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S震旦1
-
2 # 天高雲家
這是個不完整不準確的觀點。很多人會拿出飛奪瀘定橋這樣的例子來證明。一天一夜,120公里。其實在二戰東方戰場上。德蘇兩軍的大規模運動戰。也就是德軍的閃電戰。和蘇軍的大縱深突擊。德軍是集中所有裝甲部隊作為拳頭。砸開蘇軍的防線。用裝甲部隊快速穿插到後方要點。達成鉗形合圍。在蘇聯戰場初期德軍屢屢得手。1944年德軍轉入防禦後。蘇軍採用大縱深戰術,分成攻擊部隊。縱深突擊部隊。由攻擊部隊撕開突破口。縱深突擊部隊,透過突破口向德軍縱深快速攻擊前進。途中儘量繞過德軍的堅固防禦點。在德軍沒能形成新的整條防線之前。儘量將戰線前推。而這種打法對後勤供應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蘇軍依仗著行程達500公里的T34是坦克。進行了10次連續突擊。在很短的時間內。最遠突擊直線達到800公里。直達華沙城下。至使德軍根本來不及後撤和重新組成新防線。這樣的大規模機械化兵團遠端突擊。包括其彈藥糧草油料,重修鐵路,以及航空兵前線機場的跟進。是現在的解放軍,可能也做不到的。
-
3 # 講故事的攝影師
1947年,國民黨調集45萬精銳大軍,對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
國民黨軍吸取以往的教訓,大軍採取“爛葡萄加硬核桃”的辦法,以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的王牌部隊中三個,作為三個重兵集團的先鋒,左右兩翼以二流部隊護衛,再往外以雜牌部隊扶持,形成實力強大的重兵集團,像壓路機一樣,齊頭並進。
這樣的重兵集團,對華野來說,確實非常困難。
以華野的實力,無論兵力、裝備、交通、後勤……如果一對一硬碰,打陣地戰、消耗戰,打的好,無非也是損兵折將,兩敗俱傷。況且,國民黨的底層士兵大多都是抓壯丁的窮苦老百姓,賣上性命,只是給蔣家王朝的大地主、大資本家殉葬。而華野,當然也不願意八年抗戰艱苦卓絕鬥爭環境留下來的革命火種消耗在敵人的陰謀之下。
因此,華野司令員陳毅提出來的口號是“千里耍龍燈”。避其鋒芒,千里機動,瞅準機會,果斷出擊,先後組織了魯南戰役、泰蒙戰役、萊蕪戰役,繳獲大批坦克大炮武器彈藥,並補充了大量解放戰士。
陳毅把這種戰術叫做“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
大兵團的千里機動,部隊隨時都要行軍,戰士們難免意見紛紛。
戰士流傳“陳老總電報噠噠噠,小兵腳板啪啪啪”。
有的戰士腳板磨爛了,不禁發牢騷“寧可打死,不願跑死”。
不跑了,打,拼了命就算了,這樣天天在山溝跑,老百姓笑話,敵人恥笑,太丟人了。
華野針對戰士們的思想開展了大規模教育活動。
華野政治部專門召集各級主官,宣傳運動戰思想,批判私下發牢騷的行為,號召全體指戰員,發揮毛澤東軍事思想“運動戰”“殲滅戰”的巨大力量,發揮華野“跑得、餓得、打得”的優良傳統,消除指戰員存在的錯誤思想,把部隊大範圍機動當做一種必須必要的戰鬥力。
透過形勢分析,指揮員明白了,千里機動,並沒有白跑,一是拖垮了氣勢兇兇的王牌部隊;二是讓密不可分的重兵集團出現了分歧,因而也就出現了圍殲包圍小股敵人的戰機;三是打打停停,基本摸透了敵軍各部隊的真實力量和技戰術,為消滅敵人積累了寶貴經驗;四是利用戰鬥間歇,開展解放戰士思想改造,開展各種軍事訓練,大大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當國民黨還在依靠飛機偵查,解放軍大部隊到底跑到哪裡的時候,解放軍大部隊已經悄悄集結在了沂蒙山區。
華野司令部發現國民黨第一王牌部隊,常凱申的“御林軍”,王耀武的起家班底,整編74師孤軍深入,脫離左右兩翼保護十幾公里,出現可以穿插分割包圍的有力戰機,於是果斷調動五個縱隊,十餘萬人,大膽穿插,包圍整編74師。
已經按原定計劃去攻打桂系整編48師和第七軍的華野九縱許世友部,已經趁夜走出了70華里,接到華野摩托車傳令兵回師攻打整編74師的緊急通知,立即掉頭,星夜兼程,按時趕到阻擊陣地,把整編74師的前進方向堵住。
張靈甫感覺有可能被包圍,於是向後撤退,他並不慌張,只要翻過孟良崮,回到垛莊補給基地,彈藥糧草充足,工事堅固,公路通達臨沂和蒙陰城,土八路又奈我何?
