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汗青正浩

    看過古典小說的,或者聽過歷史評書的,在印象當中都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詞彙:免戰牌。而且,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楊家將》、《隋唐演義》等古典評書,無一例外都出現過“免戰高宣”的說法。那我們就奇怪了,免戰牌為什麼會這麼有約束力?怎麼一掛敵人就不再進攻了呢?

    免戰高宣只是一定年代的國家禮儀,你要當成福氣可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如果說出實話來,可能很多人都大跌眼鏡,因為這所謂的免戰牌不過是一種時代的象徵,而小說中也好,評書裡也罷,絕對是將這免戰牌的功效神化了。

    首先,我們必須要清楚這樣一個事實。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社會雖然傳統,但卻有著非常嚴格的禮儀標準。哪怕是打仗,如果對方沒說準備好,另一方也絕對不會出其不意地進行攻打。因為這樣的出戰,有違儒家禮數,不被世人認可。

    說起這個按禮制出戰的典例,宋襄公絕對是不能不提的一個人。他本人對於戰爭也好,還是治國也好,一直是禮貌有加的。但當時各國已經開始利益私有化,在戰爭面前開始講求戰術戰略。

    但在這方面,宋襄公就如同木頭疙瘩一塊,由始至終不曾改變過,結果,當他與楚國對戰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他排兵佈陣等待楚國宣戰,當時他是有先機的,但奈何就是要守禮制。最後,他只看禮制了,人家楚國來了個先兵後禮,將宋襄公打得落花流水。

    當然,這屬於是個案,我們只是想透過宋襄公的遭遇告訴大家,在春秋時期,禮制一度領導所有潮流。輿論幾乎是萬能的,可以讓所有人卻步。在這樣的前提下,各國交戰時,只要掛出免戰牌,那還真的有用,至少對方不會窮追猛打。不然他們會被世人所不齒,如此贏了比輸了還難看。

    可問題是,這種免戰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是隻適合在春秋時期,而且也不是整個時期,只不過是一段時間內。假如你以為備好軍糧,堵好城門,來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死守,將對方軍士給活活等回去,那你就太過天真了。

    為什麼這樣說?你想在視禮數為生命的春秋時期都有可能讓人違背禮制,那在禮崩樂壞的年代不就更不值一提了嗎?

    你想免戰,想以等待來乾耗人家的糧草?做夢去吧。人家又不傻,大軍一到,國家就要消耗成千上萬的軍資費用。明明可以快點打完收兵的,會為著什麼禮制而讓你享受“免戰”的福利?哪個時代也沒有純傻子不是?

    所以,免戰牌這種東西,說起來是一項戰爭福利,但有時候很可能給自己留下無窮的後患。因此,有免戰牌是真的,管不管用就完全要看當時你的對手如何來看待它了。如果遇到宋襄公式的禮數之人,那就恭喜你了,假如不是,對不起,你掛十塊免戰牌也無濟無事。

    免戰牌不是免死牌,掛出來之後的後果,可能是你所想不到的

    說起這免戰牌,它是在哪個時代出現的還真不好說,但清朝時期的評書講演中就非常受人關注了。比如《說岳全傳》裡就有這樣一段:城上即將“免戰牌”掛起,隨你叫罵,總不出戰。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掛了免戰牌,其實並不等於人家認可不戰,不然也不會有罵陣一說了。對方也就是實在攻不進你的城中,不然連罵也不罵,直接就攻進來了。

    但在古代的時候,純樸的民眾對這個免戰牌是非常相信的,因為他們處於相對樸實的年代,信用是一種被看成尊貴無比的東西,所以深信只要大家都認可免戰牌,那肯定不會在掛了免戰牌之後還發動人馬。

    可事實上,這樣理解免戰牌是不對的,古時候有免戰牌不假,而且也一度真的受到實用與尊重。可隨著儒家思想的消褪,這種免戰牌就相當於雞肋了。

    比如說清軍初入關時,明朝軍隊沒少掛免戰牌,但人家該搶搶,該打打,不擄掠個盡興絕不收兵。有的時候,清軍看著明朝軍隊不敢動,還會非常挑事地用木牌子寫上“各官免送”的免戰牌,然後直接送去明朝軍中。

    看看,這免戰牌都成了反作用了,直接被人家清軍拿來羞辱你大明江山,如此免與不免的戰牌還有什麼意義?最初掛免戰牌可是非常禮貌的一種避免戰爭的行為。

    因此,在後來朝代的對戰之中,免戰牌已經不是最初的意義,他本身不再是等候合適的機會出兵對戰,而成了一種心理上的屈辱。一旦將免戰牌掛出去,那就勢必說明一個問題:我們打不起了。這給自己家的隊伍最直接的心理弱勢,勢氣一無,自然也就只剩下捱打的份兒了。

    另外,免戰牌在後來其實根本就變成了投降的意味。因為打不打那是勝利者一方的事情,他如果要打你,你掛一百塊也不管用。而且後來的戰爭中,通常免戰牌一掛,那都是在醞釀投降條件的基礎,之所以先把免戰牌掛出來,就是要求你不要再傷害無辜了。

    所以,免戰牌這種東西,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戰不假,但想要免死,卻是不現實的。只要你不投降,那你就只有被迫迎接戰爭,被迫受死的份兒,其他的,那都是假的。

    據說清軍在甲午戰爭中曾特別向日本求“免戰牌”,結果卻因此中了日本的計,當時逃跑的清軍“死屍遍地,血水成渠,慘目傷心,不堪言狀”。這其實也就說明了免戰牌這種東西的本質意義:它的用途全在勝利的一方,至於如何用則是人家的權力。

  • 2 # 薩瑞娜綠城播報

    戰場上哪有什麼“免戰牌”,要真是有“免戰牌”的話,還會打起來嗎?即使是古代,只要打仗,雙方都是殺紅了眼,不拼個你死我活決不罷休,不定個輸贏絕不撤兵,在這個節骨眼上,哪裡有其中一方掛出“免戰牌”,對方就偃旗息鼓鳴鑼收兵的呢?很顯然,這是小說為了追求情節曲折離奇好看而故意杜撰出來的情節。

    如果條友們把小說或評書中的“免戰牌”當成真的,那就太天真了。“免戰牌”一般出現在野史或者街頭藝人口口相傳的段子裡,在他們的描述中,“免戰牌”一掛,雙方就暫時收兵歇息。大家想想,戰爭那麼殘酷無情,尤其古代還是冷兵器時代,都是真刀真槍近距離貼身搏殺。“免戰牌”那麼小一塊,放在高高的城樓上,誰會有功夫看呢?

