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的家鄉叫隆安
-
2 # ViewWorld
性格很正常的內外向之分,到了中國就不正常了,懷疑你家孩子內向的時候看看是不是社恐,別把內向和社恐混淆,很多大佬都內向
-
3 # 割韭菜啥感覺
內向是天生的特點,一方面一些孩子可能本來就會內向一些,另一方面需要父母的鼓勵,父母可以儘量發現一些機會鼓勵她, 在家裡父母多跟他交流,讓他願意把高興的或不高興的事都跟父母說,家庭創造溝通的氣氛,從與自己最親近的人多交往,慢慢擴大到不熟 的人。多帶她去一些公共場所,使她多一些鍛鍊自己的機會. 性格是先天氣質和後天培養的結晶,成人的性格也會影響孩子。性格的氣質表現沒有好壞之分,主要是後天的培養。父母可以觀察你孩子的性格表現,是活潑型、衝動型還是抑制型。 性格培養主要是在活動當中。比如學習解放軍,表現出勇敢的行為;做警察遊戲,站著不動,培養他抑制自己的能力,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一日生活規律、活動、遊戲待有嚴格地要求,就有機會讓孩子鍛鍊自己的獨立性、 自信心 。這樣就會形成一些好的性格特徵。 性格的後天培養是很重要的。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詫摩武俊先生經過數年觀察和研究,發現了母親的教養態度和兒童性格發展的內部關係。母親的態度是支配的,兒童的性格則是服從、無主動性、消極、依賴性的。母親的態度是事無鉅細的呵護,兒童的性格則是幼稚的、依賴被動的、膽怯的甚至是神經質的。母親的態度是一味性保護的,兒童的性格則會缺乏社會性,其情緒大都處於安定的。母親的態度是順應型的,兒童的性格則缺乏責任心,而且不服從,並帶有粗野和攻擊性的成分。母親的態度是忽視冷漠,兒童的性格則是冷酷的,情緒極不安定,但是創造力比較強。母親的性格是專制的,兒童則事事依賴或者是反抗,常常會以自我為中心,而且十分執拗孤僻。母親的態度是民主的,兒童的性格是親切的、直爽的,並且喜歡社交,能融洽地與他人開展協 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性格呢?以下幾個方面可為您提供參考:
第一,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第二,主動與孩子交流 。當孩子放學回家時,應主動地與孩子接觸,讓孩子講講幼兒園裡的生活,並讓孩子談談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多和孩子進行交流,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才能對症下藥,真正幫助到孩子。
第三,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復快樂的心情。
第四,讓孩子鍛鍊獨立 爸爸媽媽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去獨立完成某種事情,如買東西、去鄰居家借東西等。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性格就會比以前開朗多了,可以讓孩子更大膽地去接觸一些他所感興趣的事情,孩子性格內向就會改變。
第五,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平時注意孩子的愛好。為孩子提供各種興趣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引導,孩子的業餘愛好廣泛,自然容易擁有快樂的性格。
第六,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滿和諧。家庭和睦,也是培養孩子快樂性格的一個主要因素。有資料表明,在幸福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年後能幸福生活的比在不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要多得多。
注意事項 性格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所以,爸爸媽媽要多一些耐心和細心,多幫助內向的孩子,讓他們可以獨立
-
4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要反問你一句:“孩子內向,你覺得吃虧嗎?”仔細想想,再回答我!
做家庭教育過程中,經常有家長憂心忡忡地問我:徐老師,我孩子很內向,要怎樣才能改變ta的內向性格,讓孩子外向呢?
我常常反問家長:你內向嗎?要知道,如果家長性格內向,孩子常會內向。你內向,不要強求孩子外向,這不公平。
其二,孩子內向,你是不是覺得吃虧?有的家長說,孩子內向,不愛表現,不如外向的孩子討人喜歡。
的確,外向的人常常很快和人打成一片。
但要知道,任何性格都優點,也有缺點,外向有外向的好處,也有弱點:有人會覺得自來熟的人不夠穩重、不太靠譜,而內向常常給人穩重、內斂的感覺。
第三、家長要接納孩子的內向,發展性格的長處對於父母來說,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任何一種性格,其次,揚長避短,發揚長處,擅用長處。比如,內向孩子,常常坐得住,可以讓孩子多讀書,同時,多帶孩子參加戶外運動,讓孩子更開朗,更自信!
