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偵查處
-
2 # 很傾城
美國曆史上白宮確實被英軍燒燬過一次。我來簡單的說說,不足之處請大家補充。
說起美國和英國的事情就要說說美國的起源,大家都知道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當時的英國經過多年的工業發展,國力強盛,到處搶佔殖民地,在當時號稱“日不落帝國”這是什麼意思我想大家都明白吧。那時候的英國艦隊馳騁在四大洋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美國這個國家呢。那個時候的美國還是英國在北美大陸的一塊殖民地呢。
18世界中葉,因英國與法國的七年戰爭英國加重了對殖民地人民的盤剝壓迫。終於在1775年4月英屬北美的13個殖民地掀起了反抗英國殖民統治丶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1775年6月,13個殖民地舉行議會,選舉了華盛頓為軍隊司令。經過數年戰爭直到1783年9月,雙方簽訂《美英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了美國獨立。值得一說的是,美國獨立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
迴歸主題,美國白宮被英國燒燬就發生在1812年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是美國獨立後的第一次對外戰爭。當時歐洲大陸的戰爭進入了白熱化狀態,法華人佔領大陸,英華人控制海洋雙方斗的非常激烈,雙方都在拉攏美國站隊,後來美國選擇了法國對英國開戰,然後就開始進攻英國的殖民地加拿大,想要將英國徹底趕出北美大陸。戰爭開始後,美國向北進攻,英國向南進攻,你來我往。就在這場戰爭中,一隊美國士兵打進了加拿大約克市,搶走了那裡的執政權杖還有英華人在加拿大的標誌一隻金獅子。作為報復,英華人策劃了一起復仇行動,派出精銳部隊從海上秘密登陸,一路殺向了華盛頓,英國指揮官下令放火燒掉了美國總統府,國會山。
1814年雙方停戰,美國政府重新修繕總統府,為了掩飾被火燒過的痕跡,在總統府的外牆刷上了白漆。在這之後美國總統府的代名詞才有了“白宮”這個名字。
這一切都是因為美華人偷了人家的權杖和金獅子。
-
3 # 閒看秋風999
首先介紹一下白宮的前世今生:
最早美國總統的官邸並非在白宮,1789年4月就職後,喬治·華盛頓總統佔據了紐約市的兩座大樓——櫻桃街3號的塞繆爾·奧斯古德大廈(1789年4月- 1790年2月)和百老匯39-41號的亞歷山大·馬科姆大廈(1790年2月- 8月)。
1790年5月,紐約開始為他的官邸修建政府大樓,但他從未住過。1790年12月,美國首都遷往費城。
1790年7月的《總統官邸法》將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定為美國臨時首都,當時這座城市正在建設中。
美國政府在費城的商業街190號(現在的市場街524-30號)租下了羅伯特·莫里斯的房子作為華盛頓的總統官邸。
約翰·亞當斯總統於1800年11月1日星期六成了第一位入主白宮的總統。
白宮的設計由愛爾蘭的建築師James Hoban擔綱,整個建築呈現新古典主義風格。Hoban以都柏林的Leinster House為原型設計了這座建築。
Leinster House現在是愛爾蘭立法機構的所在地。白宮的建造工期從1792年至1800年長達8年之久。
白宮所使用的建築材料主要是漆成白色的阿卡瓦溪砂岩。當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於1801年搬進這棟房子時,在每一側都增加了低矮的柱廊,以隱藏馬廄和儲藏室。
下面就要說到那一場大火了:
1812年-1814年美英戰爭期間,作為對美國軍隊在多佛港和加拿大其它城市放火劫掠的報復,英國軍隊衝入華盛頓,一番搶劫以後,為了毀滅證據,一把大火焚燒了白宮。
這次遭殃的不僅僅是白宮,就連華盛頓大部分地區也受到了這次大火的影響。
一場大火過後,只有白宮的外牆被保留了下來,除了保留部分南牆外,由於火災和隨後暴露在自然環境下的風化侵蝕,白宮的大部分都不得不被拆除重建。
如其它放火滅跡一樣,在英國軍隊洗劫了白宮。這些物品大部分都沒有辦法追討回來了,只有兩件最後物歸原主。
1939年,一名加拿大男子將一個首飾盒歸還給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聲稱這是他的祖父從白宮劫掠走的。
那麼其它的物品都到哪裡去了呢?
