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和Auto

    汽車「鋼板厚·車身重」99%更安全-原因有兩點

    內容概述:

    汽車鋼板概念輕量化材料成本標準

    所有的車企都以“輕量化”實現車輛油耗的降低,尤其是在「雙積分」規則執行後,沒有製造優秀電動汽車能力的廠家,能做的只能是降低油耗以補償積分。

    然而想要真正做到輕量化是很難的,因為輕量材料的成本非常之高,≤20萬的車輛幾乎不會使用,20/30萬區間也只有少數自主品牌用到鋁合金材料;真正大量使用輕量材料的車輛,一般都是跨界普通豪華品牌選項的奢侈級汽車,級別普遍為“≥S/7/A8”,那麼普通減重車會有什麼問題呢?

    鋼板的兩個概念

    提到汽車鋼板的厚度與安全駕駛的關係,如果說兩者有必然關係則會被視為“門外漢”;但是理論上外層覆蓋件(也稱包裹件)的厚度還是有一點點影響的,比如使用7mm的鋼板與14mm的鋼板,在碰撞過程中覆蓋件就不會很容易撕裂,整體結構強度更強也是可以緩衝一定衝擊力的。

    舉個例子:用螺絲刀戳一張牛皮,不用多大力氣就能戳破;但戳兩張疊加在一起的牛皮,需要的力量是不是會更大呢?那麼在碰撞過程中對方汽車就像是螺絲刀,己方車輛的車門鋼板就像是牛皮,在邊緣焊接固定後,更高的強度當然可以緩衝更大的衝擊力,所以覆蓋件鋼板“無用論”的說法過於絕對了,只是重要性沒有內部結構更高而已。

    問題:汽車哪些結構使用鋼板?

    那麼僅依靠外層鋼板的引數確實不足以區分車輛結構強度,畢竟帕薩特、奇駿之流的厚度引數挺好,但是“實戰”往往都比較不忍直視。所以判斷結構強度要綜合底盤鋼板與外部鋼板的兩組引數,只是廠家往往不會公佈底盤鋼板的資料。

    【底盤】同樣是鋼板結構,區別是部分割槽域有雙層、三層或多層疊加,疊加過程中當然還會進行焊接;一般認為汽車的外層覆蓋件就像面板,而內部的框架(承載式車身)則像是骨骼,而實際這種框架的材料與結構強度都不是那麼的高標準。

    外層鋼板-1mm左右(覆蓋件)底盤中層-2mm左右底盤內層-2mm左右

    對於沒有覆蓋件的主體結構位置,比如A/B柱、頂棚橫縱梁、底盤加強梁等位置,≥三層鋼板的厚度至少要在5mm左右才算高水平,底盤邊緣(裙邊)與車門上下沿等位置的雙層板,厚度低於4mm就比較尷尬了;而防撞梁的厚度應當在1.5mm左右,然而有些車輛的厚度標準還不足1mm。

    作為汽車核心結構的底盤鋼板,厚度與鋼材的強度會沒有影響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只是關注點已經被引導到討論“外皮厚度”的話題上(跑偏了)。然而底盤鋼板的厚度很難測量,除非拆車或切割後才能得出資料,所以一般的結構都沒法測試,只有廠家公佈資料才有參考。

    不過廠家往往只公佈鋼板的屈服強度或抗拉強度標準,其中抗拉強度的數值要大於屈服強度;結果是很多車企只公佈「強度引數」但並不說明屬於哪個標準。

    這裡就有很大的彈性空間了,資料也往往都能比較唬人;比如某車使用80%的高強度與超高強度鋼,最高標準是1200Mpa(實際偏低),而如果是抗拉強度那就很低了;主體材料使用600-900Mpa,仍然是抗拉強度的話,以屈服強度≥660Mpa才算高強度鋼的標準為參考,這臺車哪有什麼高強度鋼呢?

