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林平a
-
2 # 天邊的晚霞34
孟浩然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一生仕途不順,晚年過著隱居生活。如他的詩《終南別業》中寫道“中年頗好道,晚年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待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多與他的隱逸生活情調相交融。如他的詩《過故人莊》中寫道“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首詩寫了農家生活簡樸而親切,故人的情誼,淳樸而深厚。再如他的詩《宿建德江》,寫了羈旅之思,含蓄清麗,耐人尋味。
孟浩然一生經歷比較簡單,沒有經歷過多的生活風波,所以他的詩歌內容不夠豐富。他的思想始終有著退隱和進取的矛盾,40歲以後才漸漸地衝淡下來。
-
3 # 人生探索號
孟浩然生於中唐,是一位田園派詩人。其詩清新自然,沖淡而空靈,瀟灑而飄逸。一生收錄其詩作270首,多以山水,隱逸,行旅,田園詩見長,有的詩比較委婉含蓄,清新雅靜。但他有時也能寫出超然大氣,勢如奔濤的詩句來,諸如《與諸子登峴山》詩作就是此種類型。
孟浩然一生悠悠不得志,大部分時間隱居山林,與同時期的大詩人李白,張九齡,王昌齡等詩人在詩詞應賦上多有來往。
-
4 # 詩意抱朴天地笑
孟浩然《春曉》一出,渾然天成,妙趣橫生,正可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對於其經典之美,簡析如下:
春 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恰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傳神地再現了詩人剎那之間感受到的一種不期而遇的驚喜,以及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珍惜之情。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詩人筆鋒一轉,無奈中流露出對春天的無限感傷和惋惜之情。尾句戛然而止,餘味無窮。
此種傷春惜春心境,正如歷代文人經典詩詞所云: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
“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
《春曉》傳唱了一千多年,昇華為中華民族千古流芳的傷春惜花之大美記憶,成為春天早晨鳥語花香的詩意絕唱,大哲學家李澤厚曾高度評價道:
“儘管傷春惜花,但所展現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麗的春晨圖畫,它清新活潑而不低沉哀婉。”
師從田園詩人孟浩然,並參悟陶淵明的恬淡和王維的禪意,抱朴陸續出品了數十首《春曉》、《夏曉》、《秋曉》和《冬曉》,傳神地定格在“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美妙片刻,養心安神,韻味無窮。現摘錄幾首,分享如下:
春曉(平水韻)
微醺不覺醒,處處鳥相鳴。
醉看春山秀,心空盡忘情。
夏曉1
天開人自醒,隱隱鳥獨鳴。
隨意山峰上,回頭日正生。
夏曉2
昨日金陽碧草叢,一枝花豔戀蝶濃。
今朝再看紅顏老,不見蝶來獨對空。
夏曉3
金陽初上月高圓,飛鳥華雲共長天。
三婦成行輕舞樂,兩翁對坐暢聊閒。
華光縷縷穿千樹,湖水滴滴影萬山。
坐看心空隨性悅,佛經如縷耳蝸邊。
秋曉1
脈脈粉蓮紅,悠悠逸鳥鳴。
金風黃葉落,綠柳彩蝶生。
秋曉2
雨噙花欲落,石戀水還匆。
醉望空鳴鳥,移足清水中。
秋曉3
脈脈閒雲遠,悠悠逸鳥聞。
鳥飛黃葉落,日現樹出神。
冬曉1(仄韻)
凝神吟《老子》,意會心如洗。
大道自然藏,欲空隨性取。
冬曉2
凝神吟《老子》,意會悅心痴。
大道藏天地,心空儘自知。
開眼初陽見,悠悠聞鳥啼。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認為: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如此看來,歐陽修“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是有我之境;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是無我之境,“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有我之境;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是純粹的無我之境。
最後,請問,王維詩: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屬於哪一種境界?親愛的,請留下你的美言吧。
-
5 # 梧桐樹邊羽
我們就題主提到的句子來看看孟浩然的詩。
孟浩然是個大地主。生活沒有什麼壓力,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涉及到家國命運,仕途輾轉,頂多就是一些不仕的小情緒。孟浩然的詩以五言古詩居多,詩風則清淡自然,主要表達隱居閒適、羈旅愁思。
孟浩然筆下的田園風光和其他歸隱官員不同,他就是純粹的喜歡。所以,他寫出來的田園詩乾淨,野趣,但是和陶淵明比起來,又顯得有些膚淺。人家淡泊名利是放下了,浩然兄是沒得到過,自然的淡泊。
但是盛唐之時,天下文人,以出仕為昂揚的夢想。孟浩然才情極高,怎麼會不想經緯天地?但是一次科舉落第,他便放棄了,走上了干謁的路。丞相張九齡被貶到荊州時,孟浩然寫了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首聯寫景,八月的洞庭湖啊,湖水滿滿,波瀾不興。“涵虛”,水中倒映的天空,“太清”,天空,這就是水天一色。
尾聯呢?我就坐在這裡看別人釣魚,但是我自己沒工具啊,只能羨慕別人。
這是什麼意思?你看人釣魚寫首詩給張九齡幹什麼?大哥啊,我天天擱這裡看人建功立業卻沒有機會,張丞相你得幫我啊。一首小詩,寫了景,表了意,扮了矮,又不丟人。這份才情,確實是高。但是張九齡這個時候自己也被貶下來了,沒有什麼機會推薦他,不過實在是愛才,留著他做了三年幕僚直到去世。