  • 3 # 夏有涼風61

    古代打仗根本沒有掛免戰牌和關前罵陣一說,有的也只是小說中才會出現。

    古代打仗,兵法都講究兵不厭詐,在實際戰爭中戰爭是殘酷的,如果一方攻,一方守而拒不出戰,一般攻的一方要是強攻的話,有築高臺、架雲梯、撞城門,掘子軍挖地道,用水淹火攻,或斷敵水源糧道等,無所不用其極。當然不強攻用智謀的話,用間才是上策,或離間敵人,或讓敵方臨敵換將,或裡應外合等。

  • 4 #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要說明的是,免戰牌這種存在,是評書裡虛構的。岳飛題材的評書裡就有很多類似情節。

    可古代真實的戰爭中,怎麼可能存在“免戰牌”那種道具,一方一出,另一方就真的同意休戰?

    那一塊牌子怎麼可能有這種約束力?

    特別是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根本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

    比如北宋末年,名將种師中陣亡那一仗。按《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粘罕圍太原,詔种師中率兵由井陘道與姚古犄角應援太原。……金人乘間衝突,諸軍以神臂弓射卻之,欲賞射者,而行司銀碗只數千枚,庫吏告不足而罷。於是士皆怨憤,相與散去。師中為流矢所中死之,其餘將士退保平定軍。”

    這一仗裡,因為沒有賞錢了,所以宋軍神臂弓手不肯作戰。按照評書的劇情,這時候种師中,應該高掛免戰牌,然後金軍停止進攻,好讓种師中從後方運來賞錢後,再開打。

    但現實則是,金軍怎麼可能停手?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宋軍神臂弓手停止射擊了,金人趁機發動進攻,种師中因此戰死。

    不過,歷史上雖然沒有免戰牌這種東西,但一方表示休戰,另一方就真的不打的情況還是存在的。

    這種情況基本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

    晉楚邲之戰中,楚軍的許伯、樂伯、攝叔在一輛戰車上,被晉軍追上。他們的弓箭只剩一支,便射殺一隻麋鹿,獻給追兵的首領鮑癸。鮑癸認為他們“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放棄了追捕。同樣,晉國的魏錡被楚國追兵趕上的時候也射殺了一隻麋鹿,結果追兵也放棄了追捕。

    等到,晉軍最後戰敗逃跑的時候,很多戰車都陷到了泥地裡。結果追擊的楚軍不但沒有痛下殺手,反而教晉軍如何脫困,“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然後晉軍還有心情回頭開楚軍的玩笑,“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其意思是嘲諷,楚國總打敗仗,所以善於逃跑。

    鞍之戰時,齊侯戰敗逃亡,晉國大夫韓厥在後駕車追逐,齊侯御者邴夏建議射殺韓厥,齊侯認為“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最終被追上險些被俘。

    鄢陵之戰,晉國大將郤至在混戰中依然對敵軍統帥楚王行禮,楚王也派使者問候。

    以上的例子都是一方失去作戰能力,結果另一方連免戰牌都沒看到,就停止追殺,甚至幫助對方。

    這種約束住雙方的,其實是當時流行的“禮”。也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那個禮。

    當時的貴族、比如諸侯、大夫其實理論上都是周天子的臣子,或者周天子臣子的家臣。就算打仗的時候,雙方也都是承認對方的貴族身份的,也就是“君子”。因此禮就成為約束戰爭行為的重要尺度。

    簡單說,大家都是貴族,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之間就不下死手,這樣未來也好相見。

  • 5 # 深山草綠

    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民間流傳中聽到免戰牌的話題;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不是也會存在呢?我認為,這是不存在的!

    免戰牌只是對戰爭理想化的看待,如上圖所示:“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高掛免戰牌,休息三五天”難道敵人真的會給你時間將一切都準備好了才會和你戰鬥嗎?戰爭並不是兩個人的武藝決鬥!一場戰爭的勝負,關係到一個王朝的興衰;舉全國之力去支援一場戰爭;要的是勝利;而不是所謂的公平;道義!所以,個人認為免戰牌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不存在的。

    既然沒有免戰牌一說,那哪有一方掛“免戰牌”,雙方都休戰呢?那免戰牌的效應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種雙方之間的協議;掛上了免戰牌,就是尋求談判的一種方法;一方掛了免戰牌,就是想和另外一方談判;不想以武力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說另一方不同意談判,或者說談判的條件達不到自己的預期!那麼,戰爭將也會在此延續;掛免戰牌的一方也要應戰,如不應戰就會失敗!

