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之婉約

    我的孩子還小,目前沒有這種焦慮。但是自己經歷過青春期,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父母親能夠多理解,不要什麼事都要來摻和。特別是一些父母親自己因為孩子變得有些神經質了,一點點小事就上升到對整個人的抨擊,這是作為子女最受不了的。也要適當地給孩子一些空間,長大了肯定是有區別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秘密,要懂得保護與尊重。

  • 2 # 遇見彩虹v心理諮詢

    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孩子在青春期,他的心理發育和成長,已經到了一個他要證明自己存在價值,自己的世界要自己做主的這樣一個時間點。家長可以自己多看一些,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育特徵,心理需求,以及內心的幾種衝突都是什麼?作為父母,在這個時間點,我們應該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尊重,什麼樣的界限,什麼樣的支援。

    想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更希望家長能夠與孩子平等對話,把自己成人角度看到的現象,蒐集到的資訊,或者是自己的一些經驗平和地給到孩子,但依然尊重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並支援孩子按他的選擇去成長。

    這個溝通是非常需要技巧的,我們很多家長都用過一個詞叫鬥智鬥勇。在孩子青春期以前,我們家長認為自己是有智慧的、是聰明的,表面上是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但實際上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誘導孩子,去選擇父母心中想要的答案。這在孩子小的時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孩子在青春期,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獨立性,他最想做的就是在父母面前證明自己是有存在感的。父母便在青春期孩子面前慢慢喪失了權威感,也逐漸感覺到了一種失控感,這讓父母有些驚慌。

    其實父母們應該想到,我們給孩子更多的愛與關心恰恰是為了有一天,讓他自己能夠獨立,而當他真正想要獨立的時候,為何要如此害怕和擔憂呢?擔憂的是孩子沒有能力,還是自己不能再掌控這個生命?

    如果擔憂孩子沒有能力,那好,正好趁你年富力強,可以讓孩子,儘可能多的去犯一些錯誤,你還可以幫他一起補救。孩子的能力,在你進入白髮蒼蒼之前,就已經鍛鍊好了,這是最好的一種結果。

    如果是覺得對孩子失去掌控感,而希望與孩子有更多的溝通的話,那麼這種想法就完全錯了。沒有一個生命可以為另一個生命負責,也沒有一個生命允許其他人控制和利用。

    所以父母想要和孩子有很好的溝通,那麼首先請先端正自己的心態,以讓自己的孩子越來越有能力的角度去給他支援。另外,相信孩子可以做好他自己想做的事情,給他一個人的尊重。親子關係間最重要的就是信任,沒有信任她才可以和家長無話不談,才可以有深度的溝通和了解,才可以有彼此的欣賞和包容。

  • 3 # 鄉村漫鏡頭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寬容地對待孩子的錯誤。

    1.學會傾聽: 不打斷孩子的訴說,耐心聽孩子說完話,在孩子說話是不要老挑孩子的毛病,也不要立即提出與孩子不一致的意見,更不要爭辯。切勿嘮叨,這個時期的孩子對父母的嘮叨特別厭煩,會充耳不聞,用沉默來反抗。與孩子交流時控制好情緒,和風細雨般輕柔。

    2. 投其所好: 談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甚至為了孩子主動了解學習孩子感興趣的東西,這樣與小孩才有的談,談得深。

    3. 創造輕鬆的談話氛圍: 營造和皆的家庭氛圍,父母不要將自己在外面的不良情緒帶回家,夫妻之間要相互理解和支援,保持良好的關係,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溝通環境。

    別與青春期孩子較勁,作好孩子成長航程中的舵手,放手不是放縱,而是積極的約束,不把中學生看成小孩子,給他鍛鍊的機會. 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要多加思考,採用科學的方法。

  • 4 # 沉吟心理健康札記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怎麼才能有效溝通?

