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首《春江花月夜》驚豔了芳華、激起了漣漣波逸,該有怎樣的似水流年!
3
回覆列表
  • 1 # 暢言1298

    要說"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我卻不敢苟同,"春江花月夜"在唐宋之時,藉藉無名。是因為唐宋之人跟本就看不上這首詩,這首詩的毛病就是缺乏藝術裁剪,用字過於重複,象一個要死之人,卻死不斷氣,你說有多難受啊!

    下面同大家分享一首改編過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

    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

    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

    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

    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

    孤月輪。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

    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

    不勝愁。

    誰家今夜盪舟子?何處相思

    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

    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

    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但願月華

    常照君。

    江水流春去欲盡,月落江潭

    復西斜。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

    滿江樹。

    譯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蕩漾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水和天空變成了一種顏色沒有一點微小的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懸掛。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誰家今夜盪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誰家的遊子坐今晚著小舟在漂盪?在什麼地方又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呢?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在離人的梳妝檯。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此時相望不相聞,但願月華常照君】。

    這時互相望著天上的月亮,但是不能聽到對方的聲音,我希望月光常與你相伴。

    【江水流春去欲盡,月落江潭復西斜】。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月亮的影子落在江河和碧潭上讓人覺得很美,可是月亮就要西落了。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不知道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 2 # 尼古拉斯憶心

    春江花月夜還是流傳下來了。單看這個詩名,就美得不可方物。春天,江水,花朵,明月,靜夜,是大自然的無限饋贈,單憑其中任意一樣,便能產生無數詩的語言,給人美的感受,更何況是五美並列交織,怎能不令人心神搖曳、心馳神往呢。但這個題目並非張若虛首創,而是樂府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而足。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然就煥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他是真正寫出了詩題之美的人。時至今日,到底誰才是《春江花月夜》的原創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倒是眾所周知的。

    《春江花月夜》是一場美的盛宴。人人對美都是愛惜的,喜歡的。美好的事物,給人希望,給人正能量。這首詩到底有多美呢?何以禁得住如此的盛譽?帶著疑問,我們來欣賞這“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吧。

    《春江花月夜》寫了最美的景和最美的情,整首詩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正面描繪景物,然後借景抒情,昇華到天地萬物的起源與發展;第二部分寫遊子思婦的

    “情”,這兩部分卻不是毫無關聯,恰恰相反,這首詩擁有一個整體的意境,籠罩在“春、江、花、月、夜”之中。

    在詩中,月是主體,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隨著月的升起,帶出“春、江、花、夜”,春江漲水,花好月圓,夜的序幕拉開。隨著月亮的落下,“春、江、花、夜”逐漸地收回,江水流春,落花斜月,夜的舞臺結束。春、江、花、月、夜五景絕不孤立存在,環扣交錯,各自生趣。整首詩的情意相連沒有間隙,在代代無窮的望月人群中,作者特意借乘舟的遊子和樓上望月的思婦來抒情。整首詩,春字出現四次,江字出現十二次,花和月各出現兩次,月出現十五次,可見江與月,是作者的主要筆墨,因此,選擇這兩種人,合情合理,有主有次,十分完滿。

    全詩共三十六句,韻律四句一換,一換九韻。韻腳的轉換直接帶著全詩隨著一起變化,交錯的平仄,一唱三嘆,反覆層出,別有韻味,音樂節奏強烈,意境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相互交融,貼合著詩意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婉轉諧美。初唐詩至此已圓滿結束,形式和內容交相輝映,融為一體,實現了文質彬彬,開始進入盛唐,而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中的開幕式也引用了《春江花月夜》正如同詩意那樣告訴世界中國如同盛唐那樣開始走向強盛。

  • 3 # 鬼谷書生

    詩人是張若虛,詩是《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採其尤豔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春、江、花、月、夜”這五個題眼,透過江岸、江水、月亮、原野、楓林、花叢、扁舟、閣樓、鏡臺、鴻雁、魚、遊子、思婦等具體意象,再現了江南春夜的美景,營造了一種迷人的氣氛。對自然意象的成功把握,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源自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離情別緒,透過富有哲理意味的生命意象,抒發人生感慨,韻律悠揚,感情真摯。感情昇華之後,這首詩的意境更為開闊,也更具感染力。

    聞一多先生曾經稱讚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這首詩何以受到如此高的評價?唐朝是詩歌的國度,一般的作家作品能在唐詩中佔得一席之地就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就,而張若虛何以單憑此篇力壓全唐?我們不妨一起看一下。