    要知道,戰場上永遠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 6 # 西山講歷史

    所謂的免戰牌就是古代小說或是評書為了增加戲劇性想象出來的一種東西。

    在古代的戰爭小說裡,古代打仗一定有三大要素:第一就是兩軍陣前叫罵,然後雙方大將先出來單挑三百回合;第二就是武將有武力排名,所謂的一個武將一定比另一個武將厲害,典型的《三國演義》裡“一呂二雲三典韋”的排名,還有《隋唐演義》的好漢排名;第三個要素就是各種陣法,《楊家將》裡遼國就擺下天門陣為難楊家人,還有像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等明堂。這些古代的戰爭小說裡還有一大設定就是這個“免戰牌”。

    大家記住這些要素和設定統統都是為了讓小說好看,由作者或是說書人杜撰出來的。就像現在的玄幻小說為了好看有各種修仙等級設定,金庸的小說有內力這個設定一樣。

    雙方打仗,這是一種你死我活的鬥爭,掛個牌子,就能限制對方行動,這在實際戰爭中要是真有將領會天真到相信這個東西,他一定會被騙的很慘。孫子兵法都說了,“兵者,詭道也”,就是說打仗就是要靠各種陰謀詭計來欺騙敵人,為了自己能取勝可以不擇手段。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一塊沒有威懾力的牌子上,也就小說裡可以出現。

    在小說裡,一般高掛免戰牌的一方都是比較弱勢的一方,打不過人家就先掛個牌子告訴對方先停一下,大家不要打,我們正在想打贏你們的辦法或是找能打贏你的人。看到這裡,大家發現這個和兒戲有什麼區別。

    真正的戰爭,一旦佔有優勢肯定要一鼓作氣把優勢擴大,哪容你掛個牌子暫停讓你打敗我呢?

  • 7 # 張生史話

    縱觀中國古代史,當一方打不過另一方,或者一方不願打時就會掛出“免徵牌”,以示休戰。看到免戰牌的一方就會主動罷兵,停止進攻。看到這種現象我們不僅疑惑,既然打仗就是你死我活的較量,是生與死拚殺,打仗的目的,就是為了“打得贏”就是不擇手端地“打得贏”,為何要尊守這種約定成俗的規定呢?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之國,也是有名的禮義之邦,這種禮義古己有之,到了周朝時更是形成了一整套的完整的體系,正所謂“禮成於周”。周人所制定的這些禮節是全方位的,面面俱到的,無論是衣食住行,談吐舉止都有一整套的約束,也即是非標準,比若“食不言,寢不語”,“行不露足,笑不露齒”等等,至於兩軍打仗,更不例外,講究“兩軍交戰,不殺來使”,“擊鼓為進,鳴金為退”等等,當然周人制定的禮義是一方面,而也有許多是在其自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規距,比若兩軍交戰掛免戰牌,既是兩軍在交戰中實踐中約定成俗的的一種規矩。

    交戰掛免戰牌這種規矩,到底形成於何年何月,哪個時代,無人知曉,但它肯定形成於兵家興勝的戰國之前,因為早期的人們打仗還是比較尊規守矩的,當然打仗的目的,也不是將對方徹底消滅,而是使對方臣服而已,既然要使對方心服口服,就要贏的光明磊落,決不可試用詭計。後來當歷史的車輪駛入戰國爭霸時代,隨著兵家前赴後繼的湧現,同時由於魯班發明的攻城器械雲梯的出現,打仗己開始不再注重禮儀,而講究計謀,為了打羸可以不擇手端,兵聖孫武就曾將“擊鼓為進,鳴金為退”

    顛倒過來改為“鳴金為進,,擊鼓為退”而打敗楚國的,他還教育人們說“兵者,詭道也”,正因為如此交戰時掛免戰牌當然也已形同虛設了。

    綜上所述,掛免戰,兩方罷兵這種現象在戰爭史上只是曇花一現,只是出現在人們的意識很樸素,思想很單純,很注重禮節的早期,那時只所以講究這些,一方面因為禮義所致,另一方面因為掛免戰牌的一方如果真要堅守城池,距不出戰的話,另一方因為沒有攻城器械,想戰也是打不贏的,既使如此,只能罷兵,一方面是由於無計可施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給對方一個順風人情,顯得已方出師有名,罷兵有禮。

  • 8 # 大秦泰西廷尉府

    古代打仗的免戰牌只存在於歷史小說當中,真實的歷史是根本不存在免戰牌的。不過,在歷史上,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的軍事鬥爭也確實講究一定的行為規範。而且這個行為規範在歷史中被劃分成大致兩個階段。首先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戰國以前的歷史階段,被稱為貴族戰爭時期。

    貴族戰爭體現的是一種貴族精神,戰爭並不血腥,更像是一場運動會。所以,五十步笑百步並不是一種諷刺,而是事實,因為一個軍隊作戰失敗,撤退50步按照當時的作戰邏輯,是不會有人去追擊的。這便是貴族精神,當然這種貴族精神是對於文明同源的政治力量的。對於外族的入侵作戰還是比較血腥的,但是這種血性也並不意味著簡簡單單的屠殺,也有一定的作戰規則而且當時的戰爭以輸贏為準,而並不是屠殺和消滅。

    在研究先秦時期的軍事是戰爭時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看到一個部落擊敗了另一個部落,而另一個部落到其他地區繼續發展,重新回來爭奪曾經失去的土地,或者是兩大力量之間的戰爭,經歷了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也沒有相互滅掉對方。不是因為當時相互之間的力量非常均衡,而是戰爭模式限制了他們真正在肉體上消滅對方的能力。

    進入戰國時期,國家建設進入了一個高行政,大國家,小社會的階段。這一階段裡只能有一個合法政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統一時代來臨。在這一場時代裡,必須以消滅地方的抵抗人口,侵吞其他國家的土地,已達成鼓勵上的統一。而且當統一建立以後,封建軍閥之間的戰爭也是一掠奪土地,人口為主,只有到最後有實力的一方滅掉其他,華夏大地重獲統一。

    在這一時期,各種奸詐技巧和手段紛紛登場。普通民眾,我們總是很反對曾經的那種貴族意識的喪失和這種殘忍血腥作戰方式的興起。但是我們同樣非常喜歡這種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的這些內容。可能就是國民認知的一種矛盾,我們在戰場上是反對血腥的,但是我們卻又同時對與血腥伴隨的各種技巧趨之若鶩奉為經典。而這種技巧往往也成為戰爭變得血腥的不可避免的關鍵。

