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蒼海白雪

    很想回答這個問題:明建文帝死因之謎自古以來眾說不一,在建文四年,朱棣攻佔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這對朱棣來說是有"奪嫡"和"篡位″之名的,所以他曾釋出過建文已死的詔書,來安定民心,建文帝是死是話,真相究竟如何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闔宮自焚"。《太宗實錄》說朱棣率眾抵達重川門時,建文字想出迎,但有無顏面見他,於是舉火自焚了。永樂年《實錄》和清代修編《明史》都重複這一說。但是《明史.恭閔帝本紀》卻說“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史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即然不知所終,怎辯認死屍是建文帝的呢?又為何要停屍八日才葬呢?種種矛盾使建文帝下落平添幾份神秘。

    二、逃跑說。說建文從皇宮秘道偷跑了,皇宮都設有秘道以防宮變或不測,但近年考古發現中,南京古城的確有明代秘道,此秘道內部有幾道鐵門把關,並且出口狹小,僅一人勉強透過,且出囗距城牆外有段距離並未挖通,所以按當時情況推測,建文在慌亂之中並不會帶多人逃跑,他本人力量也無法開啟鐵門,況且好幾道鐵門,就是跑出去,也出不了城,也很容易被發現抓住。

    三、削髮為僧,躲避禍亂。後人查閱《國榷》、《明通鑑》、《明史紀事本末》、《建文朝野匯遍》等書,幾乎都能找到建文出亡的蹤跡。明代王鏊《震澤紀聞》就記載一名老和尚自稱是“建文帝”,從成祖到英宗歷時三十幾年,更換三任皇帝,真假駭人聽聞,英宗派當年老太監吳亮相認,結果吳亮當天夜裡就上吊死了,而老和尚在宮內安然度過餘生,死後葬在北京西山,號稱"天下大師",彷彿真有其事。

    直到1991年,上海史學工作者徐作生經過一年考證後認為,“當年建文出亡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不久,轉移到穹窿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歿於此,葬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從而歷史懸案建文帝下落在500多年後真相大白,有了一個準確答案。

  • 2 # 精檢歷史

    建文四年,燕兵進京,雙方混戰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因屍體已無法辨認,所以建文帝是死是活誰也不敢確定,成為古代十大謎案之一。

    此後歷代都有不同的猜測,對他抱同情心的歷史學家們都說他喬裝成和尚逃離了南京。尤其是近些年來,更是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是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史學家們也沒有定論,所以只能是僅供參考。

    說法一

    此前,曾有南京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向史學界公佈說:建文帝並沒有被燒死,而是逃出了南京,改名為讓鑾,也未一心想著復仇,而是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定居在湖南湖北一帶,他的家族譜上記載的清清楚楚。

    老人還拿出了自己的族譜作為證據,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孫。

    說法二

    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蹟的紅崖天書,不斷有人在試圖破譯,有學者認為,該天書是一署名“鳳凰 ”的皇帝所為,天書文字經解讀為:“做官,必須明白民之痛苦,不要尋歡作樂,如酒貪色,不要為權力相互殘殺,使民逃離家園,過著悲慘的生活。”

    這位自稱為"鳳凰"的 皇帝,很可能就是遁跡南荒的建文廢帝。

    還有破譯成:燕反之心,迫朕(皇龍)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殘酷殺害(段、毆、牢、殺子民),致屍橫、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難書。使大明日月無光,變成囚殺地獄。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允(火+文)(御製)

    說法三

    據鄭敏娟《李聞舉薦引建文帝隱蹕寧遠下灌考略》認為,建文帝逃出了京城,輾轉到了李聞舉的老家,湖南九嶷山的下灌村龍回寺。

    證據源於《李氏族譜》中的有關記載:

    “聞舉公,洪武元年(1368年)生,為復曾祖被瑤賊所戕之仇,幼時隨母去金陵見明太祖。太祖奇之,賜鄉舉仕進。建文間特賜進士,擢太廟齋郎。建文四年,職兼膳夫之任。 永樂篡立,致仕而歸,並亨屯出險,成功解救建文帝。後在建文帝流亡政府立朝數年,永樂八年(1410年)卒。”

