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狐習禪
-
2 # 我是過期雜誌
首先近些年各種大師滿天飛,也沒個評判標準,讀幾天三字經就敢到處宣講國學,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的拿出來糊弄老百姓!一般來說,某方面可以稱大師的,必須是專業內權威,最起碼也要幾十年的功底,有的一輩子就專研一門學門,而且德行要高尚!否則,專業水平再高,人品不行,恐怕也承擔不了大師這個稱號!至於于丹,我也聽過她的講學,但不多!個人認為她有些浮誇,而且有意的迎合大眾,講的東西大都是書本上的,缺少自己的見解!說到底還是根基不深,水平有限!之所以紅,是因為她的出現,正好在大眾迷茫時期,新文化剛進來,傳統的被遺忘的青黃不接的一段空窗期!文化底蘊太薄,註定走不遠,被北大學子哄下講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蒙曼的認識緣於詩詞大會,印象也還算深是因為總感感她的長相和紀連海有幾分神似,好像她對詩經小雅之類的比較精通,對古文大家的作品背景比較熟!在古詩詞的理解和誦讀方面要遜色于康震!
-
3 # 戲墨齋莊允超
對於這二位誰是大師我感覺還真不好下結論,下面
我們先看看被當代人們冠以“國學大師”光環、相對又深孚眾望的當事者們自己如何看法:
“近年來,古學的大師漸漸死完了,新起的學者還不曾有什麼大成績表現出來。”
——胡適《<國學季刊>發刊宣言》
“自昔大師鉅子,其關係於民族盛衰學術興廢者,不僅在能承續先哲將墜之業,為其託命之人,而尤在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轉移一時之風氣,而示來者以軌則也。”、“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在中國幾千年的學術史上,每一個時代都誕生少數幾位大師,是這幾位大師標誌出學術發展的新水平,是這幾位大師代表著學術前進的新方向,是這幾位大師照亮學術前進的道路,是這幾位大師博古通今,又熔鑄今古。他們是學術天空中光輝璀璨的明星.....太炎先生以後,幾位國學大師,比如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陳垣、胡適等,都是既能熔鑄今古,又能會通中西的。他們有別於前一代大師的地方就在這裡。他們一方面繼承了中國悠久的優秀的學術傳統,特別是考據之學;另一方面又融會了西方的優秀傳統,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都是如此。他們發揚光大了中國的學術傳統,使中國的學術研究面目為之一新,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湯用彤先生就屬於這一些國學大師之列。這實際上是國內外學者之公言,絕非我一個人之私言。”
——季羨林《湯用彤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 我不是大師,現在沒有大師。原因是我們沒有提出一套理論,讓世界上都承認,還沒有出過一本類似《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已影響西方世界上百年的著作。”
—— 湯一介
“我不是‘國學大師’,實際上我只是研究國學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學思想,而文學、史學我研究得並不多,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
——張岱年
“中國目前還很難出一個影響世界的哲學家,當代世界層面的哲學家,要能夠涵蓋世界上的根本問題,要有說服力和征服力,令人信服,現在還沒有這樣的人和條件,連宗教也做不到這種大一統。但文化的發展要包含前面合理的東西,然後再有新東西。而不能把前面的都推翻了,你今天推翻昨天的,明天又推翻今天的,永遠沒有一個積累的過程......這牆還壘得起來嗎?文化是一種積累,我預計將來中國一定會有影響世界的哲學家。”
——任繼愈
從上述學術大師們的言論看來,雖各有側重,但共同點集中在博大精深、開新風、富有影響力這些因素,一般指通才或者在文化核心領域的突出造詣成就。
國學大師,是國學領域裡的學術大師。首先,他的專業集合概念的範疇是國學,而不是其他關聯學科或部類的某單一概念。其次,必須是頂尖級別的知識分子,成就富有創造價值和流傳意義。而不僅是一個原有舊知識的集合體或舊學的簡單重複、演繹。
-
4 # 幸福美麗中國人
甲和乙的對話:
甲: 老兄見過泰山嗎?
乙: 見過,我還從頭到尾看了。
甲: 你真厲害。
乙: 哪裡哦!泰山比我厲害,它讓我愛不釋手,一咬牙一跺腳我把它買下來了。
甲: (大惑不解)您這玩笑開的有點大啊!
乙: 我可沒開玩笑,是一座精緻的微雕模型,3D列印的。百萬分之一縮比,百分百的逼真度,可漂亮了!
甲: 您太逗了!