    戰爭變得血腥,並不是戰爭變得不講理,而是戰爭的模式形式和大家對戰爭的認知出現了變化。在戰國時代,雖然沒有了過去作戰的貴族精神,但並不代表作戰模式徹底變得沒有秩序。在貴族作戰時代,兩個國家簽訂了和平條約,那麼大家都是要去遵守的。在後貴族時代,條約也是被遵守的,只不過人們變得聰明瞭,去找曾經雙方約定共同條約的這個條約,它的適用性不適用性以及這個條約裡可以變通的地方。

    其實本質上大家依然是認可條約的,隨意違反條約依然會得到對方甚至是天下各國的嘲諷。而且條約的政治效力是持續發揮作用的,並不是你想要違約就可以違約的。只是大家沒有過去那麼實在,條約還是當初的那個條約,只不過人們都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就解釋條約的適用範圍對條約的解釋。這其實並不是什麼耍無賴,而是我們文明成熟的地方。

    因為這種模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我們在兩千多年起很久已經出現了,而西方國家只不過是在五百多年前才開始,畢竟人類文明就像一個人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文明其實也是如此,在人類文明的初期哭鬧不止,到青春期只知道打仗。自我發展到了中年,開始迴歸冷靜,不能讓一個青少年的文明有一種老成的感覺。

    所以違背歷史的並不是那些戰爭,熱愛戰爭的民族和國家。恰恰是不管任何原因,都把戰爭是做歷史和文明反向的那些人。因為他根本沒有以一種進步的時光去看待人類的歷史,等待人類的成長。要記住,我們人類的發展長達數百萬年。我們的文明也不到1萬年,目前還處於青春期這一個階段,哪有一個青少年不打仗的,未來都會有心理問題。

  • 9 # 國平軍史

    《說岳全傳》中,金彈子,不僅體態魁梧,而且力大威猛,手持一對擂鼓紫金錘,有萬夫不當之勇,是彼時排行第一的猛將。

    在得知粘罕被岳雲一錘打成重傷,金單子單槍匹馬前來挑戰岳家軍。只用了三、四錘就擊敗牛皋,十餘合殺敗擊退餘化龍,七八合戰敗董先,二十合內錘退何元慶。

    張憲,是岳家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手中的虎頭鏨金槍,槍法攻勢犀利,招式千變萬化,金彈子對其技藝之精,也是深感佩服,接戰四十餘合,張憲無奈敗回山中。

    岳飛,為了避免再戰失利,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岳家軍,也前所未有地高掛七道“免戰牌”,令岳家軍士氣嚴重受挫;金彈子,其武功之高強,讓人匪夷所思。

    其實,關於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外一方就非常君子,就不再來圍攻,只能出現在明末清初出現的通俗歷史演義小說,以及流行江湖的歷史評書當中。

    現實中,並不會出現一方前來攻打,另外一方在陣前掛出“免戰牌”的情況,所謂高掛“免戰牌”和歷史評書和通俗歷史演義小說,出現的某將和某將,兩將率先出陣,大戰某某回合,一刀斬某將於馬下,三軍掩殺過去大獲全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為的就是評書和小說的通俗和情節的引人入勝而已,都是作者虛構的。

    古代打仗,儘管是刀槍劍戟弓箭等冷兵器時代,人人都需掌握兵器的使用,貌似靠武功取勝,但也非常講究謀略,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作戰要根據敵情的變化,來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不能墨守某種作戰方法。

    那種將對將開打,雙方大戰多少回合,決出了勝負,將領勝了那麼這仗也就打勝了,其實,都是小說作者的藝術誇張,打仗哪有那麼簡單,不動腦子的事情。

    兵不厭詐,古時打仗,即便一方真的掛出了“免戰牌”,另外一方未必就會停止軍事行動,戰場上不會有人天真的以為掛出免戰牌就萬事大吉了;畢竟古人也明白,打仗需要一鼓作氣的道理,“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領兵打仗的將領,都明白《曹劌論戰》中的以上精華,不可能也不會在對己方有利的軍事行動中,因為對方高掛“免戰牌”,而停止軍事行動,從而讓對方有了喘息、養精蓄銳、趁機反擊的機會,定當“一鼓作氣”攻克強敵,置對手於死地。

  • 10 # 山野論史

    免戰牌為什麼有用?看看孫子兵法裡的一段話就會有所啟發。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賁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什麼意思?就是說,兩軍對壘,具有防禦工事的防守一方佔有絕對優勢,特別是城池。所以古代對戰,會盡量在雙方條件對等的情況下去打,如果可能,儘量避免主動進攻有防禦工事的防守一方。免戰牌,只有在有城池或者防禦工事的一方才會有用,否則就是一塊破木頭,對方才不會理你是不是掛免戰牌。

    小說裡經常看到,攻城一方,一般不會直接攻城,而是圍起來,然後討敵罵戰,刺激對方出城決戰。原因很簡單,強攻損失太大,沒有五倍以上的傷亡,很難攻破城池,只有實在沒辦法才會強攻。最好的辦法是圍困,斷其糧草供應,逼對方出城迎戰,這樣就把對方拉到與自己同等條件下,損失最小。但是守城一方必定不會輕易出城作戰,免戰牌一掛,等於告訴對方,我們不出城作戰,有本事你來攻城呀?不過一個被圍的城池,一般不會堅持太久,全城軍民的消耗不是小數字,不可能長時間堅守,堅持時間很長的,一般是單面受敵,可以供應糧草才可以。這就是有城池的防守優勢一方,有時也不得不出城作戰。

    即便是沒有城池,真正兩軍對壘,一般也會安營紮寨,這些臨時的防禦工事,雖然不如城池堅固,但是依靠這些臨時寨牆防守,仍然會給強攻一方帶來來巨大麻煩。所以沒有非常必要,誰也不會強攻營寨,就算要強攻,一般也是夜裡趁對方防守鬆懈偷襲。這時候免戰牌也是有用的。