    畫面宏大

    畫面宏大實際上就是意境的營造的完美、自然。如題“春”“江”“花”“月”“夜”

    ,五個意象展現了全詩的格調,張若虛在一個春天的夜晚來到江畔,看江水繞芳甸,看明月照鮮花。開頭兩句春江潮水與海上明月共同鑄成一種闊大卻又十分清麗的意境,一下子就將人帶入一個氣勢宏偉,流光溢彩的畫面中去。

    音韻的協調

    《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詞令,從創作之初就極具音韻靈動之美。“逐解轉韻”,不僅僅是現代大家都知道的押韻,而且在古音中平仄也是非常講究的。整首詩韻腳為e,配合清麗幽寂的意象意境,讀來如吳儂軟語,吟誦之間音韻繾綣和諧。

    月長皎潔下的迷離、朦朧;深邃思考時的深沉、寧靜;怨婦離人的幽怨、煎熬;落月搖情時的惆悵、迷惘……這樣一系列的感情都抒發的恰到好處。整首詩乾淨清麗,大氣典雅,寫到了遊子思婦卻並不哀怨低迷,寫到宇宙人生卻並不故弄玄。

    結構之巧

    整首詩主要寫“月”,因月而生,因月而落,用時間的線索串起全詩,結構精巧完整。處處扣住“春江花月夜”五個字,而且這五個字在詩中反覆出現;詩以“月”為中心,月色和江水互襯,春夜和離情相映。暗示手法,許多寫景的句子,實際上是 透過暗示手法在抒寫人情。 “白雲一片去悠悠”暗示遊子遠去;“月 徘徊”暗示思婦徘徊樓臺、望月思人;月照 “妝鏡臺”暗示思婦對鏡傷懷;月光“卷不 去”、“拂還來”暗示相思之情纏綿悱惻、難 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度;“夢落花” 暗示春將盡;“落月復西斜”暗示遊子夜夜望 月思歸等等,都使人與物、情與景達到了水乳 交融的境界。

    哲思之深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月色如白霜,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動,也似乎是靜止的。江天一色,沒有些微灰塵。作者在詩裡營造了一種水天合一,如夢似幻的境界,歷來為人所稱頌,但最重要的是他由相思戀人引發出對全人類終極問題的關注,即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界是無窮的,我們都是歷史中的小小塵埃,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呢?但詩人自己又回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從宏觀上看人類的生命也像自然一樣生生不息,所以詩中蘊涵的哲學意味鑄造了這首詩歌的不朽.我本渺小,我亦偉大!

    《春江花月夜》富含南方民歌的色彩與風調,又較成功地運用了經過齊梁到唐初百年醞釀接近完成的新詩格律,還首次探索了七言詩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樣完美,給後來的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雖然在當時它並不被人們所接受。但巔峰就是巔峰在長篇詩歌中算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 4 # 申卜元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以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佛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葉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唐.張若虛(約647年一730年)楊州人,初唐詩人。以【春江花月夜】知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

    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迷人的【春江花月夜】詩句。

    抒寫了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美倫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寧靜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全詩共有36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合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婉轉

    悠揚。冼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素有"孤篇全唐"之譽。

    不論從主題的提煉還是題材的加工上,此詩對唐朝繁榮的詩歌局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後人詩歌創作有著重要的啟蒙作用。

  • 5 # 野駱駝9777

    何以評價“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描寫?

    淺談一下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

    是初唐詩人張若虛的傑作

    初唐詩人

    張若虛簡介(公元660年至720年)揚州(治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曾做官兗州兵曹。文學成就與賀知章齊名,詳細介紹事蹟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全唐詩》僅存兩首詩。一首《代答閨夢還》風格接近齊粱體,在初唐詩中水平一般。

    題主說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卻是一篇出色的作品。這首詩不工事雕飾,只是集中描寫春江月夜的景物(江流,月色,白雲,青楓,扁舟,高樓等等)和相思離別之情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生感慨。突破了宮體詩的狹小天地,跨出了工體詩僅寫貴族歌女的小圈子。發明並寫出了一定的生活氣息在藝術上寫景寫情,交織成文反覆詠歎,清麗婉暢,在初唐的七古中最為突出。最能看出此篇的藝術水平後來居上。但是詩人在篇中寫的情調是感傷的,也一定地表現出了他的空虛落寞的愁思。

    原文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豔豔隨波千萬裡,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

    江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己,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照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清楓鋪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簡述此文

    今天晚上站在奔騰不息,東流入海的大江邊,眺望海上徐徐初升的月亮,浮想聯翩,隨作此文以書心意?

