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田軍事觀察

    其實在一九四零年的時候,德國與南斯拉夫的關係還不錯,南期拉夫實際上可以算一個親德國家,但是在內政出現問題之後,雙方關係拉開了,後來出現讓德國不安的局面,才導致德國要出兵了,南期拉夫內部不團結,這就造成了德國可以快速將其擊破的原因,這也是後來分裂的基礎了。

  • 2 # 薩沙

    很簡單,南斯拉夫王國軍隊本來就沒戰鬥力。

    其實南斯拉夫王國根本就是拼湊起來的一個國家。

    在巴爾幹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南斯拉夫的概念,分為七八個小國,各有各的統治者。

    這些小國大部分是斯拉夫人,但之間有不小的區別,文化也有不同。

    這主要是英法的佈局,因為巴爾幹地區本來是奧匈帝國的地盤。

    英法肢解了奧匈帝國,再成立南斯拉夫這種新的國家,目的是讓德國徹底減少一個盟友。

    所以,南斯拉夫王國自從1918年12月成立,就有嚴重的內部問題。

    他的國王為原本塞爾維亞王國國王彼得一世,其他民族則採用國會的方式維護自己利益。

    為此,國王亞歷山大一世以鎮壓對付,直接搞了獨裁。1929年1月,他解散議會、廢除憲法,開始獨裁統治。

    這樣一來,國家更是混亂。各民族獨立者因被亞歷山大一世打壓,將他當做最大敵人。

    1934年亞歷山大一世在法國遇刺,刺客是馬其頓民族主義者弗拉多·切爾諾澤姆斯基。然而,幕後策劃者是克羅埃西亞極右組織烏斯塔沙。

    看看,亂成這樣,連國王都被刺殺了,南斯拉夫內部混亂可見一斑。

    1939年歐戰爆發後,南斯拉夫王國怕被德意入侵,開始妥協。

    1941年南斯拉夫簽署三國公約,答應與軸心國合作。

    為此,南斯拉夫高層發生政變,新政府開始傾向英美。

    然而,巴爾幹地區是德奧傳統的勢力範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新政府也不敢徹底同德意決裂。

    這樣做了牆頭草的結果就是,兩面捱打。

    1941年4月,德軍藉口南斯拉夫是英法的盟友,大舉入侵。

    然而,這些部隊都是虛的。

    他們民族成分複雜,分屬不同民族,塞爾維亞人佔據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並不是多數民族。

    很多軍官和士兵不想打仗,不願意這個塞爾維亞人統治的王國賣命。

    另外,他們的武器裝備也非常差,大體是一戰水平,根本不是德國的對手。

    話說回來,南斯拉夫主要地區都是複雜山區,如果堅決抵抗還是可以阻擋德軍的。

    德軍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強烈抵抗,就佔領了首都貝爾格萊德,推翻了亡國政府。

    德軍前後進軍12天,輕傷輕微,僅有500多人。

    而南斯拉夫王國軍隊沒有像樣抵抗,就有30多萬人投降,其中主要是克羅埃西亞等其他民族。

    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其他民族不願意為了塞爾維亞人去作戰。

    諸如克羅埃西亞的烏斯塔沙組織,還希望德軍儘快打垮南斯拉夫王國,這樣克羅埃西亞就能夠獨立。

  • 3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軍隊的戰鬥力,不在人數多少,而在於軍人對國家的忠誠和保衛國家的決心,這一點又取決於國家對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南斯拉夫卻是一個奇特的國家,雖然主體發源都是斯拉夫人,但是下面發展出了各個不同民族,如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黑山等。各自宗教信仰、習慣都不相同,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臨時拼湊的國家。

    南斯拉夫所在的巴爾幹半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當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崛起時, 於1398年在科索沃擊敗塞爾維亞王國,佔領巴爾幹半島,統治了近500年時間。1878年歐洲各強國在柏林由俾斯麥主持會議,討論俄羅斯擊敗土耳其後的巴爾幹問題。結果為防止俄羅斯坐大,反對在巴爾幹半島建立統一的斯拉夫人國家。各國同意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黑山、羅馬尼亞獨立建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亞(波黑)劃歸奧地利,(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起源於這次柏林會議)保加利亞自治。(實際被俄羅斯控制)

