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一老爹

    毒舌孔融,字文舉,他早先因為能說而名聲大振,後來因為胡說而丟了腦袋。毒舌孔融實際上就是三國時期一個能言善辯,攻擊性強,性格乖張,口不擇言,僅次於諸葛亮的嘴炮。

    孔融孔文舉的名氣是相當大的,24史中的《後漢書》提到他,4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提到他,兒童啟蒙課本中的《三字經》提到他。魏晉南北朝還有幾種古籍提到他。很容易就搜尋到他。

    據說,孔融四歲的時候,在吃梨的時候說了漂亮話: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十歲的時候,直接上門叩見輕易不見人的省長,還自稱是省長家的親戚。省長李元禮問:我們是哪門子的親戚?孔融回答:我是孔丘的後代,聽說您是李聃的後代。

    當孔融贏得滿堂喝彩時,有一個大官兜頭潑了一瓢冷水,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哪不知孔融立馬反擊:想君小時一定了了。潛在意思是估計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所以現在也不怎麼樣。這就是孔融初試鋒芒,嘴炮的風格和能力都開始顯現。

    其實,孔融成名出彩,主要是因為同時代的政界大佬,軍中統帥,文壇領袖曹操曾經形象的說:如果普天下的文學才華有一石,曹植一人擁有八斗,曹操和曹丕共同擁有一斗,建安七子共同擁有一斗。孔融忝列建安七子,擁有七分之一斗才華。

    孔融名氣雖大,作品卻不怎麼樣。他總共流傳下來5首詩,2篇散文。都說他的散文比詩好一點,可這兩篇散文都是公文,味同嚼蠟。這些年有許多領導幹部出書,就是彙集一下公文,非常可笑。可見孔融也就是嘴上功夫了了,筆下功夫未必了了。

    東漢末年,毒舌孔融貴為北海相,其地位,條件,聲勢遠遠超過曹操,劉備等英雄,可是他政績平平,乏善可陳,任用浮華之輩,擴大社會不公,導致腐敗橫行,既不會打仗,還在激烈的戰鬥中臨陣逃跑,連老婆孩子都不管,硬是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毒舌孔融文章不行,打仗不行,做官不行,總不能一輩子炒作那個讓梨的故事吧?越來越狂躁,越來越出格的孔融逮誰罵誰,還是沒有好的效果,於是,他發出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狂悖言論。孔融第一個驚世駭俗的言論是:“父母無恩”論。父親對兒女沒有任何恩義,兒子生下來後,就和母親沒有關係了。孔融第二個驚世駭俗的言論是“吃人有理”論,他主張:因為愛護身體而吃人,沒有什麼錯。就象狐狸吃了一隻雞。完全突破了正常人的底限。

    毒舌孔融沒有想到,紅極一時的自己居然就出局了。他這個貪生怕死之徒,胡說八道之輩一了百了,被曹操下令殺了。所以,出局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出局不僅意味著從公務員隊伍中出去,從文人隊伍中出去,而且要從人們的視線中走出去。

  • 2 # 四川達州人

    孔融和彌衡在一起喝酒吹牛的時候說:父親和兒子之間有什麼感情,不過是一時情慾的產物罷了;母親和兒子之間也沒啥感情,只不過如同把物品寄存在罐子中一樣。

    然後,兩人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孔子不死!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再生。

    三國志13-孔融圖

    孔融讓梨圖。

    這孔融拿自己祖先開玩笑,結果被告到曹操哪,曹操正找藉口,孔融自己送上門,當然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所殺。

    其實,真實歷史上的孔融並沒有多高大上。

    1、殘暴好殺

    孔融被董卓推薦去當北海相的時候辦事特別粗暴,毫不講理。因黃巾餘孽,百姓生活困苦,北海稅收不足。但孔融依然強硬攤派稅收,為了彰顯政策,殺了五個出去監督收稅的督郵。郡內大譁。