也許是天意吧,1814年11月24日的晚上,一艘滿載著從白宮劫掠物品的英國艦船在前往哈利法克斯回國的途中遭遇暴風雨沉沒,全部戰利品也隨著這艘船葬身海底。無法再一次得見天日。
火災後,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無家可歸”,
在1814年到1815年這兩年裡,他不得不棲身別處,“寄人籬下”。
1815年,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洛普和霍班開始了重建工程的設計。1824年,門羅總統執政期間,南門廊完工,北門廊是六年後建成。
1901年,由於當時的白宮內部擁擠不堪,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把所有的辦公室都搬到了新建的西翼。
八年後的1909年,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總統擴建了白宮西翼,並建立了第一個橢圓形辦公室。在主宅邸,三樓的閣樓在1927年被改造成生活區,在現有的屋頂上增加了長棚式天窗。
新落成的東翼用作社交活動的接待處;傑斐遜總統任期時候的柱廊連線了新的兩翼。東翼改建工程於1946年完成,增加了辦公空間。
到1948年,白宮的承重外牆和內部木樑被檢測出來問題。因此,在哈里·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的任期內,白宮建築的內部辦公室又被完全拆除,加裝了承重鋼框架,然後重新裝修一遍。
現在的白宮綜合大樓包括行政官邸、西翼、東翼、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樓——前國務院,現為總統的工作人員和副總統的辦公室,以及布萊爾大廈,一座客人官邸。
行政大樓有六層(包括地下室)。2007年,整個白宮在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美國最喜愛的建築”排行榜上名列第二。
9/11以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白宮暫停了對外開放參觀。現在已經恢復正常,不過必須提前預約並且經過複雜的安檢程式才能如願得見白宮某些大樓內部的真容。
(下圖依次為美國第一任和第二任總統辦公的大樓以及現在的白宮)
-
4 # 當狗容易做人難
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表宣告了美國的誕生,而美國獨立戰爭在大多數人認知中是美國和英國唯一的一次交戰,此後一戰、二戰等等美英兩國一直是以盟友的形象出現。其實美英兩國在1812年至1815年間還打過一次仗,這一仗雖然不出名,但是非常有代表意義,是美國獨立後第一次對外戰爭、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唯一一次被外國軍隊佔領的戰爭。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經過美華人民的多年奮戰,於1783年逼迫英國簽署《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巴黎條約》中美國在領土方面獲得了極大的好處,除了最早的紐約州等13塊殖民地之外,還將獲得密西西比河以東、佛羅里達北部和加拿大南部的廣大地區。但是《巴黎條約》中也留下了兩個隱患,一是在英美貿易關係中,英國處於主導地位,美國屬於原料供應地和產品傾銷地;二是英國在美國北部邊境地區留下了數個駐軍堡壘,時刻威脅美國安全,而這兩條也成了1812年英美再次交戰的重要原因。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歐洲政局風起雲湧,法國傳奇軍事統帥拿破崙·波拿巴走上歷史舞臺,馬倫哥戰役、烏爾姆戰役、奧斯特里茨戰役、耶拿戰役、弗裡德蘭戰役,拿破崙連續擊敗義大利、普魯士、奧地利、沙俄、英國等國組成的反法同盟,確立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法華人佔據了陸地,英華人控制了海洋,雙方激烈對抗的情況殃及了美國這個池魚。
美國獨立初期,本國工業發展的成果還不大,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向歐洲輸出農產品。而在英法對抗的高峰期,法國主宰歐洲大陸,切斷了歐洲各國和英國的貿易,英國為了繼續對抗就強制要求美國所有船隻的貨物只能解除安裝在英國,英國還強制讓美國船隻和水手為自己作戰;而法國針鋒相對聲稱美國船隻要是敢服從英國的命令,就會成為法國艦隊攻擊的目標。1807年,為了避免捲入英法戰爭,美國被迫頒佈禁運法,停止了和歐洲的貿易,美國經濟遭到重創,一年的經濟損失就超過8000萬美元。