    美麗無比的春江春潮水漣漪海的平面。東南海上托起的冰輪滿月隨著潮湧潮流漸漸升起。江水閃著粼粼波光,從海面上朝我的方向湧過來可想而知能飛濺千里萬里。海江一片到處是波撒灩灩的月光。極目望去,江心中露出一片芳草地明媚的月光照上樹林枝葉花朵,就好似落上了一層雪珠子一樣,又像屏風飛來的流霜。但又忽然落在了汀上的白色沙粒上並不顯眼。春江天際混合白色而一塵不染。時間過得飛快這時冰輪皎皎空中掛起,江畔上是否有人初次見到過這樣的月亮?江中混著的月亮的波光在哪年還曾照著過別人?

    江水奔流,明月永在,人生短暫,代代無窮己。

    這今天晚上更不知道江月知會何人?但之見濤濤江水推送東流去,天上的白雲一片片悠悠哉哉,也捎帶來清楓浦碼頭上的不勝愁思念。

    是誰在這月滿春江的長夜獨駕扁舟子?心想明月樓上的她同在天涯共仰望冰輪?同時看著掛在窗戶上的月亮,勾出無盡相思苦,思君不歸的佳人。月光如水樣清純照在妝鏡臺,砧上,徘徊不定,更加重了婦人情思。好像和人也產生了無限的同感揮之不去,拂之還來。她心裡痴痴想著,月光也同時能照在丈夫的身上吧?此時的心兒像鴻雁一樣飛到了丈夫的身邊來。細看江水深深,但江中的魚龍也因月光潑撒而頻遊欲動,活躍起來。昨夜還做了一個美夢,看見春天的美景,花開花落,可憐春羽江一半君郎還不回家。江水滔滔,奔騰不息,春天但是留不住這時在看江水潭中的月光,已經向西面斜著去了,海上的霧氣也因凌晨慢慢湧起,這時斜月沉沉降落。北方碣石和南方的瀟湘兩地,相隔千里萬里,路遙無限。但願心兒能否乘著月光避開遙遠的旅程,來到相戀的人面前。

    極目向遠方眺望,江邊的樹梢上滿掛著落月的餘暉,仍然思情牽引的情思念。讓離人思情激盪,永遠牽腸掛肚。

    收起……。

  • 6 # 最美是詩詞

    就詩名已經令人神往,春、江、花、月、夜用五種事物融為一體,描繪出最動人的美景。

    開頭幾句篇詩人以月和江勾勒出一幅壯麗畫面,再透過對月色極其精細觀察,細膩的筆觸,描述一個神話般的美妙境界,使春江月夜顯得分外幽美恬靜。

  • 7 # 青辰zq

    作者介紹

    張若虛,(約660-720年),初唐後期著名詩人,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其作品流世十分稀少《全唐詩》僅存《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兩首。

    點評

    《春江花月夜》更是流傳千年的不世經典被譽為“詩中詩”、“峰中孤峰”而在近代20世紀30年代中聞一多先生的《宮體詩的自贖》中享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張若虛僅憑些一篇絕篇竟為大家。 《唐詩歸》道: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清代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說:此詩句句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然成章。 題解 春、江、花、月、夜是全詩的主幹脈絡,作者思取了南朝民歌的表達方式,以若虛(情境雖為虛構但是卻真實存在)的手法扣人心絃的描述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抒寫了遊子思婦之情。手法宛轉優美,抒情纏綿。 景 張若虛以江月、宇宙、人生為引作三十六句的長情詩,春江隨潮迴歸大海,江波灩灩淼淼隨波逐,江水宛轉遍流原野繞,銀月當空花似霰的風景,繼而用“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讓人不自覺的代入到詩裡享受這一刻靜謐的、朦朧的美,張若虛站在江畔邊上,舉頭望月,不自覺的就想一探明月的奧秘和人的一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張若虛感嘆人雖然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卻也不能改人生短暫的事實(人生代代無窮己),而空中這顆明月自古就存在一直不曾有變(江月年年望相似)。 再由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鉤出相思之苦,月徘徊樓上妝鏡臺、玉戶簾、搗衣砧,思婦望月相思苦想把銀月驅逐可是銀月當空卻怎麼也,卷不去、拂還來,何止是思婦在飽受相思之苦,天下在外的遊子哪個不思家。 接著張若虛以夢落花、憐春半、春去盡等暗示時光如白駒過隙,青春易逝年已過半怎麼不見遊子歸家?在外流浪的遊子亦是有家歸不得,相聚遙遙無期啊!(碣石瀟湘無限路)。