    2、草菅人命

    有一次,孔融看見路邊有人在哭,原來是某人剛剛死了父親,結果孔融竟說:這人哭的一點都不傷心,肯定不孝。於是就把這人殺了。作為北海相的2000石高官,殺罪犯很正常,但這樣就能判斷某人不孝,肯定是草菅人命。

    3、空談\無能

    高談闊論也就罷了,要是有本事,把北海治理好也行。但孔融對於北海“奸民汙吏,猾亂朝市”一點辦法都沒有,可以說無能至極。

    有一次黃巾來襲,孔融甚至在喝酒喝的醉洶洶的情況下就武斷領兵對抗,結果大敗而歸。孔融最後拋下士兵百姓,孤身逃走投奔曹操去了,至於郡內百姓的死活,和孔融當然沒關係了。

    司馬彪評價孔融:連年傾覆,事無所濟,遂不能保鄣四境,棄郡而去。

  • 3 # 以史為鑑

    剛寫了一篇說孔融好殺、無能、不孝的文章,被大家一陣狂噴,我就來說說曹操殺孔融的幾個原因吧。

    一,孔子後代

    孔融是孔子第二十代孫,在十六歲時曾經和哥哥一起藏匿了被宦官迫害的張儉,結果暴露後,孔融和哥哥爭著承擔死罪,於是大家都認為孔融是義士並以此聞名於世。

    孔融作為當時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卻不願聽從曹操,就註定孔融不容於曹操。

    二,政治觀點

    孔融在政治上,曾經被董卓推薦擔任北海相,後又被劉備推薦擔任青州刺史。

    雖然治理地方上,孔融文不成武不就,算是無能之輩。

    但在政治觀點上仍是擁護劉漢的統治,而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孔融經常寫文章、發表觀點懟曹操。

    三,孔融嘴臭

    孔融恃才傲物,經常主動懟曹操。

    曹操剛打敗袁紹,曹丕就搶了袁紹兒子的老婆甄姬。 孔融給曹操寫信說:周文王滅亡商朝後把妲己賞賜給了周武王。

    曹操說:你在哪看的典故?我咋不知道呢?

    孔融說:我是根據現在的情況推測的啊!

    還有一次曹操感覺糧食不夠用,於是釋出禁酒令,這本來是好事,結果孔融上書跟曹操說:樊噲在鴻門宴喝酒救了劉邦,劉邦喝了酒斬了白蛇,古代聖人都沒有禁酒的。而且史書上說夏朝、商朝、周朝都滅亡於婦人,你乾脆禁止大家結婚算了!

    然後孔融回家就接著大宴賓客,天天喝的醉洶洶的。

    四、交友不慎

    孔融和楊修、禰衡三人關係很好。楊修是曹植的人,禰衡是三國第一噴子。

    這倆都先後為曹操不喜,死因多多少少都和曹操有關係。 孔融和這倆人交好,可以想見曹操肯定恨烏及屋了。

    有一次孔融和禰衡一起喝酒吹牛的時候說:父子之間有什麼感情,不過是情慾的產物;母子之間也沒啥感情,只不過如同把物品寄存在罐子中一樣。然後兩人還互相吹捧,禰衡說孔融是孔子重生!孔融說禰衡是顏回再世。

    “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 缻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

    曹操正愁沒借口,一聽孔融說這麼大逆不道的話,就開開心心以不孝的罪名砍了孔融全家。

  • 4 # 瓜瓜好物分享

    我們在小的時候老師經常會給我們講一些小故事來教我們好多東西,有沒有感覺幾乎每個名人都有一個小故事,如果說起來,那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總之每個名人的小故事都對我們很有教育意義,今天就不說其他的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想大家倒著都能說下來了吧,今天就講講孔融之死。 孔融這個人,四個字形容那就是放蕩不羈,啥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得罪。先說說他幹了哪些得罪人的事情把,馬日磾(di)死後,朝廷要追封,孔融說了一大堆不讓朝廷封,朝廷想把砍手砍腳的刑罰恢復,他又說了一堆不讓用此刑罰。就這兩項就得罪了不少人。得罪別人沒關係,但是他偏偏把曹操給得罪了。