張九齡去世之後,孟浩然就又回去當莊園主去了。隱居鹿門的時候寫了題主提到的第二首詩《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淒冷寂寥的山中松樹小徑,只有隱居之人飄逸來去。
這首詩意思簡單,就不一句句解了。寫得清閒淡素,但景色是由熱鬧入幽靜的。既是他回家的路,也是他從俗世隱身的路。平淡描寫沿路風景,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渡口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世到自然的隱逸道路。
孟浩然終其一生,沒有出仕。他的詩歌,雖風光天然,總是少了些人世波折的時代滄桑。
-
6 # 老街味道
問題:如何評價孟浩然的詩?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心。是空還是唯? 惟有幽人自來雲?還是惟有幽人夜來去?還是惟有幽人獨來去?前言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唐朝人做官最重要的途徑是科舉考試, 但是沒有人舉薦的話,很難取得好成績。因此唐朝讀書人都需要做一件事:“干謁(行卷)”。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他干謁張九齡的一首詩。可惜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一、 求仕時期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作為介紹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干謁詩類似於咱們今天的自薦信。
據說這首詩寫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45歲)西遊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希望得到他的引薦。 又有人考據,應該是在開元四年(716,孟浩然28歲)左右,張丞相當指張說 。至於到底是誰, 就不探討了。
1、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平,指水多,混,顯示水面寬闊遙遠,所以遙望遠方混為一體 ,這種感覺老街在海邊常常見到。
2、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湖上霧氣蒸騰,籠罩著雲夢澤( 越是霧霾天越是 有”混“的柑感覺)。寬廣遼闊的湖水,未必有多大的風,其波湧也會有撼動之感。
3、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前一句是比喻 ,想渡江卻沒有船隻,想出仕卻沒人引薦 ;後一句是賦體(直說),在盛世之下不出來效力是讀書人恥辱的事情,
4、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又是比喻,我就像一個坐觀別人垂釣的人,好羨慕呀。言外之意,麻煩您多看我一眼,我也不錯呀,多給推薦推薦吧。說不定也能成為姜子牙一樣的人呢。
詩雖然寫的不錯,可惜張九齡幫不了他的忙。至於張九齡是不願意開這個後門,還是他沒有這個本事就不好說了。不過王維中舉的故事,可見一點點端倪。
二、張九齡的親弟弟被王維頂替王維(701年-761年)可算少年得意,很早就科舉中第,不過王維當年也干謁過張九齡。王維發現這個張丞相好像收詩不辦事, 所以又找到岐王,就是“岐王宅裡尋常見”那個岐王李範。岐王又引薦給了玉真公主。
在玉真公主的宴會上,王維演奏了一曲琵琶後,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即令獨奉新曲,聲調哀切,滿坐動容。.......維則出獻懷中詩卷呈公主........公主乃曰:何不遣其應舉?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託張九臬矣。公主笑曰: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託。顧謂維曰:子誠取,當為子力致焉。維起謙謝。公主則召試官至第,遣宮婢傳教,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 (唐薛用弱 《集異記》)王維參加的這次考試,有一個強有力的對手:張九臬。這個人據說已經內定了第一名。公主見到王維後,輕描淡寫地說,這個張九臬也是別人託付於我,我也不認識他,就把第一名換成王維吧。於是這次科舉王維就以第一名的身份“登第矣”。
被王維擠掉第一名(解頭)的張九臬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他是張九齡的親弟弟。 原來張丞相的弟弟也有走公主的門路,而且因為沒有及時跟進,公主很隨意地就把張九齡的弟弟換掉了。
三、隱居時期的《夜歸鹿門山歌》張九齡雖然沒有能力讓孟浩然中第,但他還是很欣賞孟浩然的,在自己罷相貶為荊州長史以後,還將孟浩然招致幕府。不過孟浩然不久就離開了,回到故居過起了隱士生活。
《夜歸鹿門山歌》是一首歌行體 ,是一幅詩人的行吟圖,這是一首換韻的七言古體詩。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前四句句句押韻,比較罕見,後四句轉仄韻。通篇寫了一個“幽”字。龐公,指東漢龐德公 。襄陽人,隱居鹿門山 。孟浩然詩中以清閒平淡的龐公自比,不過二人還是有區別的,孟浩然屢次求仕不能,才歸隱鹿門,多少有一點無奈與失落。結束語古人詩詞流傳下來,常有多種版本,例如這首就有“惟有幽人自來去、惟有幽人夜來去”,還有沙岸、沙路;松徑、草徑等等不同。不必為此費心分辨,
結束時,老街用孟浩然詩韻作五律一首:《五律·讀孟浩然望洞庭湖有感》
-
7 # 戲品聊齋
一、孟浩然生平小考
孟浩然生平概述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出生於689年,卒於740年,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史稱“孟襄陽”,因孟浩然未曾入仕,所以又稱為“孟山人”。
孟浩然出生於盛唐時期,早年立下大志,決心報效國家。因仕途不順,逐漸失望,但能夠自重,始終不媚俗世,後修道歸隱終身,並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失敗。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羨慕其才,招致幕府,不久便隱居。
