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天的哀傷
-
2 # 直面醜陋的自己
海南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海洋大省,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風情濃郁的少數民族,堅持大開放的經濟特區,使海南的“吃”表現出幾大特點:一是新鮮、二是天然、三是奇特、四是豐富。 在海南吃山珍海味,講究清淡鮮活、原汁原味。
一、海南粉
海南粉是海南各縣市不同吃法的米粉的統稱,包括抱羅粉、陵水酸粉、後安粉、靈山粗粉、澄邁粉、加積牛腩粉等。
用大米、番茨粉為原料做成米粉,加上蒜泥、芝麻油、老抽、豆芽、牛肉絲、炸魷魚絲、花生米、炸面片、碎香菜、竹筍、酸菜等攪合拌制,就成了海南人所說的“醃粉”。到地以後,跟在當地人的後面去店裡吃,大多不會失望。
二、清涼補
清涼補類似沙冰,但內容不是一般的豐富,菠蘿粒、椰肉、花生、紅豆、綠豆、鵪鶉蛋、通心粉、紅棗、西瓜、涼粉塊、珍珠、薏米、熟芋頭等都可以往碗裡放,最後澆上濃濃的椰汁,那股香醇,自個兒想象吧。如果一個城市必然有一種味道的話,海南就是椰子奶香味的。
三、雞屎藤粑仔
雞屎藤是一種植物,一度有人要把它改名為“雞矢藤”,未果。味道不好形容,夏天吃冰鎮的,清涼爽怡,略帶植物回甘;冬天喝熱的,加上紅糖薑絲,暖心暖胃。總之一句話,讓人如何不想它?
四、雞飯
能吃上文昌雞做的最好,個人更喜歡用搭配的蒜泥拌飯......
五、椰子飯原料:
糯米1000克、椰子1只、白糖200克、鮮奶200克。
步驟:
1、糯米淘淨,浸泡5小時後濾去水分晾乾待用;
2、椰子剝殼,取出整隻肉瓢,頂端開小口留蓋,將椰汁倒出,糯米填入椰盅內(留四分之一餘地讓糯米發脹),同時加入白糖及鮮椰汁,灌入淡鮮奶或沸水,用椰蓋封口捆緊,放到蒸鍋中蒸熟即可;
3、稍涼後切開,就可以享用啦。
六、椰香粘軟
-
3 # 雪峰兒美食
感謝邀請。說起家鄉的美食,肯定都是小時候想吃吃不著的美味,出生在貧窮的年代,美食可能就是現在普通的飲食吧。我的家鄉在山東南部的一個百年小鎮,以前風景宜人,而現在高速的發展,成了最繁忙的小鎮,那裡有十斤一個的大鍋餅,有山東大煎餅,有芝麻燒餅,還有小時候常吃的鍋貼,豆腐丸子,豆腐卷,清汆丸子等等吧。看到這些美味,你能猜到我老家是哪裡嗎?我是雪峰兒的美食,想學做家常菜找我關注我吧~~
這個時吊爐芝麻燒餅
這是10斤中的大鍋餅
清汆丸子
豆腐丸子
豆腐卷
-
4 # 小路姐帶你浪吃
我的家鄉位於江蘇太倉,一個很小的縣級市!我出生於80年代,記憶中小時候沒有什麼太多的零食小吃,但有一樣至今還記得,還抽空去買了幾代回來回味下!
因為外形像麻雀的蛋,所以我們都叫這個東西為麻雀蛋,其實就是用麵粉加了雞蛋和糖霜一起做的,口味上鬆脆,牙口不好的話會覺得有點硬,可真的是兒時最好的美食!價格也不貴,就2塊錢一袋!
麻雀蛋
麻雀蛋
好像很多家鄉的美食因為形似而得名,這個因為形似海棠花,所以是叫做海棠糕,海棠糕也是我們江南一帶的家鄉美食!而且也越來越少見了!
海棠糕的主要材料也是麵粉,豬油,豆沙,調好的麵粉糊放入模具中,放入豆沙,差不多5分鐘左右就好了!口味軟糯香甜!
海棠糕
海棠糕
海棠糕
這些家鄉的美食越來越難見到了,基本都是年過70歲的老人才會做的美食,城市化的發展,再過幾年,可能真的不會再買到了,只能停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吃過我提到的這兩樣美食呢!
