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歲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對於寶寶這個時期的叛逆,家長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對待,這是每個正常孩子都要經歷的一個時期。
6
回覆列表
  • 1 # 兜兜樂

    3-5歲期間稱為孩子的第一叛逆期,他們不同程度的有一些特點,第一自主性強,一些想幹的事情與大人的意願相違背;第二愛發脾氣和愛大哭;第三不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或其他好吃的東西;第四甚至有些孩子還喜歡耍賴、打人。

    小建議

    1.穩定自己的情緒,給孩子的情緒找個宣洩口,這一點是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家長能冷靜下來,穩定的處理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大重要因素。

    2.多和孩子溝通,學著成為他們的朋友,不要動不動就拿出大人的架勢去教訓他們。

    3. 家長努力養成尊重孩子,凡事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充分理解孩子的習慣,孩子的叛逆行為就會減少很多的。

    4.儘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要你覺得凡是對的,就要求孩子要絕對執行。

    5.不要讓孩子按照你的模板成長。如果,你不能做到出門吃火鍋擼串串吃讓任何垃圾食品,那麼就不要拒絕一切孩子對零食的需求,如果你不能做到吃飯的時候不碰手機,那麼就不要怪孩子要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

    6.不要屈服與孩子的哭鬧。那會讓他們覺得這是他們必勝的法寶。哪有孩子沒在街上哭鬧過?所以,不要畏懼他,等孩子稍微安靜下來了,慢慢跟他們講道理,剛開始或許會很難,但是,堅持下來的話,多年以後的你肯定會感謝那個靜下心來的你。

    7.遇到瓶頸的話,多找人交流。不是隻有你家孩子又叛逆期,你能從跟專業人士,教師和其他家長那麼學到很多東西。

    8.尊重家長,是孩子 成長過程中不可踩踏的底線,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做出辱罵,調休家長的言行舉止,必須給孩子嚴厲的處罰。要讓他們知道,我可以允許你在一定的底線內胡鬧,但是,有些東西是絕對不可以的。

  • 2 # David媽咪育兒

    2歲的寶寶剛剛語言發育的高峰期,行動還不是特別的敏捷。這個時候小寶寶容自我感覺良好,怎麼表現呢。

    他會什麼都想嘗試,認為自己都能勝任,比如去模仿大人插電源插頭,比如聽到敲門聲就跑去要開,比如玩玩具搶著自己搞,再比如明明媽媽說要這樣他非要那樣做跟媽媽做對。

    這都是正常不過的行為表現,我們要接納寶寶的這些看似叛逆的舉動。

    其實,他是在用自己的能力去感知世界,如果成功了他會欣喜不已,如果失敗了他會總結經驗繼續再來,這樣是非常好的自我尋求解決辦法的一個必經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裡,我們處處阻止寶寶的行為的話呢,寶寶長大些會暴露出一些表現,比如膽小、怕陌生,做事情縮手縮腳,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等等,要是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寶寶2歲左右正是要努力表現自我的時期。展現自我的最佳階段。太多的媽媽沒給寶寶機會。

    面對寶寶的叛逆期,媽媽平靜的對待是最好的選擇,在儘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提供表現自我表達自己的機會。

    讓叛逆期不再是叛逆期,讓寶寶的愛表達,愛衝動、愛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與他人相處成為生長中正常的一個發育階段,告訴媽媽我不是叛逆是在慢慢長大。

  • 3 # 父母堂

    這個階段的孩子同時也是“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期,表現為更加關注自己的需要,不願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喜愛的東西,有時候甚至會覺得孩子有點“自私”。但是家長不要輕易的給孩子下定論,認為孩子不好或者自私什麼的,這些表現都是2歲左右孩子會出現的正常情況。

    那麼針對兒童的這種“叛逆期”家長需要做到的就有以下幾點:

    1.鼓勵孩子表現出獨立、自信等正向情感的時候要做到及時鼓勵,不斷強化孩子的正向情感。

    2.對於孩子危險、不正確的行為要及時制止,不管孩子怎麼哭鬧打罵都不能讓步,讓孩子形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的規則意識。

