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雷滾滾而來
-
2 # 劃開歷史的簾幕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起源,只是歷史上的黃土高原曾經植被茂盛,鬱鬱蔥蔥,那麼現在的黃土高原能否恢復到曾經的那般水草豐美呢?答案是可以的了,那麼如何才能實施呢?當然是要植樹造林啊,要保持水土啊!可是現在有沒有在做呢?有的地方確實是在做了,然而做的太少了,力度實在不夠啊!
這塊我們祖先的繁盛之地,因為現在的環境惡化,已經淪為了邊緣之地,沒有人在意或是關心他的死活,任其自然的雨水沖刷,於是一年年黃土源源不斷的流進了黃河,導致了黃河水的顏色至今還是黃色的,那麼為什麼不治理呢?你看看黃土高原延線之地,都是資源大省,說有錢吧,錢不少,但是為什麼不好好治理黃河邊緣呢?因為還顧不上啊!留下的錢還要發展大城市,那顧得上這片貧瘠之地啊!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就是晉陝大峽谷一代,可到夏天你去哪裡一看,黃河兩岸的綠樹實在太少了,沒有資金、沒有扶持如何去綠化呢?因此只是停留在紙面上了。
當然也有治理好的地方,我曾經多次去過延安,看哪裡的山上披上綠裝,看哪裡的氣候在慢慢的溼潤,因此,是可以治得了,是可以治理好的了呢!
與其大張旗鼓的搞些不著調的搬遷,真正還不如把錢用在綠化上面,既美化了環境,也適宜老百姓居住多好啊!把一孔孔窯洞拆的破破爛爛,把一間房子拆的垃圾遍地飛,這是保護環境嗎?還不如踏踏實實的植樹造林,這才是造福子孫,造福百姓的千年大計吧!
-
3 # 竹樓品茗聽荷風
希望你能到黃土高原去看看,中國人民為之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勞動,改變了多少原來惡劣的環境。
-
4 # 龍井茶葉虎跑水
陝北榆林育林治沙,不是讓毛烏蘇沙漠北退了許多嘛,當然了,黃土高原大了,涉及數省地區,治理起來也非易事,理論上是可治理的,行動上又很不容易,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事情。
-
5 # 崑崙還東國
這個問題首先看看黃土高原變成荒涼原因。
氣候變化是使得黃土高原逐漸荒涼原因之一,例如現在的渭河盆地在第三紀末期是古湖泊,到第四紀早更新世氣候開始乾旱,雨量減少使得湖泊萎縮,逐漸演化為河流,到晚更新世乾旱氣候顯著,但從50年代發現的納瑪古象化石可以佐證,植被還不錯。根據六千年前的仰韶遺址推斷,人類主要靠打獵和打魚生活,當時的滻河水量豐沛且有森林,野獸經常出沒。公元前700年的秦人的文字還記載“佳楊及柳”“漫之小魚,其遊躇躇”渭河支流千河的景象,但現在氣候太乾燥,降水太少,以上都不復存在了。
除了氣候,還有人類的發展也是黃土高原變荒涼的重要因素,根據考古推斷,秦漢以前,黃土高原地區總人口850-900萬,密度平均5-6人每平方公里。清代以前維持1000萬-1500萬的人口,密度大概10人。清代之後人口密度增加30-100人。到1985年增加到200人的密度,現在密度已超過250人。說明黃土高原需要承載越來越多人口,帶來的是森林砍伐,過度開墾,加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程序。
所以回到題目,要使黃土高原變綠,首先要解決自然和人的供給矛盾。其次造林種草退耕還林,特別是坡角較大的坡面應禁止墾殖。還要攔沙保土,減少水土流失。最重要要節水啊。下圖為治理前後對照圖。
-
6 # 科學黑洞
白山黑水土地肥沃這是在描述東北,魚米之鄉富饒之地這是在介紹長三角地區,而大家一提到黃土高原就會在大腦中出現“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難形象,如果在配上一首陝北民歌那感覺就是潸然淚下。
但黃土高原並非一直如此,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大體上有方面原因:一是自然影響、二是人為所致在2000多萬年前青藏高原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這阻擋了印度洋的水汽進入內陸,從此內陸開始乾旱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大面積沙漠。而每年的冬季風都會帶著大量的沙塵東進,到達甘肅、陝西境內,被秦嶺、太行山的阻隔沙粒逐漸沉積。在經過漫長的地質變化氣候影響逐漸形成的塬、墚、峁等地貌,就變變成了今天的黃土高原。人為的原因就是大量的植被被砍伐,由於黃土高原的氣候本就是乾旱糧食產量不足,就需要不斷的開墾種植變成更多的農田,從而形成了這樣的惡性迴圈,最終植被覆蓋率越來越低從而形成這種局面。《詩經》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苹”這可是在描述曾經的黃土高原風光。要想把黃土高原變成青山綠水也只能從上邊兩個途徑出發,一是人口遷離大面的退耕還林;二是把青藏高原開啟一個缺口讓印度洋水汽進到內陸,經過時間的洗禮黃土高原最終將會鬱鬱蔥蔥的。當然上邊的兩種辦法目前都做不到,那麼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黃土高原的問題。
-
7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沙漠能變綠洲,而黃土高原為什麼不能建成青山碧水呢?