    這個問題說的比較抽象,我就僅就一般性的理解來做解答,供朋友們參考。

    我們先說青春期叛逆,所謂青春期叛逆,不知是誰發明的這樣的說法。青春期,顧名思義,是指進入快速發育時期,大多是十三四歲到二十多歲的年齡,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身體快速發育、心理迷茫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是處於“更年期”,只是,這個更年期是向上的——身體趨於強壯,心智趨於成熟的更年期。身體的發育超過之前的速度,很多孩子在十歲左右,開始出現體毛,十二三歲小男孩男性體徵發育、女孩子初潮。這時的孩子對曾經很熟悉的身體一下子有點適應不過來,感到有些新奇、陌生,有的甚至可能會害怕;而此時又恰好是孩子要成為自己的關鍵期——我的事情我說了算。身體和心理的巨大沖擊,和伴隨這些變化的還有情緒的焦躁和煩惱,加上學業上的壓力,因為不知道要如何應對、怎樣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父母親、老師的不理解,所以,往往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能爆發衝突,即使有的孩子因某些因素不與父母、老師發生爭執,卻也會產生很強烈的內心衝突。

    孩子們正處於敏感期,而此時的父母親也正處於自己的更年期——這時是處於向下的,身體日漸衰弱,心智漸趨固化。這時的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都分別處於自己的不同的更年期,也是敏感期,大多都會因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易怒,也因此,很多父母都在這時與孩子之間漸漸出現了一些狀況: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與父母交流;父母也越來越難以和孩子溝通。而其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父母無法和孩子談學習,如果說別的,如娛樂節目、體育新聞,甚至世界現狀,都可以有的一說,但是隻要已觸及學業,孩子立馬會沉默或避而不談。因為孩子知道只要說到學習,父母一定會給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即使父母說的再婉轉,孩子也依然認為你在強迫他——學習是孩子的天地,我的地盤我做主。因此,只要不說學習,一切都好說。

    再來說有效溝通。不知這裡所說的有效溝通的具體含義,作為從事了多年心理諮詢的諮詢師來說,我建議父母們將這個有效溝通定義為孩子能為我們有限地敞開心門。意思就是:在這個時期,只要孩子遇到問題能夠第一時間問我們,就是做父母的最好的狀態。因為這樣的孩子還沒有將父母完全擋在他的世界之外。至於其他的,我們做父母的只要把握一個原則就好: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一切都由孩子決定。最多我們只給建議,採納與否在孩子。

    良好的親子關係,既能協助孩子也能幫助父母順利渡過敏感期的“更年期”,同時,也是為孩子將來的生命質量做鋪墊。

    與青春期孩子相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給予還在充分的信任與尊重。

  • 5 # 晴心理

    先尊重孩子表達他的觀點,不要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教訓孩子,講什麼大道理。和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孩子總要長大,他需要自己去選擇很面對他人生的一切!而作為家長只能在他未成年時去影響他,給他分析和做正面的引導,當然,不要以愛的名義來綁架孩子,不要恐懼孩子的叛逆,孩子的叛逆是他成長的必須!

  • 6 # 大腳寶貝

    叛逆期的孩子,有共同的特徵:非常容易發脾氣,喜怒無常,幾乎總是拒絕大人要求他們做的事。他們最大的問題是,不願意接受成人的權威。

    這個時候你需要真正理解你的孩子,只有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只有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以下幾條建議,供參考:

    (1)花時間來放鬆自己,拋棄一切不切實際的願望,你能放鬆下來,孩子的叛逆才會減輕。

    (2)對你叛逆期的孩子表示理解。

    (3)與孩子溝通時避免大喊大叫。

  • 7 # 親媽學堂

    青春期叛逆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並不意味著會發生在每個孩子身上。如果早期“親子關係”的基礎沒有打好,家長和孩子的信任和溝通基礎沒有建立好,就容易出現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現象。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若干個叛逆期,前幾個幼年(兩歲、四歲)叛逆期因為孩子身體尚未發育成熟,體量較小,所以對家長的對抗以哭鬧為主。幼年的叛逆,由於家長在體力上佔有絕對的優勢,家長可以用吼叫甚至體罰的方式輕易壓制下去。殊不知,孩子幼年期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和關愛,他會窮盡一生找機會補償自己幼年的缺憾。其中,讓家長最早體驗到“受威脅”的就是“青春期叛逆”。