1809年,實在頂不住國內壓力的美國政府不得不廢除了禁運法;另外歐洲戰事不順的法國也想拉攏美國,因此於1810年11月率先向美國丟擲了橄欖枝。因為歷史淵源問題,美國國內本來是有大批親英派的,但是英國對於美國貿易的不斷挾制,美國船隊和船員不斷遭到英國扣押、徵用,耐不住怒火的美國政府終於於1812年6月18日向英國宣戰。
美國向英國宣戰除了自身利益受損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當時的形式有利於美國,英國深陷歐洲戰事,在加拿大的部隊還不到5000人,美國看起來優勢很大,有希望佔領加拿大,將英國趕出北美大陸,徹底解除英國對於美國的威脅。
但是別看美國政府口號喊得震天響,實際上戰爭準備不足。美國民眾對於出國作戰並不熱衷,1812年6月18日宣戰,到1812年底美國正規軍才增加到15000人,就這點部隊還缺乏正規訓練,戰鬥力不足;另外美國對於戰事進展估計過於樂觀,認為自己是加拿大的解放者,會獲得當地人的支援,實際上正是美國的進攻讓加拿大本地的英裔居民和法裔居民團結在了大英帝國的旗幟下。
1812年戰爭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英美雙方的正規軍戰果一般,反而是民兵表現出色。戰爭初期,英國受困於歐洲戰事,再加上路途遙遠,在北美的正規軍不足,作戰主力是加拿大民兵;美國這邊民兵拒絕出國作戰,人數優勢發揮不出來,正規軍進攻加拿大卻受限於後勤、訓練等因素被加拿大民兵打得節節敗退,美國不但沒佔到任何便宜,還損失了不少領土。
而等到1814年3月,英國擊敗法國,逼迫拿破崙退位之後,開始大舉增兵北美。依靠強大的海軍優勢,1814年5月31日,英國封鎖全部美國海岸;1814年8月19日,英軍在美國首都附近地區登陸,經過多日激戰消滅7500名美國守軍後,於29日縱火焚燒華盛頓特區,而英軍的傷亡不到300人。英國以為自己的行為可以震懾美國,沒想到反而激發了美華人的愛國熱情,之前不願作戰的美國民兵紛紛走上戰場,以各種作戰方式攻擊英軍,就像美國獨立戰爭再現一樣,美華人將英華人趕出了國土。
到了1814年年底,英美戰事陷入焦灼,美國佔領不了加拿大,英國也打不服美國,誰都佔不到便宜,只能徒耗國力。最終對戰爭感到厭倦的美英雙方於1814年12月24日簽訂《根特條約》,恢復和平,雙方恢復戰前邊界,沒有割地賠款。
該戰美國傷亡約1.5萬人,英國傷亡約4900人,對於這場戰爭英美雙方都沒有大肆宣傳。美國是覺得戰果太難看,明明優勢很大卻被人攻破了首都,停戰後美國政府迅速轉移視線,號召民眾加入到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中去,搶奪印第安人的土地;英國這邊是覺得這場戰爭只是小規模衝突,在擊敗拿破崙,推翻法國霸權這種輝煌勝利面前,對美戰爭根本不夠看。
-
5 # 沉140769451
戰爭中燒個房子很正常,是英國在加拿大的殖民地軍對美國的懲罰和報復。南北戰爭時,北軍將軍謝爾曼,對南方城鎮還施行過“三光政策”。歐洲的殖民者,本質上都以殘暴聞名,不僅僅是對待落後民族,也包括對自己人。對自己人施行“三光政策”的謝爾曼還受到美軍推崇,二戰時,美軍著名的坦克,便以謝爾曼命名——謝爾曼坦克。
-
6 # 初酒
英軍為何攻佔華盛頓併火燒白宮?
透過獨立戰爭取得獨立後,美國同英國的矛盾並沒有就此了結。雖然在戰爭結束時,美英簽訂了《巴黎條約》,規定了密西西比河以東是美國的領土範圍。但是獨立後的美國很快就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特別是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英國並不希望看到美國實力壯大。而此時的美國比起英國來還是相對弱小的,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都仍受到英國的壓制。
於是,終於在1814年3月24日,爆發了第二次美英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實際上,在英美矛盾背後還有一個法國。當時在歐洲,拿破崙的法國與英國是敵人。而拿破崙有意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就是想拉攏美國聯合對抗英國。為了防止美國與法國聯手,在與拿破崙作戰的同時,英國開始利用優勢的海軍對美國的海上貿易進行襲擾。1807年6月,英國軍艦襲擊了美國帆船“切薩皮克”號,21名美國船員傷亡,兩國關係進入緊張狀態。到1810年,英國共劫持了近千艘美國艦船,徹底封鎖了美國的海上貿易。與此同時,英國以加拿大為基地,支援印第安人與美國政府作戰,特別是西北部的印第安人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
1814年4月,英國所在的歐洲反法聯盟擊敗了法國,拿破崙也被流放。因此,英國得以騰出手將軍隊和艦船調往美國,支援在那裡與美國作戰的英軍。英國派遣軍隊佔領了百慕大群島,以此為基地進一步封鎖了美國海岸並準備登陸。在得到華盛頓等地美軍防線薄弱的情報後,英軍總指揮亞歷山大·考克倫將軍果斷決定進攻 。