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孟浩然人生軌跡
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之家;聖曆元年(698年),孟浩然與弟弟一起讀書學劍;景龍二年(708年),孟浩然20歲,是年前後遊鹿門山,作《題鹿門山》詩。詩標誌著孟浩然獨特的詩風基本形成;景雲二年(711年),孟浩然23歲,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張子容應考進士;25到35歲間,辭親遠行,漫遊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開元五年(717年),遊洞庭湖。干謁張說。登岳陽樓,作《岳陽樓》詩以獻;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四月赴任,孟浩然居家,作詩慨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開元八年(720年),暮春,孟浩然抱病,有贈張子容詩《晚春臥病寄張八》,九月九日,孟浩然與賈舁登峴山,詩酒唱和;開元十二年(724年),孟浩然36歲,韓思復任襄州刺史,盧饌為襄陽令,孟浩然與之為忘形之交。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陽求仕,滯洛三年,一無所獲。開元十三年(725年)韓思復卒,天子親題其碑,孟浩然與盧饌立石峴山;開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間,孟浩然於維揚一帶結識李白;開元十五年(727年),孟浩然第一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開元十六年(728年),初春,在長安作《長安平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三十九歲,然而,科舉不中。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為孟浩然畫像,兩人成為忘年之交。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張說交誼甚篤。傳說張說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孟浩然驚避床下。張說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孟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離開長安,輾轉於襄陽、洛陽,夏季遊吳越,與曹三御史泛舟太湖。曹三御史擬薦孟浩然,孟浩然作詩婉言謝絕,次年遊玩於江南的名山古剎;開元十九年(731年),孟浩然43歲,春,在越州有贈謝甫池詩,表示出對農事的關心,繼續在江浙一帶會友作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孟浩然第二次前往長安求仕,不仕,當年孟浩然回襄陽;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十分欣賞孟浩然,於是邀請他參加飲宴,並向朝廷推薦他,孟浩然因考慮到上京干謁張九齡未果,認為作為刺史的韓朝宗也無法讓他入仕便沒有按照約定赴京,孟浩然因應崔國輔之約而東遊越剡,在途經江夏時再會李白於黃鶴樓,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以替其送行;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孟浩然在荊州一帶多所遊覽,夏,孟浩然患背疽,臥於襄陽,當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友探看;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過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孟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二、孟浩然作品賞析
1、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
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該派有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詩之長,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沖淡自然。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博得時人的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遊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寒儉枯瘠。他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在孟浩然這裡,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階形態亦即‘意象’。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
2、清新淡雅的詩風
孟浩然的詩歌主要表達隱居閒適、羈旅愁思,詩風則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詩見長。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山水景物是南朝詩歌最重要的題材,經歷長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詩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詩中情和景的關係,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於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諧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淨;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七里灘》)他的詩經常寫到漫遊於南國水鄉所見的優美景色和由此引發的情趣,如《耶溪泛舟》)房日晰在《略談孟浩然詩風的清與淡》一文中指出:“縱觀孟詩,其詩風之淡,大致有三:一為思想感情的淡,沒有激切的情緒的流露;二為詩意表現的淡,沒有濃烈的詩意的展示;三為語言色彩的淡,沒有絢麗色彩的描繪。
