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河岸邊
-
2 # 使用者楊楨楠
不完全正確。教育的本意按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觀點是:一,傳道。二,解惑。按照今天人們對教育的理解是就:既教書又育人。它與為官出仕沒有直接的關係。至於說夫子所言:『學而優則仕』,這裡的優即是為官的標準,有學的部分、有對人生觀、價值觀、時代價值觀的理解、認同部分(因為為政者不可能要核心價值觀不同的人來為他們服務)。
-
3 # 看到都是緣
教育的本質是傳道,如今沒有得道之人怎樣去傳道呢!故只有解惑授業,授業只向錢看又斷德之本,貪婪丶極欲丶惟利是圖,正道斷滅,惡性迴圈那是頭。解惑也不是很容易的。
-
4 # 李老師評教育
我對“教育的本質是教育人民,而不是教育官員”的觀點。你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我們要解決的是對這句話的理解。"教育的本質是教育人."毫無疑問,這句話的前半部分是100%正確的,但問題在於後半部分。顯然,演講者對“官員”含義的理解過於狹隘,理解的程度還停留在很久以前,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簡單地把“官員”理解為一個官員,但我認為這“事實上,我們的社會需要來自不同階層的人才,而這些人才的獲得離不開教育。同時,人才也有層次,就像只有有層次才能形成社會一樣。就像建造一棟大樓一樣,它將被建成一層、兩層和三層的高層建築。正如我們常說的,“十個手指有長度,山上的樹有高度。”“正因為如此,人類才能用雙手創造奇蹟,大自然才能讓人賞心悅目。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我們的教育也符合這個自然規律,充當著識別一樓和二樓、大樹和小草、長手指和短手指的角色,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官員”。換句話說,千千有成千上萬的工人,即使他成為一名官員,他也只能是成千上萬工人中的一員,但社會分工是不同的。
其次,當我們的認知問題解決後,你會突然發現我們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教育人,而是實踐“邊學邊好”的宗旨。這種“邊學邊好”就像一把尺子,把不同層次的人篩選出來,把他們輸送到不同的領域,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長處,從而達到讓社會機器正常運轉的目的。教育中“學以致用”的選擇和分類功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環節。“學而優則仕”是手段和過程,“為官”是目的和結果,“為官”是社會需要,是教育價值的體現。我們能說這不是教育的本質嗎?
因此,教育的本質不僅僅是教育人,而且是成為一名官員,這也包含在教育人之中。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
5 # 隨識而發
教育的本質是教育
單指一個育字 不足以表達本質
還有一個教
完整的 不偏面的 才是真正的本質 是統一的
同理學與仕 也是如此 辯證統一
實踐中學習 學習中實踐!
-
6 # Victor19901028
教育的本質是點燃學生面向未知世界的激情、夢想和勇氣,啟迪面向未知挑戰的智慧。而不單是傳授面向已知世界的知識。
-
7 # 關山楓葉
同意,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不是則士,能成士畢竟是個別人,大部分應該成人就夠了。則士多少有點是騙人的鬼話,問問大家“誰則士了?”
-
8 # 李繼明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承擔著什麼樣的責任?我們說不清楚,道不明白,大家都在說教育,都在研究教育。
教育是專案嗎?那麼這個專案做完了,另一個專案又來了,我們是用疊加的方式來評估教育呢?還是用新的專案來否定舊的專案,想當初,哪一個專案不是轟轟烈烈,哪一個專案不是來得突然,去得也突然。
我們為什麼讓自己讀書時代接受教育的體驗流失了。
我聽了一節關於《楊修之死》的課,聽得我心驚膽戰,為什麼?楊修之死的歸因結果,竟然在楊修身上也有一大堆原因,我害怕了,我似乎也是一個恃才放曠的人。楊修之死雖然源自於小說《三國演義》,但是其影響力之大,對華人的性格有塑造的功能也不為過。
是的,楊修之死當然有楊修自身的原因。
像曹操這樣的人,寧肯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的人,殺楊修,曹操絕對是罪大惡極的。
楊修輔佐曹植,曹操要清除曹丕的對頭,這一點倒是符合政治利益。像楊修這樣的人,該不該殺呢?楊修這樣聰明的人,為什麼沒有生存的空間呢?恰恰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楊修有沒有反心,我不清楚,如果有,當然應該殺,不殺不足以穩定大局。
楊修之死錯當然在曹操,曹操因為楊修之才而招楊修,又因楊修之才而殺楊修。我不說作者的本意是什麼,既然作者已經把作品公諸於世,作者的本意已經不再重要了,我們可以揣摩,也可以不揣摩。
曹操到底是不是小說中的曹操呢?
我們不要把小說中的曹操和真實的曹操相對比著來說,如果偏要拿著小說中的曹操來和真實的曹操對比,就會出現用真實的曹操為小說中的曹操平反,這樣的惡果是我們會以為小說中的曹操,這樣大奸大惡的人,奸得其所,惡得其所。
誰說曹操這樣的人不應該除去呢?誰說曹丕就應該勝利呢?
