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鈳煒

    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的大拜年 有年味,初一 4點左右起床,穿新衣戴新帽,迫不及待的出門放鞭炮,全家人歡天喜地迎接新年的到來。放完鞭炮吃餃子,先給自己父母拜年 然後出門給長輩們拜年。街上的人們 三五成群 絡繹不絕,各個喜氣洋洋 精神抖擻。過年好!過年好!!!

    初二回孃家,給爸媽拜年。 爸媽早早地在廚房給女兒女婿外孫準備豐盛的午飯,遠遠的就聞到了熟悉的濃濃的雞湯的味道。想想就是滿滿的幸福!孩子永遠是父母掌中的寶!!!

    初三走親戚,孩子們湊一起,打打鬧鬧好不熱鬧!親戚朋友越走越近!!!

  • 2 # 知秋144466680

    春節拜年,各地有各地的風俗。有的地方,初一的崽,意思是說初一兒子跟父母拜年,初二的郎,那就是去跟岳父母拜年,初三初四各有各的做法,有的地方初三不能去拜年的,這天是頭年某個家庭死了人,他們的親戚都去他家拜年。初四就按輩分大小來排序。現在春節都是國家安排的公休日,沒有那麼多講究了,管他哪一天,想去就去,碰到面相互問個好,春節愉快,恭喜發財!

  • 3 # 高山流水71112561

    我們商洛的風俗習慣是初一不出門,初二,初三走四鄰。

    初一不出門指不出遠門,給父母,伯父伯母,叔叔嬸嬸拜年都安排在初一。

    初二笫一個要去給舅舅拜年,因為孃親舅大。

    初三就是去給岳父母拜年了,包括老婆的伯伯和叔叔。

    初四給姑姑,姑父拜年。

    初五姐夫家走走……

    初六朋友家看看,鄰居家轉轉。

    初七收拾行裝,該工作,上班了。

    我小時侯自從有物件後父母就叫我初二去岳父母家拜年,去舅家就讓倆個弟弟了,弟弟們有物件了,父親就去了舅舅家。

    為了對親戚們的尊重,有時全家集體行動,一般都按排在初三前把所有的親戚都走一遍。

    現在都有電話,提前在電話裡先相互拜過年,然後溝通按排怎麼統一行動,避免親戚來了門卻鎖著不在家的尷尬。

    正月拜年是祖先留給我們幹百年的民俗文化,鼠年的春節馬上要到了,讓我們在享受濃濃年味的氣氛中也享受一把親情的溫暖。

  • 4 # 吳德兵4

    有講究,如家中當年有老人過世,臘月30在大門後各貼一張紙錢,正月初一,初二,不能門,在家守孝,別人來拜年只站在門口迎接,說些客氣話,正月初三,把大門後紙錢揭下燒了後,這下方可去給別人拜年(即還禮),之後方可隨便走動,如年青的夫妻可去孃家等等。(茶聖陸羽家鄉的風俗)。

  • 5 # 方舟新區菸酒門市

    謝友邀答!初一早上晚輩要到左臨右舍家給年長的拜年,吃過早飯以後要到所在區年長或老領導家拜年。初二要到舅舅家拜年,初三要到岳父母家拜年,初四要到姑姑家拜年。

  • 6 # 不死鳥93998

    謝謝您的邀請,很有趣的問題!俗語說一地一俗,我老家有一順口溜: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舅,初五初六拜姑娘,大意就是初一大家在自己大家族裡拜年,初二要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後面才是七大姑八大姨家去。我現在在貴陽生活,他們這裡初一是不出去拜年的,初一是祭祖宗的日子,其他我也拎不清了!