    青春期的首要表現是孩子的身體迅速向成年人體量生長。大人在孩子眼中,從兒時“仰視”逐步變為“平視”甚至“俯視”。千萬不要小看這些“視角”的變化,它們直接影響著大人在孩子眼中的“地位”。如果一段親子關係一直以大人“壓制”孩子為主——即不理解也不尊重每一次和孩子矛盾中孩子的想法,以“家長”身份強制孩子服從。那麼這段關係中,一旦家長的體量優勢不再明顯,孩子在青春期“反彈”的力度就會很大。相反,如果是從小和孩子溝通共情關係基礎很好的兩代人,在孩子青春期即使遭遇意見相左,孩子的叛逆情緒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會逐漸緩解。

    處理孩子青春期的問題,家長需要保持的大原則是:多觀察、多分析、少評價、少貼標籤。從我遇到家長來諮詢孩子青春期問題的案例來看,家長和孩子的矛盾主要是認知差異造成的。即家長眼中孩子的“缺點”在孩子心目並不是缺點,家長認為是錯就得改,而孩子壓根不覺得自己有錯,矛盾就因此而生。

    家長和孩子交流時,一定要讓孩子覺得你們是一撥的,你不是來挑剔指責他的。這裡面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老師的批評當成孩子的“缺點”。其實很多老師在判定學生的好壞標準都是以方便自己的管理作為參考的,老師眼中孩子的缺點往往是孩子與生俱來很難改變的“特質”。這些特質本無好壞之分(比如孩子愛畫畫、愛看閒書、愛說話等等),只是放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可能對學生的成績不利,才會被誇大為所謂的“缺點”。

    所以,家長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要記住:他是你的孩子,不論他是不是別人眼中理想的樣子,他都是獨一無二的,你需要接納、需要認可。有了接納和認可,才會有信任,有了信任溝通才有可能。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 8 # 果媽閱讀

    青春期的孩子,簡單粗暴的方式都入不了他們的心,過多的緊密關注和嘮叨也無益,孩子需要更多的空間和自我。看著孩子從精心呵護的盆栽植物,進化到自由奔跑的動物,漸漸走到自己生命的中央,做父母的必須剋制。

    1.和孩子一起看電影

    一部好的電影很多時候勝過千言萬語。小一點的孩子可以看《哈利波特》,看《千與千尋》,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看《阿甘正傳》,《荒野求生》,《勇敢的心》,《美麗人生》這樣的電影。電影裡包含的智慧、勇氣和善良,都是對孩子極好的滋養。媽媽可以放下一顆想要教育引導的心,像朋友一樣和孩子好好享受電影時光。

    2.和孩子探討、切磋他感興趣的東西

    比如孩子喜歡日本動漫,可以和孩子一起調研瞭解,看一些高品質的日漫,瞭解日本文化,學習日語。藉由孩子的興趣,拓展他的視野和眼界,甚至找到孩子自己可以參與改進建設的角度。可以和孩子探討,為什麼中國的動漫比不上日本呢?差在哪裡呢?和孩子探討、切磋他感興趣的東西,需要父母不斷學習才有這樣的能力。現在的孩子能夠接觸到的資源和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比很多父母強大的多,父母在沒有這樣的能力之前,學會傾聽是第一步,再以請教的方式向孩子學習。

    3.帶孩子戶外運動

    如果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一起活動了,那就想辦法創造機會,讓孩子參加一些感興趣的戶外組織,好的體育俱樂部,或者是和同學一起。讓他們可以在運動裡釋放身心、消融煩惱。對身體自信,會打通“任督二脈”,成就智商飛躍。