    塞爾維亞王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自然而然的投入法、俄、英的協約國陣營,塞爾維亞面對的是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以奧匈帝國進攻塞爾維亞開始,結果奧匈帝國軍隊被打得大敗而歸。重新集結隊伍後奧匈帝國發動第二次進攻塞爾維亞戰役,即使奧匈帝國佔領了首都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人還是堅持戰鬥到最後。作為一戰發起國和戰勝國,塞爾維亞王國成了一戰戰勝國中最大的受益國之一,不但兼併了黑山王國和一直垂涎波黑。根據《凡爾賽條約》還得到了原來一直屬於奧匈帝國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和馬其頓,並在1929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這一切的幕後黑手是法國,他要在德國的另一邊建立一個強大的巴爾幹國家,以達到牽制德國的目的。

    因為一戰勝利而強行拼湊的國家,雖然都是斯拉夫人,但是他們分開已經有500多年了。前面說過塞爾維亞、黑山、波黑被奧斯曼帝國統治,大部分人信仰東正教,部分因為奧斯曼統治的原因改信伊斯蘭教。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則一直和匈牙利王國在一起,隨匈牙利王國併入奧匈帝國,和西歐較近的關係,大多數人是基督教的新教教徒。強行的聯合,還要接受塞爾維亞王國卡拉喬治維奇王朝的統治,而塞爾維亞人又在強化大塞爾維亞主義,希望凌駕於其它民族之上。國家大了,軍事力量方面得到英法的支援,軍隊人數擴充到130萬,火炮達到4000多門。但真正現代化的空軍幾乎沒有,摩托化步兵才六個營,坦克部隊就兩個營,裝備還是老式的法國雷諾FT117坦克。真正要命的是拼湊起來的國家,凝聚力沒了,軍隊裡軍官基本都是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等民族充當著烏克蘭人在蘇聯的角色,帶路黨、偽軍,甚至追捕猶太人和打擊殺戮塞族人時比德國人還狠。

    鐵托是克羅埃西亞人,是當時南斯拉夫共產黨總書記,南斯拉夫淪陷後,鐵托領導南共和人民抵抗納粹侵略,並積極準備起義。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以後,7月份南斯拉夫各地爆發共產黨人領導的起義。(南斯拉夫共產黨受共產國際影響,蘇聯沒和德國開戰,不好大張旗鼓的搞起義)

  • 4 # 海中巖haha

    南斯拉夫政府投降非常快是因為根本沒有充分的戰爭準備,內部民族統一戰線根本沒形成,克羅埃西亞人、穆斯林紛紛效忠德國,這和南斯拉夫內戰的情況差不多,克羅埃西亞人傳統上是親德的,任何時候都會為德國而戰,而塞爾維亞是反德的,本來是親德勢力控制南斯拉夫,已經簽約同意加入軸心國了,塞爾維亞人發動政變推翻親德政府反德,激怒了希特勒,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名義上有130萬軍隊,作戰意志非常弱,大部投敵了,德國大量招偽軍,偽軍都是自願參加的,克羅埃西亞人為德國人作戰非常勇敢,殺起人來比德國人還狠,而塞爾維亞人報復起也很凶,雙方都達到滅絕的程度,這就是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人仇很深的重要原因。反德游擊隊主體是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偽軍在德國投降時都已逃往德國,蘇聯南斯拉夫政府強迫英美交還所以蘇南的偽軍,否則就扣住救下的英美戰俘不放,英美把俘獲的蘇聯克羅埃西亞偽軍戰俘強制遣反後,塞爾維亞游擊隊基本殺光了克羅埃西亞偽軍,克羅埃西亞對塞爾維亞可以說是仇深似海了。南斯拉夫電影中表現的是塞爾維亞游擊隊,他們在二戰中的表現使南斯拉夫在二戰中取得很高的地位,美國電影中也經常表現。