英軍攻打美國城鎮的另一個動機是報復。因為1814年5月,美軍在伊利湖北部沿岸一帶進行毀滅性的燒殺搶掠,其中最有名的是“多佛港暴行”。為此,加拿大總督寫信給考克倫希望對美國的暴行進行報復。7月18日,考克倫下達命令給準備登陸的英軍將領:可以自己決定給敵人以相似程度的懲罰。
8月19日,在指揮官羅伯特·羅斯的率領下,2500名英軍在馬里蘭沿岸登陸所向披靡,美軍潰不成軍,望風而逃,英軍如入無人之境。美國總統麥迪遜倉皇逃竄。8月24日,英軍進佔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全部圖書被燒燬,此外,國會大廈附近的一些建築物也著起火來。在焚燬國會大廈之後,英軍開始朝總統府挺進,當時第一夫人多莉仍留在總統府內,麥迪遜叫人送信給她,敦促她立即離開華盛頓以免被英軍俘虜。不幸的是,還有馬車等候著多莉,英軍沒有俘虜第一夫人多莉。義憤填膺的英軍羅斯將軍下令英軍沿賓夕法尼亞大道向西北直奔總統官邸而去。此時,美國總統和政府官員們早已逃之夭夭,人去樓空。英軍佔領總統府後,指揮官首先享用了原本給麥迪遜總統預備的晚餐,並且喝了很多葡萄酒,士兵們則忙著洗劫,眾多物品成了英軍的戰利品。不久之後,英軍開始焚燒這座建築,當天晚間華盛頓火光沖天,為了使大火能燃燒到第二天,英軍還不斷新增燃料。“火燒白宮”後,英軍開始搜尋美國國庫,希望找到錢或有價值的物品,但英軍只找到了舊檔案。為洩憤,英軍還焚燬了美國財政部和其他公共建築物。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晚上後,這座建築只剩下外牆殘存。熊熊燃燒的大火遠在巴爾地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華盛頓成為一片火海第二天,突然下起的雨澆滅了大部分火焰,龍捲風和雨迫使英軍撤回軍艦。
英軍焚燬美國首都一事傳到歐洲大陸之後,人們對此感到震驚。美國輿論也抨擊英軍摧毀華盛頓是不必要的破壞行徑。但大多數英華人卻認為,鑑於美軍入侵加拿大所造成的損失,焚燬華盛頓是正當的。儘管這場美英戰爭在1815年2月宣告結束,但美國對於英國“火燒白宮”一直記憶猶新,直到上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美軍還制定了同英國作戰的“紅色戰爭計劃”,研究美軍如何防守大西洋沿岸,避免首都華盛頓再度被英軍佔領。
9月1日,麥迪遜回到華盛頓,他釋出了一份宣告,呼籲公民保衛哥倫比亞特區。由於首都被毀嚴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美國政府和國會只能在郵局內開會。為了掩蓋被大火燒過的痕跡,為掩人耳目,這座總統府棕紅色的石頭牆被麥迪遜偷偷塗上了白色,許多美國普通民眾還完全不知道呢!至1902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才正式將其命名為“白宮”。 時至今日,“火燒白宮”還是一部分美華人心中無法釋懷的一段屈辱。有事可證: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白宮舉行一場儀式,專門紀念此事。時至今日,“火燒白宮”仍是一部分英華人心中引以為榮的事。有事可證:2014年8月當地時間24日大不列顛駐華盛頓使館舉辦了一場燒烤晚宴,慶祝英軍佔領華盛頓併火燒白宮200週年,引發了美國的不滿和抗議。
-
7 # 二林說國關
這個問題其實不復雜,關鍵在於我們要了解和清楚的認識到事件發生時的歷史背景事件。只要理解了這個問題就基本上有了基礎性認識。至於心裡面的動機和目的我們無法猜測和考量,因此只能從歷史背景事件去分析闡述,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邏輯起點。
火燒白宮事件發生在第二次英美戰爭期間,具體時間是1814年8月。我們要把這個問題確定了事件和時間才能繼續回答。
接下來就是分析戰爭爆發的根源所在了。之所以把這場戰爭(1812-1814)稱之為第二次英美戰爭是相對於獨立戰爭而言之的,也由此被美華人稱之為第二次獨立戰爭。戰爭爆發的原因學術界有兩種相對不一致的觀點。
