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景小旅遊攝影
-
2 # 空空蕩蕩的小男孩
通常意義上的絲綢之路,指東起渭水流域,向中國內地延伸的貫通歐亞大陸的古代交通道路。這條道路綿亙數千裡,兩千多年間是中西交通的大動脈,它不僅是貿易路,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道路,對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
-
3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絲綢之路橫跨幾個大沙漠。但是中國的這些沙漠並不是炎熱乾燥的。其中有很多河流和湖泊。這樣在地圖上看的渺無人煙的沙漠也就不是生命的禁區。在漢代之前,還有Murano古城這樣的沙漠大城存在。
絲綢之路的產生不是為了販賣絲綢。早在遠古時期,就有東西方頻繁的交流。主要就是透過這條通道進行的。
比如小麥就是從西亞開始傳到中國的。
遠古時代,遊牧民族就是透過這條通道來回放牧。後期才沙漠化嚴重,逐漸廢棄了。
包括青銅器也有人提出是從西方而來的。
這條通道一直保持著交流。絲綢是東方往西方販運最多的。後人都叫絲綢之路。
-
4 # 歷史研習社
絲綢之路的開端應該是從三段開始的,最西一段始於古希臘人,或者說亞歷山大大帝推動的對東方的嚮往與好奇;最東一段始於中國,中國漢朝對匈奴的征伐,讓漢朝掌控了西域地帶,打開了向外輸出的通道,並得以建立對西來商人的管理與貿易;中間一段始於波斯帝國,波斯帝國的發展和對商業的熱愛,得以連通東方與西方在貿易上的往來。
從亞歷山大大帝到古羅馬,在西方人的眼中,東方是一個神秘且奢侈、富裕的地方。這個東方的概念顯然更大,並不單純只是指向中國所在的遠東,它包含了所有歐洲以東的地區,尤其是埃及、波斯、印度等地方的財富讓羅馬人驚歎不已。田野的收穫,商品的數量,以及成群的牲畜,讓羅馬人覺得,東方的人不用勞作,就可以享樂。羅馬人對東方不斷地逼近和征戰,是他們對東方的富裕以及奢侈生活的嚮往。
在羅馬人開始向東方探索的同時,漢朝也開始向西靠近。在漢朝完成對匈奴的征伐之後,漢朝開始掌握西域地區的商貿活動。中國由此打開了向西貿易的大門,這使得中國的絲綢得以走進世界,而絲綢之路的東方之端也就此誕生。漢朝對外來貿易的管控有著一套嚴格正規的管理體系,不僅制定了專門的貿易規則,還對西域的商人進行詳細的記錄,包括所住旅店的頂級,貨物的價值,以及貿易的行程,就像今天的海關和對外貿易管理一般,可見應對全球化的措施從早古時就已存在。
貿易最主要的產品是絲綢,絲綢不僅是奢華的奢侈品,有的時候還扮演著國際貨幣的角色,因此很多商貿路上的國家對絲綢都有著大量的需求。波斯和貴霜帝國推動了絲綢的世界旅行。首先,貴霜帝國的發展,確保了更多來自中國的貨物可以透過貴霜帝國流向地中海。同時,中國同波斯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的波斯商人來到中國,帶來中國需要的商品,同時又將絲綢等貨物運往地中海。
波斯是中國和羅馬的中間線,羅馬透過波斯以及古印度的港口,獲取大量來自中國的商品,尤其是絲綢,成為了羅馬人的新寵。絲綢的滑、薄讓不少羅馬人趨之若鶩,甚至引起了保守派的恐慌,甚至頒佈法令禁止男人身著絲綢,但也無法阻擋人們對絲綢的喜愛。這就像是一種文化的入侵,因異文化物品在本國內的瘋狂流行而引起的擔憂,無論在哪個時代都存在。
羅馬人對絲綢的大量購買,使得帝國造幣總數的一半流入到了東方的貿易市場。這種大規模的跨境貿易也催生了嚴格的運貨合同,如果毀約了,例如沒有在規定的時間交貨、付款,將會面臨嚴厲的懲罰,這也表明跨境的大規模貿易已成為常態。當然羅馬不只是單純的買方,同時也是賣方,羅馬的玻璃、銀器等同樣也是市場上的緊俏貨。
東西方貿易的發達帶動了絲綢之路沿線上城市的發展,很多小村莊變成的小鎮,小鎮發展成商業大城市,越來越挺拔的建築拔地而起,一座一座連線著絲綢之路的最東端和最西端。
參考資料:
彼得. 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
5 # 國史記聞
漢朝絲綢之路——一場由無業遊民推動的歷史變革!