  • 5 # 江湖小曉生

    南斯拉夫是一戰的產物,由三個王國組成。

    南斯拉夫過去其實並不是一個整體,所以現在在霸權主義的摻和下,再次淪為一盤散沙。一戰以後的南斯拉夫是由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諾文尼亞三者組建而成,所以國家內部壓根就沒有達到一個團結的地步,更加不會有平衡存在。

    各路諸侯都想著自身的利益,雖然組建了所謂的聯合政府,但是該聯合政府的號召力明顯不夠,這就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面臨一個嚴重的困境,沒有發展能力。

    130萬大軍不堪一擊,12天時間南斯拉夫便被征服。

    德國跟南斯拉夫本身關係還可以,但是南斯拉夫內部的政局十分不穩定,反對德國的派系逐漸走上領導舞臺,這就讓德國比較慌了。慌亂中希特勒自然是要對南斯拉夫發起進攻了。這一次希特勒沒有掉以輕心,他組建了一支多達70萬的軍隊,直奔南斯拉夫而來。

    於是說是消滅一個國家,倒不如說是在同時應付三個國家。南斯拉夫的軍備力量雖然很差,但是從來不缺少人口。匆忙組織之下,火速拉起了一支多打130萬的大軍。

    不過南斯拉夫的飛機落後,坦克陳舊,跟現代化裝備的德國是完全沒法比的。所以僅僅12天的時間,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就被德軍給征服了。

    英雄鐵托的問世,徹底改變了南斯拉夫的命運。

    要麼說一個民族在危亡的時刻,一定會有一位蓋世英雄的出現。鐵托顯然就是這樣的人,他早先是在蘇聯留學,從斯大林那邊學來了一整套共產主義的模式,回到國內後,國內發生動亂。政府軍被德國納粹頃刻間擊敗,鐵托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擊隊,鐵托擔任該軍隊的總司令。

    在鐵托的帶領下,游擊隊逐漸擊敗了在國內的傀儡政府,粉碎了德軍佔領南斯拉夫的夢想。不久之後鐵托甚至成立了一支多達80萬人的人民武裝。經歷了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鐵托總算是擊敗了所有入侵者,在1945年完成了全國解放,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可以說沒有鐵托,那那斯拉夫的人民將會一直成為戰爭下的犧牲品。甚至會遭受到同猶太人一樣的悲慘命運,所以完全可以說南斯拉夫最偉大的英雄就是鐵托。

    蘇聯解體以後,南斯拉夫也遭受了解體。

    蘇聯過去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可是在1991年宣佈解體,從此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成了我們國家。當時南斯拉夫其實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所奉行的一套制度跟蘇聯是非常類似的。

    鐵托作為南斯拉夫的領導人,一直以來都努力推動南斯拉夫的經濟發展。可是在1980年的時候,鐵托在88歲的時候去世了。隨後南斯拉夫便一蹶不振,一直到了蘇聯解體以後,歐美力量逐漸插足南斯拉夫內政。

    歐美的介入,導致南斯拉夫內部內亂不斷,最終南斯拉夫聯盟在1992年徹底解體。一個人的力量對一個國家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可能整個國家上千萬人,真正能夠帶領大家走向光明的,就那麼一兩個。

  • 6 # 掌上三言兩語

    南斯拉夫的二戰電影很精彩,但是影片中作戰勇敢的角色基本上是鐵托的游擊隊。戰後他們拍戰爭題材電影自然有自我表彰的意味。為頌揚民族精神提高士氣,理所當然。

    1941年4月德軍突擊,不堪一擊的是南斯拉夫皇家軍隊,沒多久就向德軍投降。而後,南斯拉夫共產黨揭竿而起發動了全國起義,不久就匯聚了32萬人,到了1944年鐵托游擊隊就達40萬之眾。這三年裡,鐵托幾次跳出德軍重圍,使德國人始終沒有達到剿滅鐵托的目的。南共遊擊隊英勇善戰,在《蘇捷斯卡戰役》等影片中可說是表現得淋漓盡致。戰鬥異常慘烈,以至南斯拉夫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死亡,鐵托部隊抵抗侵略者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然而,勝利突圍和區域性的勝利,並不能改變游擊隊的整體劣勢。若說消滅了德軍有生力量那只是鼓舞士氣的宣傳。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戰爭期間,鐵托游擊隊並沒有重創德軍。實際上,德軍在整個巴爾幹地區,1943年11月1日至1944年8月共陣亡6927人。這段期間,鐵托軍隊給德國人的殺傷有限,戰事頻繁時每月只打死數百人左右。