  • 7 # 寧靜致遠遊天下

    我的家鄉徽州春節時,拜年最熱鬧。吃過扁食,“近門”的成年男子要集結一起去祖先墳地上墳。天亮後,晚輩要到長輩家拜年,有近親關係的要下跪磕頭,長輩拿花生、麻葉、糖等給晚輩吃。

    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輩向長輩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輩之間也互相恭喜。這一天,講究忌諱,不動刀剪,不拿針線,不下鍋煎炒(忌吵),不沾掃帚,不向門外潑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罵兒童。認為犯忌為不吉,本年就會有破財、生病及其他災禍。祁門縣還有“喊年”的習俗。

    從初二起,就要去親戚家拜年了。這種拜年十分講究。要先到最親的親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後再按親疏情況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帶禮物,受拜者要設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興拜年,對居喪人家也不拜年。有時受拜者還要根據情況進行象徵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結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稱“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這次吃的扁食必須當天包,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也是燈節。在鄉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燈籠,說是“十五不亮燈,揚場沒有風”。大人也要打燈籠照照自家的各處牆根,說是以後能防止蠍子、蜈蚣等蜇咬。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煙花,說是能“刺”去晦氣。

  • 8 # 小恐龍212754152

    我是江西吉安人!吉安古稱廬陵,文風鼎盛,素重禮儀!關於過年拜年的講究,我鄉有首口口相傳的歌謠:

    “初一郎,初二婿,初三初四外甥兒,初五初六四方親,初七初八跪在地上沒人搭!”

    意思顯淺易懂,初一是子侄兒郎上門拜年,初二是女婿女兒領著孩子上老丈人家拜年,初三初四是外甥向舅舅舅媽拜年,初五初六則是不拘講究,來者是客!親朋好友互相拜年!我們吉安人拜年講究拜早年,向人拜年最好在初七之前,否則就是用心不誠!“跪在地上沒人搭"了!

    我們吉安人的拜年是否和他鄉的習俗是否一樣呢?朋友們!

  • 9 # 紫雨傘的傳說

    我們那裡初一自己父母,叔叔大爺家裡長輩家裡,初二舅舅家裡(包括家裡有女兒嫁出去的父母也選擇這天去)初三一般不走親戚比較忌諱(除非親戚某一方不在了,比如姥爺 如果姥爺或者姥姥都在,那選擇初二,姑姑家也是如此),初四比較隆重,剛結婚的女兒,都會選擇這天回孃家拜年,有些親戚多的也可以選擇這一天,初五就是比較好的同學家或者朋友家裡,初六,拜年磕頭最後一天,舉個例子吧!我爸今年七十多,他舅舅今年九十多,初二我去我舅舅家拜年,初三特殊日子就免了,初四我家裡也有親戚,初五我爸他老舅家裡人也走親戚,所以呢就安排初六去,這按農村來說是老親戚,我們都不用去,我爸跟我幾個大爺去!

  • 10 # 龍飛138134919

    往事只能回味,不堪回首,我的親人大都離開了我,只能在年前到公墓祭拜我的雙親,每逢佳節倍思親,看到天南地北迴家團圓的朋友們,更讓我思念孤獨,悲傷回憶,聽到鄰居歡歌笑語,孤獨的我舉杯單影慶祝自已又長一歲。

    我愛朋友,但這特殊的日子裡,我不會擾亂朋友家庭團聚與芬圍,我愛老婆,想與老婆共度新春佳節,但妻家的強勢不容我介入,老婆希望你回孃家看兄弟姐妹,即然去,那就六家一個不能少,幫我帶上禮品問個好,回家看看也是天經地義,但希望也要倆者皆顧。

    過節過的是喜慶,團圓,親情,我希望下輩子多些親人親戚,多些朋友與有緣人,少些傷感與心疼,此生有憾,來生希望親人多多,朋友多多,快樂度過每一天。

    春節轉眼即到,祝大家新春快樂,闔家歡樂,幸福度過每一天,新年好。

    主題不能忘,我的家鄉是三十晚上家庭大團圓,初一不出門,初二拜丈人,初三至十五走親戚看朋友,十五過後新年過完,收心,繼續努力工作。

  • 11 # 士兵FF

    大年初一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吃年糕--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

    壓歲錢--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

    大年初二

    迎婿日--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而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則不吉利。

    祭財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

    大年初三

    赤狗日--正月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

    燒門神紙--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 12 # 使用者5196973750333

    初一村鄰,村鄰為大,因為有什麼事最先來的就是村鄰,初二舅舅家,孃舅是媽媽的後臺,初二要去,初三就是姨呀!姑呀!這些,就看情況了!

