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之夢夜之歌
-
2 # 慕什塔戈
莫斯科會戰德軍失敗的原因不單純在於士兵缺少禦寒的棉衣,坦克及其他戰鬥車輛因沒有新增冬季防凍液而“趴窩”,飛機因油箱被凍裂而無法起飛,槍炮因沒有加註防凍潤滑油而“拉不開栓”等等,這些嚴寒條件下的裝備故障也是一個重要方面。說到底,希特勒在籌劃“巴巴羅薩”計劃時,完全沒有料到這場戰爭會出現久拖不決的局面,按他自己的預估,蘇聯就像一座搖搖欲墜的大廈,必將在德軍的閃電攻勢下瞬間坍塌,三個月之內宣告滅亡,這場戰爭根本不至於拖到1941年蘇聯冬季的到來。
所以說,對可能出現的冬季作戰困難情況嚴重估計不足,是導致德軍對莫斯科久攻不下乃至被蘇軍反擊並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這其中,既包括對人員方面的估計不足,比如沒有準備冬裝棉衣,也包括對武器裝備方面的估計不足,在1941~1942年冬季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溫狀態下,沒有加註防凍液的飛機坦克形同廢鐵。
莫斯科會戰之初,德軍75個師、180萬兵力,從北、西、南三個方向進攻莫斯科,包括1700輛坦克、1400門火炮和約1000架飛機。1941年11月上旬,莫斯科地區開始入冬,氣溫驟降至零下25度。由於德軍沒有預先儲備防凍液、防凍潤滑油等各類冬季禦寒物資,導致裝甲叢集的戰鬥力急劇下降,日均推進速度由開戰初期的33公里,降至2公里左右,從11月10日突破圖拉防線,至12月5日蘇軍發起反攻,德軍25天時間僅向前推進了不到40公里!
未填加防凍液的德軍坦克頻頻“趴窩”,裝甲叢集完全喪失快速突擊力,使德軍既無法在規定時限內突破莫斯科的核心防線,也無法在遭遇蘇軍反攻時迅速突圍。為解決這個困難,前線德軍也想了一些辦法,比如利用繳獲的蘇軍油料來恢復己方部隊的機動能力,怎奈蘇軍油料的辛烷值太低,不適用於德軍裝備。
因此,莫斯科會戰,即使德軍士兵人人都有棉衣穿,仍然無法挽回敗局。戰鬥力是人與武器的結合,武器沒有防寒措施,在嚴寒條件下紛紛失效,戰鬥力從何而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
3 # 當代曹植
棉衣不是沒有生產出來,而是沒辦法全部運到前線。
蘇聯人的鐵路車軌要比德國人的標準寬,而且他們也把符合蘇聯軌道標準的車廂都炸燬了,同時也把橋樑炸燬了很多,道路兩旁佈置了地雷,同時雨雪天氣下泥濘的道路更使得部隊難以通行了。
如果希特勒的棉衣運送到前線,情況會好很多,德軍很可能會攻下莫斯科,斯大林同志不是逃走,就是被俘。
莫斯科是蘇聯歐洲部分的交通樞紐,莫斯科一旦失守,蘇聯歐洲部分的物質與人員,無法透過莫斯科,蘇聯歐洲部分變成一盤散沙,各自為戰,最後被德軍各個擊破。
而蘇聯的西伯利亞與中亞,經濟落後,人口稀少,工業落後,以農牧業為主,無法支援大規模戰爭,蘇聯必亡。
-
4 # 鉞越好
管點用用處不大,其實,那年冬天並不可怕,德華人機械化部隊,飛機汽車火車,補給能力那麼強,你還以為土八路啊,頂多就是晚了幾天,其實德華人最大的失誤是沒在冬季之前打進莫斯科,俄羅斯秋天大雨,還很多沼澤地,德華人的卡車坦克全陷在爛泥裡,機械化部隊還不如輕步兵靈活,到了冬天地面結冰,坦克不再陷入地面,反而他們優勢能體現出來,可是,就差了那麼一個季節幾個月,蘇聯就已經組織好了反擊,其實,從紅場閱兵開始,老毛子就已經開始反擊,加上美國從後邊送糧送水,基本上,德華人希望不大了。