    免戰牌,實際上就是有防守優勢一方告訴對方,我就堅壁不出了,有本事你來強攻。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戰局複雜,有時不得不付出更大代價強攻,到那時,免戰牌什麼都不是,破木頭一塊。

  • 11 # 勇戰王聊歷史

    古代打仗,沒有免戰牌,大將們也不會在陣前“單挑”。

    打仗這件事,本來就是在動嘴沒用的情況下,才開始動手的。所以,不可能出現“免戰牌”這樣的神器。

    不過,在春秋之前,貴族講究“義戰”。兩個有矛盾的貴族打仗的時候,會約定好時間地點和人數裝備,進行公平的對戰。而且,過程中以競技為主,不以殺人為目的。這是因為,那時候的貴族都是沾親帶故的,誰也不好意思下死手。

    那時候,各家的軍隊數量都是有禮制要求的。有“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的說法。也沒有人會超編組建軍隊。不過,這時候也沒有“免戰牌”一說。約定好開戰了,就一定會打。

    到春秋戰國以後,打仗就越來越不講究了。人多欺負人少,是常有的事。“趁你病,要你命”,也是大部分將領的心態。所以,這時候也沒人會信“免戰牌”。

    在《三國演義》和《隋唐演義》等小說中,經常出現免戰牌。其實,你根據劇情想一下,你就會覺得作者寫的很矛盾。既然小說中的“免戰牌”那麼有效,那怎麼還有半夜劫營,火燒營寨和攻城的事?

  • 12 # 講點歷史小八卦

    免戰牌只是在小說中出現的。實際上史書上並沒有,但它也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東西,它代表的是一種戰爭規則: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必須停戰,不然不道德。

    雖然戰爭是殘酷的,最終結果都是你死我活,但是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有一些必須尊守的戰爭法則,比如現代戰爭,不能虐待俘虜,不許屠殺平民,軍事法庭也會處罰戰爭犯。

    古代非常講究禮制和信用,如果遇到敵國的領導者去世了,人家要回去服喪,大小事情一大堆,講道理的人就必須停戰。例如齊國和晉國有一次正在打仗,不巧的是齊靈公正要辦喪事,於是齊國和晉國就馬上免戰並且收兵。

    宋襄公去討伐臣服在楚國下的鄭國。當鄭國軍隊經過泓水北岸渡河的時候。有人勸宋襄公趁現在就消滅鄭華人,也就是使用半渡而擊的方法。而宋襄公認為得真刀真槍戰爭上見真招,趁人家渡河攻擊不道德。

    孔子說人心不古,禮崩樂壞,說白了也就是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和規則也會發生變化,戰爭不會再尊守古代的規則。孫子兵法就說兵者詭也,認為戰爭只講戰術,不講道德。

    如果按小說裡講的,有免戰牌這個東西存在,不想打的時候就掛起來,會有什麼樣的作用呢,我認為沒有什麼大作用,就跟球類比賽叫暫停一樣,對方連連得分,氣勢大漲,教練會叫暫停,穩定一下球員情緒,調整方案,但是叫暫停這種戰術,也要尊守規定,不是你想叫就能叫,如果雙方技術相差太遠,叫了技術暫停也沒有用。

    首先,掛了免戰牌,是表示只防守不迎戰,而對方也不是休戰,而是罵陣,逼對方出來交戰。

    在小說裡,一旦城池掛出免戰牌,固守城池不出,進攻的一方就會不斷叫罵,激對方應戰,如果掛了免戰牌就不許作戰,進攻就違反了規則讓人恥笑的話,進攻一方也不能罵戰,逼對方出來交戰,象潑婦一樣罵街把對方逼出來,不是一樣惹人恥笑嗎?更何況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你掛免戰牌了,我攻進去把你的城都滅了,還有誰會恥笑我?

    只罵陣不攻城,原因就是對方不出城迎戰,很難攻進去,或者攻進去了,損失太大。進攻的一方如果不想打了,走人就是了,掛免戰牌的一般都是防守的,在古代,沒有長槍大炮,防守一方都是佔優勢的,把城門關上,依靠堅固的城牆閉門不出固守,進攻一方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能把城池攻克下來,甚至無法攻克。最好的法子當然是把對方引出來交戰。

    西遊記裡孫悟空一下水就要念避水訣,一念口訣就法術下降,打不贏對方,所以他就是把妖怪罵得跳出水裡與他作戰。同樣的道理,攻城一方不是害怕免戰牌不攻城,而是攻不進去,只能讓對方出來殲滅。按照古人的戰爭原則,你來攻城,我就要應戰,掛免戰牌的意思就是告訴對方,他怎麼都不會出城迎戰,你是進攻還是走人,愛咋樣就咋樣。

    其次,古代打仗講究的就是速度,不能打拉扯戰,暫時性休戰的免戰牌並沒有什麼用處,反而還會加快糧食的消耗。

    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在途徑濟南城時卻久攻不下。後來守將鐵鉉詐降朱棣,還差點要了朱棣的小命。為此,朱棣逃回後對鐵鉉恨之入骨,並讓手下用火炮轟城。鐵鉉怕濟南城破,便想了一招,派人將朱元璋的畫像掛在城頭,並親自書寫了朱元璋的神主靈牌放在垛口。

    鐵鉉不講武德,把這東西掛垛口,朱棣怎麼辦?真不敢拿大炮轟他爹的靈牌畫像,最終只能撤兵。這玩意比免戰牌還厲害,不過這招太損,鐵鉉能用,朱允炆用不了,因為他把自己親爺爺掛出去當炮灰,也是要捱罵的,而且朱棣雖不敢攻城,他可以圍城,如果濟南城糧食儲備不夠,一樣守不住。

