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老二爺
-
2 # 出頭的椽子先被看
首先說,歷史不能假設,歷史事實就是歷史事實。但是不妨礙後世來推論。下面就來探討和推斷一下存在的可能性,只能是一種分析。
如果袁世凱不開歷史的倒車稱帝當皇帝,他是不會被趕下臺的。因為在當時的中國政壇,最有實力和聲望人脈的就是他了,無出其右者。何況袁世凱稱帝了,也不是被趕下臺的,是他自動取消帝制,又恢復了中華民國,並且還繼續當著大總統。只是時間很短,便病死了。按當時的情形,如果不是病死,他袁世凱民國大總統還是會持續當下去的!即便名聲受損,領導力和影響力可能打點折扣,但毫無疑問地,他的聲望和威力,仍然是別的政治對手是無可企及,無可匹敵的。壽命短、沒活長,那或許是天意滅袁。
由於開了歷史的倒車,復辟了帝制,因一人之位而置數萬萬大眾利益於不顧,他當年作為臣子就是以這樣的理由勸退清帝的,數年後卻自食其言,嚴重戲耍和玩弄了全國人民的感情,所以朝野上下惡評如潮。由帝制而共和,是順乎世界浩浩蕩蕩潮流的,而復辟回帝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他袁世凱權欲熏天,帝王思想作祟,竟逆歷史潮流而動,所以落得個聲名狼藉的下場罪有應得!好在是僅僅做了83天的洪憲皇帝,就取消了帝制。
袁世凱稱帝原因有多重,但他本人有帝王思想,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至於其屬下組織籌安會、勸進會,還有其長子袁克定想立為太子等因素,都是基於其本人有初始想法為前提的。所以他本人是始作俑者和罪魁。放在時代大背景下,從袁世凱的家世出身和成長經歷來看,其本人有帝王思想也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時代背景和客觀原因。
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史學界近年來已經摒棄了標籤化,趨於客觀。
袁世凱的歷史貢獻也是很明顯的甚至是巨大的。從在朝鮮任總理通商大臣,鞏固了大清與朝鮮的宗藩關係;到編練北洋新軍,建立了現代化新式軍隊;到勸退清帝遜位,和平演變為民主共和,功莫大焉;再如,建立現代警察制度等,都有獨創性貢獻。
時代造就英雄。袁世凱是清末民初,時代造就的能臣、權臣、一代奸雄、梟雄,乃至最後爬到了權力的最高峰,由大總統而皇帝后又大總統。
雖然有德不配位之嫌,以詐術、權術治天下,有效的時間就吹燈拔蠟了,但畢竟有短暫的輝煌。
說到袁世凱的竊國大盜,篡奪中華民國總統大位,這有點牽強附會;至於與日本人簽署的賣國21條,事出有因,也不符合歷史真實。相信隨著時間的延長,在歷史長河中,愈加會體現出袁世凱時期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此人功過明顯,其爭議也許會持續不斷!