3、獨特的的山水意境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於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清人潘德輿以此詩和《早發漁浦潭》為例,說孟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養一齋詩話》),正道出了其意興勃鬱的重要特徵。盛唐著名詩評家殷璠喜用“興象”一詞論詩,在評述孟浩然的兩句詩時,也說“無論興象,兼復故實”(見《河嶽英靈集》)。所謂“興象”,是指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重“興象”其實也是孟浩然詩普遍的特點。這通過幾首不同的作品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宿建德江》這三首詩都寫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異。第一首作於孟應聘入張九齡幕府時。他為自己的抱負能夠有一試的機會而興奮,曾寫下“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貽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迴”(《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之類詩句。正是這種昂奮的情緒,使他寫下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樣氣勢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於落第後南遊吳越之日,前者以風鳴江急的激越動盪之景寫自己悲涼的內心騷動,後者則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遊子情懷,它們的神采氣韻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興”,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緒感受而把兩者統一起來,構築起完整的意境,這是孟浩然寫景詩的重要貢獻。
4、獨到的表現方式
出入古近的體格饒有灑脫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詩創造性的表現之一。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鉤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例如他的名篇《過故人莊》。通篇侃侃敘來,似說家常,和陶淵明的《飲酒》等詩風格相近,但陶寫的是古體,這首詩卻是近體。“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一聯句,畫龍點睛地勾勒出一個環抱在青山綠樹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環境。還有那一首婦孺能誦的五絕《春曉》,也是以天然不覺其巧的語言,寫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詩體的運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讀來別有滋味。例如《舟中曉望》詩,平仄聲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兩聯不作駢偶,似古似律。胡應麟《詩藪》認為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又如《夜歸鹿門山歌》,這是一首歌行體的詩,但通篇只是把夜歸的行程一路寫下來,不事鋪張。其篇制規模類似近體,並吸收了近體詩語言簡約的特點,而突出歌行體的蟬聯句法,讀來頗有行雲流水之妙。
5、獨特的詩歌美學觀
在詩歌創作的藝術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獨特的見解。他主張詩歌要用形象思維,透過詩的語言塑造形象,透過形象顯示詩歌的意旨。讀者“棄象忘言”而得意。他在《來闍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作的抒情言志、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孟浩然還主張作詩不必受近體格律的束縛,應當“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孟浩然集》有詩267首,其中五言古詩63首,七言古詩6首,五言律詩130首,七言律詩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絕句19首,七言絕句8首。從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風外,全是近體詩,而五言律詩又最多。可以說他是盛唐詩人大量寫作近體詩的第一人。但這些詩大都不能算是嚴格合律的近體詩。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還揚州》、《洞庭湖寄閻九》、《都下送辛大之鄂》、《與諸子登峴山》等詩,皆與五言律詩的對偶不合。但詩品家對它們的評價卻相當高。嚴羽《滄浪詩話》就說:“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
三、客觀評價