    厚度資料拿出來可能會更加尷尬,或者引起對強度資料的質疑。

    輕量·成本問題

    1:屈服強度600/700Mpa區間的鋁合金材料屬於高強度入門,而就是這種材料至少在四萬一噸以上;普通燃油汽車的製造成本充其量是指導價的一半,20萬的汽車實際只有≤10萬的標準哦。

    發動機變速箱轉向機懸架系統

    這四大總成再加上各項配置,綜合研發成本、人員成本、裝置老化、裝置維護,以及其他生產成本後,能夠用於打造車架的費用還剩下多少呢——在L2級配置成為主流的階段,控制系統與各類感測器的成本會更高。

    所以使用高強度鋁合金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對於品牌溢價非常大的合資汽車而言,其製造成本與指導價對比,很多怕是連三分之一都不到。

    2:部分車輛上會有黑色纖維塗裝的飾板,廠家和使用者會稱之為「碳纖維」,實際99.99%都是水轉印的塑膠飾板,碳纖維的紋路就像小時候貼“水貼畫”一樣——是印上去的。

    碳纖維的成本動輒十幾到幾十萬,在各型別的“交通工具”中, 主要是飛機(以戰鬥機)為主材使用這種材料。所以普普通通的代步汽車與普通豪華汽車不用過於期望輕量化,能在底盤非關鍵位置用些準高強度鋁合金就算不錯,碳纖維真的是有些想多了。

    問題總結:

    用不了高強度鋁合金用不了碳纖維材料

    結果只能是用普通鋼板,那麼這種沒有輕量屬性的材料,如何能實現給車身減重呢?也許是多層變三層、三層變雙層,部分應該加強的位置就不用了吧。只是這種車的安全性確實令人質疑,單純依靠結構的特點提升強度,在材料強度不夠高的前提下會現實嗎?

    所以重一些的汽車確實更理想一些,在各品牌實測的車輛中,整備質量偏大的轎車或SUV往往不差,但是過於小轎車或SUV肯定很差,就是這樣了。

    天和MCN授權釋出

  • 2 # 福筱航

    簡單說

    鋼板厚遇到碰撞不折彎

    即不吸能導致車內受傷機率增加

    這會讓鋼板插入車內

    後果不堪設想吧?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車皮薄的原因

    很多人不理解以為鋼板厚安全

    實際測試不是這種情況

  • 3 # 車文驛

    我想從“專業”的角度描述一下所謂鐵皮薄厚的作用,薄並不代表強度低,厚並不代表強度高,而強度的高迪也並不代表安全與不安全。有些時候硬碰硬反而更容易受傷。汽車的外覆蓋件並不屬於汽車被動安全項的範疇,汽車被動安全項主要表現在車身結構(3H車身、籠式車身等)、高強度材料應用比例(熱成型鋼、鋁合金鎂合金)等,鐵皮的作用,是在發生並不嚴重的撞擊時,保護車身結構不變形,剛才說道薄厚與強度的關係不絕對,熱成型鋼板的屈服強度(1500兆帕)比普通冷衝壓鋼板的強度要高很多(540兆帕),鋁合金的強度也要比一般的鋼板強度高很多,而且輕很多。

    車身的輕量化是各大汽車企業研究的方向與重點,以歐洲車身會議為例,鋁合金、鎂合金、碳纖維等材料的應用逐年增多,捷豹已經使用全鋁車身,在保證強度的同時,也減小了板材的厚度,所以不是一位的加厚就是安全,是科技改變了出行的生活。

  • 4 # 胡侃汽車

    大家都知道買車的時候很多朋友不管懂與不懂的,先按按這個車身,這個汽車的鋼板厚還是薄,在網上有很多傳說日本車鋼板薄不安全,美國車鋼板厚安全是這樣嗎?老胡在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汽車鋼板厚薄與安全就一定有關係嗎這個話題。

    首先大家知道汽車呢,是一個由很多的車身鈑金件透過一定的物理關係結合在一體的這麼一個有機體。這個車呢,車上的這些鋼板件,包括可拆卸的和不可拆卸的,首先根據安全法規咱們這個所有的汽車設計的時候都要考慮乘員和路人的安全,所以它設計成一個變鋼性的整體,所謂的變鋼性咱們可以通俗的講,該硬的地方硬、該軟的地方軟。