-
5 # 不沉的經遠
多生產300萬套棉衣是沒用的,因為歷史上德國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棉衣,而是沒法送到前線。
德軍在二戰時部隊的摩托化程度並不高,戰爭前夕,在103個師中,只有16個師實現了完全的摩托化,其他部隊還是依靠馬車運送補給。所以德軍的後勤補給嚴重依賴鐵路。這一問題在前期戰爭中已經有所體現,但是由於波蘭、法國等戰爭結束的快,並不是大問題。
而對蘇戰爭時,由於蘇聯的鐵路和德國的軌距不同,造成了使用上的很大不便,而且蘇聯的道路量少質差,很多土路一場大雨後就變成了泥漿,惡劣的路況加上游擊隊的襲擊,德軍的汽車隊的損失在19天內就達到25%。而且蘇聯的國土太遼闊,隨著德軍的前進,補給線日益延長,後勤就更跟不上了。
以莫斯科戰役為例,前線的部隊一直在抱怨缺乏彈藥和油料,這種情況下,即使有再多的棉衣,也根本無法送到前線。
-
6 # 戰情解碼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楚另外兩個問題:一、寒冬都對德軍產生了哪些影響?二:德軍的失敗是不是僅僅因為嚴寒?接下來我們就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莫斯科戰役局勢圖
寒冬對德軍後勤的影響遠勝其他在莫斯科戰場,當寒冬將近的時候,前線的德軍確實嚴重缺乏冬衣、皮靴和棉帽,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德軍戰鬥力,但這並沒有達到可以影響成敗的程度。事實上,德軍還是從其他渠道弄到了足夠的冬裝,比如從當地居民家中掠奪或者直接搶奪被俘蘇軍的冬裝。雖然冬裝的來源五花八門,但德軍士兵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德軍士兵
人的問題容易解決,但武器裝備“保暖”的問題就不容易解決了。防凍液以及抗低溫柴油的缺乏讓德軍的汽車和坦克都變得很難啟動,而這些物資卻又只能依靠後勤來解決。後勤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德軍的心病。由於蘇聯交通網路本就不發達,再加上德國與蘇聯的鐵軌並不統一,這就使得德軍的後勤供應變得極糟,後方大批軍用物資根本無法按時按量運往前線。寒冬的到來無疑更進一步惡化了德軍的補給情況:冬雪融化後讓蘇聯的道路變得十分泥濘,德軍的運輸卡車一個個陷入泥濘之中,變得無法動彈。德軍前線物資本就緊缺,寒冬的到來無疑讓形勢進一步惡化!
▲泥濘中行進的卡車
蘇聯的部署不容忽視德軍在莫斯科的失敗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不能完全忽視蘇聯人的努力。在德軍發動進攻前,蘇軍就已經利用德軍發動基輔戰役的契機,在莫斯科周圍構築了3道防線和9道防禦地帶,並且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此外,莫斯科之戰對蘇聯人而言又可以說是破釜沉舟之戰,在地利以及人和上必然都佔據著上風,德軍若想取勝必然會十分困難!