葉健鋒《試論1812年戰爭爆發的必然性》一文中,指出這兩種相對不一致的觀點。一是“英國對美國政治上的歧視、經濟上的封鎖和主權的限制干涉,由此美國是被迫反擊捍衛自己的發展權利”;二是,“美國為了向西部地區擴張,滿足自身利益發展需要以及緩和國內政治矛盾而採取的戰略措施”。這兩種觀點可以供大家討論和參考,我們不作評價。再此我們需要回到當時的基本歷史背景上去考察這場戰爭爆發的歷史原因。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說,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英美之間存在著矛盾,而且這種矛盾還在不斷的擴大。那是什麼原因導致矛盾最終爆破了而轉化為戰爭的呢?我想不得不提的就是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在征服了歐洲大陸後對英國進行了“大陸封鎖”。具體的情況我們簡單給說清楚。拿破崙透過一系列敕令封鎖英國及其殖民地的船隻,甚至是英國在Continental上的人口都被抓了起來,凡是法國所能控制的港口,航線等等都被拿破崙掌控了以此來孤立英國。對此英國也採取了反封鎖措施,對法國及其僕從國也進行海上貿易封鎖。
這樣折騰對於剛剛處於發展期的美國來說簡直就是開玩笑,美國的飯碗就這樣被他們砸了。從1810年到1812年,英華人就扣押了美國船隻500多艘,還對美華人進行強盜式徵用。英國憑藉自己的海上霸權地位公然實行搶劫政策。這使得美華人的民族自尊和經濟發展利益嚴重受損。因此可見,美英兩個國家之前本來就存在商業利益糾紛,再加上個突然到來的拿破崙和英國封鎖事件使得這種矛盾最終激化了,不可控制。
戰爭之初雙方互有得失。當然最嚴重的就是1814年8月24日,英國軍隊入侵華盛頓,燒燬了白宮及一部分公共建築。這個問題我們在這裡就可以結合歷史事件進行分析了。
以上分析乃是個人的角度和理解,不是標準答案,僅供參考和理解。
-
8 # 大獅
當年,經過7年的獨立戰爭,北美殖民地的人民成功擺脫了大英帝國的統治,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隨後,開國的國父們富有遠見地化解了當時的政權危機,確立了總統制,並建立了中央政府,同時各州的權利也都有了保障,可以說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但是作為宗主國的英國當然不願意就此放任美國獨立自主地發展,於是事事處處打壓美國的發展。為此,雙方的積怨也越來越深,真可謂劍拔弩張,最終訴諸武力已經是不可避免。
用當時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的話說:
其一,英國不履行戰後雙方達成的巴黎條約,不僅拒絕移交西部的軍事要塞,還武裝當地的印第安人,威脅美國西部安全;
其二,英國皇家海軍強徵美國海員入伍;
其三,英法之間戰爭導致的貿易禁運直接導致上百艘美國商船被皇家海軍扣押。
基於以上理由,第二次獨立戰爭打響了。雖然戰事打得平平無奇,但是期間發生的一個事件卻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恥辱,那就是英國燒了美國白宮和國會,為此連詹姆斯·麥迪遜總統也不得不被迫逃離首都。
本來英國正與法國拿破崙打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與美國的戰事。但是在1814年的4月一切有了轉機,因為這會兒第六次反法西斯同盟成功的擊敗了法蘭西帝國,拿破崙也遭到了流放。這時候英國的皇家海軍才得以騰出手來收拾美華人,他們把從緬因州到喬治亞的各個港口圍得水洩不通,並從美國的東海岸登陸。
1814年8月24日這天,羅伯特.羅斯少將帶領英軍攻入了美國的首都華盛頓,迫使當時的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等軍政要員聞訊後不得不棄首都而逃。
正所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英華人攻進來之後,隨即就燒了美國的白宮和國會,此事便成了美國曆史上的奇恥大辱。
-
9 # 清水空流
眾所周知,美國是英國的殖民地。在1776年在華盛頓的領導下,北美十三個州取得了獨立。美利堅合眾國就此誕生。應該說,對於北美的獨立,英國是心有不甘啊。所以一旦有機會和時機還是想重新恢復北美殖民的。
在美國獨立以後,英美雖然關係不睦,但還達不到大大出手的地步,但美國為了擴大領土,美國總統在1812年6月18日,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意圖佔領加拿大),第二次美英戰爭正式爆發,當時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是如日中天時候,當時的英國打美國還是很輕鬆的。三下五去二就把美國給打敗了。英軍總指揮亞歷山大·考克倫將軍決定攻打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
應該說美英戰爭,美國是徹底的打了敗仗,考克倫將軍讓海軍艦隊司令科伯恩少將直接進攻美國首都華盛頓。因為佔領華盛頓的政治作用,將大大高於軍事影響。但美軍對此顯然認識不足,僅僅考慮了軍事問題,而沒有看到政治問題。美軍始終堅持認為,英軍不會攻佔華盛頓。由於對戰爭形勢完全的誤判,英軍長驅直入直撲華盛頓。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總統麥迪遜只能是“最是倉皇祠廟日“。放棄首都,麥迪遜和他的政府倉皇逃離首都。美國首都失守。