-
5 # 九夏濤聲
于丹與蒙曼不論往哪兒一駐,——男性爺們大咖自愧不如!于丹下里巴人經典,蒙曼陽春白雪楷模。兩位俠女演繹國學,皆聆聽了!
于丹悉心普及,蒙曼擅長詮釋,恰好從兩極端完美地承傳了國學。封她倆國學大師桂冠,不為過。然而,好的國學大師哪兒去了呢?下海去了!捉鱉去了……
什麼是國學師者?凡能以深入淺出的演講讓普通人明瞭國學淵源者,即無愧國學大師。在草野民間,即如邵偉華把《易經》一小版塊,以《四柱預測學》淺顯易懂解讀出來(至少陰陽五行一理,詮釋的一目瞭然!),——孺子雖無科班學位,但是,名牌大學太多教授在此領域充其量是邵偉華及格的學生!您還不服氣?何妨把你們的講義或著作抬出來曬曬!
在國學領域, 哪怕你有了教授或講師職稱,沒有過得了世人眼的著作或演講,即只是個照本宣科的教書先生,而非國學大師。由此,教出的學生,難免習慣讀起白眼書。
自然,中國當下國學大師是少了!少的實在可憐。回首以待,——乃穿越“五.四”時期,翻翻庫存去……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中國從孔子、《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這倆位國學大師後,至2004年《龍學》出版前,沒有國學大師。因為連中國龍的傳人傳的國學體系龍是什麼都不知道,哪來的國學大師?因為,中國國學“群經之首”的《周易》第一卦第一條就說:"潛龍勿用",意即講不清龍的國學及國學大師不要用,不要信。國學就是龍學。
-
7 # 山中之蘭
不要動不動就給學者們冠以大師的稱號,蒙曼老師是位學者,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透過央視的文化類節目讓人們認識並瞭解了她,人們喜愛她的謙和,溫婉,和滿腹詩書,當然大家也會希望她會成長為國學大師,但國學大師的長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般大眾能推舉出來的,國學大師的煉成必須是學界一致公認的,由歷史的積澱而形成的。
我們愛蒙曼老師,康震老師,酈波老師等詩詞大會的點評嘉賓,希望他(她)們在學術上不斷獲得更高的成就,有朝一日成為國學大師!
但希望不是現實!
-
8 # 哲學卜卜為贏
按“國學”的“標準”命名“國學大師”,中國的“國學大師”將會比比皆是!
起碼從小學教師,到博導;從鄉間小手藝人,到書畫曲藝戲劇名家;從學生,到機關工作人員。都是夠格的!
當然,翟天臨“們”也夠格!
為什麼?因為,發明了“國學”這個稱謂的“人”,他本身也未必就弄明白了“國學”是什麼!
明明“中華儒道政治及倫理哲學思想”這個名稱好好的,布為啥又按上個不倫不類的“國學”之名!是要與“科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文學”,“數學”,“神學”……齊名嗎?
莫非叫“國學”,竟是比叫“中華政治哲學思想”還要“高大尚”嗎!
-
9 # 清兮濁兮
別說于丹和蒙曼,即使把圈子擴大到當今的同內文化界,又有幾人敢以大師自居?若干年前還有人說錢鍾書算不上大師,理由是他最富含學問的兩部書《管錐篇》和《談藝錄》,只是知識的積累,並沒有令人腦洞大開的突破。
于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雖然收穫了不少流量,卻被內行人所不屑,連登上北大的講壇都趔趄。崩說大師,學者的身份卻讓人置疑。
蒙曼的研究方向是古代史,從學風上看,是比較靠譜的。但想成為大師,還需努力。除了因為太年輕,學養還不夠深厚。
雖然大師沒有固定的衡量標準。但有兩個條件必須滿足,一是學問要夠深,二是影響力要夠大。
-
10 # 晨曦小荷