隱蔽魯南的華野六縱王必成部,接到命令,先派出主力先鋒團,二萬多人的大部隊一萬多隨軍民伕,星夜兼程。餓了,就吃一把花生米,渴了,傳著喝一口涼水,鞋磨爛了,扔掉,腳磨爛了,撕下衣服布條包包……
二天兩夜,飛兵急渡,神兵天降,行軍220華里,趕到垛莊。
兩個先鋒團牛刀殺雞,一個衝鋒就殺進垛莊,半小時佔領了這處補給基地。
順手又殲滅了張靈甫派來增援的運輸團一千多人,俘虜上校團長黃政。
隨後,華野各部隊一鼓作氣,攻上孟良崮,消滅了張靈甫。
跟著“瘸子”師長張靈甫的王牌部隊士兵不禁也感嘆:最好計程車兵不是會打仗,而是會走路。這麼走路,不光我們受不了,官長也受不了。
-
4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會走路”,其實就是說部隊的機動力,機動水平。現在是數字化時代,一支部隊的能力,用數字化表達,去繁就簡,最後用四項資料就能完全顯現:攻擊力,防禦力,機動力,恢復力。而一支部隊,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最終的攻擊力做鋪墊!我們知道,關於攻擊力,這世界千破萬破,唯快不破!迅捷到突如其來,讓人完全反應不過來的攻擊最猛烈,二戰時期,德軍的裝備水平,就絕對火力資料,其實並未比英法蘇美的軍隊高到那裡去,甚至還有不如,可是集中裝甲力量閃電突擊的先進理念,讓德軍狂飆突進,直到蘇聯過於廣漠的土地和嚴酷的冬季天氣,讓德華人開始頓兵城下,開始傳統的城市攻堅,蘇聯才得以緩過氣來,靠消耗戰確立了勝利,即便如此,東線戰局糜爛的德國,用西線抽調的殘軍部隊,打了個阿登反擊戰,照樣讓裝備人員都更充足的美英聯軍吃了個大憋。三德的閃電戰,充分體現機動力對攻擊的加成。再回顧歷史,蒙古人的一路西征,從東亞橫掃到東歐,瘋狂的機動能力,不但表現在戰略上一路攻城略地,讓對手始終來不及組織像樣的抵抗,在戰術上,蒙古人的曼古歹戰術,其實就是靠機動力放風箏的同時,保持著回首箭的殺傷力,反覆藉助自己的機動能力,遊鬥歐洲鐵皮罐頭,即保持對對手的連續的殺傷,又有效保持自己很少出現傷亡,才得以靠幾萬戰士,就完成地理跨度如此之大的遠征,無論是攻擊、防禦還是軍隊恢復上,都是靠機動能力完成了無法想象的成就,那麼縱觀蒙古人的軍事水平,無論戰略戰術,機動力才是他們的靈魂,世界上從沒有第二支軍隊,能靠機動力,把自己的攻擊、防禦、恢復能力協調到如此完美的程度。到了現代,第一次海灣戰爭,給全世界,甚至是美軍自己,都上了一課,透過資訊化,透過陸軍直航、透過火力覆蓋者些表面現象,可以直觀的看到真正反映一支軍隊核心能力的體現,就是怎麼形容,怎麼強調都不誇張的快速反應、快速部署能力!這個時候,機動力才是第一位的!我軍的發展歷程裡,在最初的艱難時期裡,就抓住了核心,在沒有什麼裝備的情況下,屢屢靠戰士們的一雙鐵腳板,創造出一項項軍事奇蹟,為共和國打下了偉大的基業,這就是會走路的威力!
-
5 # 林登博格
能為保家衛國犧牲生命是前提條件但不是終極目的,能夠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裡頑強地生存下來又能更多地殲滅敵人才是有利於我方取得勝利的先天條件。
回覆列表
有一句與之相同觀點的話是古德里安說的:坦克的第一武器是發動機。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中,有這樣一個觀點,戰略指揮就對位置的處置。這很符合克氏將戰爭抽象為點,線,將指揮抽象為對路徑的選擇。機動性是活取戰場優勢最直接的方式。
而二十世紀的幾次大規模戰爭中,擁有更高持續機動能力的軍隊,在戰術戰役上都過得了更大的戰場優勢,而不是擁有更強火力,更厚裝甲的哪一方。德軍在二戰初期,用一號二號坦克為主力(即便以三十年代初的標準,這兩款坦克火力,裝甲也是落後的)打贏了波蘭,挪威。以早期三號四號推平了法國,都是靠著德軍擁有更強機動性的優勢。
二戰末期,當總參謀長古德里安提議,放棄固定戰線採用機動防禦時,被希特勒一句話問的啞口無言:敵人的機動性比不上我們嗎?喪失了機動性優勢,無論進攻還是防禦,都難以奏效。
但是戰場機動性又不完全等同於技術機動性。這裡要感謝法國。
戰後法國陸軍走了一條:唯機動性路線,完全放棄裝甲防禦。但在遭到非洲前殖民地治安戰,軍售,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等現實的毒打後,法軍得出這樣一條結論:中等防護中等機動的單位,在複雜戰場環境下的機動性高於低防護高機動的單位。
這也是擁有最高技術機動能力的美軍(旋翼機動比率88%)卻難以獲得與之相匹配的戰場機動優勢。(這個原因比較複雜,空降場地選擇限制多,聲光訊號明顯,機降部隊攻堅能力弱,機降後機動能力弱:絕大多情況下退化為徒步步兵。直升機防禦力弱,機降場埋伏一門flak30就能打出上千萬美元的損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