-
3 # 普世信徒
南北兩派的權力鬥爭(府院之爭)造成了共和的失敗。共和失敗後袁開始想走君主立憲這條路,其實與此同時孫中山也在把同盟會重組成只向他一人效忠的黨派。在當時來看君主立憲制還是當時的國際主流,這種制度直到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漸漸沒落。袁有這種想法並非妄念,只是他既沒有法統又高估了自己的權威。
-
4 # 謀士說
袁世凱一生最大的詬病其實就是因為他稱帝,如果不是因為袁世凱稱帝,他的地位絕對不比孫中山差。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在晚清也做了不少的貢獻,比如兵不血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然後與革命黨和談。他的這一舉動,避免了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傷亡。可以說,他的功績比老孫要大得多。袁世凱本可以流芳百世,但是他的一個決定,卻毀掉了他的一生功績。
袁世凱逼迫清朝皇帝退位,結束了封建帝制,本來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卻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在了他的身上。1915年12月,袁世凱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他結束帝制,卻又恢復帝制,真的讓人匪夷所思。他的這一舉動,很顯然違背了大多數人的意願,也背叛了革命。所以,他遭到了眾人反對,其中就有他的心腹段祺瑞。由於內部離心,加上外部起義。袁世凱很快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之上,迫於壓力不得不取消帝制。袁世凱取消帝制以後,起用段祺瑞鎮壓國內的護國運動。全國的起義在當時已經不可遏制,所以袁世凱憂心忡忡,1916年6月6日,因為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
如果,按照民國正常的憲法程式,袁世凱不稱帝,那麼他就不會被人趕下臺。但是,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修改憲法,想做獨裁統治,刺殺宋教仁。其實,都是為他稱帝做準備。假如,袁世凱沒有稱帝的思想,那麼袁世凱絕對稱得上是一代偉人。只可惜,袁世凱的野心實在太大,民國大總統根本滿足不了這個野心家。歷史也沒有給他任何機會,畢竟稱帝是歷史的倒退,肯定會激怒大眾。別說是袁世凱,換做誰稱帝都會遭到全國的討伐與責罵。如果,袁世凱老老實實的做他的大總統,還是有一番作為的。比如,廢除科舉,新辦學校,發展農工商,新修鐵路。禁毒禁賭,維護國家領土。
在捍衛國家領土方面,袁世凱比老孫還要堅定幾百倍。日本曾逼迫中國簽訂《二十一條》,袁世凱極力抵制。而孫中山卻偷偷與日本苟合,遭到袁世凱通緝。所以孫中山發起的“第二次革命”最終會失敗,原因就是很多人倒向了袁世凱。不過,袁世凱的思想還是比較陳舊,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他痴迷於恢復帝制。不過他曾推行“君主立憲”在當時看來,憲法內容還是很不錯。只是,很多知識分子無法接受他這種獨裁統治。也沒人給他機會,實施新的憲法。最終,在一片討伐聲中被氣死。
-
5 # 老豬的碎碎念
袁世凱如果不稱皇帝,那麼他很可能是近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在當時的大清亂世之下,他兵不血刃的完成了改朝換代,說服大清皇太后交出政權,實乃大功一件,有人說他是中國版的華盛頓,也不算太過,也有人說,他如果不稱帝,其所幹的實打實的功績遠比整天就知道放空炮的孫中山強的多。
歷數一下袁世凱這一生的功績,也確實有不少值得稱讚,自從他總督北韓之時便大得都民之心,日後他開始承擔起編練新軍之任,在天津小站建立了中國近代史第一支新式陸軍,並創辦武備學堂,隨後興辦學校,工廠,鐵路,並且培訓出很多的軍事人才,民國時期知名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都是老袁的手下。袁世凱在民國時期也政績斐然,當年和日本的談判也取得了以弱勝強的勝利,著實不易,事後胡適曾經評價袁世凱政府能夠在此事上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爾後袁世凱的新政也對中國的工業,農業,商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他又禁毒禁賭使得清末不良的社會風氣得到極大改善。
皇帝的位子的誘惑看來是巨大的,它也是千百年來無數梟雄的終極夢想,對於袁世凱也不例外,終於,老袁在1915年12月宣佈自稱洪憲皇帝,開始他的人生巔峰,但正是這個不智之舉,成為了他一生中難以洗刷的汙點,全華人民對其聲討並引發了護國運動,老袁終於在不到九十天後宣佈取消,不多日,袁世凱死於尿毒症。
有人說,之所以袁世凱在死之前稱帝,很可能是他知道了自己的病情,也就說有西醫告訴他將不久於人世,所以他選擇了稱帝,先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實現了再說,坊間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反正就要死了,我管它死後巨浪滔天!!!