大家知道,自公元1492年哥倫布開啟歐洲大航海時代之後,真正對這段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其實是大量的歐洲無業遊民甚至罪犯。 而在此1600多年前的中國,也有類似的一幕——推動開闢絲綢之路的,是大量漢朝的“貧人子”以及“妄言無行之徒”,也正是這些缺乏引導、沒有紀律的開荒者在給整個中國歷史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給漢朝在西域的聲譽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張騫西行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漢朝得以開闢絲綢之路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對匈奴的全面戰爭正在進行且日漸激烈之際,漢朝得知了西方尚有一個曾經強大的大月氏國與匈奴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所以,漢武帝決定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受命帶領一百多位使者,以匈奴人堂邑父為嚮導,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西行。
這場被司馬遷稱為“鑿空”的旅途註定是充滿坎坷艱險的,張騫等人歷經十三年,突破各種險阻,最終和堂邑父二人安全地回到了長安城(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他們幾乎是空手而歸,但帶來的卻是中華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張騫回國後給漢武帝作了一份正式的報告,其中有兩個重要資訊:第一、大月氏已經“樂不思蜀”,他們已經忘記了與匈奴的仇恨(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對聯合漢朝共同夾擊匈奴的計劃並沒有多大的興趣。第二、西域各國的地理人文以及與匈奴的關係,我基本上都打探清楚了!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為了聯絡烏孫以及宣揚大漢國威,張騫率領三百餘名隨從以及大量財物,開始了第二次西行。這次,漢朝才真的在西域建立了威信,此後一年多中,西域各國與漢朝開始了頻繁的往來(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絲綢之路逐漸發展起來。
開拓時代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求使。天子為其絕遠,非人所樂往,聽其言,予節,募吏民毋問所從來,為具備人眾遣之,以廣其道。隨著西域各國與漢朝建立聯絡,漢朝也開啟了大規模開拓西域的序幕。張騫因為出使西域有功而被封為博望侯,隨從他出行的副使們為了謀個一官半職也開始爭相上書請求出使西域,漢武帝為了開拓這條歷史性的道路,對主動請纓者基本上是來者不拒。
漢朝因此而得到了三個好處:第一、西域的苜蓿、葡萄、汗血馬等物開始流入中國,漢朝與西域的貿易活動逐漸展開,雙方互通有無、互利共贏。第二、漢朝開始與烏孫國和親,共同牽制匈奴。第三、也是最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漢朝開始在西域設定常駐官員,派遣士卒在西域屯田,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將西域納入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
負面影響但是這個開拓時代輝煌的背後,依然存在著很多負面的影響,《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
來還不能毋侵盜幣物,及使失指,天子為其習之,輒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贖,復求使。使端無窮,而輕犯法。其吏卒亦輒復盛推外國所有,言大者予節,言小者為副,故妄言無行之徒皆爭效之。其使皆貧人子,私縣官齎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外國亦厭漢使人人有言輕重,度漢兵遠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漢使。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而Murano、姑師小國耳,當空道,攻劫漢使王恢等尤甚。總的來說,漢朝開拓絲綢之路之初帶來的負面影響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漢朝派遣至西域的使者大多是無以謀生的貧家子弟,他們雖然是出國辦公事,但主要目的依然是謀私利,漢朝送給西域各國政府的禮物甚至都會被這些使者當做私貨牟利,這就難以達到漢朝派遣他們聯絡西域各國的預期效果。又由於西域“絕遠”,漢朝對使者在西域的犯法行為並不能施行有效的管理。
第二、這些漢朝使者除了對內的犯法行為之外,還憑藉強盛的漢王朝為後盾,對西域各國頗不尊重,導致西域列國對漢朝頗為不滿以至於開始對漢朝施以報復,比如故意不賣給漢朝使者食物甚至發兵劫掠漢使。
第三、漢朝對這些頑劣的使者也沒有辦法,畢竟受過“良家子”大多不願意去西方苦寒之地,所以漢朝只能給這些觸犯法律的漢使處以嚴厲的懲罰,並將出使西域作為他們贖罪的方式之一,這就讓之前的兩種負面影響進入了惡性迴圈。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漢朝開拓絲綢之路的本意是拉攏西域各國共同抵禦匈奴,但漢朝使者的一些惡劣行徑導致漢朝失去了很多本來可以團結的盟友——他們因在西域受到“欺負”,回來就給漢朝廷告狀,說這些西域國家非常弱小且災害不斷,應該乘機出兵征服(使者爭遍言外國災害,皆有城邑,兵弱易擊)。其結果就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萬,至匈河水……虜Murano王,遂破姑師。因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漢朝對西域的戰爭最終以李廣利的失敗而告終。這些西域國家本來都極有可能成為漢朝的盟友,卻被逼投靠了漢朝的敵人——匈奴。
張騫的“鑿空”之旅讓漢朝開闢了絲綢之路,進而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絡,而這場變革最初啟動之時卻是篳路藍縷。漢朝因大規模派遣無組織、無紀律的“妄言無行之徒”出使各國,導致漢朝對西域國家發動了本來沒有必要的戰爭。但是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功績是不容任何人抹煞的,這可能就是莊子所說的“始生之物,其形必醜”吧!