    曹操當時下令禁酒,但是孔融卻又列舉了一堆喝酒的好處,反對曹操,後來曹操的家事他也在旁邊說來說去。有些人可能要說了直言進諫不是很好嗎?在這一點我站在曹操的立場,禁酒是為了節約糧食這點曹操做的沒錯。 這就已經得罪了,但是孔融名氣之大,如果被殺了得寒了多少人的心,畢竟在位者還是要顧忌天下人的言論的。前面說了孔融啥都敢說。他說了什麼呢?子與母,有什麼愛,就像把東西放在罐子裡,倒出來就沒關係了,子與父,如果父親不好,把東西給別人吃,也要把父親餓死。這是不孝。

    曹操要和劉備開戰了,孔融說“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指劉姓。這是不忠。 最終孔融自然是因為不忠和不孝被處死了,這很正常,不忠這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大罪,處死一點都不為過,第二不孝,當時是非常的注重孝道的,漢朝就提倡的以孝治天下,選拔人才都要看孝,孔融卻說出這樣的言論,必然是要被處死的,不然風氣都會被破壞了。

    當然了孔融的死也有政治原因,不過殺他的兩大理由就是不忠和不孝,只能說他是死在了自己這張什麼都說的嘴上。

  • 5 # 關山明月779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讓梨的故事至今家喻戶曉,為啥人家讓個梨就名傳千古,而普通百姓的孩子讓梨,讓點心的也不在少數,反而默默無名,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孔融的家庭不是一般的家庭。孔融,字文舉,孔子的二十世孫,東漢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官至東海相,在漢朝,朝廷要派一個人去監督諸侯王,這個人就是諸侯國的丞相,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孔融的父親孔宙官至太山都尉,孔融祖上有一個叫孔霸的,曾當過漢元帝的老師。孔家在當地是名門望族,掌握著話語權,人家一讓梨,呼啦一聲,左鄰右舍,十里八鄉都知道了,所以留名青史。那做為曹操重要的謀士,又怎樣得罪了曹操,招致殺身之禍呢?

    和楊修一樣,都是嘴惹得禍。孔融博通古今,才思敏捷,但是他恃才傲物,處處與人針鋒相對,不識時務,與同僚這樣,與曹操還是這樣,有幾個例子:

    公元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一時無法將其殲滅,便遷怒於袁術的親家太尉楊彪,上湊朝廷,把楊彪逮捕入獄,孔融知道後,找曹操理論,援引《周書》所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況人家只是親家。曹操推脫說,這事天子的意見。孔融又引用典故說“周公攝政,成王殺召公,周公豈能不知?”一語雙關,曹操無話可說,只得放了楊彪。曹操很不爽。

    還有一次,戰亂年代,曹操多次下達了禁酒令,孔融不但不支援,又在公共場合噴:“若因喝酒而生禍亂,那麼桀,紂因好色而亡國,為何不禁止婚姻?”也是這麼個理,曹操很生氣,但勉強忍了下來。

    平定北方之後,曹操準備向南征討劉備,劉表,孫權等人。孔融又有意見了。他說:“劉備,劉表是漢室宗親,不能征討;孫權虎踞江東,不易攻取;如果硬要討伐,就是以不義之師討伐仁義之師,必敗無疑。”曹操聞此狂言,怒不可解,最終以不孝,謀反的罪名處死了孔融。

    孔融雖有才氣華,但生逢亂世而無治世之智,名高於實而不知自斂,最終招致禍端。

  • 6 # 使用者104502318119

    作為賢人的後代,孔融自然不會差,並且世間人孔融讓梨的流傳,使眾人都知道了這個天才。孔融後來心高氣傲,常常自立主張,不考慮大局,最後,被曹操抓住缺點,以一個不孝罪處死了。

    而孔融的死確實也與曹操的恩怨有關,曹操當時可是一方的霸主,稱霸一方誰敢不從,眼裡容不得一粒沙子。而當時的孔融只是一個臣子,卻常常忤逆於他,不聽指揮。

    曹操本來就生性多疑,當時的曹操曾發了一個法令”禁酒令“孔融卻不顧面子,寫文批鬥,絲毫不給曹操留面子!惹得曹操懷恨在心!曹操和曹丕兩人爭相搶奪甄宓的時候,孔融也不顧及兩人的面子,狠狠諷刺諷刺了這件事,在兩人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

    孔融當時曾擔任北海相的時候,袁紹的兒子攻打北海,兩人打了近半年時間,還剩百餘人,孔融無計可施,只知道讀書。最後城池攻破,孔融拋下妻兒逃走,導致擄走,為以後也落下了詬病!