-
6 # 教主143
袁世凱如不稱帝,就是南非德克勒克、一念之差成了國賊。孫中山先生有孫大炮的偏潮諷稱謂,實不應該。一是沒有孫先生領導革命,喚醒華人,啟蒙華人思想,恐怕到現在不知又那朝那代,還在山呼萬歲。是孫先生推動了中國歷史的轉折,至於大炮之言實是華人愚頓,國內對革命財物支援太少,基本上全部依靠海外華僑資助,財力有限所至,非其言過其實。
-
7 # 歷史領域老孔
袁世凱其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發跡於吳長慶的駐北韓軍,崛起於天津小站訓練北洋新軍,併成為日後進退的資本。公正地講,袁這個人,不管從軍事,治國,御人各方面,都是有其過人之處,否則清庭不會重用,孫文也不會`讓賢`,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也不會唯命是從,張作霖,閻錫山等後世軍閥對他噤若寒蟬,可見其御人有術,記住能做到大總統的人,雖有詬病,但決不會是憑運氣的草包,袁死後的北洋亂象,窺見一斑。可惜功匱一簣,利令智昏,復辟帝制,遭到華人唾罵。如不復闢稱帝,袁世凱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清帝遜位,袁功不可沒,南北和談,開創民國新局面,對外也是盡最大能力爭取損失最小,對維護國家主權同列強周旋,袁當時地位比較穩定,若不開倒車,不止於下臺。可惜,稱帝一事,百罪不贖其身,成了歷史的罪人和後人最大的詬病。
-
8 # 遺失在密林深處
如果老袁不要稱帝,繼續當他的大總統,逐步推行新政,實行真正的憲政之路,中國的歷史走向會徹底改變,不會有後來的軍閥混戰,日本也沒有機會入侵中國。中國會進入現代國家行列,他在歷史上會成為一位最偉大的人物,讓後世銘記載入史冊,可是在封建官僚君權思想的侷限性,他沒有順應時代潮流,反其道而行之,最後結局落了個千古罵名。可以這樣說中國幾千年的皇權專治思想深入骨髓,人人都有個皇帝夢,光宗耀祖,妻妾成群,蔭及子孫,誰也無法超越,老袁也概莫能外。
-
9 # 帝國烽火
1915年12月袁世凱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並於6個月後因為尿毒症不治而亡。
袁世凱稱帝之前有很多誤判,對局勢把握不足,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對自己的心腹的忠誠度把握不足,他原本以為自己稱帝,這些心腹都會贊成,但是沒有想到在自己稱帝之後,主要的兩個實力派心腹,段祺瑞和馮國璋會首先反對。第二、沒有想到南方的反抗勢力會如此的強大,西南的蔡鍔、華南的孫中山等人,都是強大的反對帝制的人員,這些人員反對帝制,就讓袁世凱的心腹有了反抗袁世凱的理由。第三、錯誤的估計了國際局勢,當然這個他兒子弄的一出好戲,國際上對袁世凱稱帝並不支援,喪失了外部支援。
由於很多錯誤的判斷,所以袁世凱最後被逼無奈被迫下野,在死前還以“楊度誤我”而心懷不甘。
如果說袁世凱不稱帝,那麼對於袁世凱而言有什麼不一樣呢?主要就是一身的名聲而已,袁世凱稱帝之前大權在握,而不稱帝自然不存在所謂的下臺了,被迫撤銷帝位後,袁世凱6個月就去世了,所以對袁世凱而言,也就半年的時間沒有掌握大權,但是袁世凱留下了一個亂攤子。
袁定克袁世凱去世之後,北洋群龍無首,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時期。
-
10 # 山野論史
稱帝不稱帝都改變不了結局,亂世之中想渾水摸魚的人太多,很多人認定在消滅大清的過程中會咬到一口肥肉,袁世凱一出,乾坤已定,眾人可以說大失所望,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股怨氣,大好機會被袁世凱給斷送了,要想實現夢想,只有把水攪渾才會從新獲得機會。就在這些人處心積慮找茬的時候,袁世凱稱帝,這些人彷彿蒼蠅見血一樣來了精神,於是一場討袁風潮暴起。