于丹和蒙曼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國學大師?先回答問題,于丹和蒙曼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國學大師。不存在對兩位女士的貶低或者褒揚,也不存在羨慕、嫉妒、恨這樣的情感。就事實來說而已。首先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在重新重視國學傳統這個事業上來說,于丹和蒙曼無論怎麼說都是有功勞的。 于丹是傳媒出身,頭腦聰明,但對於國學來說,包括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很多學科,以于丹現在的水平和境界距離大師還有很多距離。大師需要的不僅僅是天賦,還要有機緣,比如孔子就能遇到那麼多完美的老師,乃至於可以問道老子。遇到高人,而能認出是龍,並且去跟從學習,這是大師的天賦。誰是天生的大師呢? 蒙曼是國學出身近的人,算是有專業研究。讀書 有境界,就是要破書,盡信書不如不讀書。能有質疑和考據的精神才是成為大師的品質。而真正的國學不是講故事,也不是寓言或者勾心鬥角,更不是講評書。那不是太小看我們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智慧嗎?兩位女“大師”是媒體創造出來的。而那些平話很多根本就不是國學的精髓,國學需要頂尖的人才來繼承和發展。只有頂尖的人才才能真正的去繼承和發展,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復讀機。如果有玄奘到那爛陀寺或者佛祖成道地淚流滿面的感觸,那麼就有成為大師的一種表現。能與大師生活在一個時代是多麼不容易呢?可是真的大師在世又有幾個人知道呢?譬如孔子、老子也多是死後才來更多的名聲。正如:彌勒真彌勒,變化千萬身;時時現世人,世人自不知。
世上從來就不缺大師,也不缺千里馬,世事就是大師和千里馬的埋骨地。你看看曹雪芹飢寒而死,老子不知所終。即是用人口基數來看,我們中國現在的真正大師也會比以前多得多。需要人們去向伯樂學習,有一雙慧眼去識別。十三億人口不比以前的一億人口或者幾千萬人口出的大師多?何況如今科學如此昌盛!大師必須是一個領域的集大成者,是一個領域的新的開創者。譬如牛頓、愛因斯坦、王陽明等等。有自己的東西。能指導當前的社會的實際情況。
真的大師出來了,那麼就會帶來一大批大師,就如同楊振寧、屠呦呦、袁隆平這樣的大師。假的大師出來,那麼就會帶出來一大批假大師。比如呵呵~~~到底哪個對我們國家、民族、黨國更有好處不是不言而喻嗎?大師是一種高度和境界。請珍惜大師,善待大師。姜尚、馮唐、廉頗雖老,志在千里。珍惜千里馬骨吧,千萬別葉公好龍!大師怎可見?
一家之言,偏頗難免,初心總是好的,能給朋友們一點點啟發就很心滿意足哦。
-
11 # 小林作家
蒙曼老師本來國學講得很好,千萬不要去當什麼大師!于丹老師似乎被抬舉得奔大師方向去了似的,後來就感覺不得勁兒(反正我再聽其講和翻其書不咋得勁兒)。
老師是教書先生,大師是教天教地的半神,敢說桃李滿天下,誰敢說天地可教也。
所以大師不是啥好角色,多半在神神叨叨扮大師呢。其實哪有什麼大師,不過是人們對學高德重者的仰慕,就是客氣客氣,還往往是跟不在的人客氣。可是就有人把大師當石錘了,偏要爭這個客氣,幹嘛呀這是?還真以為教育人乏味,要去教導天地萬物了嗎?您幾斤幾兩啊!
蒙曼老師在百家講壇,帶來一股清流之氛圍,氣宇不凡,一位好老師的樣子躍然熒屏之上。
您或者您們千萬不要捧殺,也一律不要去捧殺那些好作家好畫家等。清爽的人一旦被稱作大師(民間藝術大師等實至名歸的不在這範疇),或者自以為大師,就得拿出個樣子,拿出樣兒不就是演嗎?多累呀!於是好好的老師或者作家畫家之類的,就此也許成了二流演員了。
常看見整天漢服宋韻,仙風道骨(別當真,只是形容),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某些自以為大師君。演著自己的仙影,難受著別人的頸椎,不難為情嗎您?老師就老師,多踏實,該吃喝不耽誤也說普通人的話,多好。幹嘛您一說話,似乎天地萬物皆靜也,您這就要去拯救世界了嗎?您擔不起這責任的,聯合國也擔不起呀,您何必為難自己呢!
-
12 # 毛保902
你該這樣問:這倆人誰更有真才實學?我的答案:蒙曼給我們的是一碗炒飯,平淡而美味,實實在在的管飽,于丹只會給你灌湯!
-
13 # 織夢行雲616
都不是,王國維之後再也沒有國學大師了。魯迅先生 林語堂先生都算不上,季羨林更等而下之。這兩個與國學大師風馬牛不相及 十萬八千里之外了。
-
14 # 無欲則剛4563
按過去說,都不夠大師的格,按現在說,都夠稱為大師,因為現在是大師千千萬,泰斗滿街轉,大師都不如大師傅值錢!