▲投降的德軍
除了精心佈防外,蘇聯遠東師的出現也對戰局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支生力軍不僅裝備精良,還極善於在嚴寒中作戰,是蘇軍僅存的全建制部隊。當戰爭進行到12月時,雙方早已拼的筋疲力竭,最終蘇聯遠東師的出現直接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對比。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就可以知道,德軍在莫斯科戰役期間面臨的問題有很多,缺少禦寒衣物只是其中之一,而這還並不是德軍面臨的最大難題。所以即便希特勒同意生產300萬套棉服給士兵,德軍也很難取得勝利!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
7 # 成都地產逍遙君
德國的棉衣不是沒有生產出來,而是根本沒辦法全部運到前線需要他們的官兵手中去。
作為最高負責人的希特勒對此都是一知半解。古德里安在12月20日夜晚和希特勒的會話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時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出士兵缺乏冬裝的情況時,希特勒的第一反應是聽完後突然大喊——“這完全不對,軍需總監向我報告說,冬裝早就發下去了。”
古德里安回答說——“下發自然是下發了,可是並沒送到我們那裡。我一直十分關注著冬裝的運輸情況,由於缺少機車以及鐵路線的堵塞,這些東西現在還在華沙的車站,已經在那裡停了好幾個星期了,我們早在9月和10月就提出過補充冬裝的要求,但被粗暴地回絕了,現在已經沒法挽回了。”
後來希特勒喊來了軍需總監和古德里安對峙,證明後者所說的完全屬實。
事實的確是這樣,蘇聯人的鐵路車軌要比德華人的標準寬,而且他們也把符合蘇聯軌道標準的車廂都炸燬了,同時也把橋樑炸燬了很多,道路兩旁佈置了地雷,同時雨雪天氣下泥濘的道路更使得部隊難以通行了,也就是說火車和卡車運輸都是很困難的。
-
8 # 博古又通今
我覺得給士兵保暖,並不能起到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德軍在進攻到莫斯科後,陷入停滯狀態,再也攻不動,蘇軍有幾個方面軍嚴陣以待,還從西伯利亞抽調回善戰的部隊。德軍攻到此時已經戰線拉的過長,從巴巴羅薩閃擊,推進了150萬公里的土地,供給也跟不上,資源更是短缺。
蘇軍常年在寒冷地區,非常適應雪地作戰,即使德軍有300萬套棉衣,也得成了蘇軍的戰利品。夏季雙方都打得僵持,更不用提冬季。此時的德軍已經變得不禁打。不僅是士兵需要保暖,德軍的先進武器,在冬季也出現故障,再強大也無用武之地。反而蘇軍武器體現出戰場優勢。
蘇德戰爭初期,因蘇聯麻痺大意,導致被德軍打了措手不及,蘇聯回過頭來硬的,德軍是不能抵擋的。蘇聯人數龐大,用人堆也可以把德軍埋了。所以莫科斯會戰的勝利還是蘇聯一方。咱們假設德軍攻下三大城市,蘇聯在烏拉爾山以西還是有大量城市,就算把歐洲部分全部丟失,也還有烏拉爾山地區,有葉卡捷琳堡坐鎮。此時德軍恐怕都沒足夠的人數鋪滿佔領的城市。
-
9 # 立志成蟲
結局不會改變,不缺冬裝的德軍在嚴冬裡不至於太難過而已。即使不缺冬裝德軍還缺別的,糧食武器彈藥藥品,更限制德軍的是缺燃料,發動機在寒冬的低溫裡經常打不響。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的時候,人力物力財力已近枯竭,導致向前線的各種物資供應緊張甚至匱乏,而且向蘇聯腹地供應補給運輸線太漫長了,交通設施差,通行條件差,而且蘇聯軍民的游擊隊更是無微不至的“關懷”著運輸線,德軍規模龐大,空運遠遠保證不了供應,在列寧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跟蘇軍形成對峙的德軍消耗損失巨大,卻得不到及時充足的供應補給。人無糧槍無彈車無油,這仗還打的下去嗎?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了
-
10 # 我也很無辜的啊
要是提前2個月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要是直逼莫斯科,要是日本不發動珍珠港偷襲,美國不參戰,德國單挑蘇聯沒多大問題!