    淺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前兩句雖為虛寫卻也是有實景的,詩人直面春江,一眼望去江潮連綿無垠,仿若和大海為一體,“生”(擬人)之一字直接把句子寫活了如果用其他字比如:“升”則會失去生氣,開篇兩句即讓人產生一種豪邁之感,想象一下海天連線/月隨潮起氣象壯觀、宏偉,男子漢應當如此有頂天立地之資。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這開始就有一種孤獨的感覺了,何處春江無月明,月照耀的可不止是地球所以有種隱喻全宇宙的感覺,不管是誰此情此景舉頭對月應該都會產生一些感慨,悲歡,孤寂,“孤篇壓全唐”就從這裡開始以氣壓人了。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此時眼前的一切就像人的未來一樣看不見摸不著,與天地想交融只在銀月下展現,而我們只能見到灰朦朦的一片,眼前的一切隨著銀月飄舞、閃爍。 面對這樣的景緻多愁善感的人兒啊!難免會代入到自身中隱隱的感覺到莫名的悵惘。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休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以江畔江天的景緻,鉤出人生的哲理,江天銀月潔淨,沒有纖毫灰塵,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第一個站在這見到明月的是誰呢?空中這輪銀月又是何時開始照耀世間的呢的?雖然我們一直沒有停止過繁衍生息:然而明月年年只相似,亙古不變,每年一如既往的升起也不知它是不是在等待著何人,然而至今為止卻只能見到江水直流。此八句直把人引入孤寂的宇宙、人生的落寞,它的哲理滲透了思婦相思之苦、遊子的思家之苦,句中一個“孤”字直擊思婦與遊子的心靈,使讀者能深入感受到那份“孤”。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雲隨風走,當初遊子亦是如此無奈的離別讓人感傷,皎潔的月光下亦不知誰家的遊子隨風乘舟浪跡在外?只有對著此處的明月樓聊表思情,此處“不勝”兩字充分的表現了思婦的相思之苦,而“明月樓”、“扁舟”更是一個比一個遠將離別之情渲染的淋漓盡致。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這裡把相思之苦推向了頂峰,孤寂的銀月似乎遇到了“同病相憐”之人它在樓上徘徊遲遲不肯離去,只想找個人傾訴那份相思之苦,它灑落在閨房的門簾上移步至妝鏡臺卷也卷不走,拂亦拂不去,不止是孤月,思婦此時的相思之苦亦是“卷不走”,“拂不去”。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此時思婦與遊子雖相隔兩地但卻同時沐浴著月光,隔海遙望行止不相聞,此時只願鴻雁化成思念、魚龍躍水成文追逐月光送至遊子的身邊。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這用“若虛”手法把現實與虛幻交織在一起,此時誰將盡夢將醒亦不知遊子何時才能歸家把相思之情交織的纏綿悱惻。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夜已盡不知歸期的遊子正遊走在瀟湘路上,今今夜乘而歸的遊子亦不知是否有自家的遊子,月已盡懷揣著歡喜的感情在江樹邊等待著……