-
15 # 酷屁傳媒
裹腳大師還差不多吧,理由有二
1她們是收費的
2只對古代有研究,現代與未來沒有自己的觀點
3她們只是文化小妾,甚至連正統都祘不上
她們只是人云也雲的書呆子,她們只是為金榜題名而學文化。
-
16 # 臥石聽濤
我不同意對她們用"大師”來稱謂,季羨林都反對給自己戴“大師”冠。她們誰能稱“大師”呢?提出這個幼稚的話題,真的不值大家去回荅,回答的人也就著套了。
-
17 # Boneie
因此,這個題目就惹人閒。把自己放在羔點,評頭品足別人,這個不妥!
但我回答這個問題,是想說,于丹老師(教授)的課我聽過、她的書我讀過,平心而論,我還是很佩服的!不說別的,就說演講水平。有一次聽她的演講,兩個小時,講的內容不提,單就開始、解題、闡述、收尾、結論,甚至到最後結束,時間掐得很準!我聽過很多大大小小家們的東西,于丹教授確實功底不淺!
至於說她是不是大家……我不爭論。是她,讓老百姓開始喜歡古典,特別是枯燥無味的論語啦。她是一根火柴!照亮了這個地方。
最後,我說,對歷史大家要敬仰,比如南懷瑾、比如林語堂、比如胡適、比如馮友蘭、比如季羨林、比如茅盾、比如浩然……比如。我們都是小百姓,感恩感謝他們帶給我們一些知識和啟迪。至少比哪些到處招搖撞騙賣“仁慈”的好一些吧。就是大家討厭的莫言,也應該感謝,有了他,才知道過去的中國女人如此意淫或想入非非
-
18 # 沙漠聖樹1
以我之見,不管是誰,都不是國學大師!
中國真正的國學大師是民國時期的王國維和陳寅恪,後人無法與之比肩!
-
19 # 小雨57760
于丹老師和蒙曼老師……她們都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領軍人物……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一個缺少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
-
20 # 歲月並不靜好
那個于丹就算了吧,心靈雞湯一大堆,半瓶水晃了晃盪。喜歡蒙曼,說古數典,娓娓道來,在聽講過的女學者中,除了葉嘉瑩,就是她了。
回覆列表
題主好,“百家講壇”和“中華詩詞大賽”的熱播體現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于丹蒙曼也借現代傳媒的廣泛影響揚名於神州大地。毋庸違言,她們算得上優秀的中青年學者,對傳統文化的普及也是做出了很大貢獻,但要把她倆與“國學大師”掛鉤,我想,此二人絕不敢接受如此的稱譽,她們清楚國學大師的份量。放眼當今學界,恐怕沒有人敢自認是“國學大師”,這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將來怕也難以出現真正的國學大師。野狐為何這樣說,這是因為誕生國學大師的土壤不存在了,但這並不是壞事。
一般概念上的國學,是相對西學而言的傳統文化,這是晚清民國“西學東漸”時的熱詞,而在當時也誕生了許多正真的國學大師,其中不少都是學貫中西的文化名人,他們致力於用學問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狀況,成就的產生是探究出路的結果,這有點像諸子百家產生的原因,當時可謂大師如雲:章炳麟、章太炎、王國維、趙元任、胡適、梁啟超、黃侃、劉文典、錢穆、陳寅恪等不可勝數。
如此盛況也與乾嘉學派有著很大關係,清朝是歷史上文字獄最為熾烈的朝代,讀書人為避文網,只好埋頭故紙堆,一百多年的考據,中國古代各種文獻資料都被深刻探究梳理了一遍,這種深刻細緻的整理探究,為晚清民國大師的誕生做好了堅實的基礎。西學東漸後,有著深厚傳統文化的學人,借鑑西方治學的方法,東西比較,對傳統文化從新的角度再一次進行深刻的思考,他們在很多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建國以後,國學一詞和國學大師都沉寂了,大家都在搞階級鬥爭了,八十年代,又開始了國學熱,現在提出振興民族文化,國學又得到了充分重視,很多人對國學產生了極大興趣,學習的,講授的都很多,但都是講授已有的成果,並沒有新的發明。于丹蒙曼和很多大學教授一樣,只是傳播知識,談點學習傳統文化的心得罷了,和有所建樹的國學大師是沒法相提並論的。
現在,是科技至上的時代,傳統文化的振興也只是一個手段,為了強國富民,重心還是在科技的發展上,這是時代的特徵,所以很難再出現以往的國學大師了,再說在以往的成果上要想有新的發明,難度更大了,種種客觀原因的影響,將來難得會出現國學大師,換個角度看,這也是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