-
11 # 白齊光
1941年6月22日凌晨三點,德軍最高統帥部向集結在蘇德邊境的德軍部隊下達了攻擊指令。到此,從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長達1800公里的寬大正面,德軍出動190多個師,4000多輛坦克,三千多架飛機,共550萬人的強大兵力向蘇聯發起了突然襲擊。蘇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德軍得已長驅直入,開戰僅六個小時,就有1200多架蘇軍戰機被擊毀,開戰半個月,蘇軍185個師一半被殲滅,一半兵員和技術裝備損失大半,通往莫斯科的距離已經走了一半,德軍似乎勝利在望,希特勒揚言:“三個月滅亡蘇聯,到了十月初,德軍以贏得了基輔戰役的勝利,至此,徹底掃清了蘇軍,南翼的威脅,可以放手攻擊莫斯科了,德軍集結了最精銳的部隊,約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1?4萬門、飛機1390架。蘇軍共集結了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7600門、飛機677架。兵力對比上德軍佔有明顯優勢,拿破崙說過軍隊戰鬥力的四分之三是由士氣組成的,來用此形容德軍在貼切不過,經過連續幾個月的連戰連捷,德軍計程車氣高漲到了最高水平,加上兵力的優勢,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完善計劃,似乎這場代號“颱風”的戰役要在冬季到來之前徹底摧毀莫斯科了。可是最後的結局卻是德軍大敗,損失兵力達50多萬,後撤了100多公里,要不是希特勒下了堅決不許撤退的命令,德軍可能就要全線崩潰了,最後撤到了美洲豹防線才回過神來、、、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結局,我來和大家談一談我的愚見、、、
第一輕敵。早在對蘇戰役準備階段,希特勒就對蘇聯估計不足,原本情報部門透過調查得出蘇聯總共有200個師,但等到開戰後卻發現達360個師之多,蘇軍的戰損補充讓德軍望其項背,德軍將領往往抱怨:“蘇軍被消滅了一個師,馬上就有12個師補充上來”。加上希特勒對德軍戰鬥力的過高估計,加上盲目樂觀,計劃六週之內徹底打敗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整個戰爭,所以,壓根沒給德軍準備冬季裝備,不巧的是41年的冬季提前來了,先是九月份的雨季讓德軍裝甲部隊吃足了苦頭,到了十月份寒流襲來,溫度頓時降到零下30多度,這對大多穿著夏裝的德軍來說,厄運來了,紛紛埋怨:“上帝不公平,都加入了俄國籍。”使德軍進攻速度大大減緩,大量德軍被凍死、凍傷,技術裝備也大量被凍壞,坦克發動機被凍住、槍栓拉不開、炮兵瞄準器凍壞,無法瞄準、、、使德軍的戰鬥力大打折扣。希特勒強令軍需部門生產300萬套棉大衣,但為時已晚,只有少量的棉衣真正送到德軍手中。相反蘇軍早已習慣冬季嚴寒,一個個穿的暖和和的,他們的武器也進行了防寒保護,大炮都套上了防寒套,槍上都抹了潤滑油、、、如此,雙方優勢發生了傾斜。
第二南北分兵。長期以來,史學界都對德軍的八月南北分兵褒貶不一,有的認為沒錯,他消滅了大量的蘇軍有生力量,為保障莫斯科會戰,徹底掃清了蘇軍南翼威脅。也有的說這樣給了蘇軍已喘息之機,他們給了蘇軍兩個月的時間,使其得以在莫斯科城外佈置防線,發動群眾,增調軍隊,加強防守。似乎二者都沒錯、、我個人較傾向後者,雖然基輔會戰得勝,使蘇軍損失了一個龐大的戰略機動兵團,使整個南翼的戰線瀕臨崩潰,但相對於莫斯科而言,這個犧牲是值得的,莫斯科作為蘇聯的首都,是經濟、文化、更是軍事中心,其一半的兵工廠都在莫斯科,其位置處在蘇聯的心臟,鐵路交通,地鐵通向全國,整個蘇維埃政府機構都設在這,一旦失守,就像是巨人被摘了心臟一樣,其他的部位都成廢物了。也有人會說照拿破崙和克勞塞維茨原則,殲滅敵國有生力量 比佔領敵國土地更重要。不錯,但這句話不適用每個物件,像法國、比利時、荷蘭、波蘭、、這些小國適用。但對這個有著龐大人口數量,極大戰略縱深的國家是否有效?蘇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動員了數千萬後備役部隊,所以拼消耗,德國耗不起。唯一的辦法就是打掉它的中樞神經,使其龐大的軍隊陷入混亂,蘇軍的指揮體系本來就不健全,一旦失去指揮,就會全面崩潰,這在戰爭初期可見一斑。所以基輔的損失對蘇聯來說影響不大,這使得蘇軍利用近兩個月時間 ,發動莫斯科群眾,在城外建立了縱深配置的三條防線,正嚴陣以待。德軍雖然取得了勝利,但裝甲部隊損失嚴重,銳氣大減、、伴隨著秋葉落地,冬媽媽正向遠方來的德國客人招手呢、、到此,希特勒才大夢初醒,但為時已晚,他犯的戰略上的錯誤使其失去了對蘇的唯一的,也是最後一次勝利的機會、、、、、、、