    所以免戰牌只能在特殊情況下士兵稍做修整,動不動掛免戰牌意義不大,守城一方被圍,糧食的補給是個大問題,有能力出擊殲滅對方的時候,不會掛免戰牌,對攻城一方而言,如果完全有實力攻下城池,也不會因為掛了免戰牌就不出戰,貽誤戰機,所以這東西只在小說裡出現,增加故事情節的戲劇性而已

  • 13 # 夏有涼風61

    古代打仗根本沒有掛免戰牌和關前罵陣一說,有的也只是小說中才會出現。

    古代打仗,兵法都講究兵不厭詐,在實際戰爭中戰爭是殘酷的,如果一方攻,一方守而拒不出戰,一般攻的一方要是強攻的話,有築高臺、架雲梯、撞城門,掘子軍挖地道,用水淹火攻,或斷敵水源糧道等,無所不用其極。當然不強攻用智謀的話,用間才是上策,或離間敵人,或讓敵方臨敵換將,或裡應外合等。

  • 14 #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要說明的是,免戰牌這種存在,是評書裡虛構的。岳飛題材的評書裡就有很多類似情節。

    可古代真實的戰爭中,怎麼可能存在“免戰牌”那種道具,一方一出,另一方就真的同意休戰?

    那一塊牌子怎麼可能有這種約束力?

    特別是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根本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

    比如北宋末年,名將种師中陣亡那一仗。按《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粘罕圍太原,詔种師中率兵由井陘道與姚古犄角應援太原。……金人乘間衝突,諸軍以神臂弓射卻之,欲賞射者,而行司銀碗只數千枚,庫吏告不足而罷。於是士皆怨憤,相與散去。師中為流矢所中死之,其餘將士退保平定軍。”

    這一仗裡,因為沒有賞錢了,所以宋軍神臂弓手不肯作戰。按照評書的劇情,這時候种師中,應該高掛免戰牌,然後金軍停止進攻,好讓种師中從後方運來賞錢後,再開打。

    但現實則是,金軍怎麼可能停手?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宋軍神臂弓手停止射擊了,金人趁機發動進攻,种師中因此戰死。

    不過,歷史上雖然沒有免戰牌這種東西,但一方表示休戰,另一方就真的不打的情況還是存在的。

    這種情況基本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

    晉楚邲之戰中,楚軍的許伯、樂伯、攝叔在一輛戰車上,被晉軍追上。他們的弓箭只剩一支,便射殺一隻麋鹿,獻給追兵的首領鮑癸。鮑癸認為他們“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放棄了追捕。同樣,晉國的魏錡被楚國追兵趕上的時候也射殺了一隻麋鹿,結果追兵也放棄了追捕。

    等到,晉軍最後戰敗逃跑的時候,很多戰車都陷到了泥地裡。結果追擊的楚軍不但沒有痛下殺手,反而教晉軍如何脫困,“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然後晉軍還有心情回頭開楚軍的玩笑,“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其意思是嘲諷,楚國總打敗仗,所以善於逃跑。

    鞍之戰時,齊侯戰敗逃亡,晉國大夫韓厥在後駕車追逐,齊侯御者邴夏建議射殺韓厥,齊侯認為“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最終被追上險些被俘。

    鄢陵之戰,晉國大將郤至在混戰中依然對敵軍統帥楚王行禮,楚王也派使者問候。

    以上的例子都是一方失去作戰能力,結果另一方連免戰牌都沒看到,就停止追殺,甚至幫助對方。

    這種約束住雙方的,其實是當時流行的“禮”。也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那個禮。

    當時的貴族、比如諸侯、大夫其實理論上都是周天子的臣子,或者周天子臣子的家臣。就算打仗的時候,雙方也都是承認對方的貴族身份的,也就是“君子”。因此禮就成為約束戰爭行為的重要尺度。

    簡單說,大家都是貴族,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之間就不下死手,這樣未來也好相見。

  • 15 # 深山草綠

    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民間流傳中聽到免戰牌的話題;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不是也會存在呢?我認為,這是不存在的!

    免戰牌只是對戰爭理想化的看待,如上圖所示:“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高掛免戰牌,休息三五天”難道敵人真的會給你時間將一切都準備好了才會和你戰鬥嗎?戰爭並不是兩個人的武藝決鬥!一場戰爭的勝負,關係到一個王朝的興衰;舉全國之力去支援一場戰爭;要的是勝利;而不是所謂的公平;道義!所以,個人認為免戰牌在真實的歷史中是不存在的。

    既然沒有免戰牌一說,那哪有一方掛“免戰牌”,雙方都休戰呢?那免戰牌的效應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一種雙方之間的協議;掛上了免戰牌,就是尋求談判的一種方法;一方掛了免戰牌,就是想和另外一方談判;不想以武力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果說另一方不同意談判,或者說談判的條件達不到自己的預期!那麼,戰爭將也會在此延續;掛免戰牌的一方也要應戰,如不應戰就會失敗!

    要知道,戰場上永遠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 16 # 西山講歷史

    所謂的免戰牌就是古代小說或是評書為了增加戲劇性想象出來的一種東西。

    在古代的戰爭小說裡,古代打仗一定有三大要素:第一就是兩軍陣前叫罵,然後雙方大將先出來單挑三百回合;第二就是武將有武力排名,所謂的一個武將一定比另一個武將厲害,典型的《三國演義》裡“一呂二雲三典韋”的排名,還有《隋唐演義》的好漢排名;第三個要素就是各種陣法,《楊家將》裡遼國就擺下天門陣為難楊家人,還有像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等明堂。這些古代的戰爭小說裡還有一大設定就是這個“免戰牌”。

    大家記住這些要素和設定統統都是為了讓小說好看,由作者或是說書人杜撰出來的。就像現在的玄幻小說為了好看有各種修仙等級設定,金庸的小說有內力這個設定一樣。

    雙方打仗,這是一種你死我活的鬥爭,掛個牌子,就能限制對方行動,這在實際戰爭中要是真有將領會天真到相信這個東西,他一定會被騙的很慘。孫子兵法都說了,“兵者,詭道也”,就是說打仗就是要靠各種陰謀詭計來欺騙敵人,為了自己能取勝可以不擇手段。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一塊沒有威懾力的牌子上,也就小說裡可以出現。

    在小說裡,一般高掛免戰牌的一方都是比較弱勢的一方,打不過人家就先掛個牌子告訴對方先停一下,大家不要打,我們正在想打贏你們的辦法或是找能打贏你的人。看到這裡,大家發現這個和兒戲有什麼區別。

    真正的戰爭,一旦佔有優勢肯定要一鼓作氣把優勢擴大,哪容你掛個牌子暫停讓你打敗我呢?