    這樣正和曹操的意,終於找到可以制裁他的原因了!一直覬覦他的名望,現在拋棄妻子,聲譽毀於一旦。曹操高舉正義、孝順的旗幟將孔融以一個”不孝“的名號制裁,落得一個滿門抄斬的結果。

  • 7 # 愛歷史的傻狗

    孔融的死是自己作死加政治立場問題。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讓人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朝儀”等罪名,上湊皇帝,要求將其殺害。這其中,大部分的罪名都是牽強附會的。

    我們一條一條分析,為何說這些罪名大部分是牽強附會。

    《後漢書·孔融傳》:“少府孔融 ,昔在北海 ,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

    這裡提到了招合徒眾和欲規不軌,說的是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時候召集人準備造反。然而當時許多官員都有僱傭私從,這是正常現象;同時在黃巾起義時東漢中央政府已被迫放開了地方上的軍事大權,孔融募兵打黃巾也好還是後來對抗袁紹,都是在中央政權放開地方軍權之後的事情了。

    至於說他說過“何必卯金刀”之類的話語應該是為了陷害孔融而憑空臆造的。

    “謗訕朝廷”

    孔融未成年時,便自作主張收留過因黨錮而遭到迫害的張儉。

    在董卓權傾朝野想要廢少帝改立獻帝的時候還與其爭辯,並且言辭激烈,於是被董卓記恨,董卓便把孔融舉薦到黃巾猖獗的北海國當國相,而孔融毫不畏懼地赴任了。

    在曹操奉天子遷都許昌之後,孔融一度作為少府,這個少府職務是中國曆代政府為皇室管理私財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的長官,所以孔融勸誡皇帝不厚葬馬日磾也好還是不要聲張劉表郊祀天地,都是其職責範圍之內的東西。

    不遵朝儀

    這倒是大實話了,孔融確實曾做過類似不合時宜的事情。

    總的來看,孔融是因政見不同,又偏偏喜歡嘲諷權臣,更是若有若無做過一些違法的事情,那麼這些因素加起來,在一個亂世用重典的時期孔融想不被殺都難了。

  • 8 # 徙木立信

    小說中都戲說,孔融讓梨可以,讓酒他肯定不會讓的。雖說是戲言,但是也反應了一個書生意氣的人在曹操這個梟雄面前,不會有什麼好下場。酒後吐真言,言多必失!

  • 9 # ww3721王建文

    孔融死時56歲,應該不是憤青。是在赤壁大戰前,曹操南下席捲荊州前夜,曹操虛張聲勢南下。率三十萬眾水兵十萬準備一舉兼併荊州,總計四十萬。

    當劉備在新野的樊城。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開始訓練水軍,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管控。

    在二o八年七月出兵,四十多萬大軍南下荊州欲圖一統南方。當孫權剛剛叫周瑜打敗劉琦攻克夏口(武漢),正準備向北荊益方向發展。

    劉備還是樊城縣令,也剛剛認識諸葛亮為謀士,曹操聽從尚書令荀攸之計,領大軍直出宛城,遣虎豹騎襲擊襄陽,使劉琮投降。

    劉表病亡,曹軍在向南運動放慢步伐沒有急速運動想施加軍威,欲不戰而得整個荊州。更以謀密秘軍事行動佔領荊州。

    九月,劉備卻先得息,首先軍事行動向襄陽行動並準備進入襄陽。

    就是這時,曹操在征戰中,在9月26月把孔融殺了。徵南行動急迫展開,正是劉備向南逃跑的時候。曹操從此急速南下,追殺劉備。在當陽急追把劉備打敗。

    我們知道孔融在北海為相時被黃巾農民軍所圍情勢緊急,於是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救,劉備立即發兵解救孔融。