  • 8 # 小崔讀書說事

    兄且慢看,且聽小生細細道來。

    詩題包括了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春是溫馨的季節,使一切事物都染上了春的色彩,遂有春江、春花、春月、春夜等詞語和意象;夜是詩的背景,靜謐而又朦朧,使一切事物帶上了神秘感,使人覺得在江水之中、花木後面有捉摸不透的東西存在;月卻提供了一種色調、氛圍,把春夜的一切事物都包容在月的光色之中,似白非白,似明非明,清晰而又朦朧。如此良夜,如此美景,詩人獨立江畔,面對從海上緩緩升起的一輪明月,展開遐想:“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明月。”腳下的春江溢滿了潮水,把江面拓寬,與大海連平;那從東方海面上升起的明月同潮水一道,大概也是從海里生出來的。月光照在海潮江波上,隨著水波流經千萬裡途程,何處的春江沒有明月映照呢?這是有眼前的景物引起的想象,只有在詩人天馬行空式的想象裡,這無邊的大海,漫長的江水,天空的明月才能聯絡在一起,形成一種即實又虛,空廓無際的意象,在夜的時段裡,在江水、明月的帶動下流駛,去完成神遊式的夜間旅行。詩人面對的是眼前有限的景物,由此觸起的想象確實無限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他想象這江流曲折地繞過長滿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鮮花樹木上,好像落了一層霜霰一樣發白。這如霜的月光從空中流下來,人們卻感覺不到它的飄飛,落在江中洲渚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見它的蹤影。詩人的獨特感受把這無形的月光寫活了。此時,江天一色,淨得連一絲塵埃都沒有,空曠的天宇只有一輪明月噴灑著清輝。這獨自徘徊在天空的明月,引發詩人無限的深思和遐想:“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照初人?”從荒古以來,就有這孤月掛在江天之上,我今夜獨立江畔觀月,那江畔上最初看到這月亮的是什麼人,那江月又是何年初照到人身上的?這隻能作為疑問提出了,讓人去作哲學的思考,引深詩的意蘊。從古以來,人們就在永恆的宇宙面前,感嘆人生的短暫,或及時行樂,或奮發而起,卻無法解決這時間對比上的矛盾。而詩人卻認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體生命有生有死,非常短暫,但一代一代的生命連續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發展鏈條,這是生命的延續,其中充滿了變化,富於無限的詩意,不像這江月,年年月月,看上去永遠是一副形容。詩人的這種思考是符合人類社會生命延續的自然規律的,它以群體生命的無限延續性回答了一個令人傷感的宇宙命題。行文至此,詩人用“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結束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思索,從江月和江水兩方面聯絡到明月樓上的思婦和江上扁舟中的遊子,進入了對人生的思考。詩的後半部分由“白雲一片去悠悠,清風浦上不勝愁”承上啟下,白雲悠悠染飄去就江天說,離別青楓浦上就江畔說,白雲飄去又象徵遊子舟遠,這樣就從夜景過渡到人事。“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在這樣美好的夜晚,人見卻不能萬事如意,有的人離家乘舟漂泊去了,家裡留下了相思的妻子;有的婦女在樓中苦苦相思,當然就有離家在外的丈夫。可見夫婦之間的離別相思之苦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這種痛苦發自內心,纏綿悱惻,不招自來,揮之不去,最能代表人間美滿中的缺陷,幸福中的惆悵,這是一種詩意的痛苦。詩人就沿著這條線聯想下去:“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月亮在相思樓上徘徊,當然照在主人多時不用的梳妝檯上,本來就不能入睡的思婦更不能入睡了,心情煩躁地把簾子捲起來,月亮更無遮攔地瀉了進來,想把搗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可手拂過去了,月光依然還在,詩人把思婦的煩躁無聊心情表現得真實惟妙惟肖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她想到了此時遠在他鄉的丈夫也一定望著月光想念自己,忽發痴悲,她願隨著月光照見在異地他鄉的丈夫。可是路途太遙遠了,於是想到魚雁傳書,然“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善飛的大雁也把我託想的月光帶到遙遠的彼方,善遊的魚龍更是隻能在深水中躍動,這種痴想是無法實現的。於是她只好期望在夢中與丈夫相會:“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的拂曉,回憶夢境,也只看到花瓣飄落在平靜的潭水中,春天過了一半丈夫還沒有回來。此時此刻,江水長流,春天將盡,明月西斜,夜景闌珊,一個難眠的夜晚就這樣結束了。詩人看到“斜月沉沉藏海霧”想到“碣石瀟湘無限路”,遊子天南地北,路途遙遙,不知有多少人乘著月夜回到了家中,使人間美滿的生活再無缺陷,而眼前江畔的樹木掛著落月的餘光,仍然牽動人的情思。“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詩結束了,而詩人激盪的情思像美好的歌聲,拖著嫋嫋的餘音,牽動著你我的思緒。詩從月生寫到月落,從黃昏寫到清晨,詩人的身影獨立在春夜月光下的江畔,思索著宇宙的無限和永恆,人生的無窮和缺陷。雖然詩人認為人類生命的無窮延續可以克服永恆的宇宙和有限的生命之間的矛盾,但作為個體的人不僅生命短暫,而且就在這短暫的生命中也還有缺陷存在,這就是實在的充滿詩意的人生。基於這樣的認識和感受,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正是這種哀愁給全詩蒙上了哲理的意味。除此之外,詩的韻律節奏也與全詩的內容情調非常協調。全詩四句一韻,共九韻,每一韻形成一個自然段落,標誌著詩人想象的程序。並且詩反覆迴環著一種音樂美,與全詩感情的發展相扣,匯聚為一種美的意境,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讀者為之感動、心醉,而又說不清,道不明。這大概就是前面所說的“孤篇蓋全唐”。