一、植被減少
二、水土流失
很多朋友也許不太理解,黃土高原不是很乾燥麼!因為在電視中看到的黃土地都是風一吹就揚塵,哪來的水土流失?其實黃土高原上年降水量也有150~750毫米,比起很多草原地區來的降水都要豐富,但為什麼黃土高原還會變成這副德行?原因也簡單,黃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乾旱少雨,降水量都集中在夏秋季節,集中降水導致大量水土流失,惡性迴圈!
夏季時北方熱低壓前部與太平洋海洋性溼潤空氣交鋒形成降雨,秋季則暖溼氣團受到北方冷空氣擠壓南退卻被秦嶺阻擋形成降雨!儘管兩個季節形成的降水原因不同,但全年幾乎降雨都在這個兩個季節就是了!這種氣候有點類似非洲草原的雨季與旱季,但此處卻是高原,相對於平原地區水土流失是十分嚴重的!
上圖為有植被覆蓋的丘陵地帶和無植被覆蓋丘陵地帶水土流失對比!
黃土高原上即時水土流失的案例,一場大雨後路兩旁就出現了溝壑,都是沖刷了之後留下的“河床”,可以想象下一場雨後這裡會有怎麼樣的場景!這也是黃河經過黃土高原之前並不叫黃河的原因!
從上述過程我們可以瞭解到,黃土高原真正的原因並不是沒有水,而是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土質疏鬆,坡面太陡等因素造成,後面幾個條件我們都無法實現,唯有能操作的是增加植被,因為黃土高原上還是有綠化基礎的!主要可以按如下基本思路:
一、退耕還林
從上圖我們可以瞭解到,平整過的土地是耕地,一旦下秋季來臨,這些土質疏鬆區域是流失的主要地區,因為在周圍坡面反而有零星植被覆蓋,因此適當減少這些區域也是避免水土流失的關鍵!
二、增加植被覆蓋
增加植被覆蓋率,當然需要大量的政策性扶持,比如多年生的果木以及比較耐黃土高原這種氣候的樹木種植。
三、構築水庫
在不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區域構築水庫(避免水土流入沉積,減少庫容,必須考慮清淤等),形成春季灌溉區域,也調節暴雨時的洪水沖刷!
黃土高原的龍洲水庫,造就大面積的灌溉區,輻射效應影響下游大片區域,形成良性迴圈!當然黃土高原不是一天形成的,我們治理也不是幾年就能成功,而是需要不懈投入,努力數十年甚至百年來改變這個區域!一旦改觀,那麼將惠及整個中國中原地區,歷史上“逐鹿中原”這個最富饒地區將新迎來有一個發展機遇!