    4.幫孩子尋找精神導師

    如果和孩子的溝通沒那麼順利,父母也可以找一些身邊的導師資源。找到那些身邊善於溝通且孩子崇拜欣賞的人,幫助孩子架起和智慧的橋樑。父母可以搜刮一下身邊的這樣的優質資源,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和明亮的人接觸。

    對待青春期的孩子,關鍵詞是剋制,剋制嘮叨,剋制指手劃腳,多給孩子空間,多給孩子時間,相信孩子,祝福孩子。

  • 9 # 心家教線上

    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首先需要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了,不能再按照小時候的交流模式,採取家長權威的態度來跟孩子交流了。

    其次,親子溝通的時候,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家長需要以身示範,就是學會傾聽別人,然後再進行交流的方法。我經常在心理諮詢中,發現孩子一說話,家長只聽了半句,就開始搖頭,大講自己的道理,弄得孩子鬧情緒。為什麼?因為父母根本不聽自己的話。輪到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也是這樣,父母講第一句話,孩子就開始反駁了。

    也就是,學會弄懂別人,然後再去闡述自己的意見。這是親子溝通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再次,所謂有效的溝通,不是父母戰勝孩子,或者孩子戰勝父母,而是實現雙贏。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希望長大,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要給孩子感覺他長大了的感覺。不能讓孩子感覺父母覺得自己幼稚,這樣孩子最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因為他們要證明自己長大了。聽父母的話,就是沒長大。陷入這個怪圈,那對親子溝通是很不利的。所謂的雙贏,就是我父母和孩子看看能否找到一個點,即讓孩子覺得父母尊重了自己,也要讓孩子考慮到父母這邊的意思。

    最後,說下親子有效溝通的判斷標準:那就是親子之間可以無話不談,這是最佳標準。如果孩子迴避溝通,或者溝通就發生衝突,或者孩子很多時候一些事不跟父母說,說明親子溝通存在問題。這個需要父母提高自己的溝通本領,逐漸走進孩子。

    當親子溝通好了,我們不怕孩子遇到任何事情,因為就像一個風箏,它飛得再遠,線仍然在我們的手裡。

  • 10 # 萌萌兒郎

    孩子性格叛逆,不服管教;有的孩子開始早戀,該如何引導;有的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

    青春期問題一:叛逆

    特別喜歡跟老師、父母頂嘴,動不動就干戈四起。跟著同學學抽菸,甚至奇裝異服,不好好上學。

    應對辦法:家長要善於引導分析

    進入青春期,孩子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建立,開始有自己的判斷和辨別能力。

    再也不會像小時候那樣,父母說什麼就聽什麼,不再會服從指揮,這就是所謂的“叛逆”。

    他們並沒有掌握問題的處理方法和技能,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也只是粗具雛形。但是自我意識會促使他們,一旦跟父母、老師觀點相左,就會特別自我。

    如何引導叛逆型別的孩子?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個好榜樣,不能說一套做一套,父母在孩子心裡的權威性會銳減。孩子的行為、語言大多是模仿父母而來。有的孩子特別愛說髒話,你看吧,他周圍或家裡肯定有人愛講髒話。

    其次,要善於引導分析。比如孩子不聽父母的勸阻,非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什麼事。這個時候,就算明知他會失敗,父母也不要一味反對,要幫他分析,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是否有辦法可以避免。如果出現最壞的結果,是否有替代方案或補救措施。

    青春期問題二:早戀

    這條就不詳細解釋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早戀已經越來越“早”。

    應對辦法:不能簡單粗暴的打罵

    青春期的孩子搞早戀,多是獵奇心理在作怪,也有的是為了尋求刺激。早戀的孩子,多是感情在父母那裡沒有得到滿足。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們首先不能把它當成一個“錯誤”去對待,它只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一種現象而已,異性之間有一些好感很正常。