  • 9 # 揚州講壇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留下的詩作很少,不過後人提到這首詩,稱它是“ 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 ”,蔣勳對它的評價也是很高,認為它不僅僅是張若虛個人的才氣表現,更是集中體現了初唐時期人的精神前所未有的遼闊,體現了宇宙意識。

    在題目的理解上,一個字一個音,而不只是一個詞彙,如果把“春江”理解為春天的江水可能是一個錯誤。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每個名詞都可以看作一首交響曲的五個樂章,五個主題,整首詩都在講自然現象,把人的是非帶到大的宇宙空間中去。

    所說的宇宙意識,既有“何處春江無月明”中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也有“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中的“空白”狀態,更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學追問。

    蔣勳先生用了12節來講這首長詩,就不是簡簡單單地念完36句好了,細緻又優美的解讀,引人入勝,使得文字不再是那麼遙遠,意境也不再是遙不可及。

    猶如蔣勳先生所言:

    我小時候背這首詩的時候,從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意思,甚至用毛筆字抄寫的時候,也似懂非懂。什麼時候懂的呢?可能是在絲路旅行的時候,在新疆看到巨大的月亮從地平線上升起來,忽然想起其中一句。有一年春天我在巴黎,忽然抬頭看到前面的一棵樹,花瓣全部飄落,一下呆住了,“昨夜閒潭夢落花”這一句就出來了。

    也許唐詩就是這樣,以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很難再有當時的意境。只不過隨著人的成長和經歷的豐富,在某一時刻某一場景忽然就冒出了一句“欲說還休”時,倒也是韻味十足。

    蔣勳先生說《春江花月夜》,極美極真摯,也無處不透著一位美學大師對於此景此情的深刻追溯,正因為如此,跟著他所描繪的深刻意境去感受古人的那時聖境,甚是美妙,也能領略到這篇如此美妙的佳作,再次叩響遠方的生命絕唱。

  • 10 # 崇陽37

    巜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我已關注多少年了,很樂意就題主之問將自己的見聞、心得體會托出,以期拋磚引玉。

    一、該詩與宮體詩的關係

    我們要廓清該詩與宮體詩的關係,那麼,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宮體詩。宮體詩在形式上固然也多少吸收了齊梁以來講究駢儷工整、追求諧律和聲的某些成果,但內容上是以宮庭為中心的豔情詩,它的內容是淫蕩下流的,甚至有些是變態心理的表述。稍好些的也只有那麼一點形式的堆垛,勉強撐持著空虛無聊的內容。

    而長期以來,學界與一些詩詞愛好者常常把該詩當作宮體詩來研究,並稱之為宮體詩的頂峰之作,此中的代表人物,當首推聞一多先生,而聞一多先生又是影響甚大的詩人兼學者。聞一多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宮體詩的自贖》。其中一大段是談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的。有幾句話值得在這裡引用一下:

    “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瀆褻。”

    “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裡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庭所遺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淨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一一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

    詩人必竟是詩人。這些讚美的話未免過分帶上誇張的色彩。誇張本也無妨;但是,聞先生把這首詩徑稱之為“宮體詩”,並且是“宮體詩的自贖”,似乎就頗有商榷的餘地。

    《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據說是創始於陳後主一一也就是被稱為“全無心肝”的那個陳叔寶。但他到底在這題目下寫了些什麼?因為詩已失傳,我們無從知道。如今最早看見的是隋煬帝的兩首,每首僅有五言四句,宛如五絕。再說曾與巜春江花月夜》並提的陳後主的那首《玉樹後庭花》還沒有失傳,倒是七言詩,但只有六句。詩寫得非常肉麻;隋煬帝的那兩首也好不了多少。它們當然都是“宮體詩”,且不說內容,就連形式都不是張若虛那種長篇鉅製。

    張若虛這首巜春江花月夜》,雖然用的是同一個題目,是不是可以稱為“宮體詩”?這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二、該詩之所以受到人們特別重視的原因

    該詩的成就是巨大的。自從《春江花月夜》誕生以後,人們才算獲得了一個範本,一一一個齊梁以來開始醞釀到唐初接近完成的、以新的格律創作詩歌的範本。這個範本證明新的格律,南方民歌色彩的風調,七言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這三者可以糅合得極其完美。應該同意聞一多先生的估價:他“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這應是這首名作之所以受到人們特別重視的原因。

