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晶圓代工廠商中,中國佔6家,美國和韓國各有2家。6家中國廠商在全球總共佔有70%多的市場份額,其中臺積電的市佔率就已經過半。若要論哪家晶片製造廠商的製程工藝最為先進,自然還得提到英特爾,也不要忽視SK海力士。英特爾雖然沒能擠進全球晶圓代工行業前10強,但英特爾研發製程的能力卻並不遜色於臺積電、三星和格羅方德等晶圓代工廠商。實際情況反倒是:臺積電和三星的10nm工藝,相當於英特爾的14nm工藝,臺積電和三星的7nm工藝,則大致相當於英特爾的10nm工藝。2017年(數個月前),英特爾便已面向業界公佈了自己的10nm工藝。
(註釋:2017年,全球前10大晶圓代工廠商營收排名,所有廠商營收均為預估值。)
臺積電和聯華電子的總部均在中國臺灣,所以,臺積電、聯華電子和中芯國際等中國廠商,若是有一家的製程工藝在今後超過了英特爾,可以說成是“中國廠商的工藝真正地跟上了國外的英特爾”。眾所周知的是,臺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行業的龍頭廠商,在臺灣成立至今有30年了,臺積電的製程工藝依然還沒徹底超過英特爾。可見,其他廠商的工藝要從追趕,再到領先於英特爾,這本不是那麼容易的。
(註釋:英特爾14nm工藝相當於競爭友商10nm工藝。)
(註釋:英特爾10nm工藝既領先於臺積電,又領先於三星。)
目前,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都開發出了10nm工藝。臺積電的規劃是:2018年,臺積電投產7nm工藝。2019年,臺積電試產5nm工藝。臺積電前不久已決定將3nm製程工廠建在臺灣。三星的規劃是:2018年,三星試產8nm工藝,並於同年投產7nm工藝(先於臺積電和英特爾等同行引入EUV光刻機)。2019年,三星面向客戶們推出6nm工藝和5nm工藝。2020年,三星投產4nm工藝。用一句簡單的話說是,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競相研發更先進的製程工藝,這三巨頭之間競爭不可謂不激烈,每個巨頭都想在該技術領域成為引領者。後面的格羅方德、聯華電子和中芯國際等晶片製造廠商同樣是在很努力地追趕這三大巨頭。
除開臺灣的晶圓代工廠商不談,在中國大陸,有哪家廠商研發出的製程工藝最有可能,以及何時追趕上國外的三星和英特爾等同行?大陸前五大晶片製造廠商中,除中芯國際外,還有華虹半導體、華力微電子、華潤微電子和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再看這五家廠商的製程工藝先進度,基本上也只有中芯國際和華力微電子最有資格去追趕一流的同行。
(註釋:2017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資本開支明細。)
中芯國際最先進的工藝現在是到了28nm節點。2019年,中芯國際有望投產14nm工藝。對於7nm以及更先進的製程,中芯國際也有與之相關的規劃和佈局。華力微電子在國內成立至今有7年多,是國家重點扶持的物件之一。華力微電子現有最先進的是28nm工藝,卻面臨著良率不達標等技術難題。預計到2020年,華力微電子很有可能投產14nm工藝,只比中芯國際晚一年。2016年,中芯國際的營收200億元人民幣,華力微電子的營收30億元人民幣。由此可知,華力微電子的研發能力和營收都不及中芯國際。未來,大陸的製程工藝要跟上國外的一流水準,最大的希望還該在中芯國際。
(註釋:從2011年到2016年,中芯國際營收、淨利潤和研發支出變化情況。)
2000年,張汝京博士在上海創辦中芯國際,並且,當初張汝京還把一大批的工程師從臺灣帶到了上海。剛開始,中芯國際的發展勢頭非常快。到2004年,中芯國際的營收就有10億美元。之後到2016年,中芯國際的營收僅從10億美元增長到了30億美元。這是有原因的。幸運的是,中芯國際一路走過了坎坷。從2012年起,中芯國際進入到盈利的狀態,中芯國際的營收和淨利均在增長。從2014年到2016年,中芯國際的研發投入也在快速提升。2016年,中芯國際的資本開支達到26億美元,與聯華電子的差距很小。加上蔣尚義、梁孟松等高階技術人才於近期相繼加入到中芯國際……假如一切進展很順利的話,中芯國際的製程工藝在10到20年後,應該是能在全球達到一流的水準的。