-
6 # 歷史隨談
絲綢之路,一條連線東西方的紐帶,橫亙在歐亞大陸上,承載著千年的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說到絲綢之路就不得不提張騫,做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他註定被歷史永遠銘記!
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人民富裕。可是有一點讓漢武帝很不爽,北方的匈奴經常騷擾邊境,一次偶然從匈奴降卒口中得知,西域的月氏與匈奴有大仇,漢武帝計上心頭,就準備聯合月氏國夾擊匈奴。可是路途逍遙,派誰出使呢?一籌莫展之際,張騫自告奮勇表示願意出使。
公元前139年,張騫帶著一百多個隨從和匈奴嚮導堂邑父從長安出發了!路途並不平坦,他們一行人走了一千多里終於到了河西走廊的入口,河西走廊是古代連線西域的唯一通道,可是此地此時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果然,一行人剛到就被匈奴騎兵抓個正著。
匈奴單于覺得張騫有些才能,就想要勸降他,張騫不為所動,單于礙於漢使的身份單于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軟禁了起來,張騫在匈奴這一住就是十年之久,而且還娶了一個匈奴老婆,就在大家都一位他住習慣了,他趁人不備帶著堂邑父跑了!
然後一路向西,繼續趕往西域,可是月氏已經被匈奴欺負地搬家了,他們搬到媯水(今中亞阿姆河),張騫依然沒有放棄他們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跨過帕米爾高原,還去了大宛旅遊了一趟,順便向國王借了幾匹馬(會流血的那種),終於到達了月氏,張騫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苦苦勸說了一年,月氏國王被匈奴搞怕了,愣是沒答應。張騫沒轍了,只好打道回府!
回來的時候,張騫又被匈奴人抓住了,比較幸運的是,這次張騫只用了一年就逃了出來!走的時候順手把匈奴老婆帶走了!歷盡艱辛,終於逃回漢朝,此時距離出發已經過了十三年!
此行雖然沒有說服月氏夾擊匈奴,可是其歷史影響卻是巨大的,擴大了漢朝的政治文化影響範圍!使西域與內地的聯絡日益密切,影響範圍達到中亞,西亞甚至南歐,司馬遷稱讚張騫此行為“鑿空”,說簡單點就是開闊了眼界。
後來張騫走的這條路就逐漸演變成為了連通中原,西域,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絲綢之路。
小資料:1877年,德華人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將張騫所走的這條以絲綢貿易為主的的道路首次稱為“絲綢之路”。
想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記得關注哦!
回覆列表
古代絲綢之路主要運輸絲綢、茶葉等物至西域各國以及更多的西方國家。漢武帝登基之後為了打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讓其充當“說客”讓西域各國不要與匈奴合作。張騫出長安出發,一路上經過甘肅、新疆等地,然後再抵達位於中亞以及西亞地區的西域各國。他所走過的這條路便就是絲綢之路的起源,因為這條道路最初主要用於中國絲綢的對外輸出,故而德國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地理學家將它取名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起始於長安,結束於羅馬,總長度約為六千四百公里。張騫共出使過兩次西域,絲綢之路則是在第二次出使歸來之後才開通。其實張騫第一次從西域回來之際,漢武帝就曾想開通絲綢之路,但是由於必經之路上有一塊地方被匈奴佔據而未能如願。待漢軍從匈奴手中奪得河西走廊的控制權之後,漢武帝再次下令讓張騫前往西域,此行目的主要是為了拉攏西域強國烏孫。
經過四年時間的努力,張騫最終帶回烏孫使者。而烏孫使者抵達長安之後見漢朝發展得十分繁榮,於是此後便頻繁與漢朝來往。其餘西域國家見狀也紛紛效仿,中原與西域的交流便日漸頻繁起來,絲綢之路也就隨之開通。漢宣帝即位之後匈奴徹底被打敗,為了保障西域地區的和平漢朝便在該地區設立了西域都護府。有了安全保障之後,往返於西域與中原的商人也就越來越多,絲綢之路也就變得更為繁榮。
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諸多物品皆透過絲綢之路外銷至西域以及更多的地中海地區。與此同時,這些地區的商品以及文化也經由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的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