難道袁世凱看不到這一點嗎?當然知道了,袁世凱是什麼人物?他能不知道這些人想什麼?那為什麼袁世凱還是稱帝了呢?其時原因並不複雜,我簡單梳理一下大家應該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借給袁世凱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恢復封建帝制,袁世凱稱帝不假,擔不是復辟帝制,而是實行民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和封建帝制有著天壤之別,完全不是一回事,封建帝制是皇帝集權的獨裁統治,君主至高無上,家天下。君主立憲制則是憲制,憲法高於一切,國家權力在內閣手中,而內閣總理是民選的總理,實行的是民主制度,君主立憲制度下,皇帝只是國家代表,代表國家任命內閣,但是不能越權代替內閣行使權力。簡單地說,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以解散內閣,但不能否定內閣的決議,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是內閣而不是皇帝。
在袁世凱時期,共和體制並不十分成熟,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直在封建帝制統治下的國民,突然實行共和制,人們缺少歸屬感,民心難以統一。而君主立憲制是當時最為先進的一種體制,當時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實行的君主立憲制,即便到現在這一體制仍為大多數國家使用,比如日本、英國、西班牙、挪威、丹麥、瑞典還都是君主立憲制。
當時中國很多人也推崇君主立憲制,在清政府滅亡前就曾經試圖實行君主立憲制,清政府派出使臣到各國去調查研究,但因為統治階層不肯放權,事情進展緩慢,最終沒有形成統一意見,其中袁世凱就是君主立憲制的主要推崇者之一。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和革命軍處於對峙形式,沒有辦法,清政府從新啟用袁世凱,此時,雙方局勢完全起決與袁世凱的態度,袁世凱保清政府,革命黨失敗,袁世凱倒向革命軍,則清政府滅亡。
袁世凱對清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他知道滿清政府不可能真心放權實行君主立憲制,當然袁世凱也不會倒向革命軍,革命軍力量薄弱,只不過是藉助外國勢力,試圖恢復傳統漢政權,並沒有力量完全取代清政府,他們的目標是把滿清驅逐出關外,放任新疆、內蒙、西藏獨立,能達到漢地十八省獨立就行了。這個袁世凱是不能答應的,最後袁世凱逼清政府放棄政權,袁世凱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袁世凱此舉,對保證中華民族領土完整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功臣。
本來這是最好的結局,但並不是那些宣佈獨立,想在混亂中分得一杯羹的政治投機者們想要的結局。他們滿懷希望亂世中建功立業嶄露頭角,在新勢力中佔得重要一席,可袁世凱此舉使得他們似乎無足輕重,可有可無了。中國實際上是落在了北洋政府的手中,那些地方軍閥的失落感可想而知。他們雖然心裡不舒服,但大局已定,以他們的勢力,已經不可能改變局勢。問題出在了日本那裡。
辛亥革命本身就是日本導演的一出分裂中國的鬧劇,日本人想鼓動漢地十八省的人起來反對清政府,日本發表《告十八省豪傑書》並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如果成功,革命黨建立一個以漢地十八省為主的純漢族政權,而清政府會被趕到關外,內蒙、新疆、西藏將相繼獨立。這樣滿清大一統的中國將四分五裂。日本本就可以趁機佔領東三省。
辛亥革命十八星旗,內外各九顆星,代表漢地十八省,公然把東三省、內蒙、新疆、西藏等地排除在外。
袁世凱的這一招無疑等於是給日本來了個釜底抽薪,日本人的如意算盤被袁世凱徹底打破。日本政府氣急敗壞。剛剛在《告十八省豪傑書》裡把清政府罵了個底朝天,對漢政權充滿了同情,可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聲餘音未了,目的未達到的日本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自食其言,改為同情清政府,對袁世凱處處發難。還不停鼓動地方軍閥和革命黨反袁世凱。到後來甚至扶持偽滿政府,對中國發難,日本的狼子野心暴露無遺。