    那麼哪個地方是該硬的呢?就是由汽車的A B C三個柱合為的駕駛艙,因為涉及到裡面乘員安全,它的鋼度和強度設計的都非常高,這個是為了保證乘員的安全。

    什麼是比較軟的呢?大家對汽車如果有個最起碼的認識,像車頭車尾這一塊,一般的車都設計為碰撞吸能區,它設計的鋼板的這個強度就比較軟,透過變形捲曲來吸收能量。減緩對車上、路方行人和對方車輛的傷害。所以咱們的民用汽車所謂的鋼板實際都非常薄,基本在1毫米左右,甚至不到1毫米。咱們的民用汽車不是裝甲汽車,軍方的車輛你像主戰坦克那鋼板厚度那都非常高了,但是這樣的車發生碰撞硬性碰撞的時候車體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裡面的乘員因為巨大的,慣性造成也會有傷害。

    所以單獨說鋼板薄的車不安全,鋼板厚的車就一定安全是有失偏頗的。現在咱們這個網上有各種各樣的測評國際上和國內都有這種碰撞安全的組織,碰撞以後怎麼衡量這個車的安全就是乘員艙完整、車門能順利開啟、燃油不洩露,這樣的車才是安全的車。所以大傢伙也不要被謠言所左右。

  • 5 # 渦輪侃車

    我以一個車輛工程專業畢業的汽車行業從業者的身份非常肯定地告訴你:鋼板越厚、車越重就越安全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如果一臺車的鋼材,按照功用來分的話,可以分為兩部分:車身覆蓋件和車身結構件。

    所謂覆蓋件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前後翼子板、發動機艙蓋以及前後左右的包圍,或者簡單地可以理解為我們平時說的“鋼板厚度”。

    所謂車身結構件指的是車輛整體的框架,可以理解為車輛的骨骼。

    所以,給你看張圖,這是我參加了無數次試駕會廠家都會給我們看的一張圖。(注:僅僅是拿圖片中某款車型舉例,請不要懷疑我什麼充值、什麼車黑、什麼水軍的,請杜絕網路暴力)

    不管你在乎不在乎,反正所有的廠家,對於車輛安全唯一在乎的是車身結構件!

    也就是上圖中你看到的這些“骨架”,這才是影響車輛安全性的最關鍵因素。

    所以,這些部位的鋼板剛度和強度越好,就意味著車輛越安全,我覺得這個說法是站得住腳的吧?

    而某些人所謂的鋼板厚度指的是你們能看到的翼子板、發動機蓋、車門的厚度,你現在再問問自己,這些部位的鋼板厚度對安全性有影響嘛?

    哦,不對,我這個問法不太準確,應該是:車身殼體的厚度和剛度是否會影響車輛安全?

    根據碰撞安全要求,車身殼體的正確結構應該是:使乘客艙具有較大的剛度以便在碰撞時儘量減少變形,同時使車身的頭部、尾部等其他離乘員較遠的部位的剛度相對較小,在碰撞時產生較大的變形而吸收撞擊能量。(來源:人民交通出版社《汽車構造》第六版)

    所以,仔細讀讀這句話,最佳的結構應該是前後偏軟,中間偏硬。這樣在發生較大交通事故的時候,才能夠更好地保護車內的乘員。

    啊!說到這裡,又找到一張圖,是哈弗H6車身結構方面的宣傳材料,同樣是對於結構件的重視。(可能不太清晰)

    所以,最後我想說的是,你這種“汽車鋼板厚,車身重,就一定安全”的說法不能說錯誤,只能說不夠準確,如果鋼板的重量和厚度都用在了結構件上,那對於安全性的提升幫助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樣:

    車皮薄就不安全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 6 # 沙灘上的淺足

    宣傳“鐵皮厚”、“車門能站人”、“關門聲厚重”所以安全,表面上覺得用料足就代表安全,有點道理,但是本質上是以偏概全。汽車安全真的跟很多因素都有關係的。大貨車就安全了?以60公里的速度撞堅固的鐵牆,你說是轎車裡面的人掛,還是貨車的人掛???我可以說轎車裡面的人可能沒事,但是貨車裡的人一定掛!坦克以這個速度去撞的話,坦克裡面的人也同樣後果。這個比喻有點極端,神車的車鐵算厚的了,但是安全性並不比一些鋼板薄的車安全到哪裡。

  • 7 # 二師兄玩車

    —曾幾何時,在大部分汽車消費者的眼裡,一輛車到底安不安全竟然是取決於所謂的鋼板厚度以及車身重量。似乎鋼板越厚的車,在碰撞時越有優勢,甚至於後來這種錯誤觀念被某些別有用心的經銷商利用,採取所謂的砸車手段,來博人眼球。而這也讓這種錯誤看法成為謠言被廣泛傳播。那麼,鋼板厚度和車身重量究竟決定了什麼?車輛安全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鋼板不只有外觀件,重量並非唯一解