    孔融還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曹操把調他到朝中,曹操能忍受陳琳把自己八代祖宗汙辱,而不究,給高官。對喜好遊戲,玩弄文字的遊戲的人,就算孔融抨評時政,詩葉上文章鋒利,簡潔俊秀戳人,不會比陳琳厲害,但沒有超越曹操文學成就,而且是正是曹操在征戰中,那能痛下黑手,要殺也要殺在出徵之前,不會殺在出徵之中。透過公正知名御史郗慮公審判殺了孔融。郗慮是東漢未年相當正直之人即不擁漢,也不護曹。是個公正官員,保持職守的人,並不是擁護曹操的紅人,是法律為原則的人。並不象當華欽王朗效力於曹操,最後位至三公。郗慮是個正直之人。

    孔融於二O八年八月二十九日(9月26)以欲圖不軌,誘汕朝廷,不尊起儀,招合徒眾。將孔融父子公審處死。並株連全家,大家都沒有去收屍,脂習埋了他們父子。曹操也讚賞並賜給谷百斛。

    曹操評論說,世人多采其虛名,少於核實見融浮豔,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司馬彪評論,“然其所任用,好奇取異,皆輕剽之才。至於稽古之士,謬為恭敬,禮之雖備,不與論國事也。……及高談教令,盈溢官曹,辭氣溫雅,可玩而誦,論事考實,難可悉行。但能張磔網羅,其自理甚疏。租賦少稽,一朝殺五部督郵,奸民汙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司馬彪是西晉史學家有《續漢書》比孔融晚幾十年不會有太差錯。孔融之死死於洩露訊息才會如此。

  • 10 # 南方鵬

    孔融讓梨故事出自後漢書李賢引注“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後來被沿用,記載孔融小時聰明的事史書也有,孔融十歲時前去求見大儒河南尹李膺,讓門房通報說我是李君世交通家之好,李膺一聽很奇怪,迎進來問咱們有什麼通家之誼?孔融說,先祖孔夫子曾與老子李耳談論學識,亦師亦友,可算通家之好。李膺聽了大為欣賞。不一會太中大夫陳煒也來拜訪,李膺便把這事告訴他,有贊這小孩聰慧的意思,陳煒說,小時聰明,長大就不一定了。孔融在旁邊接住話頭說,聽君這席話,你小時候應該很聰明。

    孔融在朝所任閒職,平時好羅致各方名士士子,也喜歡喝酒,常說“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有酒萬事足,但酒後亂髮議論卻是免不了的,其中有一賓客山陽人郗慮,他揣摩曹操的心事,認為曹操對孔融已恨之入骨,於是以蔑視國法為由參奏孔融。孔融毫不示弱,據理力爭,連曹操也一併吊打,曹操忍耐不住,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的罪名收捕孔融,幾頂大帽子蓋下來,孔融被殺並誅全家。

  • 11 # 歷史大學堂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與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時候,其他兄弟都撿大的挑,唯獨他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時,他說:“我年齡最小,所以應該拿小的”。這個故事一直為我們所津津樂道,流傳了上千年,並將其作為兒童教育的典型範例。《三字經》則明確記錄了“融四歲,能讓梨”的說法。

    但是,我們如果熟悉三國史就會發現,孔融最後死的很慘,並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殺的,這是為什麼呢?俗話不是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嗎?孔融四歲時就已經懂得尊敬兄長的道理,我們也常說“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為何孔融會如此呢?我們還會疑問,孔融小時候如此聰明,被人們稱為“神童”,為何長大後,卻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呢?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三國,走進孔融。

    圖1 孔融讓梨

    這個孔融何許人也呢?他姓孔,是不是和孔子有某種聯絡呢?沒錯,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孫。他的家族也頗為顯赫,其七世祖叫孔霸,是漢元帝的老師,官至侍中。孔融的父親則叫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如此說來,真可謂“鐘鳴鼎食之家,詩禮簪纓之族”。孔融少年時便已才華早露,名士李膺贊他“高明必為偉器”。