    3.當孩子情緒激動時適當的轉移其注意力,對於無法轉移其注意力的情況家長也可以置之不理,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

    4.如果發現孩子有抑鬱症、多動症的早期表現要及時送孩子到兒童專家處進行諮詢,如果有明確症狀還應將孩子專項心理健康專家處及時干預。

  • 4 # 家語幼學

    2歲寶寶的叛逆期,也稱“麻煩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自主意識,想要去支配大人與周邊的事物。又由於年齡太小,不懂表達,乾著急,哭鬧,發脾氣是最常見的行為。

    面對2歲寶寶的叛逆期,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

    一、幫他們將話完整地表達出來。寶寶的“麻煩期”,都是大人給他們定義的,真正的原因是大人不懂他們的想法,而寶寶又表達不清楚,造成不在同一頻道的拉鋸戰場面。聰明的爸媽會尊重寶寶的每個成長階段,留心觀察孩子的肢體語言,認真傾聽他們的表達,正確地複述他們想要說又無法準確表達出來的意思。寶寶們特別喜歡聽到複述,那是同理心起到的效果,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尊重,也就停止製造“麻煩”了。

    二、為寶寶安排動手能力訓練。2歲的寶寶雖小,但一點都不影響他們想要模仿大人的心思。家長越是限制他們的自由,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寶寶反而會變得煩躁,甚至跟父母唱反調。在確保安全,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適當地安排孩子動手能力訓練。例如幫忙拿東西,收拾碗筷,自己穿衣服等他們做的來的小家務。

    三、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再好的家庭教育,都離不開良好的親子關係。默契,磨合期,在孩子與父母之間也很重要。只有熟知孩子的生活習慣,語言表達方式,個性特點,才能在第一時間更有效地走進孩子的內心,為他們提供幫助。也只有這樣的父母,才清楚,應該如何幫孩子建立規矩,讓孩子在有愛,有原則的條件下健康成長。

    願天底下的父母,都能讀懂孩子的心,瞭解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而不是盲目地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

  • 5 # 左飛Jacky

    過希爾斯育兒,學過父母效能,研究過兒童飛躍期,做過初高中補習學校的校長,正在做大學老師,還有一直沒有停的做了近10年的家庭教育諮詢師。0-20歲的孩子們我幾乎每天都在接觸。今天就給大家借這個問題總結一下關於叛逆期的一些問題。一、大腦發育這時候人的大腦的額葉正在經歷飛速的發展。額葉,這個管控情緒和自我意識的部位的飛速發展讓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意識到:“我不是跟媽媽生長在一起的,我就是我,是跟媽媽不一樣的煙火。”孩子很驚喜,孩子很意外。原來自己可以跟媽媽不一樣,可以不用聽別人的,自己做自己的。於是,這時候的孩子很享受這種不同,做什麼都要說:“不!”,尤其是對自己曾經認為需要無條件服從的爸爸和媽媽,“一定要說不,不說不怎麼體現我跟他們不一樣呢?!”二、我的不一樣的方法很多專家對這個時候的孩子家長會建議堅定定規則、甚至要有些許約束和懲罰;另一派的專家會認為需要接納孩子,等孩子發作完畢再跟孩子講道理。但我不這樣,我好像找到了更有效的立竿見影的方法:番茄醬(我女兒)最近正好經歷這個時期,“番茄,來吃飯了!”——“不!”“番茄,去洗澡了!”——“不!”“番茄,快穿衣服!”——“不!”這幾乎成了我和她媽媽和番茄醬每天對話的日常。幾乎每一次交流的第一句話都會聽到她說“不!”。說實話,立規矩或者懲罰很累,堅定控制住她,或者甚至是讓她面壁思過,確實有效,但是每次都這樣也是老嬸費心的事情,而且如果在外面的公共場合的話,有時候也確實時間和場合不太允許。接納她也很累,等她哭完,恍然發現已經到了天荒地老~於是我開發了下面2個方法,基本上3秒鐘內,女兒就會乖乖跟著我走,而且還不會生氣。1️⃣將計就計——讓孩子主動“上鉤”既然你只是為了反我,那我就把我的意思反著說。比如當我想讓番茄醬吃飯但番茄醬不願意來吃的時候,我就會模仿番茄醬賭氣的口氣說:“你可千萬別來吃飯,我就不給你吃飯!”,番茄醬立刻就著急了,關掉電視就跑過來,急迫的說:“我就要吃!我就要吃!”,然後我“勉為其難”的說:“好吧好吧,今天就對你網開一面吧”番茄醬感覺像是佔到了什麼便宜一樣,很開心的吃飯。