  • 17 # 張生史話

    縱觀中國古代史,當一方打不過另一方,或者一方不願打時就會掛出“免徵牌”,以示休戰。看到免戰牌的一方就會主動罷兵,停止進攻。看到這種現象我們不僅疑惑,既然打仗就是你死我活的較量,是生與死拚殺,打仗的目的,就是為了“打得贏”就是不擇手端地“打得贏”,為何要尊守這種約定成俗的規定呢?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之國,也是有名的禮義之邦,這種禮義古己有之,到了周朝時更是形成了一整套的完整的體系,正所謂“禮成於周”。周人所制定的這些禮節是全方位的,面面俱到的,無論是衣食住行,談吐舉止都有一整套的約束,也即是非標準,比若“食不言,寢不語”,“行不露足,笑不露齒”等等,至於兩軍打仗,更不例外,講究“兩軍交戰,不殺來使”,“擊鼓為進,鳴金為退”等等,當然周人制定的禮義是一方面,而也有許多是在其自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規距,比若兩軍交戰掛免戰牌,既是兩軍在交戰中實踐中約定成俗的的一種規矩。

    交戰掛免戰牌這種規矩,到底形成於何年何月,哪個時代,無人知曉,但它肯定形成於兵家興勝的戰國之前,因為早期的人們打仗還是比較尊規守矩的,當然打仗的目的,也不是將對方徹底消滅,而是使對方臣服而已,既然要使對方心服口服,就要贏的光明磊落,決不可試用詭計。後來當歷史的車輪駛入戰國爭霸時代,隨著兵家前赴後繼的湧現,同時由於魯班發明的攻城器械雲梯的出現,打仗己開始不再注重禮儀,而講究計謀,為了打羸可以不擇手端,兵聖孫武就曾將“擊鼓為進,鳴金為退”

    顛倒過來改為“鳴金為進,,擊鼓為退”而打敗楚國的,他還教育人們說“兵者,詭道也”,正因為如此交戰時掛免戰牌當然也已形同虛設了。

    綜上所述,掛免戰,兩方罷兵這種現象在戰爭史上只是曇花一現,只是出現在人們的意識很樸素,思想很單純,很注重禮節的早期,那時只所以講究這些,一方面因為禮義所致,另一方面因為掛免戰牌的一方如果真要堅守城池,距不出戰的話,另一方因為沒有攻城器械,想戰也是打不贏的,既使如此,只能罷兵,一方面是由於無計可施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給對方一個順風人情,顯得已方出師有名,罷兵有禮。

  • 18 # 大秦泰西廷尉府

    古代打仗的免戰牌只存在於歷史小說當中,真實的歷史是根本不存在免戰牌的。不過,在歷史上,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的軍事鬥爭也確實講究一定的行為規範。而且這個行為規範在歷史中被劃分成大致兩個階段。首先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戰國以前的歷史階段,被稱為貴族戰爭時期。

    貴族戰爭體現的是一種貴族精神,戰爭並不血腥,更像是一場運動會。所以,五十步笑百步並不是一種諷刺,而是事實,因為一個軍隊作戰失敗,撤退50步按照當時的作戰邏輯,是不會有人去追擊的。這便是貴族精神,當然這種貴族精神是對於文明同源的政治力量的。對於外族的入侵作戰還是比較血腥的,但是這種血性也並不意味著簡簡單單的屠殺,也有一定的作戰規則而且當時的戰爭以輸贏為準,而並不是屠殺和消滅。

    在研究先秦時期的軍事是戰爭時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看到一個部落擊敗了另一個部落,而另一個部落到其他地區繼續發展,重新回來爭奪曾經失去的土地,或者是兩大力量之間的戰爭,經歷了長達數百年的時間,也沒有相互滅掉對方。不是因為當時相互之間的力量非常均衡,而是戰爭模式限制了他們真正在肉體上消滅對方的能力。

    進入戰國時期,國家建設進入了一個高行政,大國家,小社會的階段。這一階段裡只能有一個合法政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統一時代來臨。在這一場時代裡,必須以消滅地方的抵抗人口,侵吞其他國家的土地,已達成鼓勵上的統一。而且當統一建立以後,封建軍閥之間的戰爭也是一掠奪土地,人口為主,只有到最後有實力的一方滅掉其他,華夏大地重獲統一。

    在這一時期,各種奸詐技巧和手段紛紛登場。普通民眾,我們總是很反對曾經的那種貴族意識的喪失和這種殘忍血腥作戰方式的興起。但是我們同樣非常喜歡這種三十六計,《孫子兵法》的這些內容。可能就是國民認知的一種矛盾,我們在戰場上是反對血腥的,但是我們卻又同時對與血腥伴隨的各種技巧趨之若鶩奉為經典。而這種技巧往往也成為戰爭變得血腥的不可避免的關鍵。

    戰爭變得血腥,並不是戰爭變得不講理,而是戰爭的模式形式和大家對戰爭的認知出現了變化。在戰國時代,雖然沒有了過去作戰的貴族精神,但並不代表作戰模式徹底變得沒有秩序。在貴族作戰時代,兩個國家簽訂了和平條約,那麼大家都是要去遵守的。在後貴族時代,條約也是被遵守的,只不過人們變得聰明瞭,去找曾經雙方約定共同條約的這個條約,它的適用性不適用性以及這個條約裡可以變通的地方。