-
8 # 地理那些事
我們都知道,沙漠形成的根源在於氣候環境,其次是人類的不合理活動破壞了沙漠邊緣植被,導致土壤沙化,加速了沙漠化的程序,使得沙漠面積不斷擴大,從而危機人類的生存空間。對於天然形成的沙漠不是消滅掉,而是合理治理防治擴大,而人為原因導致的土壤沙化,可以從規範人類活動方面入手,因地制宜、科學施策恢復沙漠邊緣植被,阻止沙漠擴大。
題主所說的“沙漠變綠洲”最現實的例子應該就是總面積約為4.22萬平方千米的毛烏素沙漠,目前已經綠化了約5000萬畝(約合3.33萬平方千米),即將完全變成毛烏素森林。毛烏素沙漠的形成是由氣候因素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其中人的活動是主因,自唐朝積沙開始,先後經過五代十國、宋遼西金、元、明、清,由於不合理開墾、戰亂等,這使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植被遭到破壞且難以恢復,就地起沙形成沙漠,並在強勁的西北風的作用下成為中國北方地區主要的沙塵暴來源之一。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是中國四大高原(其它三個分別為: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之一,它由隴中高原、河套平原、陝甘晉高原、山西高原以及鄂爾多斯高原組成,總面積約為64萬平方千米,比四川、黑龍江這樣的面積大省都要大,幾乎是湖南、廣西以及陝西三省區的面積之和。
眾多學者認為,黃土高原約100米左右厚的黃土層是由於風力沉積作用形成的。它的形成與青藏高原的隆起、亞歐大陸冬季風、西風帶以及秦嶺、太行山等地表形態密不可分,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
2、由於青藏高原的機械阻擋作用而形成的西風北支流與亞洲冬季風急流交匯,形成加強版的冬季風,在強勁風力作用下細小的黏土被一路向東南吹行;
3、在秦嶺、六盤山、太行山等山地地形的阻擋作用下,風力逐漸減弱,所攜帶的沙塵漸漸堆積而形成了黃土層。
這種堆積的黃土具有粘性大、土質疏鬆、直立性強等特點,而黃土高原處於季風氣候區,降雨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由於地勢起伏較大、水流速度較快、植被覆蓋率地,因此黃土高原極易受到流水侵蝕而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人們常生活“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著“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向來不會被這些問題所折服,而且在防風固沙、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主要採取了生物、工程和耕作三大措施,如植樹造林種草、修建梯田平整土地、打壩淤地等,有效減輕了水土流失。
近年來,儘管透過科學的治理,黃土高原已經漸漸的披上了“綠衣”,但是想要完全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還是任重道遠。但是,小地相信只要科學把握、堅持不懈,黃土高原會重新出現一片片茂密的森林。
-
9 # 地理有意思
黃土高原肯定能變成青山碧水,只不過需要科學的實施,以及成本的投入,並且改造沙漠和黃土高原都是個時間久遠的過程,就比如砍倒一棵樹一分鐘的時間,但培養一棵樹卻要幾十年的時間。黃土高原要想建成青山碧水,也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的時間,並且任務很艱鉅。黃土高原曾經也是像長江流域一樣,綠樹成蔭,河水清澈,但由於地球上萬年的氣候變化以及地貌的改變,最終植物退化,到後期由於人類的棲息利用也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沙化情況。如今黃河水一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並且黃土層稀疏且沒有植被的保護,水土流失嚴重。目前中國針對於黃土高原地區已經開展了植樹造林活動,目前中國在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類雖然在前期的生產過程中對黃土高原的植被造成了破壞,但是科學的治理還是能帶來改觀的,陝北高原的毛烏素沙漠目前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後期隨著治理投入,相信還會有很多高原形成綠洲。另外,黃土高原氣候比較乾燥,乾燥土壤厚度很大,不像長江流域土地那麼潮溼肥沃,給植物的生長也帶來了困擾,所以黃土高原植被不像長江流域那樣茂盛,僅能種植一些抗旱能力強的針葉植物,改變高原還需要從邊緣向內部一點點滲透,但是變成青山碧水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
10 # 地理縱橫
沙漠變為綠洲,毛烏素沙漠、庫布其沙漠治沙成功點亮了中國綠,可黃土高原為什麼還沒有建成青山綠水呢,難道比沙漠還難治理?就黃土高源治理難易程度來看,也不比毛烏素、庫布其沙漠容易,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黃土自身結構問題,二是黃土高原降水變率比較大的原因。