    同樣,如果吃飯過程中番茄醬吃飯慢,我就會故意去搶她的飯,她就會很快吃掉了~下面是我錄的一個小影片:

  • 6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可怕的2歲,寶寶叛逆期家長怎麼辦?4條建議幫你教出乖孩子

    如果說0-6個月是寶寶第1個難帶的階段,那麼2歲就是寶寶第2個難帶的階段了。前者的難,媽媽還能透過經驗積累逐漸上手;後者的難,媽媽就只能長期堅定、溫柔、耐心地引導了。

    可怕的2歲,寶寶一些表現可概括為【秩序紊亂】問題,具體表現為4個衝突:

    (1)自我與他人衝突

    2歲寶寶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開始以自我為中心,常對別人說“這是我的”、“我自己來”、“我不要”等,無法區分自我與他人的物權歸屬。

    (2)心裡想法與語言表達衝突

    2歲寶寶的語言能力還欠缺些,無法像大人一樣流利地表達心中所想,所以一著急,就只好用胡言亂語、大哭大鬧、亂摔東西等表達了。

    (3)注意力與情緒控制衝突

    2歲寶寶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因此父母會感覺孩子情緒波動大。當孩子玩得好,會非常自豪開心;當孩子玩不好,又會非常不滿沮喪。

    (4)行動能力與期望衝突

    2歲寶寶,有些動作不能像自己預想的執行,但已經把自己當作大人一樣去完成,雖然時常幹不好還搞破壞。比如孩子N次把頭套進袖子裡等。

    這4種衝突,讓寶寶表現得亂髮脾氣、無理取鬧、和你對著幹,而媽媽也因為捉摸不透而抓狂失控。那麼,面對可怕的2歲,家長該怎麼辦呢?概括一句話,即【建立秩序,解決衝突】。

    (1)區分自我和他人的物品

    媽媽可以準備兩個小籃子,讓寶寶整理物品,將玩具、卡片等放進自己的籃子,將口紅、包包等放進媽媽的籃子。透過對物品歸屬權的確認,讓寶寶認知自己與物品的關係。

    如果寶寶想用媽媽的東西,要事先徵求媽媽的同意。

    (2)規範寶寶的語言表達

    媽媽需要減少“兒化音”說法,儘量用正確地、規範的語言表達,如吃飯不要說吃飯飯;要喝水嗎不要說要喝喝嗎;汽車來了不要說車車來了等。透過規範表達,讓孩子吸收正確的、複雜的語言。

    如果寶寶想表達卻說不出,家長千萬不要“搶話”,要留時間讓寶寶慢慢說,不會表達時,家長再教。

    (3)教寶寶學會調整情緒

    當孩子出現壞情緒時,媽媽要無條件接納,有規則地接受孩子的行為。

    先對寶寶的情緒表示理解和認同,讓寶寶平靜下來。

    再查詢問題根源,排解寶寶的情緒。比如玩具壞了不能玩,可以對孩子說這個功能壞了,我們可以玩其他功能啊。或者,讓爸爸看一下,能不能修好。

    最後,指出寶寶打人、扔玩具是不對的,讓寶寶學會透過溝通或畫畫等方式表達。

    (4)培養寶寶良好的行為規矩

    媽媽要教會孩子正確的、簡便的方法。如穿T恤,先將手臂裝進兩個袖子,剩下一個大的洞再從頭上套進去,減少孩子走歪路。

    其次,可以建立生活規矩,比如作息規律、進餐規律、衛生習慣等,讓寶寶更順利地適應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看的玩具有哪些?怎麼動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