麥迪遜總統逃的很快很急,怎一個慘字了得。回頭再說英國侵略者在佔領美國首都後,和他們日後佔領中國的北京一樣,英軍先是洗劫美國國會大廈,又縱火焚燒,隨後英軍直撲朝總統府。英軍佔領總統府後,依舊是洗劫與縱火焚燒,當天晚間華盛頓火光沖天,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晚上後,這座建築只剩下外牆殘存。就在華盛頓即將成為一片火海的時候,突然暴雨傾盆、暴雨澆滅火焰。這場暴雨也迫使英軍撤軍。英國佔據華盛頓6個小時。在當年9月1日,麥迪遜回到華盛頓,但由於首都被毀嚴重,為了掩蓋被大火燒過的痕跡,1814年年底這座總統府棕紅色的發房子被塗上了白色。1902年羅斯福總統正式將其命名為“白宮。
在2014年,英國駐美國華盛頓大使館則用別樣的方式慶祝了該事件的200週年。英國駐美國大使館在推特上釋出訊息稱:“在此紀念火燒白宮200週年,不過這次只有小煙花。”英國大使館只是開玩笑。但對美華人來說卻是不能接受的。紛紛表示抗議和不滿,評價該行為實在是“有失分寸並且滑稽可笑”僅僅三個小時以後,英國大使館方面就此事進行了道歉。並刪除了該推特。可見此事被被美國視為奇恥大辱,而英國對此更是懷念的很。以至於在火燒白宮200年以後,英國還製作火燒白宮蛋糕作為紀念。
-
10 # 文史今安在
1814年8月24日至25日,英軍對美國首都華盛頓進行了26小時的佔領。燒燬了國會山、未完工的總統府(當時還不叫白宮)、財政部等政府辦公樓,只有專利局大樓因局長守在門口而沒被燒燬。
首都是國家的象徵,總有誓死保衛、浴血奮戰的故事流傳。可美國首府被英軍佔領的事件埋在故紙堆裡幾乎被遺忘,不是因為恥辱,而是因為這本就是一場可有可無的戰爭,英國沒佔到什麼便宜,美國也沒有太多損失。首都丟失一次,反倒對美中國產生積極影響。一是喚醒美華人的國家意識,明白除了保衛“我的家園”,還要保衛“我們的國家”;二是讓美華人清醒地認識到保衛國家需要正規軍。
先說說華盛頓保衛戰的奇特畫風1812年6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總統麥迪遜的請求,對英宣戰。歐洲的英法打架,美國成了被殃及的池魚,船隻被劫,貿易受阻,美國又想把英華人從加拿大趕走,於是決定宣戰,攻打駐紮在加拿大的英軍。
當時正規軍隊的力量對比是,英軍25萬人,900艘戰船,美軍1萬人,18艘戰船。美國也是間接地幫助拿破崙,在英國背後捅刀子。
1814年,遠征俄羅斯的拿破崙在冰天雪地裡損兵折將,英國不可思議地贏了。於是,英國的皇家海軍和陸軍調往北美,準備攻擊美國首都華盛頓,殺殺他們的銳氣。
令英軍沒想到的是,4000人馬登陸後長驅直入,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他們不知道現在守衛華盛頓只有借來的6000馬里蘭州民兵,總統麥迪遜看到大家沒有提出更好地防守策略,決定親自上前線看一看。於是帶著內閣來到了布萊登斯堡。
戰役剛打響不久,美軍的第一道防線就敗下陣來,連帶著沖垮第二道防線,大家一起拼命往回跑。經過華盛頓時都未做停留,穿城而過,把英軍累得只好放棄追趕,感嘆失敗者跑得太快,追得太累了。這一役還有一個詼諧的名字,“布萊登斯堡賽跑”。
前線的人說撤就撤了,最危險的反倒是留在總統府的第一夫人多莉,她也沒想到英軍來得這麼快,還以為需要款待一下英勇戰鬥的將士們,準備了40人的晚飯,結果必須匆忙撤走,熱氣騰騰的晚飯白白留給英華人享用。
此時剛剛做了14年首都的華盛頓還像個村子,英軍說燒就燒,燒完後想再去距離不遠的美第三大城市巴爾的摩放把火,結果受到馬里蘭民兵的強烈阻擊,英陸軍主帥羅斯殞命,攻城未果的英軍只好撤退。
同一批民兵,為何在不同的兩地表現得判若兩人,這要從美國的建立談起從1775年到1783年,大陸軍在華盛頓的領導下為美國獨立整整戰鬥了8年。在勝利到來的時刻,華盛頓解散了大陸軍,把權力交還給國會。13個州元件成邦聯國家,讓州權超過中央政府的權力而存在。一個弱中央政權帶來的弊端在幾年內顯露無疑,紛亂迭起,國家主義者經過數次推動,1787年,美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現代聯邦制共和國。
由邦聯改為聯邦,是美國由弱變強的重要轉折。但州權高於國家權益的意識仍在很長時間內佔據主導地位。自己的州若被攻擊,必須熱血沸騰地全力反擊,而國家的象徵丟失與否關係不大,國家是我的也是別人的。
英國的攻擊如警長鳴鐘,讓美華人不斷做出改變,由不完善到完善,“布萊登斯堡賽跑”就像一場笑談,是美國成長的代價。
-
11 # 藍風破曉
曾經的英華人是強盜,四處征戰,到處放火,比如中國的圓明園就是英國、法國來的一幫強盜燒的。對於他們的行為很多華人恨得牙癢癢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英國竟然放火燒過白宮。美英不是同盟國嗎?他們兩家不是好到能穿一條褲子嗎?這是怎麼了?