    游擊隊的存在,只是在巴爾幹半島牽制了幾十萬德軍,對盟軍來說也實現了其戰略目標。

    面對德軍重兵集團,游擊隊顯然無能為力。南斯拉夫解放軍雖然解放了大片國土,但是,直至1944年9月前,南斯拉夫所有重要城市、主要鐵路和公路仍被德軍牢牢控制著。

    在解放南斯拉夫城市時,鐵托請求蘇軍幫助。1944年10月,蘇軍和鐵托軍隊發動貝爾格萊德戰役,當月,德軍在巴爾幹戰區的陣亡人數第一次超過1000人,為1247人,3348人失蹤、4939人負傷。11月,德軍在巴爾幹陣亡2102人、負傷7419人、失蹤2223人。

    戰後德國的統計資料揭示,只有當蘇軍參戰後,在巴爾幹戰區德軍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毀滅性損失,個人認為,此說法比較客觀。

    1944年9月蘇軍攻入南斯拉夫,鐵托曾派人前去聯絡蘇軍,商討貝爾格萊德戰役協同作戰事宜,沒想到蘇軍不理睬,並且傲慢拒絕:沒有你們的事。

    顯然,俄國人看不上鐵托游擊隊不是沒有一點道理的,一支沒有叢集戰經驗的游擊隊去迎戰57萬的德軍“F”集團軍群及坦克第2集團軍,僅憑藉游擊隊的戰力和裝備,無異於以卵擊石。

    即使當年達百萬之眾的白俄羅斯游擊隊,也同樣無力單獨對戰成建制的德軍叢集,明斯克戰役還得蘇軍強大的方面軍扛鼎,游擊隊只是協同作戰。

    後來南民族解放軍協同蘇軍解放了貝爾格萊德,對鐵托而言,實則是榮譽之戰。

    2019.8.4

  • 7 # 度度狼gg

    希特勒裝甲部隊正面打擊的是南斯拉夫王國“皇家軍隊”,也就是當時這個國家的政府軍,跟電影裡的鐵托游擊隊(南斯拉夫人民軍)不是一碼事。如果不是南斯拉夫政府軍迅速崩潰,恐怕也沒有鐵托崛起的機會,世界就是這麼奇妙。

    上個世紀30年代的南斯拉夫政府原本是親德的,是納粹德國的盟友,本來兩國之間不會發生戰爭。不過在南斯拉夫政府和軍隊內部,確實有一批親英的少壯派。1941年3月,受英國出兵援助希臘(抵抗義大利人)的刺激,親英的軍官們發動政變,空軍司令西莫維奇組織新的政府。

    雖然南斯拉夫新政府聲稱在英德兩個陣營間保持中立,但其親英的態度是顯而易見的,希特勒為了在打擊蘇聯之前確保側後方的穩定,遂下定決心對東南歐用兵,打垮南斯拉夫和希臘兩個國家,徹底趕走英國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於是“巴爾幹戰役”爆發。

    南斯拉夫“皇家軍隊”擁有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32個獨立旅,紙面兵力大約有120萬人。但是裝備低劣訓練不精,只擁有110輛法國造的雷諾輕型坦克和400來架陳舊的飛機,其部隊數量和品質甚至遠遜於法國,“歐洲第一陸軍”在納粹坦克進攻下都稀里嘩啦,何況南斯拉夫?

