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總感覺和父母很難做到親密無間?
10
回覆列表
  • 1 # 暴走大馬哥

    我們這代人和父母的代溝是挺嚴重的。

    一個表現是,父母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參與我們的生活——我指的是那些真正的生活,我們心底的喜怒哀樂,我們最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所謂的生活——那種我們在過年的團圓飯上扮演出來的“生活”。

    到今天,我們和他們的隔閡是如此之深,以至於父母之於我們,似乎永遠只有兩個角色:

    第一個角色是供養者。

    供養者帶我們去東風飯店吃肯德基,在去長風公園的前一晚把我們的書包塞滿熱狗和橘子;供養者帶我們買耐克球鞋,帶我們第一次坐飛機去遠方。

    而我們僅僅需要扮演一個“乖乖受訓的好孩子”的形象,就有人為我們的一切需要掏腰包付錢。 當我們每天回到家扔下書包時,自會有人從鍋裡挑出半碗剛燒好的紅燒肉讓我們先吃一口。這一口是不言自明,天經地義的。

    而當供養者角色結束後,父母會迅速轉入第二個角色,消耗者。

    消耗者是一種顯而易見的負擔,在我們結束了漫長的教育,開始自己的事業時,他們被退休兩個字狠狠擊中。

    退休,意味著他們從社會的貢獻者變成了社會的沉重開支。他們會消耗我們的精力、我們的金錢、我們的時間,直到贍養送終。

    他們在經濟上與我們相比將逐漸弱勢,他們的健康會加速下滑,智力也會日益退化,照顧他們會變得和照顧小孩越來越像,最終他們會臥床不起,需要我們把屎把尿,就像他們當年照顧嬰兒時的我們一樣。

    供養者和消耗者,這兩個角色有著某種映象般的平衡關係,而在這兩者之間,似乎沒有第三種狀態了,譬如說,朋友?不存在的。

    最傳統的中國式的父子關係簡直凝結了“朋友”關係的一切反面特徵。

    我們花了30年,依然和父母做不成朋友。我們的父母和他們自己的父母的關係,也通常是這種供養和贍養的二元切換,能做成朋友的,十不足一。

    回溯到我們更年輕的時候,細細想來,我們那些最最快樂的時光,好像都是沒有父母參與其中的。

    當我們在池塘裡抓蛤蟆的時候,我們唯一要擔心的,是這條髒了的褲子要如何交代;當我們在網咖裡用蒙古騎射手和小夥伴決戰的時候,我們最怕的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槍兵,而是突然站在身後的家長,掐滅我們的萬世榮光;當我們收到隔壁班女孩子的回信的時候,我們小心翼翼地把信藏在漢語大詞典的夾縫裡,因為我們知道一旦落到父母手裡,總會有一些麻煩。

    孩子們於是隱隱覺得,父母不僅無法參與自己的快樂,還和自己的快樂有仇。在還不懂得很多大道理的年紀,我們學會了藏好自己的真實一面,扮演出他們想要的樣子。

    這個習慣,就這樣保留下來,直到成年後的今天。

    每年的節日團圓飯依然殘存著這種扮演的氣息,這是一場需要多方配合的大戲:我們風塵僕僕回家,擺出禮品和錢財,描繪這一年是如何的如意和順遂,在酒杯聲中再添上一些吉利紅火的大詞,在此期間所有人都努力地歡聲笑語,來烘托美好的氣氛。

    等節日完畢,大戲落幕,我們踏上返程,逐漸收斂起笑意,回到我們的真實世界。 這個真實世界,似乎和父母無關:我們的工作內容說了他們也不明白,我們的創業在他們眼裡永遠是胡鬧,我們單身不代表沒有伴侶,我們也無法因為一些條件就喜歡上一個人。

    但這些東西,好像無論怎麼去說,他們也聽不懂。

    甚至一首歌,一部電影,一張卡,一條性冷淡的窗簾,一個特別昂貴的擺設,每一樣都無法得到他們的理解,久而久之,我們也就放棄了真正的交流。

    他們不懂我們。其實,我們也不懂他們。

    我們自以為我們懂他們這些老年人的核心需求是什麼——健康。其實大錯特錯。健康是再膚淺不過的表象。

    或者說,健康只是工具,是他們實現更多人生需求的基礎和先決條件而已。只是因為這個先決條件的適用面太廣泛,讓你誤以為這就是他們全部的生命意義所在罷了。

    你的父母,在追求健康之外,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一面。

    你只看到老人去跳廣場舞了,你於是寬容地笑笑,“很好啊,多跳跳,有益身體健康”——這就是你對“廣場舞”的全部認識和理解。 也許你還會為他們掏錢買點跳舞的裝置和服裝,但你內心深處是高高在上,不屑一顧的。

    你根本不會知道,廣場舞裡的江湖恩怨、愛恨情仇,那些一剎那、一回眸的瞬間,那些光榮、那些失落、那些甜蜜和小心思,一點兒也不比你看的韓劇差。但是對你來說,那就是一群老年人在鍛鍊身體而已。

    你有沒有偷聽過你父親和老哥們兒之間的聊天?你知不知道他們在聊些什麼?當聽到一個一貫對你嚴肅臉的父親聊起女人你會震驚嗎?你有見識過你父母的同學會嗎?那個同學會現在也都是一群老人了,你以為他們坐在一起,喝酒到深夜,歡笑,痛哭的時候都在聊什麼?空腹血糖和防癌須知嗎?

    如果你對老年人的世界只有這麼點理解的話,那我可以說你和你父母的精神世界基本上是斷聯狀態,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你根本不瞭解自己的父母,更談不上懂他們。

    因為兩代人的隔閡是如此之深,我敢說在每年的團圓飯上,除了你在演戲,你父母也在演戲,他們只能靠扮演起一個“標準模板老父母”的形象來和你說話,才能找到些“健康”之類的話題從而不至於讓餐桌冷場。

    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父母“這把年紀”了還有健康以外的感情需求,正如當年你父母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孩子“這點年紀”居然還有學習以外的感情生活。

    當你用社會給你的刻板印象去替代自己的觀察的時候,你就關上了一扇真正瞭解父母內心世界的門。 本來嘛,人跟人能差多少,就二三十年的時間,能有多大差異呢?為什麼就不能像同齡人那樣去交流呢?

    要交流,就不能缺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