黃土以粉砂為主,由於是風力作用沉積,顆粒之間結合得不緊密,有許多孔隙,這些孔隙相對於一般的風化物較大,加劇的吸水能力,透水性還高,降雨後水份沿著孔隙向下運動,溶解和移動了一些鹽類物質和更細粒的粉砂,使得孔隙不斷地變大,另外,黃土的垂直節理髮育,使得黃土抗流水侵蝕很差,稍遇流水和重力作用,土層就像融化的巧克力一樣坍塌下來,形成各種各樣的侵蝕溝谷,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千溝萬壑的地表。
其次,黃土高原所在地區屬於乾旱半乾旱地區,呈東西向帶狀分佈,降水量不是很高,多數400mm左右,但一年降水四季分佈不均勻,多集中在夏季,每當7月底8月初,副熱帶高壓北移,主雨帶來到了黃河流域,夏季風攜帶著大量暖溼氣流,登上黃土高原,帶來大量的降水,這些雨水沖蝕著鬆散的黃土地表,破壞了植被結構,喪失了土壤肥力。形成了裸露的地表,造成了環境非常惡劣。
上表:我們選取黃土高原延安的降水資料,7、8兩月分別是112、117mm,而其它月份降水資料很少,這樣的降水特點特別不利於土壤蓄水,涵養水源,加之黃土結構特殊,使之治理起來非常不容易。
如果我們從西往東觀察一下,黃土高原的東部,太行山西側,這裡的黃土比較薄,由於底部有基岩的存在,降水侵蝕對地表的破壞性就很差了,相對應綠化就容易起來,特別是太行山南側,很多地方都是綠水青山,花香鳥語的風景區,如雲台山,長治等地。
毛烏素、庫布其沙漠正好處於黃土高原西側,墾殖化邊緣,又有黃河穿過,地層多為河流和湖相沉積,地下水埋藏比較淺,治理起來相對於黃土高原還容易一些,所以有人說沙漠都變成了綠洲,反則黃土高原卻不能建成綠水青山。
-
11 # 這麼近那麼遠F4
沙漠能變綠洲,已經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在中國辛勤勞動人民堅持不懈的努力,將中國的十大沙漠中的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變成了綠洲,將中國北方華北地區的沙塵暴源頭控制,襲擾影響中國北方多年的自然災害源頭消失。這是中國的奇蹟,也是世界的奇蹟。人定勝天,不無道理,雖然有時候我們人類在大自然災難面前顯得那麼渺小,但是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黃土高原,別名烏金高原,總面積64萬平方公里,世界上黃土最集中的地區,橫跨青海、甘肅、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寧夏,七省大部分。其東西長1000公里,南北寬750公里,平均海拔800—1000米,屬於中國第二階梯。黃土高原,北起黃河沿岸,南至秦嶺北麓,東起太行山山脈,西至日月山西麓,主要包括:鄂爾多斯高原、隴中高原、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等組成。黃河每年攜帶16億噸泥沙,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於黃土高原,因而得名。
提起黃土高原,滿眼都是淚水啊,歷史上黃土高原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光禿禿的,沒有植被,千溝萬壑,一望無際的黃土。歷史上黃土高原是鬱鬱蔥蔥,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很高的地區之一。後來由於自然火災,人類激增,對木材的大量需求,大肆砍伐樹木,毀林種田等,才變成了現在的模樣。
既然沙漠能變成綠洲,作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的黃土高原,為什麼不能建成青山碧水呢?改變這裡祖祖輩輩人民面朝黃土,背靠天的情況呢?黃土高原為什麼不能像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那麼碧波盪漾,植被茂盛呢?
黃土高原屬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由於深處內陸,氣候乾旱,而秦嶺又阻撓了來自太平洋的暖溼氣流的北上,導致黃土高原年降水量是在150—750毫米之間,不算豐沛,且降水時間分佈極其不均,黃土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兩季,而冬春季乾旱少雨。降水的集中,力度之大,加上黃土高原土質鬆散,黃土孔隙度較大,透水性強,導致大量水土流失,出現千溝萬壑的景象,常年反覆惡性迴圈,即使長點青草植被也被大水沖走,植被結構被破壞,而無法形成大面積植被,也就難以形成青山碧水的景象。狂風驟起,塵土蔽日,鳥無棲樹,這是原來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但是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黃土高原地區構建水庫、退耕還林、減少水土流失,才使得黃土高原植被率得以改善,正在向良性方面發展,但是這需要時間來證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成效的。因此即使沙漠變綠州,黃土高原也很難短期內建成青山碧水唯美的“畫面”。
-
12 # 簡單傳奇