    實際上大眾所認知的汽車鋼板,這僅僅只是作為外觀覆蓋件而存在。比如汽車的翼子板或者是車門,而鋼板的作用就僅僅只是體現在小碰撞裡,可能鋼板厚度較高的車輛在小碰撞時不需要進行鈑金。但是除開鋼板,現在市面上許多車型的保險槓基本上都是塑膠件,一方面是出於維修的便利,另外一方面就是為了降低車身重量。在塑膠件的背後,才是真正的安全重器——防撞大梁。

    而錯誤的認知裡面,車身重量越大,似乎越有利於高速巡航的穩定性,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高速穩定性取決的是車輛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方向盤和底盤的調教等因素。沒有好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以家用車的重量來看,即使比同級別車型重上一些,帶來的也僅僅只有油耗提升,對於提升車輛高速穩定性和安全性並沒有實際幫助。反而可能因為車身重量過重,導致剎車距離被拉長。

    剛性決定安全度,裝備提高存活率

    那麼,決定車身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呢?其中離不開兩個關鍵詞,那就是車身結構用料和車身結構設計。好的車身結構材料可以在提升車輛剛性的同時降低車身重量,比如現在廣泛使用的全鋁車身就是一種有別於傳統鋼製車身的材料。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車身上使用的複合材料和新材料越來越多。如果搭配上好的衝壓技術,這個車身完全可以做到承受極強的瞬間碰撞,並吸收大部分的撞擊能量。

    同時為了更好保障車內人員的安全,像安全帶、安全氣囊、碰撞預警等主被動安全裝備也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安全帶,許多消費者可能會因為嫌麻煩而不繫安全帶,其實這是相當不可取。從美國汽車交通事故的資料來看,使用安全帶能將死亡風險降低70%。1975年以來,安全帶挽救了大約25萬條生命,比起鋼板厚度和車身重量,鋼板材料、車身結構以及安全配備才是王道。

    安全駕駛不可少,意識才是最重要

    其實汽車的安全性只是保障駕駛者安全的一個部分,大部分交通事故的發生都是因為交通參與者沒有正確遵守交通規則所導致的,誠然汽車安全性也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沒有繫好安全帶,對於交通規則採取漠視態度,那麼就算車輛的安全性再高也無濟於事。

    畢竟一個如今市場上可以選擇的車型非常多,只要脫離謠言,對汽車安全性有正確的認知,那麼買到一款同級別安全性較高的車輛並不難。

    結束語:高強度、輕量化的車身的確對於車輛安全用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作為消費者來說,走出謠言的誤區,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才能將安全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於車輛這種家庭出行工具而言,正確理解好車身重量、剛性、結構和安全幾者的關係是相當必要的。面對某些別有用心的營銷宣傳,只需看看就好,切勿當真!

  • 8 # 車海v無涯

    感謝你的提問。

    汽車鋼板厚,車身重,就一定安全嗎?我覺得,這樣的結論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學的。我認為,衡量汽車到底安不安全,總的概括起來有三大標準,第一個是人為因素;二是主動安全配置;三是被動安全配置。下面我們就這三大方面來做介紹吧。

    一.人為因素.

    我們都知道,汽車作為一個重量大,速度快的交通工具,行駛在道路上,隨時都會存在著安全風險。汽車每多走一米,多快一秒鐘,都會產生不可挽回的傷害風險。而這些風險都是受人額因素決定的,比如司機的技術水平,開車習慣,用車知識,開車狀態(酒駕醉駕,疲勞駕駛),交通安全意識,車上人員干擾,行人安全意識等等因素,都會有可能造成汽車交通安全風險。

    即使你的汽車再安全,質量再好,只要存在著人為因素的干擾,就隨時有安全風險的可能。以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汽車事故資料來看,發生汽車事故中,絕大部分事故都是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居多;由此可見,汽車到底安不安全,其實首要考慮的不是去看鋼板有多厚,車身有多重;更重要的是要去有效的控制這個人為因素的影響,控制得越小,發生危險的可能就越少,安全係數才會越大。

    二.主動安全配置.