    如果發現孩子早戀了,完全可以攤開了說,以一種接受的態度去了解。這樣孩子才會放下戒備心理,跟你談自己的小秘密。家長可以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態度去問孩子,這小姑娘漂亮不漂亮,你喜歡她哪一點等等。

    面對孩子這份青澀的感情,家長要善於去引導。比如你喜歡她什麼?如果是長得漂亮,碰到更漂亮的怎麼辦?如果是喜歡他學習好,早戀會不會影響你和他的學習?如果你真心喜歡她,有沒有考慮未來你倆的幸福,你拿什麼養家餬口?對於你們的人生,有沒有長遠規劃?

    透過一系列的訊問和啟發,將孩子的情感引導到人生的正軌上來,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打罵。

    最好的辦法是理解和體貼。要耐心聽取孩子的訴說,並給與一定忠告,比如中學生戀愛,“終成眷屬”的成功率極低,不要因此荒廢了學業。與此同時,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其感興趣的集體活動或者興趣班,助其慢慢走出早戀困境。

    青春期問題三:

    不接受自己有些孩子小學很優秀,進入中學後也許是沒有掌握好學習方法,也許是厲害的尖子生太多,成績一落千丈。結果就開始否定自己,喪失學習動力和自信心。

    應對辦法:家長要幫孩子寬心對於這種型別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學會幫孩子寬心。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可能在小學你是優秀的,到了知名的初中,你只是一箇中等生而已,到了大學比如清華北大,那你就更不算什麼了。

    學習能力只是人諸多能力的一方面,成績也並不代表所有。除此之外,與人的交往能力、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等也是很重要的。因此,不要因為一個方面的失利就全盤否定自己。

  • 11 # 心連心好月嫂

    青春期叛逆的嚴重後果,家長早有耳聞。而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體開始逐步發育,思想和行為也開始趨於成熟。

    他們喜歡特立獨行,突顯個性,時不時會用我們有代溝作為理由拒絕和父母溝通。

    如果不和父母溝通,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懲罰才是下下策,等待最重要

    發現孩子的優點

    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有些事,只有自己做好了,孩子才能學會。

    如果孩子出現了叛逆的行為,作為他最親近的人,理應給孩子耐心,最好想想自己在最近有沒有忽略孩子吧?

  • 12 # 素思生涯規劃

    青春期是個體由童年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年齡範圍大約為11,12歲至15,16歲,是一個人生理心理發育的轉折期,也是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學生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現象。我們的家長需要多一些耐心。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說:教育應走在發展的前面。所以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知識應該提前有更多的學習和認識,以便做到防患於未然。當你的孩子青春期悄悄來臨的時候,那時你還能坦然面的孩子的叛逆,欣喜面對孩子的叛逆,以免遇到問題不知所措,影響孩子健康的心理發展。

    一、正確認識青春期

    a.青春期特點

    青春期屬於特殊時期。由於這個時期的發展非常複雜,充滿矛盾,又稱為“困難期”,“危險期”。其主要特點是身心發展不平衡,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錯綜複雜及這些矛盾帶來的心理和行為的特殊變化。

    青春期是個體生長髮育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身體和生理機能都發生急劇變化。生理上的急劇變化衝擊著心理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在這個階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兒童產生成人感,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使他們仍處於半成熟狀態。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態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動種種矛盾的根本原因。

    青春期心理活動的矛盾現象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

    身體的急速成長,性機能的快速成熟使他們從心理上產生自己已經發育成熟的體驗,認為自己已經是成人,也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以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就屬於成人水平,應該被社會,環境和周圍成人平等相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與成人相應的社會地位,渴望社會,學校和家長給予他們成人式的信任與尊重。由於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於幼稚的童年向成熟發展的過渡階段,實際上是少年兒童的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社會經驗等處於半成熟,於是就出現了自己認為的心理發展水平與現實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即成人感與半成熟狀態的矛盾。這是發展中的矛盾,是人生必經的矛盾衝突,這是青春發育期的少年兒童不能迴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2、心理斷乳與精神依賴之間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們的獨立意識強烈起來,他們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擺脫成人,特別是父母的羈絆,而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決定權;事實上,在面對許多複雜的矛盾和困惑時,他們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援和保護。

