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讀書A
-
2 # 王副主任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混合著它們的光芒也共同吸納它們帶來的塵埃,因為這是聖人老子所說,所以真要理解此中含義,也許也要達到聖人的境界才能真正的體會的到,不是你我這樣的凡人所能一句兩句說的清,參悟的透的……
-
3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看了回答,恕本人直言,很抱歉,完全不著邊際。老子的:‘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中,首先要理解的是,何為‘玄同’?就本人所知,幾乎無人能夠正確回答。玄:一對冤家對頭,玄同:使一對冤家對頭對立統一,達到‘合二為一’,和諧的境界。要達到玄同,就必須挫掉雙方的銳氣,解除雙方的紛爭,和去雙方耀眼的光芒,使得雙方不再強勢,最終如同塵土般的渺小,平凡。這樣就使得雙方達到了‘玄德’,即合二為一的境界。順便說一句,物質的誕生正是如此,質量點具有巨大的質量和引力,伽馬光子具有恐懼的巨大能量,可一旦相互作用,變為最小物質粒子-中微子後,質量點的巨大質量和伽馬光子的巨大能量皆被囚禁在中微子中,質量和能量皆消失不見,於是中微子的質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連顆灰塵都算不上。這就是‘玄同’!
-
4 # 赤誠子
“和其光,同其塵”這是老子道德經裡的一句話,實際上它代表著一種境界跟修行!
修行人到了一定地步,就要入世修行練心。如果還像修行時那般特立獨行,就會被世人當成怪物異類,就不能融入日常社會,也就達不到紅塵練心的目的。
“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要你融入社會大家庭。大家做什麼你也做什麼,但是你的本心不能被紅塵所染。等到你不需要特意觀照,你的本心都不被紅塵所染,就是你練心功成之時。
但這句話並不是只有修行人能用到,就是我們平常也能用得到。
比如你入職一個新的公司,想要很快的融入其中就要“和其光,同其塵”,這樣很快就能跟新同事打成一片。工作起來也會順利許多,你的心情也會感覺舒暢。
如果你到新公司新環境,還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那麼你就會處處碰壁,心情也很難舒暢。
但這句話也容易把人帶偏,比如大家都吸菸喝酒,你自己不吸菸喝酒就很難融入,你如果“和其光,同其塵”就要跟他們一樣吸菸喝酒。(道理就是這樣,還有更深層的意思就不說了)
“和其光,同其塵”,跟著善就從了善,跟著惡就從了惡,但是選擇權都在自己手中,要記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5 # 江湖夜雨92
“和其光,同其塵”,是《道德經》中第四章中的句子,原句為“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思是消磨他的鋒銳,解除它的混亂,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詬。老子的意思是,我講的大道是空虛的,淵深的,獨特的,與眾不同的。
從做人角度說,一個人大富大貴,錦衣玉食,外表鋒芒畢露,讓人望而生畏,驕傲自大,說話盛氣凌人,老子認為,這樣不好,還是低調一點,做普通人好。你有學問,有見識,站在人群中,沒人能認出你,這也包含著人生的大智慧,要認真做事,低調做人。
中國的文化中,還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人必非之的話,也就是露頭椽子先朽,你太刺眼了,往往會受到危險。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朱德,衣著樸素,平易近人,常常和普通戰士一起挑糧食,幹農活。一次,一群特務化妝成老百姓,悄悄摸到他家裡,朱德在外邊剛回來,他的夫人急中生智,大喊一聲,老伙伕,還不快去跳水,朱德拿起扁擔就走,免除了一場災難。
毛澤東還有一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是啊,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你看,成熟的麥穗都低垂著頭。哪些誇誇其談的,其實都沒有什麼本事,有本事的人,哪裡有時間去亂說。
人的本性,有喜歡錶現自己的弱點,都想風光一點,展現出獨特的特點,這並沒有錯,問題在於,不知道,去亂說,沒有實力硬撐船,所以,當我們的實力還不夠的時候,不能水到自然成的時候,一定不要自誇,自大,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說,我恆有三寶,第一件就是慈柔,第二件是內斂,第三件是不敢為天下先。都強調了外在表現,內在氣質都要樸實無華,實實在在,對我們今天,仍有實在意義,《易經》上也強調,做人要外柔內剛,這樣,才符合人生的大道。
-
6 # 厚德載物12261
內方外圓!外隨波逐流,插科打諢,平平淡淡,內堅如磐石,初心不改,銅牆鐵壁。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用和其光,同其塵。
-
7 # 明貞