    孔融十三歲這年,父親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悲痛過度,以致於別人攙扶才能站起來,州里因而稱讚他的孝行。父親去世,他哭得死去活來,並沒有絲毫的矯飾,可見他對父親的孝順。那麼後來,他為何又會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處死呢?這是一大疑問。

    圖2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

    在孔融十六歲時,名士張儉為中常侍侯覽所記恨,侯覽密令州郡捉拿張儉。張儉因為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於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這時孔褒不在家中。孔融時年十六歲,張儉以為孔融年輕,故未曾告訴他自己的處境。孔融看見張儉窘迫的樣子,對張儉說:“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因留舍之。”後來事情洩露,自國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壓下此事,張儉得以逃脫。

    而孔褒、孔融兄弟則被捕入獄。官府不知他們二人究竟是誰獲罪。不料,孔融爭著認罪到:“保納舍藏者,融也,當坐之。”孔褒卻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請甘其罪。”官吏沒有辦法,於是便去問他們的母親,孔母說:“家事任長,妾當其辜。”就這樣,孔氏一門都爭著赴死,郡縣遲疑不能決斷,便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後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聞名鄉里。這時候孔融十六歲,年齡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機的關頭還想著替兄長承擔罪責,可見他的孝悌不是假的,這又一次讓我們產生疑惑,曹操為何會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圖3 張儉獄中題字

    我們再來看一則故事,根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什麼?當年孔融父親死的時候,孔融哭得死去活來,以致於別人的攙扶才能行動。所以,孔融一直認為真孝之人,面對至親的去世,一定會非常痛苦,以致於不能自已。而這個人在父親的墳前,卻絲毫沒有憔悴的顏色,故而殺了他。

    這恰巧說明孔融是一個大孝子,他之所以進入官場,也是因為“孝廉”而聞名鄉里。這時,我們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個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麼會以“不孝”的罪名殺了他呢?

    圖4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這個問題我們擱置一邊,先說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孔融在小時候就是一個“神童”。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為何孔融長大後會如此平庸呢?其實這是我們的一種“偏見”,長大後的孔融並不平庸。我們看看時人的評價就知道了,陳登說他“博聞強記,奇逸卓犖,吾敬孔文舉。” 禰衡更是稱讚他“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我們之所以會有這種看法,是因為他生在三國時代,這個時代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們所推崇的都是些謀士、武將之類的人,如諸葛亮、關羽等人。而孔融呢?他是一個文學家,還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評價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可見他並不平庸,那我們為什麼覺得他平庸呢?

    很簡單,我們之所以記住曹操,絕對不是因為他是一個詩人,而是亂世梟雄。文學在盛世很受推崇,在亂世則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我們看曹操就知道了,我們首先看到是他的軍事才能、政治才能,最後才發現他還是一個詩人。這時候,我們會覺得錦上添花,對他的崇拜就會又多了幾分。

    圖5 曹操(155年-220年)

    接下來,我們就揭秘,曹操為何會以“不孝”的罪名殺害孔融。原因在於一篇文章,他提了一個觀點:“親子無親論”。講了一個什麼意思呢?我們看看原文,根據《後漢書·孔融傳》記載,“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我們單看這一段話,覺得孔融這是在為不孝找藉口,簡直就是“名教罪人”,實在是該殺。但如果我們熟悉漢末三國時代的社會風氣的話,就不會這樣說了。那麼,當時是什麼樣的社會風氣呢?正如當時有一句童謠叫“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當時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經成為了一種假名節了。