1、李白《贈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2、杜甫《解悶十二首》: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3、殷璠《河嶽英靈集》:浩然詩,文采豐萁,經緯綿密,半遵雅調,全削凡體。4、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令齷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幹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何遜之詩句精者有“露溼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也。5、皮日休《郢州孟亭記》:其抒情之作,如《歲暮歸南山》、《早寒江上有懷》、《與諸子登峴山》、《晚泊潯陽望廬山》、《萬山潭作》等篇,往往點染空靈,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蘊藉深微,挹之不盡。6、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一味妙悟而已。7、蘇軾:子瞻謂浩然之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爾。8、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9、樊澤:故處士孟浩然,文質傑美,殞落歲久,門裔陵遲,丘隴頹沒,永懷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築大墓,闔州搢紳,聞風竦動。而今外迫軍旅,內勞賓客,牽耗歲時,或有未遑。誠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負公夙志矣。 19、蔡傳:孟浩然詩組建安,宗淵明,沖淡中有壯逸之氣。20、王士碌曾舉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一詩作為範本:詩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21、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東旭早光芒,浦禽已驚聒。臥聞魚浦口,橈聲暗相撥,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掛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22、聞一多:正如當時許多有隱士傾向的讀書人,孟浩然原來是為隱居而隱居,為了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
回覆列表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不得不做真隱士。
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詩派。該派前有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詩之長,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沖淡自然。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時代氣息。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詩歌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閒適以及羈旅飄泊的心情。其中雖不乏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於詩人的自我真性情的本色的流露。孟詩不事雕飾,渾然天成,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於晦澀深奧。他有一雙善於捕捉生活之美的慧眼,即景會心,將美的瞬間定格成永恆,而意境高遠。在他的筆下山水詩中的形象,採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將山水形象與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情氣質水乳交融,使山水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升為意象,打上作者鮮明的個性特點的印記。
代表作五言律詩《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自然天成。全詩八句,首聯,“八月湖水平”首句開門見山,點明夏季洞庭湖進入豐水期,“平”勾勒出湖水浩淼,第二句“涵虛混大清”,承前而來,寫出了洞水充天塞地的混沌景象。頷聯是千古名句,“蒸”、“撼”二字用誇張的手法,筆力萬鈞,交代地理位置,更突出洞庭湖氣象萬千,氣勢非凡,境界全出。前四句是極力描寫洞庭湖的磅礴氣勢,雄渾宏大,已是一首很好的洞庭美景詩,足以流芳百世;然後這首詩的重心在後四句,前面是向張丞相展示自己的才華,為後面的投贈干謁作鋪墊。而“投贈”又與“洞庭湖”緊緊相連,互相顧及,八百里洞庭之壯景,踏入仕途的情懷與希冀一一展現,含蓄蘊藉。頸聯,透過“欲濟無舟楫”過渡,寫出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孟浩然多以隱士自居,“大隱”隱於市,並不一定要隱居山林,種豆南山,其實也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在這物阜民豐的太平盛世不能施展才學不是一件光榮的事,隱含著風流名士的懷才不遇的羞赧。尾聯兩句,寫臨淵而羨魚的情懷,從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把地球撬起來”,希望在張九齡薦舉之下,謀得一官半職,有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統觀全詩以望洞庭湖起興,由“欲濟無舟楫”過渡,對於本來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進行了潑墨山水般的大筆渲染,呈現出八百里洞庭的宏大境界與奇偉景觀,取得撼人心魄的強烈的藝術效果,成為孟浩然清淡山水之外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