    3.心理閉鎖性和開放性之間的矛盾。

    青春期兒童出現心理的閉鎖性,使他們往往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這是因為成人感和獨立自主意識所致。另外的原因是這時的少年兒童認為成人不理解他們,而對成人產生不滿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閉鎖性的程度。但是,與此同時,少年兒童的諸多苦惱又使他們倍感孤獨和寂寞,很希望與他人交流,溝通,並得到他人的理解。這種開放胸懷的願望促使他們很願意向同齡人推心置腹。

    其實他們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認為可信賴的成人談吐心聲。

    4、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兒童通常表現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幹。如獲得成功或良好成績,就會享受超越一般的優越感與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者失敗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挫折感。這兩種情況體驗常常交替出現,一時激情滿懷,一時低沉沮喪。

    b.青春期叛逆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青春期是一個過渡期,既屬於兒童,也屬於成人,身體發育和思維能力幾乎和成年人一樣,但在經濟和情感上還需依賴父母,同時又渴望獨立。青少年是“邊緣人”,意味著青少年想要回避成年人的責任時,言行舉止往往就像是一個兒童。有時候他們提出成年人的權利要求時,又像是成年人。青春期家長的任務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幫助他們找到“我是誰”的答案。青少年的叛逆行為,也是他們尋找自我的一種方式。當然,這並不代表鼓勵青少年用暴力和激烈的言辭與父母相處,而是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渴望被尊重的心理。幫助青少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給出建議而不代替他們決定,幫助他們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而不是給予家長認為重要的東西。青少年開始更關注同伴的交往和對自己的評價,這代表他們正在發展情感的自主性。青春期成熟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和父母情感紐帶鬆弛。可以說青春期最痛苦的心理上的完成,就是脫離父母的權威,透過撤回對父母的感情,並把感情轉向同伴來實現這個過程。而在成年期,人會轉向自己的伴侶而徹底完成與父母的分離,成為情感獨立的人。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不那麼依賴父母了。如果有的父母鼓勵過度依賴,補償自己孩子時代的遺憾,或者婚姻不愉快的父母試圖從孩子身上獲得情感的滿足,情感上過於依賴孩子,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感獨立,甚至影響到成年期尋找伴侶和正常的婚姻生活。

    所以,我們該充分認識到青春期叛逆是孩子成長的需要。作為家長,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尊重孩子能有效地傳遞家長的意見,幫助孩子把握成長的方向。

    二、糾正孩子不良叛逆行為的基本策略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有時罵人、打架、不完成作業、不遵守紀律等不良行為。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應採取什麼基本策略呢?

    1、走進孩子內心世界

    根據青春期的第三大特點,心理閉鎖性和開放性之間的矛盾,我們知道這個時期的孩子心理上盼望獨立,但又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援,其實他們的內心還是很脆弱的,所以需要藉助父母的力量來強大自己的內心。因此父母應看到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積極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瞭解他們豐富的智慧和細膩的內心世界,才能與孩子更融洽地相處。還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務的能力,允許並積極邀請他們參與家庭的管理。比如,讓孩子利用週末嘗試做家長,由他們安排各個成員的活動,這不僅展示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同時使他們做到了換位思考,加強了與父母的情感。

    2、用“讚揚”杜絕“破窗”