    圖6 舉孝廉

    這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在東漢時期實行“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儒學變得越來越形式化,本來是以“孝廉”選官的,但“孝廉”變成了一種名聲。而這種名聲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縱的,所以選了一批“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假名節之輩。這種虛偽的名節是對名節最大的破壞,而孔融則對這提出反抗,他要撕毀這層假面具。正是因為“尚真”的主張,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毀這一假名節的根據,於是在理論上便提出了“親子無親論”。對於統治者來說,這無疑是“惑世誣民”,不容於“禮法”(用來麻醉民眾的假禮法),所以孔融就被殺害了。他雖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殺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們再看看稍後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來是反對名教,而在魯迅看來,他們正是把名教當寶貝,所以容不得半點虛偽。

    文:甪里先生

  • 12 # 中上行

    孝,禮,在東周後己演變成人害人的手段,就象給某人強加以某種罪名來害一個人。違背了儒家的初衷。形成道德上的漏洞。

    還是誠信,善良,聰慧更直接。這也是儒家受到很多人反對的根本原因。

  • 13 # 剛剛好ing

    統治需要。孔融為孔子後裔,學術明星,當朝高官,讓梨仁孝,久富盛名,深負人望。要徹底打倒以孔融為代表的明不服、暗反對的官宦勢力,且不能留人口實,並能標榜仁孝治國,以不孝的籍口可徹底打倒搞臭孔融,且無人可反對。

  • 14 # 曼陀羅指吻

    孔融的兒女無恩論是對子女說的,大體意思是不覺得自己對兒女有什麼恩惠,把他們帶到世界上來而已。。。不要理解為對他爸爸說的,意思一樣,影響不一樣。這是有思想的人對事物倫理的探討,傻吃懶作的人不會去想,人為什麼活著,為什麼長大,為什麼不吃臭粑粑這類問題

  • 15 # 自戀村村長

    孔融讓梨,可以說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世說新語箋疏裡寫道,孔融在四歲的時候,跟兄弟一塊兒分梨吃的時候,總是自己拿下的,然後把大的分給其他人。小孩兒一般都貪吃貪玩,孔融的父親很不理解兒子這種行為,於是就找機會把他叫身邊問話。孔融回答說,我的年齡最小,按理來說就應該拿最小的。孔家的人都熟讀論語,知道有一句話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們聽說孔融的事兒後都感覺很奇怪。

    這孩子才這麼大點兒,就學會了的先人的教誨,還有模有樣的遵循了起來。他們紛紛稱讚,於是把小孔融的事蹟傳揚了出去。人活一輩子,有很多需要追求的東西,其中功名利祿最是令人嚮往。孔融出身名門世家,本來就容易步入仕途,透過讓梨的事兒,名氣又傳到了各地,可以說是已經站到了許多人,拼搏一輩子都難以企及的位置。不過古人還有一句忠告,人怕出名豬怕壯,有時候名利也可能成為刺傷自己的利劍。

    孔融進入許昌擔任官職後,逐漸看透了曹操的奸雄面貌。孔融為了阻止曹操的野心,專門寫了一道奏章,提議應該按照古代的京師制度,千里之內不允許有諸侯存在。當時漢獻帝雖然還坐著龍椅,可實際上朝廷上下都是曹操的人手。漢獻帝就像金絲籠裡的小鳥一樣,完全沒有自由展翅的權力。孔融提出這事兒,不僅沒能產生期望的效果,反而打草驚蛇。曹操知道孔融管不住自己的嘴,以後很有可能會利用自己的名氣再惹是生非。

    如果孔融只有一人,曹操也不會在乎。可是孔融身為世家望族,本就有著不小的影響力,他在北海被黃巾軍圍困的時候,還曾被劉備救過。兩人交情不淺,來往頻繁。放任不管的話,孔融或許有可能聯合劉備鬧出更大的亂子。曹操礙於世家的影響力,沒辦法直接除掉孔融。於是他的表面上裝著一點兒也不介意孔融的話,暗地裡卻派人收集情報。等到有人跳出來誣告孔融的時候,曹操借題發揮,直接以不孝忤逆等罪名處死了孔融全家。