    回到汽車本身來說,所謂的汽車主動安全,就是預防汽車發生事故危險,避免事故發生。主要跟汽車的制動效能,行駛穩定性,動力性,操縱性和資訊反饋等條件相關。那到底哪些是主動安全配置呢,我給大家普及下,

    1.ABS+EBD---防抱死制動系統+電子制動力分配系統。這個很多車型基本都是標配了

    2.ESP---車身電子穩定系統。提高汽車加速,轉向,剎車時的穩定性,降低側滑的危險

    3.HAC---輔助系統.

    4.ACC---巡航控制系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定速巡航系統。

    5.AWS---碰撞預警系統.

    6.TPMS---輪胎壓力監測系統.

    以上列舉了主要的幾個比較常見的主動安全配置,還有很多的電子輔助系統沒有列舉出來,應該說都算是主動安全配置,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避免危險的發生,把防止碰撞發生始終放在第一位。

    三.被動安全配置.

    被動安全配置顧名思義就是當發生碰撞等危險時,對駕駛員和乘坐人員提供保護的裝置,以減小傷害,減少碰撞事故的發生,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主要的配置有車身結構,安全氣袋,安全帶,可收縮式方向盤,內外後視鏡等。

    其中車身結構是最重要的被動安全配置,當汽車發生碰撞時,車身能有效的吸收碰撞產生的能量,並將這些能量分散到車身各個結構部位中,使駕駛室內的變形減少到最小程度,以保護車內人員安全。並且,當汽車行駛速度超過50公里每小時發生碰撞事故時,決定汽車安全與否的是車身結構,並不是汽車覆蓋件的鋼板厚度。

    決定車身剛度和強度的不是鋼板的厚度,而是車身內部的結構件和內板;我們通常所說的汽車鋼板厚,都是我們能看得到的汽車表面的鋼板厚度,而這些表面的鋼板只是汽車的覆蓋件,也就是外板,它對車身的剛度和強度的貢獻有限。

    外板鋼板越厚,它的剛性強度就越大,在低速行時發生碰撞時,剛性車身不容易變形,車輛損失相對來說較小;而當在高速行駛時,由於外板剛性大,車身前部不易變形而導致整體向駕駛室擠壓,這樣對車內人員的傷害就比較大,並且由於鋼板太厚,還會增加車身重量和油耗。

    綜上所述,我認為評價一個汽車安不安全,至少要從以上三大方面標準去衡量,而汽車鋼板的厚,車身重也僅僅是被動安全配置中的一個結構部件而已,並且還不是最重要的部件,所以說,鋼板越厚就越安全這個說法是不全面,也是不科學的。以上僅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一起來交流分享學習,謝謝。

  • 9 # CMC車主俱樂部

    說到汽車的鋼板厚度,還有汽車的重量,我們很多人都會想到日系車。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日系車鐵皮非常的薄,車子比較輕,安全性比較差。並且他們把日系車省油的原因也歸咎於車子非常的輕。可以說車子輕了,他肯定會省油的,但是汽車的安全性真的與鐵皮的厚度和車子的輕重有關係嗎?

    這裡也要說一下我們自主品牌的汽車,我們自主品牌的汽車確實會偏重一些,這就導致了我們自主品牌的汽車燃油經濟性不太好,當然車重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影響汽車油耗因素還是比較多的與核心技術有很大關係。我們自主品牌汽車車子會比較重,這個魚所用的鋼板材質,強度等都是有關係的,當然自主品牌汽車配置也特別豐富,也會加重車的重量的。

    汽車並不是越重越安全,實際上現在全球的車企都在追求輕量化的設計,也就是說讓汽車變得越來越輕,但他並不意味著車子越來越不安全。實際上現在的汽車遠遠比之前的汽車要更加安全,所以說車子輕不安全,是不成立的。

    為什麼現在的車企都在追求輕量化設計呢,其實車子變輕了還是有很多優點的。車子變輕了,他的起步就會更快,它的油耗就會更低,剎車距離就會更短。

    如果現在還是以汽車的重量來評價汽車的安全性,這真的是無稽之談。有些人透過按壓車身的鐵皮,或者是透過關車門來判定汽車的安全性,這也是未免太厲害了吧,這讓工程師怎麼想?這樣碰撞測試的機構怎麼想呢?汽車的安全性,我們要看一下它的安全配置,看一下它的車身結構是不是合理。

    如果還是不能夠理解的話,就想想f1賽車吧,它只有幾百千克,特別輕,但是它的安全性你會質疑嗎?