第三缺乏戰略遠見。很少有人知道,在莫斯科會戰最關鍵的時候,斯大林投入了秘密武器,才使局勢轉危為安,這就是蘇聯特地為嚴寒作戰訓練的精銳的西伯利亞軍團。三十多個師的生力軍投入戰鬥,局勢立即得到逆轉。這三十多個師是用來防備駐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的,其實早在蘇德戰爭前夕,蘇聯為了防範未來的德國和日本的南北夾擊,在四月份和日本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先穩住了日本。在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透過在日本和中國的情報人員得知日本內閣透過討論放棄了和蘇聯開戰的北進戰略,轉而去和英美去爭奪東南亞,實行南進。順便說一句,這可能和1939年皇軍在諾門坎吃了俄華人的大虧有關,俄華人不好對付,還是和美國的少爺兵扳扳手腕吧。這就給斯大林吃了一顆定心丸,當德軍的先鋒卯著勁衝到距離莫斯科不到三十英里,拿望遠鏡都能看到克里姆林宮尖頂的紅星時,別提多高興了,希特勒從骨子裡瞧不起日本人,他認為日本人個子矮,不講道理,對一戰的過節還耿耿於懷。所以對後來的侵蘇戰爭,壓根就沒有支會日本人,也沒有做好必要的戰略協調,任其與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其實這是一個大錯,如果當初希特勒和日本協調一致,使日本對蘇聯處於敵對狀態,哪怕不參戰,在蘇聯邊境搞個演習,製造點摩擦什麼的,總沒問題吧,這將使蘇聯抽出一大部分兵力在遠東防範日本。如果說服日 本對蘇參戰,蘇德南北夾擊,二戰恐怕要改寫了。希特勒為他的自負付出了代價。在莫斯科會戰會戰關鍵時刻,雙方都筋疲力盡時,遠東部隊猶如神兵天降,突然投入的生力軍使天平發生了傾斜,德軍此時已是強弩之末,此時看到蘇聯還有預備隊,頓時軍心大亂,紛紛潰退,最終功虧一簣、、、、日本人似乎總和希特勒過不去,12月份,不打招呼,就偷襲了美國的後花園珍珠港,希特勒竭斯底裡的罵日本人:“笨蛋,蠢貨”。鑑於同盟關係,希特勒也立即做出了反應,對美英宣戰。希特勒心裡想:“還是講點義氣吧,日本人總比義大利人強的多,最後還不是我來擦屁股,反正早就看羅斯福這個萬惡資本家不順眼了,他可沒少幫丘吉爾這個業餘戰略家的忙,是該和他算算帳了,希特勒這樣自己安慰道。”就這樣,世界大戰達到了最大規模。世界五大洲都燃起了戰火,整個地球被火燒的通紅、、、、、、、、
-
12 # 旅遊既生活
並不是運不上 而是當發現棉衣的重要性的時候,其他必要物資都已經來不及供應了。 這就是雪上加霜這個詞的描繪
-
13 # 五味社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可以歸咎於許多原因,但和嚴冬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古德里安把莫斯科的失敗歸因於蘇聯的嚴冬。他認為如果沒有嚴冬的阻攔,德軍11月份就能在克里姆林宮內慶功了。正是由於嚴冬,德軍坦克深陷雪地,火炮因燃油被凍無法開動,士兵由於嚴冬戰鬥力大打折扣。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10月莫斯科因為多雨,土地泥濘不堪。11月4日莫斯科的最低氣溫僅零下7度,8日氣溫零度。雖然11至13日,氣溫曾下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因此這樣的天氣算不上“嚴寒”。
真正的“嚴寒”來臨是蘇聯反攻時期,氣溫為零下40度。因此嚴冬只為蘇聯反攻起到一定作用,但殘酷的莫斯科阻擊戰沒有在嚴冬下進行。
回覆列表
棉大衣都堆積在離前線一百多公里的火車站德軍的運輸卡車本來就數量有限,加上蘇聯游擊隊騷擾和機械故障以及蘇聯糟糕的道路,所以運力非常緊張,這極為有限的運力優先得保障彈藥食品油料的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