袁世凱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復辟封建帝制呢?他在此刻提出君主立憲制,實際上就是放權,袁世凱退出,作為君主成為國家代表,把權力交給內閣,內閣可以設很多席位,這樣很多勢力可以參與組閣,進入到權力機關,對於平衡各方利益會有很大幫助。按道理說可以最大的平衡各方權益。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僧多肉少,內閣的那幾個席位根本不夠分,北洋勢力太過龐大,使得其他勢力看不到出路,當然不會滿意這個結果。雖然他們比誰都清楚君主立憲制不是封建帝制,但這個時候為了把水攪渾,搬到袁世凱,故意裝作聽不見,指鹿為馬,硬是說袁世凱要復辟封建帝制,蠱惑人們起兵反袁。
即便袁世凱不稱帝,只是這些人沒有了這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而已,反袁之心一天都沒滅過,還是有很多方法逼袁世凱下臺,比如配合日本人對袁世凱施壓,迫使其簽訂不合理條約,然後以出賣國家利益為藉口反對袁世凱。內外雙重壓力下,袁世凱被趕下臺是遲早的事。
如果各方勢力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支援袁世凱的君主立憲制度,袁世凱退居幕後,由北洋政府和革命黨聯合組閣,任何一股外國勢力都不敢動大一統的中國,可現實很殘酷,很多革命黨其時就是政治投機者,如果自己不能站在權力機關的頂層,什麼民族大義,都是鬼話。甚至有傳言,某大人物願意以割讓東三省為代價,希望日本政府支援其奪取政權,綜合各部資料來看這傳言並非空缺來風。
-
11 # 史不知味
袁世凱如果不稱帝,誰也沒辦法趕他下臺,他能當總統當到死,或者自己不想當的時候辭職。
他的上臺是當時三方勢力角逐和妥協後的結果,一方是以他為首的北洋系,一方是受載灃掌控的風雨飄搖的清政府,一方則是日漸有燎原之勢的革命黨。
1911年袁世凱復出後,一手掌控著北洋軍,另一手又安插馮國璋去掌控載灃主政後訓練出來的禁衛軍,這麼一來,清政府的兩支精銳部隊便都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裡。
但是,清政府和革命黨相比仍然佔據著絕對優勢,只要袁不帶頭造清朝的反,不帶頭革命,那麼各省督撫也不會反,革命軍自然成了夾縫裡的臭雞蛋。
可是,只要袁世凱態度一曖昧,生出反意,那麼各省督撫必然有樣學樣,採取觀望的態度。
袁世凱繼續給清朝賣命,所謂的革命軍抵抗不了。
袁世凱反了清政府,投入革命陣營,不管載灃再怎麼努力也救不了清朝。
這也是革命黨不得不向袁妥協,作出“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歸來”這個承諾的原因。
這是一種革命黨也阻止不了的“勢”,彷彿是時代強加給袁世凱的使命,讓他強壯得沒人能夠抵擋。
不過,隨著袁世凱步入晚年,我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雖然一手建立了北洋軍,是北洋系的開山鼻祖,北洋系裡的“小山頭”將領也是他一手培養和提拔的,可是他對北洋系的控制是越來越弱的。
拿馮國璋來說,老馮雖然被人稱為北洋的狗,可是,絕不是因為他是袁世凱的忠實走狗,而是因為他面厚心黑,是一條不會叫卻隨時伺機咬人的狗。
老馮也曾試圖反咬袁世凱一口,在袁世凱和革命黨邊打邊談的時候,他為了掙功績,看袁世凱不打了,直接越過袁世凱去找隆裕,讓隆裕支援他繼續打。好在這事被袁世凱知道了,先對老馮下了手,捋了他手裡的兵權,這麼打了一棒教訓了老馮一番後,這才有了讓老馮去當禁衛軍總統這一手。
袁世凱的稱帝,讓已經等了好多年的馮國璋終於找到了機會,所以才會公然反對袁稱帝。
反觀段祺瑞便沒有馮國璋做得那麼絕,雖然他也不支援袁世凱稱帝,可至少沒學馮國璋,多少也維護了袁世凱的顏面。
但是,有一點卻很明確,不管段祺瑞和馮國璋怎麼想接替袁世凱的位置,只要袁世凱不稱帝,不對他們的野心產生威脅,他們便不會,也不敢公然反袁,否則肯定會被群起而攻之。
對於袁世凱不稱帝會不會被趕下臺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從北洋系內部來看,一個是從北洋系和南方革命黨之間的矛盾來看。
從北洋系內部來看,上面也已經說了,袁世凱是北洋開山鼻祖,是所有被洋人的頭目,不管段、馮怎麼有野心,也不可能會在他不稱帝的情況下向他發難。
比如段、馮是競爭對手,如果袁沒稱帝,也沒死,馮國璋便扯旗造反,那肯定會讓段祺瑞找到機會,打著維護袁世凱的旗號向他下手。
所以,袁世凱不稱帝,不管內部怎麼風雲湧動,表面上也會繼續聚在袁世凱這面旗下,等到袁死了再爭!
從北洋系和南方革命黨之間的矛盾來看,北洋系裡的小山頭不是傻子,他們怎麼可能會在袁世凱沒稱帝的時候去趕袁世凱下臺?