    曹操之所以給孔融扣下這些罪名,主要是因為他自己說過一些出格的話。《後漢書·孔融傳》裡寫道: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孔融把母親比喻成一個裝東西的瓦罐,剩下子女就像把瓦罐兒裡的東西取了出來。這段話單獨來看,確實非常過分,不過了解一下當時的風氣,可能會多少理解一點兒。東漢時期,原本有一個叫舉孝廉的選官制度,本意是為朝廷推舉一些德行優良,飽讀詩書的棟樑。

    後來這項制度成了形式,想要出仕的人,只要跟自己的父母分開。裝模作樣的表演一番,再奉上一點兒好處,就能博得孝名獲得舉薦。當時有一句俗語叫,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孔融說那些出格的話,可能是因為看不慣這種弄虛作假的情況,然後用反話出言諷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文字這種東西,最容易斷章取義,或是遭人曲解。

    不管孔融說那話的初衷是什麼,曹操反正是捏住了把柄。用孔融幾句不孝的話,來破壞他因孝悌積攢多年的聲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能以身作則,自相矛盾的人,往往會遭到別人的厭惡。孔融丟了名氣,而曹操卻得了問罪的名義,殺起來自然也不費力。

  • 16 # 栗色發

    孔融?不孝?從小就在孔融讓梨的薰陶下成長的我們很難把這兩個詞聯絡在一起,相信很多人都是聽了這個故事才在心中埋下了尊兄敬長,謙虛禮讓的種子,現在他的形象可能轟然倒塌,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但是事實上孔融真正的死因並不是“不孝”,這只是政敵為了殺他找的一個藉口,而這個政敵是誰呢?那就是歷史上褒貶不一的曹操。

    孔融最開始是作為孔子十九世孫而聞名的,從小書香門第的他飽讀詩書,志向遠大,待人彬彬有禮,這樣一個人在當時只要審時度勢,必然能夠在霸業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在他十六歲那年,由於一門爭死事件更是讓他名聲大噪。說的是他兄長孔褒的好友張儉得罪了當時的中常侍侯覽,尋求孔褒的幫助,當時孔褒不在家,孔融就先將他藏在家中,事發之後,孔褒認為張儉是來找自己的,該自己獲罪,孔融認為是自己藏的人,有罪的是自己,他們的母親認為作為一家之長,自己沒做好,獲罪的是自己,州郡無法定奪,上書請求裁定,最後皇上被感動,僅僅治了孔褒的罪。從這件事來看,孔融並沒有喪失從小就培養起的那些品質,這樣一個不畏懼死亡,敢於承擔的人又怎麼會是一個不孝之人?

    我們知道孔融是一個具有很多高貴品質的人,但是這些高貴的品質中有一個卻成了將他逐步推向死亡的推手,那就是剛正不阿,但所謂過剛則易折,正由於他的正直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劇。

    漢獻帝繼位後,對孔融大加重用,他在兼任青州刺史時,袁譚攻北海,孔融敗退後投奔曹操,但是很快他就發現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相,這對於他來說是不能忍受的,因為他本質上忠漢的,而不是忠於曹操。孔融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武將,他更偏向文官,於是他經常發表一些抨擊時政的言論,表達對曹操的不滿,這還得了,我們知道曹操是惜才,但他更多的是妒忌和懷疑,雖然他意識到孔融的正確的政治言論對他是不利的,可顧慮沒有正當的理由,孔融又是名滿天下的名仕,所以一直沒有機會殺掉他。直到孔融發表了一些“不孝”的言論後,曹操抓住了這個機會,將孔融殺害。

    當時孔融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莫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並沒有太深的感情,只是情緒上的綁架,這在重孝的當時可是大不敬,但是我們結合當時的背景,曹操宣傳“孝道”,而孔融知道他是怎樣的一個人,一個企圖控制天下的人又怎麼配提倡孝道,所以這句話很可能實在諷刺曹操,因為查閱歷史,我並沒有發現孔融對其父母有什麼不敬的地方,而且我覺得作為一個有知識有內涵,看透社會的人,孔融有可能諷刺的是當時的愚孝,而不是曹操所說的那樣對父母不孝。但是這給曹操抓住了把柄,在其它官員的誣陷下,順水推舟殺掉了孔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pa適合什麼樣的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