    三、該詩的藝術特色

    一是它吸收了南朝民歌內容和風格上的長處。南北朝時代出現了大量民歌,北方的民歌粗獷勁健,南方的則以宛轉細膩、活潑姿媚見長,各有各的風格。江南的山川氣候和風土人情,影響著南方民歌的內容。南方民歌還有“續續相生,連跗接萼,搖曳無窮,情味愈出”的形式美。從《樂府詩集 • 清商曲辭》所載的來看,大部分是情歌;它們都帶有南方水國的特有氣息。不妨參考《樂府詩集》裡的《子夜歌》:……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

    還有《子夜四時歌》:

    春風動春心,流目矚山林。

    山林多奇採,陽鳥吐清音。

    這種技巧,往往可以顯示斷而復續的音節美,以及飛絲相接的意境的跳躍。我們從巜春江花月夜》全詩中,彷彿能看到南朝民歌內容和風格上的影子。

    二是藝術形式上與眾不同的特點。整首詩的結構,是以整齊作為基調,以錯綜顯示變化。它是這樣來處理整首詩的章法結構的:以每四句作為一小組,四句之中押三個韻;一組完成,一定轉用另一個韻。就像用九首七言絕句(當然不是最標準的絕句)串聯起來。這就給人以一種整齊穩定的感覺。但是又有錯綜變化的一面。在九個小組之中,韻腳有用平聲,有用仄聲。開頭四組韻腳是平、仄、平、仄,隨後又轉為平、平、平、平,最後一組卻用仄韻結束。這樣,詩中所著力的聲調顯得既整齊,又有變化,錯落穿插,毫不呆板。句子運用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和對偶句。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像“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樓?”“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反覆穿在全詩中。排比句在重疊中顯變化,對偶句在變化中見整齊。

    在詩裡,春、江、花、月、夜、人這幾個密切與主題相關的特定的詞,透過單詞或片語的伸縮變化,錯落層疊,交替出現,構成了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形象。這些形象的開展、糅合、分離、出沒,一步一步地加強“春江花月夜”的複雜而又統一的印象,讓人從一種印象、一組印象逐步進入到渾然融化的境界。

    請看,開頭四句就是兩現“春江”,兩現“明月”,兩現“潮”又兩現“海”,它們的交錯復疊迅即把人引進一個特點的意境中。然而,詩人進一步緊緊扣住“江”和“月”作為主題中的主題,予以充分地渲染。我們終於驚訝地看到: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這些紛繁的形像,把春江不斷烘染,不斷挪展;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這些不同光色、不同形狀、不同類容、不同情感的月透過反覆的交錯的和春的結合,和江的結合,和花的結合,和人的結合,和夜的結合,奇妙地構成了一幅色調優美、情感豐富,而又迷離變幻、光彩斑瀾的夜月春江的圖畫。

    是為回答。

  • 11 # 待曉兒

    張若虛何許人,史書上沒有單獨列傳,其事蹟也只是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只知其與賀知章等人並列於“吳中四士”。因為賀知章在當時的文壇地位極高,故推測張若虛在當時的文名可能不小。

    《全唐詩》收錄其兩首作品,其中就有《春江花月夜》,而這一篇作品也讓張若虛“孤篇橫絕,竟成大家”。另一首作品為《代答閨夢還》,雖不甚出名,但與“春江詩”參看,就能發現張若虛很擅於描寫動態的情狀。

    《春江花月夜》為何能得到如此評價?這與其形式和內容兩方面都脫不開關係。

    第一、形式上,是“樂府詩”的一次重大突破

    《春江花月夜》本來就是一個樂府古題,據說是由陳後主所創。那麼樂府詩在此之前有什麼特徵呢?

    在此之前,樂府詩名可以類比於“詞牌名”,它和詩歌內容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要麼就是民間歌謠的整理,形式差不多的都起一個相同的名字;要麼就是按照固定形式寫出來用以歌功頌德等行為的官方作品。

    前者有“美刺”精神,現實意義比較重;後者純粹就是娛樂形式,但文學性普遍比較高。

    樂府詩歌在曹操等人手中經歷了一次變革,用舊題來詠歎時事,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曹丕的《燕歌行》等等,詩人對於時事的觀感開始進入樂府詩歌的內容。而南朝文學以綺麗風格為主,受宮廷影響,內容上往往就地取材,風骨萎頓,綺豔盛行,宴飲、荒遊、男女、深閨等等題材在南朝樂府中屢見不鮮。

    《春江花月夜》這一題目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創造出來的豔曲。從這個名字就能知道,花好月圓,春江無極,就是一個風光旖旎的夜晚。