  • 10 # 生活在深圳的北方人

    記得有位古希臘哲人曾說過,“謊言被重複超過一萬遍就會變成為真理!”

    這個問題也是我從業以來過去,現在,我相信甚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成為很多潛在汽車消費顧客以及很多老顧客的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一直存在。結合以往的客戶溝通服務經歷,汽車事故中車身安全與死亡率的調查統計結果,汽車安全設計層面來談談我的一些看法(接受大家的批評指正,交流互動)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汽車的結構組成

    【汽車結構】:汽車是主要藉助自身動力為裝置驅動,且具有4個或4個以上的車輪的非軌道無架線車輛。汽車一般由發動機、底盤、車身和電氣裝置等四個基本部分組成。

    ①.汽車發動機:發動機是汽車的動力裝置。由機體,曲柄連機構,配氣機構,冷卻系,潤滑系,燃料系和點火系(柴油機沒有點火系)等組成。按燃料分發動機有汽油和柴油發動機兩種;按工作方式分有二衝程和四衝程兩種,一般發動機為四衝程發動機。

    ②.汽車的底盤:底盤作用是支承、安裝汽車發動機及其各部件、總成,形成汽車的整體造型,並接受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產生運動,保證正常行駛。底盤由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四部分組成。

    ③.汽車車身:車身安裝在底盤的車架上,用以駕駛員、旅客乘坐或裝載貨物。轎車、客車的車身一般是整體結構,貨車車身一般是由駕駛室和貨箱兩部分組成。汽車車身的作用主要是保護駕駛員以及構成良好的空氣力學環境。好的車身不僅能帶來更佳的效能,也能體現出車主的個性。汽車車身結構從形式上說,主要分為非承載式和承載式兩種。

    ④.汽車電氣裝置:主要由蓄電池、發電機、調節器、起動機、點火系、儀表、照明裝置、音響裝置、雨刷器等組成。

    從以上我們看到,通常最容易感受到跟汽車質量“重量”有關的車門,車窗都應該屬於覆蓋件的範疇,沒有這些別能不能開,我相信肯定是可以正常上路行駛的,車門,玻璃以及發動機艙蓋,車身輪轂翼子板周圍都是考慮遮風擋雨,美觀,減少空氣動力學阻力存在的物質,真正跟安全有關,只能限定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很小速度或者距離的碰撞),覆蓋件的厚度重量能起到微小的作用,就好比高樓大廈,地震自然災害發生時,首先發生變形損壞的往往是玻璃幕牆,外圍的磁磚以及外牆裝飾物,而真正起到安全作用的往往取決於建築物的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及用料),一棟樓是一瞬間坍塌還是伴隨著一定的變形量及彈性區間的柔性倒塌對於人們安全起到的危害和威脅是不一樣的,汽車也是一樣,真正在車速超過40㎞/小時的時候發生撞擊起到核心安全作用也在於汽車的結構設計,就拿全球第一大汽車品牌豐田汽車舉例,豐田汽車每年隨機在不同的城市地區取樣1600輛用於汽車安全碰撞測試,不斷收集每次碰撞的結果資料資訊結合汽車事故中死亡率的資料,用來不斷應用於豐田汽車安全性提升方面,提出了全球領先的豐田“GOA安全車身結構”的設計理念,針對汽車安全事故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在發生碰撞事故時,首先透過碰撞時車身的變形來【吸收】一部分能量(分級遞減能量),其次,透過把吸收減弱後碰撞點的剩餘的集中的撞擊力【分散】到整個車身(壓力共擔,出了問題不是一個人去拼命的抗下所有,而是一個團隊一個team取共同想方設法去客服,承擔),最後,透過打造最堅固的生命安全空間(駕乘人員座位艙)來【堅固座艙】地域最終的壓力,在不可避免的危險事故發生時最大程度的保護生命空間不被擠壓,壓縮,最終實現保護人的生命安全,實現天人物我統一。