    但沒有說建文帝死後葬於何處。

    說法四

    據南京大學教授明史研究專家潘群考證,建文帝死前流落於寧德金邶寺,上金貝村古墓即為建文帝墓。依據有兩點:

    1、寧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繡有九條龍,龍圖在明朝只有皇帝敢用,這件袈裟應是曾做過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建文帝出逃時匆忙披上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

    2、該墓的前面兩邊各有一條閉嘴龍,這是明代墓的標誌。墓塔下有蓮花座撐起,這跟和尚有關。墓的規格不是一般百姓甚至普通官員的。此外,墓的朝向為座正北朝正南,只有皇帝才能取這個方位。墓所在的村中有鄭姓人氏,疑是跟建文帝一起逃出的大臣翰林待詔鄭洽的後裔。

    說法五

    上海史學工作者徐作生,經過一年考證後認為,當年建文帝出亡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不久,轉移到穹窿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歿於此,葬在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說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傳聞,比如,很多人都懷疑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如果當年建文帝沒有在火中喪生,他之後的經歷應該還有機會被破解,怕只怕那幾具燒焦了的殘骸裡面真的有他,那麼,這個所謂的謎案就永遠沒有辦法得到解答。

  • 3 # 趙凡丁201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一?),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朱元璋長子,被立為皇太子。朱標長子朱雄英早年故去,次子朱允炆被朱元璋視為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為欽定皇位繼承人。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成為明朝第2位皇帝,年號建文,時年21歲。

    建文帝繼位後,為鞏固皇權,在輔政大臣們的建議支援下,實行削藩政策。1年之內廢掉5個藩王。其叔父雄踞北京的燕王朱棣成為下一個削藩目標。

    1399年7月,朝庭抓捕了燕王屬下2名下級官員。蓄謀已久的燕王朱棣抓住這個機會,以“清君側”為名,向朝廷發動進攻。開始燕軍處於劣勢,漸轉為優勢,戰爭打了3年,燕軍兵臨明朝首都南京城下。

    南京城破,燕軍直逼皇宮。皇宮發生大火。大火撲滅後,發現了皇宮中的幾具屍體,已不能辨認。據宮中太監說,他們是建文帝丶皇后及皇長子朱文奎的屍體。

    朱棣登基成為明朝第3位皇帝(明成祖)。其後民間盛傳,建文帝並未死,喬裝打扮成僧人,逃離了南京。明成祖為此下令,在全國大範圍內進行了查搜未果。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被焚燒而死,還是逃離了南京?成為數百年來的一個懸案。如今有10幾種說法及考證結果:

    (1)湄江觀音崖說。建文帝逃離南京,曾隱居於湄江觀音崖,誠心向佛,終了一生。著名藏君洞以此得名。

    (2)江蘇吳縣說。建文帝隱於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小山上。

    (3)餘杭東明寺說。建文帝在此寺為僧,有遺像留存。

    (4)湖南新田大觀堡說。湖南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有龍池寺遺址碑、大觀堡遺址、史氏家譜記載。

    (5)江西三清山說。朱允炆化名詹碧雲,隱蹤三清山,任三清宮主持道士。

    (6)黔中紅崖天書說。有人稱破譯了紅崖天書,書寫者即為逃亡黔中的建文帝。

    (7)湖南九嶷山說。建文帝逃亡逃出南京,長期隱身九嶷山下灌村。

    (8)福建寧德說。建文帝生前流落寧德支提寺。現存上金貝村的古墓,有人考證為建文帝之墓。

    (9)流亡海外說。建文帝逃出南京,曾組織興兵反抗叔父朱棣,失敗後流亡到海外。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其下西洋的任務之一。

    (10)明成祖朱棣陰謀說。當年南京皇宮被燕軍團團包圍,建文帝不可能有機會逃離,況且以建文帝性格及為人不可能一個人丟下皇后及皇子們不管,讓他們被活活燒死,一個人逃命。正是朱棣下令焚燬皇宮,燒死建文帝一家人,給自已登上皇帝寶座排除障礙。為不留下“殺侄篡位”之惡名,故意散佈侄子朱允紋未死,主動遜位逃亡,並公開找尋建文帝,留下歷史懸案。

    建文帝之謎,將永遠沒有謎底。而且時間愈久,各種的“考證”與“答案”會更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的聊天軟體或者聊天室可以結識各國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