    德軍在巴爾幹戰役中投入了兩個集團軍和一個裝甲叢集,差不多是一個“集團軍群”的力量,剛剛歷經波蘭戰役和西歐戰役的德軍配合嫻熟經驗豐富,根本不是南斯拉夫軍隊可以抗衡的。同時,德軍還有義大利和匈牙利軍隊的助戰,總兵力超過80個師,“聯軍”擁有2000輛坦克和2000架飛機,對南斯拉夫軍隊有壓倒性優勢。

    更要命的是,南斯拉夫是個“捏在一起”的國家,其境內的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兩個地區具有強烈的分裂主義傾向,這是複雜的民族矛盾造成的。所以戰爭爆發後,德國人的進攻給這倆地區提供了“揭竿而起”的良機,由上述地區兵員組成的南斯拉夫皇家軍隊第一集團軍(轄第4、第7兩個軍團),迅速倒戈成為德國盟軍。

    看過《蘇捷斯卡戰役》《內雷拉瓦河戰役》等電影的軍事愛好者,都應該記得配合德軍作戰的克羅埃西亞部隊,那些原來都是南斯拉夫的政府軍,他們是歡迎德國人的。因此,德國人需要主要打擊的,根本沒有120萬軍隊,南斯拉夫野戰部隊只編有三個集團軍六個軍團,等於倒戈了三分之一。

    說句題外話,哎,就跟90年代北約打擊南聯盟的情況差不多,鐵托用強力手腕組成的南聯盟,再次四分五裂,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南斯拉夫政府軍的最大貢獻,是在政府宣佈投降後,部分愛國者加入了鐵托游擊隊,同時給游擊隊留下了相當多的武器。

    至於說到前南電影裡鐵托游擊隊有多麼厲害,也是誇大宣傳的結果,真有那個本事也不用被德軍圍剿了。南斯拉夫人民軍得以生存和壯大,與蘇德戰爭爆發有直接關係,整個巴爾幹戰役是在1941年5月全部結束的,而不到兩個月後希特勒就實施了“巴巴羅薩計劃”,主力全部東調。

    所以當發現鐵托游擊隊有所壯大後,希特勒早已深陷東方戰場,無力抽出太多精銳進行打擊,動用的都是番號在100甚至300以外的後建步兵師和黨衛軍外籍部隊,比如“歐根親王師”就算絕對主力了,以及克羅埃西亞、義大利等雜七雜八的混合部隊,戰鬥力只能算三流,

    到戰爭末期,南斯拉夫人民軍已經發展到百萬之眾,而德軍在南斯拉夫境內只留駐20萬兵力。即便如此,在蘇聯紅軍到來之前,鐵托游擊隊也只解放了三分之二的領土。如果德國人不是受蘇德戰場的牽絆,哪怕調動兩個精銳集團軍進剿鐵托,那南斯拉夫人民軍在1943年之前也不是對手,逃往蘇聯是不二選擇。

  • 8 # 大衛思想

    二戰前的南斯拉夫,由三個王國組成,分別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組成,是奧匈地國分裂的產物,向心力不強,軍心、軍力不振,戰術和裝備都極為落後,空有強大的兵力,發揮不了相應的作用,只對德國抵抗了十來天就戰敗投降。

    而做為當時南共創使人之一的約瑟夫.布羅茨.鐵托有著堅定的信念和鬥爭能力。他在蘇聯學習歸國時,沒走蘇聯人設計的線路,結果免於身亡(那是蘇聯派系鬥爭的死亡之路),這說明他有敏銳的感識。在斯大林死後,在斯大林辦公室發現一封鐵托寫給他的信:你已兩次派人暗殺我,都已失敗,如果再來,我只需派人暗殺你一次就能成功。這也是南斯拉夫剛建國不久,可見南共的組織嚴密性。

    二戰時,南共在南斯拉夫組織已然壯大,加上鐵托的組織和鬥爭能力,還有英國的祕密外援,組織不斷壯大,最成功的一次,打敗十萬德軍對山區的圍剿,游擊區擴大到克羅埃西亞等地。為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日本哪部電影?對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絕唱》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