相反,他們為了維護北洋政府的正統地位,會毫不猶豫地去維護袁世凱的位置,否則哪還輪得到他們去接袁世凱的班?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便袁世凱真的宣佈稱帝了,不管是公然反對袁稱帝的馮國璋也好,段祺瑞也罷,他們的要求是讓袁世凱取消帝制,不是讓他下臺!所以袁世凱在取消帝制後,仍然安穩地坐在總統寶座上,雖然實權漸去,但是北洋系的人沒人趕他下臺!
如果1916年袁世凱沒有病死的話,他這個總統會繼續當下去,他可以當到死,也可以在他感到自己被架空後自己選擇辭職。
總之,有能力趕袁世凱下臺的北洋系不會公然趕他下臺,迫切想要趕他下臺的南方又沒能力趕他下臺!
如果袁世凱沒稱帝的話,安陽的袁林便是袁陵了。
-
12 # 歲月抹平了誰
袁世凱最大的歷史貢獻是以和平的方式終結了封建帝制。
袁世凱,河南周口項城人。袁世凱的繼父袁保慶和淮軍將領吳長慶是拜把子兄弟,因為這層關係,袁世凱早年投靠吳長慶。
1882年,北韓發生兵變,清政府派吳長慶去北韓平亂,袁世凱開始發跡。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吳長慶被調回國內駐守南方,袁世凱順利平息了叛亂,擊敗了日本染指北韓的企圖,成了名副其實的“北韓王”。
1894年甲午戰爭結束後,袁世凱被調回國內,負責天津小戰練兵,逐步組建起北洋新軍,成為當時國內最強大的一股勢力,日後的民國總統也大都是出自北洋系。
1910年,清政府宣佈鐵路國有化,把四川的鐵路收為官辦,引發了“保路運動”,清政府把湖北的新軍調去四川鎮壓“保路運動”,致使武昌防務空虛,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趁機發動辛亥革命,迅速奪取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年底擁立回國的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爆發引起了全國性的革命行動,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清政府急調袁世凱鎮壓革命黨人,袁世凱手下馮國璋,段祺瑞很快擊敗了革命黨軍隊,此時袁世凱耍起了政治手段,和革命黨人談判,結果是,革命黨人支援袁世凱就任民國總統,條件是,袁世凱必須讓清帝退位。
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裕隆太后同意宣統退位,1912年2月,宣佈《遜位詔書》,以每年400萬兩的善待費用,溥儀“優悠歲月”。
袁世凱當上民國總統後又做起了皇帝夢,結果全國一片罵聲,就連自己的北洋系軍官也反對,最後死於尿毒症併發症。
假如袁世凱不稱帝,依他的威望、實力和手腕,沒有人能夠趕他下臺,也就沒有後來全國的軍閥混戰。
-
13 # 坐看東南了
袁世凱能當上總統,不是靠自己強行上臺的。清朝皇帝退位前,革命黨就答應,如果袁世凱能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就讓袁世凱當總統。說白了,袁世凱能當上總統,靠的是自己的強大實力,掌握著北洋新軍。這個總統袁世凱不當,沒人可以當。但是,革命黨人不想讓袁世凱做個有權有勢的大總統,於是透過議會限制袁世凱,後來袁世凱基本成了空頭總統,想任命個部長,要議會批准,想搞個建設,要議會批准,總之大事都要議會批准,否則都做不了。
袁世凱後來覺得,做這樣的大總統沒有意義,也無法做一些大事情,沒有權威搞不成任何大事。想來想去,袁世凱在一些封建遺老遺少的忽悠下,決定稱帝,但是是君主立憲制。不是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那種皇帝。袁世凱稱帝的訊息發出後,遭到國內無數團體人士的批評和申討,連登基儀式都沒敢舉行,後來就宣佈取消了帝制,前後83天。不久,袁世凱因為尿毒症去世。
袁世凱如果不稱帝,沒有人會推翻他,也沒有人有實力推翻他。若是不稱帝,袁世凱就是世紀偉人,一稱帝成了遺臭萬年的竊國大盜。善惡一念之間。
-
14 # 使用者朝朝夕夕567
應該不會被趕下臺,當時孫中山先生領導的的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直接導致了大清王朝的倒臺。
當時成立的中華民國,是革命黨人,北洋軍閥,及各方勢力參入其中的政府。而袁世凱能夠當選大總統,是各方博弈的結果,也是袁世凱手握北洋軍權的支撐。如果袁世凱不稱帝,開歷史倒車,人們就沒有理由去反對和討伐袁世凱。稱帝是逆歷史潮流而動,被趕下臺也是必然的。