青藏高原修鐵路打隧道,溼空氣從平原地區順著隧道流向青藏高原,會改變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黃河來水量會增加,從蘭州到寧夏中衛黑山峽之間是峽谷,大禹治水就是從黑山峽開始的,當時洪水把寧夏淹了,這就是山海經裡面的西北海,賀蘭山就是山海經裡面的不周山,賀蘭山岩畫和山海經裡面的畫一致,現在賀蘭山上還有大禹治水留下的洩洪口。
從黑山峽像三峽大壩一樣築個高壩,讓黃河水與蘭州持平,黃河水順著河西走廊倒流,從酒泉往阿拉善流,順著國境線流入大海,這樣不光改善西北生態,還可以增加一條黃金水道。
如景泰石林,旁邊就是山,黃河改道進山就可以了,對景泰石林沒有任何影響。
從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引漢江水跨越千里,最終達到黃河最大支流渭河。
每年都有洪澇災害,其實大家的方法錯了,被動的應付洪澇災害,現在用主動的方法對付洪澇災害,這樣人類就沒有洪澇災害了,每次開始水很小,最後成災,為什麼不在水小的時候,用傳送帶加快水迴圈,把水輸送到低窪處。
大禹把水治理好後,就把自己的部落安排在寧夏,禹在選拔繼承人方面,仍按照傳統的“禪讓”制,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但禹的部落和其他許多部落領袖卻反對伯益,主張禹的兒子啟為繼承人。禹死後,啟殺掉伯益,以武力取得了王位,自稱“夏後”.從此,確立了王位世襲制,禪位制被廢除,夏朝正式建立。啟死後,傳位太康.太康奢侈淫樂,不恤民事,引起人民的極大怨恨.東夷族有窮氏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乘機趕走了太康,奪取了夏政權.傳說后羿善射,堯時十日並出,莊稼樹木枯死,猛獸毒蛇偽害人民,后羿射去九日,射殺猛獸毒蛇。但后羿奪取王位後,生活荒淫,沉湎狩獵,持其武力,“不修民事”,不久被其親信寒浞殺掉,失去了王位.太康失國後,與其弟弟仲康逃亡東方,死在那裡.仲康之子相在帝丘(河南濮陽南)依靠同姓斟灌氏和斟鄩氏.寒浞用兵滅亡斟灌和斟鄩,又攻殺相於帝丘,相妻後緡逃回孃家有仍氏(山東金鄉縣境),生子少康.後來,少康滅掉寒浞,恢復了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至此,夏朝的統治才得以鞏固下來。《左傳》襄公四年載:“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即大禹時期,把天下劃為九個區域進行統治.所謂九州,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近年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師縣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遺址,據考察,二里頭文化分佈的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北部和山西西南部,這充分說明夏朝已經“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公共權力機構主要指軍隊、監獄、官僚機構等.在整個國家機構中,軍隊佔有重要地位,夏朝已經建立了一支能進行掠奪戰爭和鎮壓奴隸反抗的軍隊。夏啟奪取王位後,曾遭到有息氏的反對,夏啟在征討有有息氏時,曾用銅製作兵器,並要求“六事之人”聽從命令,所謂“六事之人”就是軍事長官。少康復國前,“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一旅就是軍隊五百人。夏朝已有了刑法.《左傳》昭公六年載:“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即計對奴隸的反抗活動而制定了相應的刑法,這種刑法完全代表了奴隸主階級的意志.在刑法出現的同時,夏朝還設定了監獄.最著名的監獄為“夏臺”,也稱“鈞臺”,設在今河南禹縣,是夏朝囚禁重要犯人的地方.夏胡還建立了官僚機構。禹時,天下劃為“九州”,為了更有效地統治各個區域的人民,夏朝派“九牧”分別治理,九牧就是九州的地方長官,是夏王在地方上的權力象徵,他們完全秉承夏王旨區辦事,與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首領有實質性的區別.史載“夏后氏官百”,有中央官吏,也有地方官吏,有牧正、庖正、車正等官職,這說明夏朝官僚機構已初具規模.為了顯示王權,夏朝還鑄造九鼎,作為王權的象徵。大夏,西夏都是源於夏朝。《史記·匈奴列傳》載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括地譜》更詳細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即北原遊牧民族),中國謂之匈奴。”
回覆列表
說黃土高原難以治理不能變綠洲的都是說瞎話,山西省的右玉縣、陝西省的延安就是最好的例證,而且二者都位於黃土高原的北部,都屬於較難治理的地方,森林覆蓋率都超過50% 。黃土高原不能變成青山綠水最關鍵的問題是當地都很貧窮,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植樹造林,不過這幾年這種情況已經大為改善,國家的資金和政策支援很大,森林覆蓋率已經逐年上升,青山綠水的美好環境正離我們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