那時的美國和英國還沒有那麼好美國和英國間的關係很微妙,說形象一點,曾經的美國就像是英國的兒子,長大後獨立成家,在外謀生。為了控制住局勢,英國一開始是不希望美國獨立的,但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各位熱血好漢,眾志成城,英國的老爺們扛不住,最後允許美國獨立了。
獨立後的美國膨脹了,立志成為世界上最牛逼的國家。怎麼樣算牛逼?美華人認為,有足夠的土地,足夠的人,足夠的財富,才算牛逼。
美國剛獨立時,只有13個州的土地,只有80多萬平方公里,後來,英國給美國這個崛起的兒子送了點資產,那是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大西洋沿岸的土地,看起來,英國是夠意思的。
但是,美國想變大的慾望沒減少,巧取、豪奪、購買之下,西班牙控制的土地,法國控制的土地,墨西哥的土地陸續進了美國的版圖。
但是,美國還沒有滿足,他們想解放更多的地方,獲取更多的土地,建立更多的聯盟。於是乎,加拿大進入了美國的視線。
1812年6月18日,美國經過投票,通過了“解放”加拿大東南部的議案,但加拿大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美華人勇敢地向英國宣戰。這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
美華人膽夠肥的,敢主動向英華人宣戰。英華人起初表現得夠慫,他們不想開戰。
但是架不住美華人直接動手了,這把英華人氣個半死。因為他們在歐洲戰場還要面對法國拿破崙,真是一個頭兩個大。
美國和英國的對決,英國勝利,焚燒白宮美國宣戰時,正規部隊才有一萬士兵,美國計劃一邊行動,一邊徵兵進行擴充,後來的事實說明,臨時徵的兵質量並不高。
與此同時,美國的對手英國因為歐洲戰場的牽制只有5000人,然後又組織了5000人的民兵隊伍。
起初,美華人鬥志旺盛,表現不錯,甚至佔領了多倫多,並焚燒了多倫多的國會大廈。在大西洋海戰中,美國海軍打出了不錯的成績。
但是,隨著戰態的繼續,以及歐洲戰場的情況逐漸明朗化,形勢慢慢變化了,在加拿大幾條戰線上,英加聯軍逐漸佔了上風。
1814年8月19日,狡猾的英華人一邊封鎖東海岸的港口,一邊有英將羅斯率軍4000人在美國東海岸的切薩皮克灣登陸,直奔首都華盛頓。
美國趕快組織隊伍,正規軍加民兵組織足足有了7000人。只是,戰鬥力實在太差,英軍300人的先頭部隊一發起衝鋒,美軍便潰不成軍。
美國當時的總統麥迪遜和大批政府成員逃往弗吉尼亞山區,那叫一個狼狽,英軍就此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華盛頓。既然佔領了華盛頓,那就得整點事,最後選擇焚燒白宮,焚燒國會大廈,理由是為了迴應美華人曾經焚燒多倫多國會大廈。美華人終於頂不住了。
不久之後,兩方談判,最後雙方同意維持原來的邊界線。
從此之後,美國不再往北發展,而是致力於往南,往墨西哥方向發展。
1815,美英戰爭是結束了,但英華人焚燒白宮,成為了讓美華人無法忘記的一幕,一切的原因在於美華人主動挑起了戰爭,美華人焚燒了多倫多國會大廈。
無論侵略的口號多麼正義,無論侵略的外衣多麼漂亮,大部分時候,報應終究回來。
回覆列表
美國這個國家向來以侵略成性而臭名昭著為世所共知,特別是自1783年美國獨立以來,原本美國獨立時只有13個州。
然而在當年,英國與美國簽訂《巴黎和約》,美國從英國手中又獲取了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
此後,美國從法國皇帝拿破崙手中以1500萬美元購買下路易斯安那;從西班牙手中兼併了佛羅里達;向西又奪取了德克薩斯、俄勒岡和新墨西哥等地,至此,美國成為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地區大國。
成為地跨兩大洋的大國後,美國並沒有放緩繼續擴張領土的步伐,而是瞄準了美國頭上的加拿大。
為此,美國上層積極渲染“昭昭天命”的理論,甚至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曾說過:“美國命裡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言下之意很顯然,就是認為加拿大也是美國的領土。