是虛其心斷欲去妄無為的意思,把心志從名利享樂中解放出來迴歸心物之本性,光塵即心物之本初,所以和其光同其塵即迴歸生命之初心本性。老子之言,含義萬千,不可以常理度之,道可道,非常道。有文字語言史以來,人類就在迷惑和敗壞中,生老病死善惡是非不停輪轉難以解脫,是人類並萬類已失道缺德之故,道即永恆生存的能力,而德,是使生存正義而富於樂趣和意義的能力。道已失德尚存,所以孔子曰明明德,以德育道復歸永恆是人類並萬類之使命。
-
8 # 朱八戒CC
《道德經》中的:“和其光,同其塵”,是指和合其中的光彩,吸收其中的塵埃。其實對這句話有著很多方面的理解,尤其是後來演變為“和光同塵”,則有著更深刻的內涵。
和其光:在事物發展創造的方面,要突出自己的個性,發揮多樣性,豐富性,各方面和合在一起,就有其自己的鋒芒。同其塵:就是在相對穩定方面,保持基本原則,同等對待,嚴格地遵守規則,去其不良的現象和影響。
和光同塵是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平和處世,這是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的體現。但這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只是既不和人攀比,也不弱於他人。認真做事,低調做人,並不是自己沒本事,而是深藏不露。有學問,有見識,站在人群中,樸實無華,無人識別,這是人生的大智慧。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我們應該接納一切,包容一切。正反是陰陽之道,陰陽一體不可分。
《道德經》,五千言,一字一句值千金。有“柔之勝剛,弱之勝強”,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說得那樣玄乎獨特,又是那樣與眾不同。這份文化遺產究竟有多奧妙無窮,遠遠超出我們的認識和想象。
-
9 # 一蘊o
這是巜道德經》第四章的兩句,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合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這一章是說於上位者的,是為大人君子,君王聖賢,有道之士。道衝是順道而行,陰陽相合,似現代言生態平衡,生產與消費相結合,似水流之深淵,又流之而出,淵兮永遠不滿,類取之於民,又用之於民。挫其銳,"其"是高官私權,豪強大賈,解其紛,這個“其"是代表平民百姓,解除上面其對平民百姓的紛擾。合其光,這個其是指乾道之陽,光被四野,哺育天下蒼生,指天子行天之道,如光耀九州四海。又同民眾一樣鞠躬盡職,同生共死,不爭不貪,終化為塵。這樣的一位天子,如湛藍的天空的太陽,人皆見之,我不知道他是誰的兒子,他才是後世帝王應該效法的楷模。
-
10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道德經》第56章是總說悟道的方法和悟道後的狀態,即“人和道“的關係。古今學者的註解很多,查閱不難。把這兩句與別句連起來整體看,比較妥當。下面由此簡析幾句,供參考。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1、字面意思】
這兩句是比喻,都指人悟“道”的方法,邏輯是從人的視覺感引申出意思:(1)古人看天空時,發現太陽最亮,月亮次之,諸星隱現,似乎是太空中所有的星體都反射Sunny而閃耀,以太陽為中心。因此,把星物與太陽的這種輝映互動狀態叫“和其光”。(2)同理,古人看大地時,發現事物不論怎麼變化,最終都化為微塵,重歸泥土。因此,把事物與大地的這種附著又歸宿的狀態叫“同其塵”。看懂這些就知,“和光同塵”在指人對天地(道)的態度。
【2、引申意思】
“道”無形,不可見、不可思、不可說、不可及,故“道”所起的作用“德”也無形,不可見、不可思、不可說、不可及。人怎麼覺悟這個神秘的“道德”?本章就講此法,大意分兩段:(1)“故不可得而親”之前是一段,講悟道之法。(2)余文是一段,講悟道後面對萬物(世界)的態度。
【3、本章大意】
“道”無形,覺“道”的人也無形,所以不會說什麼“道”;反之,凡說“道”的人,都不是真的知“道”。人若對內能剋制行事的鋒芒,對外能平息交往的相爭,使自己與“道”的關係,如空星閃耀,輝映太陽;如事物演變,總歸大地------這就叫“以己之道,合於天地大道”的玄同。也因此,悟道者見萬物就是見“道”,故無求於萬物,自然親近萬物而無爭;不會遠離萬物,無得而去;不因無得而獲益,不因無得而有害;不因無得而顯貴,不因無得而形賤。可見,悟道者擁有“道”這種無上的財富,才是天下最大的貴人和智者,被舉世讚歎。
【4、本章思想】
主要有兩個:(1)悟道的方法就是“常在中,離矛盾”,能做到就叫“入道、證道、明道”。(2)悟道者與“道”一樣,無形、無得、無失,無爭、無為、無我,將超越矛盾,絕對自在。
再進一步看,本章還在講經文首章“道、無、有”三字的關係,即人要悟道,從“無”入門,知“道”不言,在“道”不離,順“道”不爭,用“道”不得,最終無所不能,與“道”一樣永恆和圓滿。
-
11 # 山澗一清泉