  • 13 # 每天讀名著

    各地風俗不一,我們黃岡老家是這樣的:

    初一呆在家裡,哪裡都不去。家裡有長輩,只是上午接受同村晚輩的拜年,然後大家暢所欲言,聊聊天,到了下午,不能串門,大人在家準備,小孩在外盡興遊玩。

    初二呢,必須出去給舅舅拜年了,這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了,不僅可以品嚐外婆家的美食,還可以拿紅包。

    初三呢,就是到大姑媽家,大姑媽家靠近城區,有熱鬧的集市,又有一條長江在旁,總讓我們神往。

    如今,習俗淡化了些,大家都是上班族,時間安排緊促,講究少了,隨意多了,也沒有人刻意計較,也挺好的。

  • 14 # 藍胖子學長

    初一一般都是相約出去玩吧,幾乎不在家不走親戚;初二一般是回孃家,也就是你母親那邊的親戚;初三不講究吧,可能是村裡的人請吃飯,也可能是親朋好友,姑姑嬸嬸,表叔表哥什麼的!各地風俗不一樣!過年還是挺忙的,過年胖十斤不是沒有道理

  • 15 # 滎陽小崔

    感謝你的邀請,因為地域的不同,每個地方過年的風俗習慣也就不一樣,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區別不會特別的大!我家是河南滎陽的,因為是地地道道的滎陽人,老家的風俗習慣還是比較瞭解的!春節的大年初一都是一家人在家團聚的日子,早上吃餃子,吃完餃子就出去轉圈去,在我們這邊初一十五是不能去別人家的,所以這一天很少去鄰居家串門,都是一家老小一起出去到附近的旅遊景點逛一逛轉一轉的!晚上回來爸媽開始做飯,炒幾個菜,一家人坐在一起其樂融融,吃著小菜喝著小酒,聊著天,真的很得勁!大年初二開始走親戚,年輕人帶著媳婦兒開始去老丈人家,沒有結婚的孩子就跟著爸媽去爸爸的老丈人家,或者奶奶的老孃家!在我們這邊俗稱就是大年初二走孃家。大年初三的話在我們這邊屬於鬼節,就是去給老祖宗上墳的日子,早上吃過早飯,就跟著爸爸,叔叔,姑姑一起去給爺爺奶奶和姥姥爺姥姥奶上墳,上墳一定要在中午十二點之前上完,不能到下午!到自己家的老墳上一起給爺爺奶奶燒紙,磕頭,然後放鞭炮。大年初四還是走親戚,走的都是一些老親戚,比如說去到姑姑家,姨家或者一些老親戚家!不到正月十五,一直都是過年,該走親戚走親戚,該會好友會好友!在小時候十五之前老家都很熱鬧,村上還有獅子表演,鎮上還有大會!現在基本上都沒有了,過了初五很多年輕人都已經出門打工了!過年的那種味道真的和過去不一樣了!

  • 16 # 運龍

    過年初一:早上吃過餃子,出去拜年。爺爺奶奶,伯伯叔叔家。鄰居家都要去坐坐。

    初二:這一天肯定是要去舅舅家了。天大地大娘舅最大。所以這一天要去舅舅家。有些地方的規矩可能不一樣,初二要拜老岳父的也有。

    初三:這天要去姑姑家。具體規矩就不知道了基本上這一天都是去姑姑家

  • 17 # 牛佬爺

    大年三十到初一都是在自家過,初二一般都是去岳父母家拜年,然後初三到初五都是在自家,一般親戚朋友百年都是初六到十五這段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商場複雜燈光下如何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