-
5 # 程小Yao
性格一部分是天生,來自遺傳。幫助內向性格的孩子,需要多一些時間,耐心和理解。
其實內向性格的孩子是有交際能力的,他們通常慢熱,需要的時間比別的孩子久一些。像是我的女兒,她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其實話很多,也很活潑開朗。結交一些新的朋友時,不喜歡說話,但別的小朋友說話時,她會很認真的聽,小朋友問她一些問題,她也會交流和互動。只是從陌生狀態到認識的過程需要的時間會久一些。
還有的孩子會害怕陌生環境,當他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或者發現自己成為聚焦點,被很多人注視自己的舉動,他會表現的很侷促,緊張。比如考試會使一個害羞的孩子無比緊張而方寸大亂。顫抖的雙手,面紅耳赤等都透露出孩子的緊張,難為情的狀態,他們都會顯現出無法控制自己的慌亂和害羞。
面對內向性格,害羞的孩子,家長要儘量給他們營造一些環境,幫助孩子來自我調整。
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訓練孩子,讓孩子從環境中慢慢得到鍛鍊。比如你正在忙,需要接聽一個快遞電話,可以請孩子幫忙接聽。慢慢教會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當孩子幫你接收了快遞並交給你的時候,及時稱讚孩子,鼓勵他下次還可以幫忙。
比如我們去逛商場,去外面吃飯等場合,也可以請孩子幫忙去詢問某種東西在哪裡,或者去拿一張餐巾紙等,為孩子製造一些與人交流的小任務。
也可以為孩子報一些特長班,增加業餘時間和小朋友交流的機會,私下請老師幫忙多在課堂提問,和孩子增加互動。老師組織的一些中小型演出和考級為孩子報名,增加一些登臺演出的機會,都會使孩子得到鍛鍊,增強自信心。
回覆列表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成熟和環境、教育等先後天因素的互動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很多家長存在這樣的誤解,覺得內向就是不好的,內向的人等於不善於交際的人。其實無論是內向人格還是外向人格沒有好壞之分,都有其性格的優勢和劣勢。
瑞士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外向人格的人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熱情奔放,當機立斷,獨立自主,善於交往,但是有時行動輕率;而內向的人格善於自我剖析,做事謹慎,深思熟慮,但是交往面窄,有時適應困難。
因為很多內向的孩子有一些消極的性格品質,比如不善於交際,膽小怕事等,但其實內向只是一個外化形式,真正核心的原因是這些孩子缺乏自信,沒有勇氣,其核心是自卑。孩子因缺乏自信而導致的內向實際就是對自我本身的否定。
性格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處於成長期的孩子性格更具有可塑性。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一些積極個性特徵。
1.家庭給予真心關愛。
家庭的關愛是極為重要的,之所以出現性格內向,很多原因來自家庭因素。因為父母工作比較忙,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孩子比較孤獨。家長要做的就是多多陪伴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學,在孩子睡前親親孩子、抱抱孩子等,很多家長不願直接告訴孩子自己對孩子的愛,但是恰恰孩子是最需要的。向孩子說明自己工作忙碌的事情,得到孩子理解,並告訴告訴只要有時間就去陪伴他玩耍,家長要言而有信,不要總是讓孩子失望。孩子最開心的就是玩遊戲,家長不妨採取一些遊戲的方式來增進親子關係,比如一起畫畫,講故事,去動物園等。
2.家長細心發現,耐心教育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一些低年級的孩子會出於膽怯,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候家長應該耐心去引導孩子,讓他們多開口說話、多給活動機會。比如孩子在學校的時候想上廁所但是不敢說話,家長可以利用講述故事的方式,以故事人物為榜樣,讓孩子得到學習。此外,遊戲作為孩子們最為喜歡的一種的主要活動內容,可以調動他們“說話”的慾望,家長可以在遊戲中充當某種角色,以此來親近孩子。和性格內向孩子說話時注意口語、速度要慢、要有親和力,讓孩子隨著家長的引導進入角色,讓他們用所扮演的角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使孩子感覺到自然、快樂、隨意。他們越放鬆,表現的也就越自如。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有效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3. 樹立孩子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很多內向的孩子之所以自卑,是因為他們非常在意旁人對自己的看法,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看法,這些內向孩子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鼓勵。① 家長要首先接納孩子的性格,不要太過在意孩子內向與否,要善於發現孩子性格中的優勢給予孩子自信,不妨轉換一下思路,內向也有很多優點,比如可以更冷靜地觀察與思考,善於體察他人的心事,朋友不多但是非常穩固等。② 不要貶低孩子,不要濫貼“標籤”,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自我認識從而否定自我,挫傷孩子,對健康成長十分不利。經常受到斥責的孩子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接受家長的暗示,承認自己的素質差,慢慢地失去了信心。③ 要滿足和引導孩子的表現欲,當孩子的自我表現欲受到壓抑時,就會產生自卑感。家長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時,請孩子回答。回答的不管正確不正確,家長都要給孩子一些鼓勵的話語。④ 要重視孩子每次成功的經驗,成功的經驗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強。
4.提高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①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可以與鄰居親切問候,積極參與所在地區的各個活動等,做出與人和諧相處的表率給孩子看。② 交流的時候要看著孩子的眼睛與之交談,告訴孩子注視對方的眼睛意味著願意與其建立友好關係。③ 邀請孩子的朋友及家長在週末或者是孩子生日時前來做客,開始時先讓孩子與兩三個小朋友接觸,待慢慢習慣後,再逐漸增加共同玩耍孩子的數量,並告訴孩子,當沒有人和你一起玩耍的時候,你可以學會主動去找小朋友玩。好朋友是自己去爭取的,而不是別人給予的。媽媽爸爸相信只要你去尋找,一定有很多小朋友願意和你做好朋友。
個性的形成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正確引導和耐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