世人多把“和光同塵”解讀為生活中人處世的智慧,這沒有問題。但老子在第四章說的本意卻不是這樣,是在告訴我們“道”是如何生出萬物的!下面我們具體看看: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道源源不斷的湧現出來(衝),但卻不會將整個宇宙充滿(盈)。淵,水深有漩渦。道生萬物是什麼情景呢?螺旋式的如漩渦一樣永不停息的湧現出來,似乎是萬物的源頭!大家想象一下,太陽系圍繞銀河系運動是不是這樣?與我們的遺傳密碼DNA結構是不是很相似!!!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源源不斷的生出萬物來,為什麼整個宇宙不會被填滿呢?這句給出了答案:首先挫其銳—消解萬物的光芒(太陽發光是因為氫原子的熱核聚變,氫原子耗盡後就不再發光);然後解其紛—重塑萬物的結構(太陽☀️中氫原子核聚變耗盡後是氦聚變,最後坍塌爆炸成小黑洞)!萬物生出來後,道合於萬物之光萬物生長—和其光,而後透過挫其銳、解其紛最後迴歸大道—同其塵!老子的意思是說:道不停的生出萬物而又不停的消滅萬物,天生天殺以保持世間平衡。
我們都認同“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些規律,因為如果物極不反、否極泰不來,好運永久而厄運渺渺無期,那麼人努力就失去意義了!
湛兮似或存。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很深幽、透明(湛)似乎看不見,但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是誰之子,在象帝之前就已存在了!華夏文化裡象帝是最早的神也可叫天帝,總之是有形的,而道是無質無相的,也就是說一切有形萬物出現之前道就存在了。這裡老子再一次強調道是萬物之源!
《道德經》這本書有人說是天書前後不答,個人卻以為是一本邏輯很強的書,章與章節之間、句與句之間都是如此。所以讀道德經一定聯絡前後要把她當成一個整體來理解。把和其光同其塵解讀成處事哲學,告誡我們不要鋒芒畢露,應該內斂,學會做隱士(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這其實是對老子智慧的運用了!
回覆列表
原文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譯文道本身是中虛真空的,而使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深邃啊,它好像是萬物的本原。[挫掉它的鋒芒,消解它的糾紛,含斂它的光耀,混同它於塵世]。它幽隱虛無而又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孕育生成的,在萬物的法象締結之前它就存在了。解析在第一章中我們瞭解了道的幾個相關概念,如:名、無、有、妙、徼、玄。這些概念並沒有真正解釋出道的真意,主要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人類的語言和思維具有很大的侷限性,所以任何概念都無法詳盡解釋出道的真正內涵。這一章我們接著對其進行分析。“道衝”的意思是大道本身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它是一種完全虛空的境界,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因而宇宙間的一切都被它容納和控制。老子曾說宇宙是分層的,它大到沒有邊界,小到肉眼看不到。套用科學術語,稱作無窮大和無窮小。在廣袤的宇宙空間內,所有的物體都統屬大道掌控,大道在運作的過程中永遠也不會窮盡,它不會停息也不會損壞,它會永恆地運轉下去,它的運轉過程只可感覺,不可觸控和觀賞。它遠遠地躲開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正是由於大道無形、無聲的特點,我們人類即便窮盡語言也無法真正地描摹它,這讓我們感到無可奈何,只得用一些貼近的語言來描述它:深邃啊!彷彿是萬物的祖宗,宇宙間的萬物皆由它而生,它包容了天地萬物,並主宰著一切的一切!清湛幽隱啊!它好像不存在,其實卻真實地存在!給大道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的事情,因為我們無法把握它的來龍去脈,它是怎樣生成的?何時生成的?來自何處又將何時消亡?誰能說得清楚呢?那麼,道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說它什麼也不是,卻又什麼都是。我們人類為何要窮根究底研究如此抽象、晦澀難懂的問題?從人類自身的角度而言,探討大道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自己、透悟宇宙萬物,進而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現實地講,就是能讓人們生活得更悠然愜意、舒心幸福。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呢?只有真正理解大道的人,才會採取順其自然的處世觀,對什麼都不強求,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接近大道,甚至與大道合而為一。與大道合而為一是理解道的至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心氣平和,沒有憂愁和煩惱,生活自然幸福美滿。推而言之,如果全人類都達到了這一境界,那麼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不就變成了人們一直嚮往的桃花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