所謂的“昭昭天命”就是美國上層認為,整個北美地區是上帝賜予給美國的,美國統治北美洲實乃順天應人之舉。
也正是在美國高層持續的宣傳鼓動下,這種歪魔邪道的理論當時在美國民眾中大行其道,深受追捧。
當時的英國發現到美國領土的瘋狂擴張、野心急速膨脹,於是派出艦隊不斷襲擊騷擾美國的海上艦隊,並透過英屬加拿大向美國的土著印第安人提供軍火,以期透過這種方式打壓、鉗制急速擴張的美國。
1812年6月1日,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趁著英國與法國皇帝拿破崙在歐洲陷入白熱化焦灼戰,打以“維護航海自由”的名義向英國宣戰。
當時英國在北美洲的駐守兵力不足兩萬人,而在加拿大駐軍僅有4500人,外加一萬民兵和人數不多的印第安人,兵力嚴重不足。
美國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在開戰前還募集了志願兵6.5萬人,同時,配備了10艘軍艦,150艘快艇和318艘私掠船。
戰爭打響前,美軍制定了兵分三路直取加拿大首都蒙特利爾的作戰部署,由於美國各州不願參戰,加之民兵消極怠戰,三路大軍拿下加拿大的計劃很快宣告破產。
當年7月份,英軍將領布羅克率領加拿大聯軍將西路美軍打得大敗,美軍士兵丟盔棄甲倉皇逃竄,英加聯軍趁勝追擊連續佔領美國西部地區數座重要的戰略要地。
也就在西路美軍崩潰逃竄之際,駐守底特律的2500名東路美軍在英加聯軍的攻勢下一槍不放的舉起了白旗集體繳械投降。
當年10月底,美國將領斯蒂芬·範倫塞勒指揮其先頭部隊約3100人渡過尼亞加拉河,並在俯瞰安大略的昆斯頓高地峭壁上建立陣地。
英加聯軍於10月12日夜,以1000士兵向美軍陣地上的3000美軍發起偷襲,還在睡夢中的美國士兵,很多來不及穿好衣服,便四散潰逃,史上最大規模的集體“裸奔行動”華麗登場。
美軍一槍未發作鳥獸散後,紐約民兵袖手旁觀,按兵不動,在旁邊觀賞美軍的集體“裸奔行動”。
陸戰美軍雖然敗的一塌糊塗,但在海戰方面,美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從1812年6月至1813年初,美國戰艦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擊,戰果輝煌,僅幾個月時間,便擊沉英艦3艘,俘獲英艦船500艘以上。
到了1813年年初,隨著大批英國戰艦從歐洲奔赴北美戰場,英國海軍逐漸奪取了制海權。
雖然美國海軍也取得了相對較小的區域性勝利,但無力從根本上扭轉戰局,美國海軍不得不龜縮在沿岸的海港裡。
1813年8月19日,英國將軍羅斯統帥4000餘人,自美國東海岸的切薩皮克灣登陸,直奔首都華盛頓。
8月24日,英加聯軍進入華盛頓後不久,英國將軍羅斯本來打算與美國簽訂停火協議的,沒想到美國糾集7000人向進入華盛頓的英加聯軍發起了偷襲。
怒火填胸的羅斯將軍以300人為先頭部隊向美軍發起了猛烈地衝鋒,士氣低落的美軍紛紛不戰而降。美國總統麥迪遜等中央政府要員驚慌失措地逃往弗吉尼亞山區。
英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華盛頓後,美加聯軍縱火焚燒了國會山,並朝白宮潑灑了大量燃料,打算把白宮炬燒成一座廢墟讓其從地球上消失。
然而,天不遂人願。8月25日,華盛頓突降暴雨,澆滅了白宮的這場大火,加拿大火燒美國白宮的計劃流產。
直到1817年,為了掩飾白宮慘遭焚燒的痕跡,門羅總統下令將外牆漆上一層白色的油漆,“白宮”因此得名。
縱觀戰史,倘若不是後來美軍在尚普蘭湖地區取得了對英艦的戰略優勢,美國或許早在首都華盛頓被佔領;國會和白宮被焚時,難以倖免崩潰亡國之患。
經此一戰,美國再無膽量向加拿大發起挑釁,亦徹底澆滅了吞併加拿大的野心,而美國的這場侵略戰爭也促使了加拿大不同種族間實現了高度融合,民族向心力進一步加強,加拿大由此誕生。
參考資料:1.加拿大高調紀念擊退美國侵略200週年 .觀察者網.2012-10-09 2. 周斌.1812-1815年美加戰爭 奠定現代北美大陸國家版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