    中學生階段,學生兩極分化趨勢明顯,與那些優秀的孩子相比,那些暫時落後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教育。這時候,肯定、鼓勵和表揚顯得尤為重要。泰戈爾說:“聰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樣打擊。”幫助他們樹立“我能學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讓他們真正感覺到父母在關心他、幫助他,永遠不會放棄他,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他們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轉變。要用積極、鼓勵的教育方式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破窗戶理論”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科學家將兩輛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車停放在相同的環境裡,其中一輛車的引擎和車窗都開啟,另一輛則封閉如常,保持原樣不動。三天後,開啟車窗的汽車被破壞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輛則完好無損。科學家又在剩下的車窗上打了一個小洞,只有一天工夫,車上所有的窗戶都被人打破,內部的東西全部丟失。這表明,人們往往認為壞的東西讓它再壞一些也無妨。而對於完美的東西則會主動地維護它,捨不得破壞。

    學生的心靈好比是車,是否完好無損,看教育工作者的態度和維護的技巧了。表揚、讚美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更能使孩子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堅持正面教育。對有不良行為的孩子非打即罵,往往毫無效果,甚至更糟。首先應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透過講道理等使他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鼓勵他改正。

    3、教育措施一致。

    家庭教育孩子切忌一個管、一個護;一個嚴、一個寬。那樣會被孩子鑽空子,使家長失去威信,以致根本無法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意見統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過後再說。

    4、多些理解和寬容。

    有時理解和寬容比訓斥和懲罰更有力量。孩子產生不良行為時,應在耐心批評教育後給予安慰,鼓勵他振作起來改正錯誤,在他有好行為時要及時給予表揚。

    5、給予愛撫和關心。

    成長中的兒童常需要父母的親暱和愛撫,對行為不良的孩子不能討厭,應該滿足其希望得到父母的撫摸、擁抱、親吻。心理需求,不僅能加深親子之情,也能使孩子變得聽話、懂事。

    6、滿足歸屬需要。

    孩子需要被人們所接納,歸屬他所在的社會、家庭、班級和同伴群。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參與日常議事、制訂計劃及集體活動等,使孩子充分感到自己是社會、家庭、群體中的一分子,並承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從而嚴格要求自己,改正不良行為。

    7、發揮表率作用。

    父母應該為孩子做出好榜樣,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任何人可以說都是環境的產物,父母的潛移默化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8、用書面溝通代替口頭語交流。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開始封閉自己,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與父母的隔閡往往也是從這一階段開始。有時父母會覺得無從下手。我們都知道有時候書面語更利於人們之間的情感表達和溝通,有些口頭表達說不出口的話,其實很容易在書信中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所以建議家長和孩子之間用書信交流的互動,我們會發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育子女的忌語

    1、言過其實

    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會漸漸分辨出你話中含有水分,(青春期孩子特敏感)於是長大成人後,對他人的稱讚也會將信將疑。此外,聽慣家長誇大其詞讚揚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往往只能聽好話而聽不進反面意見。

    2、人身攻擊

    如“你笨得像頭豬”等。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體味出這類話包含的“惡意”,心靈會受到莫大的傷害。此外,年幼的孩子還可能信以為真而自暴自棄,最後喪失了自尊和自信。

    3、威脅恐嚇

    如“若不好好做作業我就揍你”等。這種虛張聲勢的威嚇會讓孩子喪失對家長的親近和信任。

    4、冷若冰霜

    如“你沒看到我正忙著嗎”等。從這些話中孩子聽到的潛臺詞是:大人們對我乾的事毫不關心,他們並不把我當做他們的心肝寶貝。

    5、居高臨下

    如“你不聽也得聽”等。如果家長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理就不能平衡,這樣即使你批評得百分之百正確,孩子也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反應。

    6、冷嘲熱諷,挖苦

    如“你以為自己很能幹嗎”等。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嘲諷。即使你說這些話時可能還帶有些許幽默感,但要知道,“小不點”們要正確理解實在很難。

    7、絕對否定

    如“你總是撒謊”等。誠然,批評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但如果話說“絕”,反而可能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導致最終拒絕接受這種批評教育。

    8、打罵、體罰

    這種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認識到錯誤,還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從而愈發倔強、暴躁,甚至走向極端。