    #關鍵詞:豐田GOA車身安全設計,吸收,分散,堅固座艙。

  • 11 # 為民說公交

    如果是民用車領域考慮經濟性,所以不能用越重越好來衡量,但是如果是總統級別的,不僅鋼板厚、還得機槍、炸彈、地雷,所以政要坐車不僅重還安全。

  • 12 # 汽車維修與工具

    眾所周知車禍猛於虎,所以在衡量一款車輛的產品力時,除了油耗、配置、價格之外,還有出色的安全效能也成為了消費者購買車輛關心的重要因素。

    衡量汽車的安全效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主動安全性,指的是汽車避免發生事故的能力,包括汽車的安全效能、制動效能、行駛穩定效能、動力效能、操縱效能等因素,比如自動剎車功能、電子穩定系統就是一種主動安全性。例如遇到危險時,汽車可以自動進行剎車。

    另一個是被動安全性,指的是汽車發生事故後對駕乘的保護能力,包括剎車距離、剎車時間、安全配置、NCAP碰撞測試成績等因素,比如安全帶和安全氣囊就是在發生碰撞後對駕乘起保護作用的工具。

    從這兩個方面的定義來看,汽車鋼板厚度與車身重量屬於被動安全性。

    汽車鋼板厚度主要指的是車身鋼板厚度、前防撞鋼樑厚度、後防撞鋼樑厚度。車身就是汽車主架構,有一體式車身和焊接式車身,在發生劇烈碰撞時,車身的堅固度、強度直接關係到能否保護駕乘安全。前防撞鋼樑是裝在車身最前部的U型空心鋼板,一般是冷軋板材料,便於衝壓加工,前防撞鋼樑主要作用是保護前排乘客和汽車發動機。

    在很多人的眼裡,鋼板厚度和車身重量決定了一輛車的安全性。出現一觀點無可厚非,但一輛車的鋼板越厚,車身越重就代表它越安全嗎?當然不是!

    汽車的外覆蓋件就好比非承重牆,就安全性而言,它其實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汽車行駛速度超過50km/h發生碰撞事故時,決定汽車安全的是車身結構,並不是汽車覆蓋件的鋼板厚度,主要看的還是車身的架構。

    因為當汽車發生碰撞時,只有車身能有效地吸收碰撞產生的能量,並將這些能量分散到車身各個結構部位中,使駕駛室內的變形減少到最小程度,保護車內人員安全。這時候車輛的外覆蓋件,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在汽車車身中,具備緩衝吸能作用的結構主要包括保險槓、自車身、車頂、車門、發動機罩及其它內飾件等。僅僅單一地加重車身重量並無濟於事,而改善這些緩衝結構的材料構成以及功能設計,提高其吸收衝擊能量的能力,才能達到提高汽車安全防護的作用,有效保護汽車駕駛者以及道路交通人員的人身安全,即使出現事故也能將雙方所受傷害減小到最低。

    要衡量一款車的安全性,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主動安全。所謂主動安全,就是用來預防事故的發生。一般而言,車輛的主動安全主要靠的是安全配置,比如車身穩定系統、碰撞預警、主動剎車、胎壓監測等·等。

    其實最好的安全,就是避免發生交通事故,也就是掌握主動安全效能,這是消費者購買車輛優先考慮的方面。像ABS、EBD、EBA、TCS、ESP、主動剎車、碰撞預警等等功能都是主動安全效能,其次是被動安全效能,比如全車安全氣囊、車體結構等,也是買車需要考慮的方面。

    很少有人買車會問防撞鋼樑有多厚?車身有多重?但這並不代表這兩個因素不重要,而是沒那麼重要。鋼板的厚度和車身的重量在安全效能中的影響也很小。買車不是買軍用坦克,軍用坦克的鋼板很厚,並且能夠防止普通武器攻擊,自身重量也十分重,但坦克並不是家用的工具,當然長城的坦克品牌除外。購買車輛實用性才是王道。

    汽車車身越重、鋼板越厚並不代表著車輛的安全性越高,這只是衡量安全性中一個很不重要的因素。汽車的安全性需要綜合考慮,不管是主動安全還是被動安全,都只是發揮著輔助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駕駛者自身需要具備高度的安全意識和形成良好科學的駕駛習慣,畢竟再安全的汽車,也需要人為合理使用加以保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你過上“小時候幻想過的生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