    後世普遍認為,樂府詩歌第二次重大變革是在杜甫詩歌上,即“三吏三別”等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即事名篇,無復依傍”,擺脫了樂府題目的限制,可以自己擬詩名。

    但是,如果看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他所寫的內容與詩題有非常強的關聯性,並且與前人所作的同名樂府詩有很大差異。

    杜甫等人的作品是根據內容來另擬詩題,張若虛的作品是根據詩題另行生髮,但從創作理念的角度來說,二者所達到的效果是相同的,都是跳出了傳統樂府詩的窠臼,另起爐灶。

    所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也應該算作“樂府變革”的代表作之一。

    第二、化無形為有形的高超表達技巧,情景交融最為完美的樣本

    提到“化無形為有形”的手法,文學上有相當多精彩的案例。

    比如:

    李煜《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清照《武陵春》: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但這些詞句往往都是偶爾的靈光一閃,有句無篇,在篇幅短小的作品中更容易脫穎而出。

    通篇將情感如此完美地寄託在事物之上,僅《春江花月夜》一例。

    張若虛在這首詩歌裡雖然寫了很多事物,但主要意象其實只有一條春江、一彎明月而已,而詩人的情感也寄託著這兩種事物之上。

    以水、月等事物寄託思鄉、懷人等情感的詩歌十分常見,“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等案例,數不勝數。

    但是,張若虛詩歌中,並不是借水和月的形態、象徵來寄託情感的,而是借用了他們動態的特徵,引起讀者的遐想,更是技高一籌。

    整部作品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寫月,後半部分寫水。

    張若虛從“春江月明”寫起,不寫月的本體,而是將重點放在了無處不在的月光之上。他筆下的月光是流動的,“月隨水轉”、“空裡流霜”、“孤輪垂懸”,三個層次的交替導致了時空的重疊感。

    第一重時空:何處春江無月明

    春江之上的月華普照,江天之間纖塵必見,澄澈無暇,所寫的是宏觀上的闊大。

    第二重時空:空裡流霜不覺飛

    目之所及,月華似有波瀾流動,所寫的是瞬時內月光的盪漾。

    第三重時空:不知江月待何人

    從現實生髮出去,想到的是人生有涯而天地常在的哲學命題,所寫的是生的悲歡。

    這三重時空在短短几句之間跳躍,所彰顯的其實是思維的流動感。張若虛用月華的古今變化演繹時空的重疊交替,使得其思維也狀如月光一般流動。

    而後,流動的月光被賦予思念的主題,牽引出的是思鄉懷人的情緒。以月光普照天下的特性,視線自然下移,從江天之上轉到春江之水,目之所及自然皆為湧動的江流。

    思維是流動的,那麼之後的引發的情感就是隨江水的湧動,醇厚、生動。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江水的湧動帶有一種力量感,這象徵著情感的波瀾。

    思緒不能經過月光來傳遞,因為月華太過輕盈,但月光照耀下的江水卻有一種醇厚的湧動感,恰好就像人的情緒一樣,表現出來的是波瀾清蕩,但內裡卻是細膩澎湃。

    張若虛在這段文字中,主要寫的就是月與水的流動性,但是讀者所讀出的卻是情感的流動性,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不知是情感附著在了江月之上,還是江月寄託了作者的思念。

    《春江花月夜》在景與情的處理上,宛如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真正做到了交融的極致。縱觀整個古典文學史中的詩歌作品,無出其右者。

    所以,張若虛才能僅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就能奠定其“大家”地位。

  • 12 # 陽春白雪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千年絕幻之作以傾倒億萬好詩之徒,孤篇橫絕,競為大家。

    氣宏偉而景壯觀,春江潮波之銀輝,江潮連海浩瀚之無垠,花發經水彎流繞遍野之卉,月滌蕩耀萬物之百色,夜潮共生而互生命。

    度百代而水長流, 憂遊子思親之急切,述永珍以含蘊,情嫋嫋而仙韻,想人生之代無窮,搖心醉以迷神靈。

  • 13 # 陽春白雪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千年絕幻之作以傾倒億萬好詩之徒,孤篇橫絕,競為大家。

    氣宏偉而景壯觀,春江潮波之銀輝,江潮連海浩瀚之無垠,花發經水彎流繞遍野之卉,月滌蕩耀萬物之百色,夜潮共生而互生命。

    度百代而水長流, 憂遊子思親之急切,述永珍以含蘊,情嫋嫋而仙韻,想人生之代無窮,搖心醉以迷神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在桌子下勾你的腳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