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播客

    陸羽說過“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

    意思是燒水最好用炭,其次用能燃燒得很旺的薪柴。如果那炭你曾用來烤過羊肉串啥的,會讓炭染上羶腥之氣,還有那些富含油脂的木材,這些都不能用,因為會有“勞薪之味”。

    “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然本性末盡,尚有餘煙,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故先燒令紅,去其煙焰,兼取性力猛熾,水乃易沸。”

    意思是,你用的炭必須要煙氣要少,否則像起了狼煙一樣黑煙滾滾,不知道還以為匈奴入侵呢。所以你的炭最 好擱外邊先燒一會,等燒到赤紅色沒有煙塵的時候,再上爐煮水。

    為了解決木炭有煙塵的問題,古人搗鼓出了橄欖炭、荔枝炭和龍眼炭。這裡所說的橄欖炭、荔枝炭或者龍眼炭,不是用這些水果的樹身燒成的炭,而是用橄欖、荔枝和龍眼果核燒成的炭。目前荔枝炭和龍眼炭因為價格的原因早已絕跡,工藝也早已失傳,唯有橄欖炭在潮州工夫茶文化中保留了下來。

    上圖為橄欖碳

    陸羽又說過:“鍑:以生鐵為之……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恆,而卒歸於鐵也。”

    唐朝盛行的是煮茶法,所以那時候燒水器具和煮茶器具是一體的,根據陸羽的說法,他們那時候的人一般用鐵鍋煮水。

    但洪州與萊州兩地比較奇葩,用瓷器和石器做鍋煮水,雖然夠逼格但就是不結實,摔碎了收破爛的都不要。也有土豪用銀鍋煮水,銀器雖然潔淨雅緻但涉嫌侈靡浪費,再說銀器用久了也會發黑暗啞搞得最後和破銅爛鐵一樣了。

    到了宋朝,煮茶法變成了點茶法,好比以前是煮米糊吃,現在升級了改泡奶粉喝了。唐朝為了燒水時方便放茶,燒水器具一般用鍑,像個大鐵鍋。宋朝為了點茶時方便注水,燒水器具一般用水瓶,就像花瓶上長了一個流嘴。(見下圖)

    宋朝人點茶一般用特製瓷瓶,耐高溫,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不過講究的宋代君王高官可不止於此,宋徽宗說:”瓶宜金銀。“大學士蔡襄說:“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

    到了明朝又發生了重大轉變,苦孩子出身的元璋皇帝體恤民情,覺得宋朝龍團鳳餅(茶餅)那一套太勞民傷財,於是罷團茶進散茶,點茶法由此也轉變成現在流行的泡茶法。 由此水瓶也退出了歷史舞臺,燒水器具變成了茶銚,大體形制和煮中藥的罐子差不多,也是流行於潮汕地區的燒水壺“玉書煨”。

  • 2 # 二狗下午茶

    茶聖陸羽在《茶經》裡就說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山水經過岩層層層過濾,濾去了雜誌溶解了部分礦物質,因為山水奔流激盪,也溶解了很多二氧化碳等氣體,所以山水清冽鮮爽。

    天寒地凍,家裡又沒存雨雪怎麼辦?敲冰煮水,“丹灶鶴歸休炷火,茶甌客訪旋敲冰。”“認香尋梅亦不惡,敲冰煮茗寧皆非。”

    傳說以前住在北極圈附近的愛斯基摩人出門在外與人交談時,話一說出口就會凍成冰,對方就把那塊冰小心翼翼帶回家用爐火烤化掉,聆聽裡面的聲音。想來古人敲冰也是敲下一塊凍結的春光,爐火一煮,便是那滿室鳥語花香。

    所以古人十分重視泡茶用水,“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如果有幸得到一款好茶,沒有相得益彰的好水來配,這茶寧可不喝。所以王安石會託蘇東坡在瞿塘峽乘船時幫他舀一桶中峽水,所以蘇東坡品嚐到惠山泉泡的茶後欣喜異常,寫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當寒冬臘月友人前來時,他們會掃下梅花上的雪,會敲下溪流結的冰,燒水共品茗。

  • 3 # 廣湘情緣

    首先,我想問問提問者,你今年多大了?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問題來給人回答?

    別說古人,就六、七十年代而言,就沒有電磁爐,也大部份地方根本沒電,那人們是靠什麼來燒開水的?還不是好好地生存下來了。

    其實,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只要有腦,就有一切。有腦就有生存的機會……

    ……

  • 4 # 雲南正春茶業

    古人取暖不都很有智慧,和珅大人的之所不是讓人很震驚~從神農常百草時,是從藥用功效而言,直接煮沸而引……

    近的水燒開有水壺保溫,古一般是火爐旁溫水!至於耕作百姓,能泡開止渴足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室戰爭,最近總是為天狗電炮速推,請問什麼卡組可以剋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