2017年,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晶圓代工廠商中,中國佔6家,美國和韓國各有2家。6家中國廠商在全球總共佔有70%多的市場份額,其中臺積電的市佔率就已經過半。若要論哪家晶片製造廠商的製程工藝最為先進,自然還得提到英特爾,也不要忽視SK海力士。英特爾雖然沒能擠進全球晶圓代工行業前10強,但英特爾研發製程的能力卻並不遜色於臺積電、三星和格羅方德等晶圓代工廠商。實際情況反倒是:臺積電和三星的10nm工藝,相當於英特爾的14nm工藝,臺積電和三星的7nm工藝,則大致相當於英特爾的10nm工藝。2017年(數個月前),英特爾便已面向業界公佈了自己的10nm工藝。
(註釋:2017年,全球前10大晶圓代工廠商營收排名,所有廠商營收均為預估值。)
臺積電和聯華電子的總部均在中國臺灣,所以,臺積電、聯華電子和中芯國際等中國廠商,若是有一家的製程工藝在今後超過了英特爾,可以說成是“中國廠商的工藝真正地跟上了國外的英特爾”。眾所周知的是,臺積電作為全球晶圓代工行業的龍頭廠商,在臺灣成立至今有30年了,臺積電的製程工藝依然還沒徹底超過英特爾。可見,其他廠商的工藝要從追趕,再到領先於英特爾,這本不是那麼容易的。
(註釋:英特爾14nm工藝相當於競爭友商10nm工藝。)
(註釋:英特爾10nm工藝既領先於臺積電,又領先於三星。)
目前,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都開發出了10nm工藝。臺積電的規劃是:2018年,臺積電投產7nm工藝。2019年,臺積電試產5nm工藝。臺積電前不久已決定將3nm製程工廠建在臺灣。三星的規劃是:2018年,三星試產8nm工藝,並於同年投產7nm工藝(先於臺積電和英特爾等同行引入EUV光刻機)。2019年,三星面向客戶們推出6nm工藝和5nm工藝。2020年,三星投產4nm工藝。用一句簡單的話說是,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競相研發更先進的製程工藝,這三巨頭之間競爭不可謂不激烈,每個巨頭都想在該技術領域成為引領者。後面的格羅方德、聯華電子和中芯國際等晶片製造廠商同樣是在很努力地追趕這三大巨頭。
除開臺灣的晶圓代工廠商不談,在中國大陸,有哪家廠商研發出的製程工藝最有可能,以及何時追趕上國外的三星和英特爾等同行?大陸前五大晶片製造廠商中,除中芯國際外,還有華虹半導體、華力微電子、華潤微電子和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再看這五家廠商的製程工藝先進度,基本上也只有中芯國際和華力微電子最有資格去追趕一流的同行。
(註釋:2017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資本開支明細。)
中芯國際最先進的工藝現在是到了28nm節點。2019年,中芯國際有望投產14nm工藝。對於7nm以及更先進的製程,中芯國際也有與之相關的規劃和佈局。華力微電子在國內成立至今有7年多,是國家重點扶持的物件之一。華力微電子現有最先進的是28nm工藝,卻面臨著良率不達標等技術難題。預計到2020年,華力微電子很有可能投產14nm工藝,只比中芯國際晚一年。2016年,中芯國際的營收200億元人民幣,華力微電子的營收30億元人民幣。由此可知,華力微電子的研發能力和營收都不及中芯國際。未來,大陸的製程工藝要跟上國外的一流水準,最大的希望還該在中芯國際。
(註釋:從2011年到2016年,中芯國際營收、淨利潤和研發支出變化情況。)
2000年,張汝京博士在上海創辦中芯國際,並且,當初張汝京還把一大批的工程師從臺灣帶到了上海。剛開始,中芯國際的發展勢頭非常快。到2004年,中芯國際的營收就有10億美元。之後到2016年,中芯國際的營收僅從10億美元增長到了30億美元。這是有原因的。幸運的是,中芯國際一路走過了坎坷。從2012年起,中芯國際進入到盈利的狀態,中芯國際的營收和淨利均在增長。從2014年到2016年,中芯國際的研發投入也在快速提升。2016年,中芯國際的資本開支達到26億美元,與聯華電子的差距很小。加上蔣尚義、梁孟松等高階技術人才於近期相繼加入到中芯國際……假如一切進展很順利的話,中芯國際的製程工藝在10到20年後,應該是能在全球達到一流的水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