-
5 # 境由心轉變
我的家鄉在山西萬榮的一個村子,小時候沒啥好吃的。因為那裡比較乾旱,所以種的蔬菜就很少,自然吃的也就很單調。
我最愛吃的就是家長的鹹韭菜,就是醃的韭菜。它的做法非常的簡單,就是把韭菜洗乾淨,然後切成小段。撒上鹽和醋,有個五六天時間就可以吃了。味道特別的好吃,吃的時候可以調一點熟油,再拌一點青辣椒,和饅頭一起吃太美味了。
-
6 # 皮爸遊記散文
我是湖南人,家鄉的美食品種繁多,使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美食有麻辣小龍蝦、長沙臭豆腐、剁椒魚頭、毛氏紅燒肉、常德牛肉米粉、常德醬板鴨、東安雞、糖油粑粑。這些美食幾乎是百吃不厭,吃了還想吃。
麻辣小龍蝦
1、麻辣小龍蝦,又名口味蝦、長沙口味蝦、香辣小龍蝦等,是湖南的特色傳統小吃,其口味鮮辣香,色澤紅亮,質地滑嫩,滋味香辣深受人們的喜愛。
火宮殿臭豆腐
2、火宮殿臭豆腐是湖南著名的特色傳統小吃,它具有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軟如絨的特點,奇在以臭命名。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外焦微脆,內軟味鮮。
剁椒魚頭
3、剁椒魚頭是湖南特色美食,是風靡大江南北的美味。其特點是香辣可口。
毛氏紅燒肉
4、毛氏紅燒肉是湖南一道傳統菜餚,屬於湘菜系列名菜。其特點是香嫩軟滑,甜而不膩。
東安雞
5、東安雞是湖南的一道特色美食,味道鮮美,香辣可口,非常的開胃。
糖油粑粑
6、糖油粑粑是湖南的一種特色小吃,味道濃郁、香甜可口,油而不膩。
常德牛肉米粉
7、常德牛肉米粉,是湖南的一種傳統美食。湯汁濃郁加上牛肉的香味,味道特別的鮮美深受食客們的喜愛。人們經常早餐吃上一碗牛肉米粉後去上班。
常德醬板鴨
8、常德醬板鴨是一道特色名菜。選材為本地的谷鴨,經過30多種名貴中藥材浸泡,加10餘種香料,經過風乾、烤制等15道工序精製而成,色澤深紅,皮肉酥香,醬香濃郁,滋味悠長。
-
7 # 英子趣生活
我出生在膠東,但是並不靠近海邊,現在成家在魯西南,所以家鄉的美食時時刻刻在我的腦海裡浮現,有膠東大面魚,膠東大餑餑,豆餑餑,用面做的燕子等各種小動物都惟妙惟肖的,肉皮凍,炒竹筍等。
每每想起這些,我的口水都禁不住的往下流,好想回到小時候,再過一遍童年的美好時光
-
8 # 雲水自閒
利津水煎包: 我忘不了的家鄉美食是利津水煎包。記得小時候,每每看到父親給奶奶買回來水煎包,怕涼了,都是把包子用布袋包好了,揣在衣服裡面,父親會分給我吃一個,但是一個吃不飽呀,砸吧砸吧嘴巴散夥。那時候條件不好,這種美食不可能讓你往飽裡吃。有時候步行8裡地跟大人去趕集,為的也是能蹭個水煎包吃。
我第一次吃水煎包吃到飽是在小學三年級,那一年,我有幸去參加公社組織的學校運動會,當時報名了800米跑步、跳高、鉛球三個比賽專案。中午,學校在一個飯店訂的飯,吃的白麵卷子,喝的菜湯,因為菜湯裡放了油條,感覺特別香!那時候油條也是好東西,平時也吃不到。當時是管飽的,隨便吃,那肯定得甩開腮幫子往飽裡吃。下午跑800米,母親怕我吃不飽又給我送來了幾個水煎包,我又加餐一頓,這回可把我吃撐了。結果可知,800米跑了個倒數第二名。
這些兒時的記憶想起來是那麼溫馨,母親那水煎包的香味猶存至今,儘管40多年過去了,我依然愛吃水煎包,每次回老家,到了縣城先去吃水煎包,再給父母買些回去。現在父母都過世了,老家也不常回去,但是水煎包的香味依然盪漾在我美好的回憶裡。
-
9 # 玉言9E0i
我的原是吉林省德惠縣農村,1958年參加大興安嶺林區工作,離開家鄉60年了,還想吃家鄉粘豆包,如今80歲,每剄冬天年跟前都些袋裝粘豆包。
想起小時侯,每到臘月裡,就掏米燕豆包。掏米時先去屯裡公用碾房點位,把掏好的大黃米,搬到碾房,套上馬拉碾子,人把碾破面下用蘿篩,一上午工夫完成面的加工。接下來發面,糊豆餡、撒粘糕,吃時粘上白糖,又香又甜,回味無窮。