回覆列表
袁世凱(1859年—1916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字慰亭(又作慰廷),號容庵、洗心亭主人,漢族,河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佈《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袁世凱如果不稱皇帝,那麼他很可能是近代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在當時的大清亂世之下,他兵不血刃的完成了改朝換代,說服大清皇太后交出政權,實乃大功一件,有人說他是中國版的華盛頓,也不算太過,也有人說,他如果不稱帝,其所幹的實打實的功績遠比整天就知道放空炮的孫中山強的多。
歷數一下袁世凱這一生的功績,也確實有不少值得稱讚,自從他總督朝鮮之時便大得都民之心,日後他開始承擔起編練新軍之任,在天津小站建立了中國近代史第一支新式陸軍,並創辦武備學堂,隨後興辦學校,工廠,鐵路,並且培訓出很多的軍事人才,民國時期知名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都是老袁的手下。袁世凱在民國時期也政績斐然,當年和日本的談判也取得了以弱勝強的勝利,著實不易,事後胡適曾經評價袁世凱政府能夠在此事上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爾後袁世凱的新政也對中國的工業,農業,商業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他又禁毒禁賭使得清末不良的社會風氣得到極大改善。袁世凱本質上是擅長權術的舊派人物,同時也是愛國者和民族主義者,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重要貢獻,而他最大的敗筆在於稱帝。袁世凱稱帝之前有很多誤判,對局勢把握不足,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對自己的心腹的忠誠度把握不足,他原本以為自己稱帝,這些心腹都會贊成,但是沒有想到在自己稱帝之後,主要的兩個實力派心腹,段祺瑞和馮國璋會首先反對。第二、沒有想到南方的反抗勢力會如此的強大,西南的蔡鍔、華南的孫中山等人,都是強大的反對帝制的人員,這些人員反對帝制,就讓袁世凱的心腹有了反抗袁世凱的理由。第三、錯誤的估計了國際局勢,當然這個他兒子弄的一出好戲,國際上對袁世凱稱帝並不支援,喪失了外部支援。如不復闢稱帝,袁世凱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清帝遜位,袁功不可沒,南北和談,開創民國新局面,對外也是盡最大能力爭取損失最小,對維護國家主權同列強周旋,袁當時地位比較穩定,若不開倒車,不止於下臺。可惜,稱帝一事,百罪不贖其身,成了歷史的罪人和後人最大的詬病。試想一下,軍閥混戰時期,各省紛紛獨立建立自己的政權,同時他們手中的權利也相當大。所以袁世凱稱帝上臺之後,自然不願意看到這一局面,與是“削藩”的計劃就開始醞釀,這兒也就是軍民分離的做法。
但是這一做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能說是表面上做的很好。畢竟在提倡民主的時代,不管是任何的機構都沒有獨裁的權利,但是這樣的做法也讓很多的地方軍閥不滿,儘量想要擺脫這一情況。袁世凱的這一系列措施,雖然對軍閥管制不挑明顯,但是在經濟上卻起到了很大的效果。當時各地的督撫,全部把自己的稅收放進了腰包,不會上報政府。儘管北洋政府在經濟上比較困難,財務入不敷出,此時的袁世凱也做到了節省開支,挽救危機。當袁世凱準備稱帝之際,準備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據說當初單單在製造輿論上就花費了2千萬的大洋,在他稱帝之後,社會上革命浪潮風起雲湧,頓時陷入了混亂。也在他稱帝不久之後,編制啊人民的吐罵聲中下臺,之後病逝。如果袁世凱當初沒有稱帝,至少在中國人看來,表面上是統一的,經濟也不會倒退那麼多,甚至不會讓日本人乘虛而入,甚至可以說他會受到人民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