    其實本質上大家依然是認可條約的,隨意違反條約依然會得到對方甚至是天下各國的嘲諷。而且條約的政治效力是持續發揮作用的,並不是你想要違約就可以違約的。只是大家沒有過去那麼實在,條約還是當初的那個條約,只不過人們都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就解釋條約的適用範圍對條約的解釋。這其實並不是什麼耍無賴,而是我們文明成熟的地方。

    因為這種模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我們在兩千多年起很久已經出現了,而西方國家只不過是在五百多年前才開始,畢竟人類文明就像一個人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文明其實也是如此,在人類文明的初期哭鬧不止,到青春期只知道打仗。自我發展到了中年,開始迴歸冷靜,不能讓一個青少年的文明有一種老成的感覺。

    所以違背歷史的並不是那些戰爭,熱愛戰爭的民族和國家。恰恰是不管任何原因,都把戰爭是做歷史和文明反向的那些人。因為他根本沒有以一種進步的時光去看待人類的歷史,等待人類的成長。要記住,我們人類的發展長達數百萬年。我們的文明也不到1萬年,目前還處於青春期這一個階段,哪有一個青少年不打仗的,未來都會有心理問題。

  • 19 # 國平軍史

    《說岳全傳》中,金彈子,不僅體態魁梧,而且力大威猛,手持一對擂鼓紫金錘,有萬夫不當之勇,是彼時排行第一的猛將。

    在得知粘罕被岳雲一錘打成重傷,金單子單槍匹馬前來挑戰岳家軍。只用了三、四錘就擊敗牛皋,十餘合殺敗擊退餘化龍,七八合戰敗董先,二十合內錘退何元慶。

    張憲,是岳家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手中的虎頭鏨金槍,槍法攻勢犀利,招式千變萬化,金彈子對其技藝之精,也是深感佩服,接戰四十餘合,張憲無奈敗回山中。

    岳飛,為了避免再戰失利,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岳家軍,也前所未有地高掛七道“免戰牌”,令岳家軍士氣嚴重受挫;金彈子,其武功之高強,讓人匪夷所思。

    其實,關於古代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外一方就非常君子,就不再來圍攻,只能出現在明末清初出現的通俗歷史演義小說,以及流行江湖的歷史評書當中。

    現實中,並不會出現一方前來攻打,另外一方在陣前掛出“免戰牌”的情況,所謂高掛“免戰牌”和歷史評書和通俗歷史演義小說,出現的某將和某將,兩將率先出陣,大戰某某回合,一刀斬某將於馬下,三軍掩殺過去大獲全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為的就是評書和小說的通俗和情節的引人入勝而已,都是作者虛構的。

    古代打仗,儘管是刀槍劍戟弓箭等冷兵器時代,人人都需掌握兵器的使用,貌似靠武功取勝,但也非常講究謀略,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作戰要根據敵情的變化,來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不能墨守某種作戰方法。

    那種將對將開打,雙方大戰多少回合,決出了勝負,將領勝了那麼這仗也就打勝了,其實,都是小說作者的藝術誇張,打仗哪有那麼簡單,不動腦子的事情。

    兵不厭詐,古時打仗,即便一方真的掛出了“免戰牌”,另外一方未必就會停止軍事行動,戰場上不會有人天真的以為掛出免戰牌就萬事大吉了;畢竟古人也明白,打仗需要一鼓作氣的道理,“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領兵打仗的將領,都明白《曹劌論戰》中的以上精華,不可能也不會在對己方有利的軍事行動中,因為對方高掛“免戰牌”,而停止軍事行動,從而讓對方有了喘息、養精蓄銳、趁機反擊的機會,定當“一鼓作氣”攻克強敵,置對手於死地。

  • 20 # 山野論史

    免戰牌為什麼有用?看看孫子兵法裡的一段話就會有所啟發。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賁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什麼意思?就是說,兩軍對壘,具有防禦工事的防守一方佔有絕對優勢,特別是城池。所以古代對戰,會盡量在雙方條件對等的情況下去打,如果可能,儘量避免主動進攻有防禦工事的防守一方。免戰牌,只有在有城池或者防禦工事的一方才會有用,否則就是一塊破木頭,對方才不會理你是不是掛免戰牌。

    小說裡經常看到,攻城一方,一般不會直接攻城,而是圍起來,然後討敵罵戰,刺激對方出城決戰。原因很簡單,強攻損失太大,沒有五倍以上的傷亡,很難攻破城池,只有實在沒辦法才會強攻。最好的辦法是圍困,斷其糧草供應,逼對方出城迎戰,這樣就把對方拉到與自己同等條件下,損失最小。但是守城一方必定不會輕易出城作戰,免戰牌一掛,等於告訴對方,我們不出城作戰,有本事你來攻城呀?不過一個被圍的城池,一般不會堅持太久,全城軍民的消耗不是小數字,不可能長時間堅守,堅持時間很長的,一般是單面受敵,可以供應糧草才可以。這就是有城池的防守優勢一方,有時也不得不出城作戰。

    即便是沒有城池,真正兩軍對壘,一般也會安營紮寨,這些臨時的防禦工事,雖然不如城池堅固,但是依靠這些臨時寨牆防守,仍然會給強攻一方帶來來巨大麻煩。所以沒有非常必要,誰也不會強攻營寨,就算要強攻,一般也是夜裡趁對方防守鬆懈偷襲。這時候免戰牌也是有用的。

    免戰牌,實際上就是有防守優勢一方告訴對方,我就堅壁不出了,有本事你來強攻。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戰局複雜,有時不得不付出更大代價強攻,到那時,免戰牌什麼都不是,破木頭一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筆記本無法重灌系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