離開家鄉60,在家鄉也就十多歲,二十幾,怎麼總想小時的事呢?在林區生活風風雨雨,磕磕絆絆6o年,總有滲入骨髓的記憶,往事不會忘懷。小時侯春天用鐵枷子撲鳥,夏天河溝抓魚,秋天偷香瓜,這些樂趣美美回憶……
又到春節時,年貨處處可見,兩眼盯住粘豆包,還是大黃米的買。
-
10 # 老農武爺
家鄉豐縣,漢皇故里,劉邦故鄉,美食飄香,一輩子忘不了的就是帝王粥,俗稱“熱粥”,配方就是小米和小黃豆,石磨製作,喝起來不用筷不用勺子,轉著圈喝,喝完不用洗碗,乾乾淨淨。其次就是“有煎包”,豐縣的有煎包有豬肉餡羊肉餡還有素餡,最有特色的是三面煎,跑遍天下很難吃到,此食只有豐縣有,離開豐縣吃不著。
-
11 # 在深圳奮鬥的雄鷹
小時候吃的玉米粑粑,加黃豆一起磨的漿糊,用桐子樹葉包來蒸的粑粑,好吃又有營養,還有一種就羊肉格格,可好吃了,下面放土豆或紅苕,上面就放羊肉和蒸粉一起攪拌鋪在土豆或紅苕上面蒸就可以了,再在上放點紅辣椒點綴一下,既好著又好吃。
-
12 # 愛生活的子衿
我的家鄉在四川,忘不了的美食有很多,粉蒸肉,渣 海椒,香腸臘肉 等等 ……不說了,流口水了
-
13 # 樂未央點滴
看到題目就流口水啦,忘不了的美食可多了。
先來說下最有名的寧波湯圓,我們一般都叫豬油湯圓,外面是潔白軟糯的糯米粉,包裹著精心調配的豬油芝麻餡,搓成一個個圓糰子,在開水中煮,煮到會浮起即可,很方便。有桂花的再配上些桂花,那就更香甜可口。還有別的其他口味,比如豆沙餡、黃豆餡等等。另一個吃法不是在水中煮,而是放到油裡炸,那味道,外酥裡嫩,令人回味。
還有一種叫做灰汁團,吃起來QQ的、彈彈的,很有韌勁,帶著一種清甜,根本就停不下來。據說以前,正宗的寧波灰汁團是用草木灰做出來的,因為草木灰裡有一種鹼性物質,所以叫灰汁團,不過,現在這種做法的灰汁團應該絕跡了。
寧海的麥餅、麻餈等,也不落後。麥餅是用小麥粉製成的,取一面團,裹以蝦皮、苔菜等,擀薄,烙熟即可。
差不多的還有種叫麥餃筒,麥餅裡面可以裹上自己喜歡的各種餡料,葷葷素素都可以,就是這些餡料都切成細長絲,方便裹卷。
而麻餈是把浸泡過的糯米磨成粉蒸熟,搗糊壓成各形狀,品種有糯米麻餈、艾青麻餈、烏飯麻餈等。
還有種美食叫烏米飯,就是用烏飯葉搗成汁,倒入沖洗乾淨的糯米中,一般浸泡24小時,泡好之後直接開煮,煮好後烏黑髮亮,這邊寫著寫著我都感覺那股清香已撲鼻而來,令人齒頰生香。
一般都會多采摘些葉子,這樣多餘的汁水就可以放入冰箱冷藏備用,下次就可以隨時拿出來做成美食享用。
其他還有象山開花米饅頭、奉化千層餅、三北豆酥糖、王阿姨油贊子、慈城年糕等等,都是擋不住的誘惑。
-
14 # 蘆葦的親戚
我們這裡的簸箕粄算是最難忘的了,從小到大從來沒吃膩過。整個縣城開得最多的小吃店就是賣簸箕粄的,每天早上就是高峰期,很多人排著隊去打包,有的乾脆在店裡面吃,再來一碗老鴨湯,瘦肉湯就更好了。但是到了早上十點多,生意就慢慢冷淡了。出遠門打工的人,出發之前一般都會去車站旁邊的店鋪吃完簸箕粄再走,打工剛回來的人,也會第一時間去店裡吃簸箕粄。這或許就是一種情懷了吧,忘不掉。
回覆列表
本人河南人,出門在外最忘不了三樣美食,燴麵,胡辣湯,油旋饃。
初中時期每天早上少不了一碗胡辣湯,三塊錢的油旋饃或者來點小籠包,特別是冬天的早上一碗胡辣湯簡直太爽了,麻麻的喝完以後渾身熱,一點都不冷。
對於油旋饃最喜歡的就是媽媽做的,現在每年回家都少不了,一層一層,剛出鍋的又香又脆,那時間感覺吃的就和搶的一樣,一個膜一出來,一個人撕一點,瞬間就沒有了,感覺沒有比這個更好吃的饃了。
最後就是燴麵了,小時候中午最期望的是就是老爸能帶著出去吃一碗羊肉燴麵,一個人一小碗,羊肉,加上辣椒喝醋,那味道沒的說,每次都能把湯喝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