。

    朱元璋也幹了些為底層農民利益的事情,比如說丈量土地,這是千百年來沒有哪一屆皇帝曾把這件事弄清楚的,因為土地問題涉及的問題太複雜,牽扯的利益太廣,朱元璋嚴命當時國子監的一群學生去丈量土地,其中有人因為違反紀律,接受吃請等,一次性被斬殺140多人。

    但是朱元璋給農民更多的卻是統治需要下的桎梏,比如說嚴格的裡甲制度,嚴格的路引制度,嚴格的徭役糧賦收取制度等等不一而足。

    朱元璋想打破他曾經歷過的那種格局,所以建立了嚴酷的法律制度《大明律》《大誥》等,凡是觸犯者,殺無赦,對和他一起起事的文臣武將大開殺戒,目的其實很簡單,因為這群人依然是他曾經面對過的,痛恨的人,他們藉著與他一起創業的功績依然掌握著大量的土地,經濟和政治資源,對於改變一個他想當然的新世界多有阻礙。“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郭恆案”朱元璋對於大官小員的屠殺殆盡莫不是針對這個地主和官僚集團的,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清洗,加上這樣的制度,建立一個清風明月的帝國,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輕鬆掌控這個帝國的未來。

    殺人之後,朱元璋才發現人才匱乏,所以又在民間廣泛招納英才,並大力發展科舉培養他所需要的人才。鑑於嚴酷的制度設計,很多人不願意去做官,也被殺了不少。

    用殺人的方法來解決人才管控的問題表現出朱元璋思想的侷限性,用嚴酷的制度設計來解決官員的腐敗問題又表現出朱元璋思想的進步性,很多人將朱元璋屠戮功臣簡單的理解成了“兔死狗烹”的帝王權術,其實這是《明史》修訂者的一種誤解。

    就衝明朝關於朱元璋,關於他的後世子孫那麼多離奇古怪的傳說故事,而且更重要的是這些傳說和故事就產生於明朝來看,可以推斷,朱元璋時代雖然有幾大案在前,死了那麼多人,也有冤死鬼,但絕對不是一個超級“恐怖黑暗”的時代,而是那些曾經違反法律被殺的大地主大官僚子弟們為了想翻案而鼓搗出來的胡編亂造。

    既然朱明王朝的後世皇帝們都不管不顧這些傳說和故事,任由出版編印宣傳,這說明什麼?想想雍正王朝的文字獄就明白了。

  • 15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很可惜,這麼簡單粗暴的威脅看破的人很少。多數人都被權利迷失了雙眼。真正能清醒的人畢竟是少數。 而執迷不悟者最終獲得結局就是被朱元璋清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高中學生校園戀,學校難以教育的觀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