    9、哄騙、利誘。

    這樣不利於孩子樹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目的性,不利於孩子健康價值觀的養成。

    四、與孩子溝通巧用心理暗示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很多家長不太擅長方法,所以,經常與孩子發生衝突,尤其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他們常常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對此,家長們普遍感覺很頭痛。有一位家長訴述: “我對我的女兒真是束手無策,鼓勵的話被認為是違心的話,批評的話則認為傷她自尊。我該怎麼辦?”其實,這位母親的問題有很強的代表性。那麼,到底是母親的問題還是孩子的毛病呢?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位母親的表述。從她的話可以看出,這位母親對孩子所說的話大多是修飾後的語言,不是她的本意,甚至是為了迎合孩子而改編出的語言。但孩子們真的很聰明,當我們言不由衷時,他們完全可以感受你的真心。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建議家長不要掩飾自己的真實心態,但要尊重孩子,要學會和孩子平等交流。舉個例子,當女兒或兒子做了一些讓你很生氣的事情時,你可以對孩子說: “媽媽現在很生氣,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有你的原因,我冷靜一下,你也思考一下,等我們平靜一點時再討論吧。”或者說:“雖然我很生氣,但是,我知道你一定有原因,能不能跟我說說? ”這樣一來,孩子就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們也有機會了解事情的相,否則,極有可能會因為我們的片面看法“傷害”了孩子。

    總之,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能任其發展,或強制教育,可能會導致孩子心理發育受阻,將會形成人格發育不健全——即人格障礙。青春期孩子需要正確性引導,要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要以孩子和家長都能接受的方式作有效溝通和教育。

  • 13 # 阿娥你好

    溝通是為了讓對方聽懂自己表達的意思,然後理解、接受並付諸行動。

    想和孩子有效溝通,首先要了解孩子,孩子再小也是人,而人的共性是家長不能忽視的根本。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有五層需求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多數是卡在第三和第四層上,這些孩子的認知主要來源不是父母,在認知方面是“自學成才”,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離自己最近的權威人物不是家長就是老師,當然要盡力為自己的利益和訴求據理力爭了,和下屬對抗上級、員工對抗老闆是差不多的意思。

    “叛逆”說到底是雙方關係有誤解、有隔閡導致的。

    人們把家庭教育的“教”和“育”理解為“教養”和“撫育”,還有種理解是“調教”和“培育”,後者需要家長學習相關知識和提高相應能力。

    具體怎麼做才能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呢?

    無條件接納孩子

    無條件接納孩子,指的是孩子的情緒和個體差異。

    家長們往往對錶現聽話,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和顏悅色,對不符合這兩點的孩子說教指責,這就是不接納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正如花有花期,孩子也有自己的成長規律,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別家孩子比,不做讓孩子感到痛苦的事情。

    尊重孩子

    認真聽取孩子想要敘述的事情;鼓勵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理性應對孩子不成熟的表達;履行諾言,不借孩子出氣。

    孩子的個人喜好、處事智慧和人性中的光明面都是寶貴的個人財富,給予支援、肯定和欣賞能迅速拉近和孩子的情感距離。

    關係是有效溝通的基礎,關係近了,溝通自然就順暢了。

    引導孩子的歸屬感

    孩子是家庭成員,是家裡的一分子。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孩子也不能例外。

    個人事務自理和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在成長中不可缺少。個人事務自理包括生活自理和學習自理,很多煩惱都是界限不明、責任不分引起的,從現在開始改善,一切都還來得及。

    結語

    青春期很短,“叛逆”時間多長取決於父母和孩子關係改善的程度和速度,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你養他(她)小,他(她)扶你老”,做一世的親人是緣分,養出情分來靠的不是血緣,是張馳有度的愛,還是那句話,都是第一回做人父母,不會就學唄,沒啥大不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擔心過自己的親人以後都不在了你也會老去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