楊修之死用成王敗寇的思路來理解,那麼,曹植也不過是就是成王敗寇的物件之一。
如果我們的教育還用成王敗寇的理念來詮釋,楊修之死是有其該死的必然性,不但對楊修這樣的人不公平,還對楊修之死用了宿命論的方式來解釋,這才是可怕之處。
楊修該死就是宿命論,我們在楊修死之後,用倒推的方式來說楊修之死的原因,如果一個勁的強調楊修本人的原因,就是宿命論,為罪大惡極的曹操開脫。
再說一遍,我所說的是小說中的曹操,不是《三國志》中的曹操。我也不是索隱派,我是就事論事來說楊修。
很多我們看起來是恃才放曠的事情,背後真實原因不是恃才放曠。
要知道,有才的人在別人看起來有點兒古怪,這種古怪不過是因為特立獨行罷了。像有才能的人,提醒別人的方式不一樣,楊修提醒的方式就是直接而缺乏技巧。
有才能的人,為什麼有才能,他們長期的靠直覺來發現問題,也就是說,直覺發達的人,彎彎道道少,不會拐彎抹角。這樣的人你大可以放心,心裡憋不住事情。城府深的人未必有才,但是,有才的人一定少有城府的人。
人的才能的獲取,需要“溺愛”大腦的,大腦受到的掣肘越多,越發揮不出其才能來,要讓才能成長,需要很多的投入的,而不是人們很隨意一樣,覺得才能是天生的。天賦固然重要,天賦最神秘莫測,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模樣,有多少後天的努力,被過分的加到了天賦中去了。
那麼,在孩子面前過多的說“楊修之死”的死因,特別是把過多的死因往楊修身上推,會讓孩子的才能發展受到壓制,特別是在“溺愛”大腦這個環節上更是受到壓制。
為什麼到現在我們都還在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楊修之死?我所說的“溺愛”大腦並不是說要溺愛孩子,我們沒有必要像防賊一樣防著有點頭腦的孩子有創見。別擔心,所有的問題少年都不是用過“楊修之死”就可以矯正的,不是你說了要注意不能恃才放曠了,產生問題少年的土壤就沒有了。
學習到底是為了什麼都沒有解決好,我們的教育到底幹了什麼?
如果以為課堂上的教化作用會矯正問題學生,那麼,太看得起教育了。像楊修之死原因往楊修身上推,曹操這樣的人都還有道理了,我們是不是把那些善於學習的學生往曹操身上推呢?
不是說歧視學困生,學生的差異有層次之分,這是不爭的事實,為什麼不承認這一點兒拼命的讓學不進去的人學習呢?
學校應該讓學生各得其所,當然不能違反紀律,現在的情況是,除了學習成績之外,所有的長項都像不務正業。這樣的教育模式讓學生的生存空間非常的狹小,如果僅僅讓書面學習好的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那麼多讀書無望的人要如何展現自我呢?他們的訴求在什麼地方,他們因為成績的原因導致了無法看到自己的價值。
社會和學校都合力擠壓他們的空間,他們的長處到底在什麼地方遺失了呢?我想這些問題都不能很好的解決,還談什麼高層次的東西呢?
我們如果不承認環境的差異,認為都是人,差距咋就這麼大呢?這樣的思考方式不但沒有效率,反而壓制了人們的自信心,如果學習讓學習者感覺到自己一無是處,那麼,你認為這樣的教育是成功的嗎?教育是為了貶損人麼?
事實上,很多時候因為成績的原因,很多人都受到了貶損,使人受到了貶損,孩子們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貶損他們的教育嗎?一個讓人找不到自信的教育難道會讓受教育者感覺到爽快嗎?
長期的貶損讓教育失去原本的初衷,學習古今中外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件苦差事,要在相對短的時間內什麼都學會,非常難,既然難才是本質,我們還有理由指責這個指責那個。
收斂自己的才能被我們一次次的提起,“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出頭的椽子先爛”,虛心有錯嗎?沒有錯,年少氣盛之時就唯唯諾諾,點頭哈腰的虛心,沒有了傲骨,那麼我們的民族骨氣要從什麼地方來呢?實在無法想象。
我們要清楚,讓人展示才能,哪怕是恃才放曠,正是教育的根本。
恃才放曠不是放縱自己,恃才放曠不是放任自己,恃才放曠是讓人展示其才能,讓放曠的人偶爾碰碰壁,也是教育必有環節,而不是像楊修之死一樣將其扼殺。
教育不是童話故事,我們不能再用童話故事的思維來給教育定位了。
-
9 # 大森林151252635
古往今來,人們對教育的本質一直有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看法,
教育的本質是人類為了更好的生存、延續和發展社會普遍意志的必然行為。是本能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驅使而產生的。其本質人類需要不斷的改變新陳代謝而形成一種半強制的行為機構,它的功能基礎是透過教育傳遞知識,提高人類生存機率,為民生立命有著無限的空間。其宗旨以教書育人為本。源遠流長。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也是為則仕奠基。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其實是“知行合一",實踐與知識相統一,以現代的唯物辨證邏輯理論聯絡實際的思想,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基本含義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學習好的就能當官“的意思,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是“學而優則仕",就拿現代化建設的高科技專案來說,目不識丁的人怎麼操作尖端的國防、軍事.科技、醫療、教育、工業、農業等現代化建設工具。所以說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也是學而優則仕。兩者相互依賴,各行各業才能立足於社會。
-
10 # 19480407
主要是育人,則士畢竟是極少數。如果人人讀書都"則士",即做官,那官就無物件可管了!都是管理者,誰來充當生產者呢?
-
11 # 吟詠俠
對,《大學》中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以修身為主。育人不單是學校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
-
12 # 小學生理性教育研究
本人認為這個提法不正確:其根據是教育是有人類始就產生了教育,而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它的任務就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傳遞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促進人的發展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就是德才兼備的人才,教育部提出在校生培養目標是德智體勞美全面發展的人才。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出這種人才呢?因為人類有語言文字,科研裝置,藉助其產生的資訊為載體功能,它不僅可使人類的經驗積累存在於人體系統之中,也可以存在於個體意識之外,脫離每個個體而獨立存在。不僅可使人類獲悉感官所及範圍之內的經驗,而且可超越時間限制和空間地域的阻隔。從過去到現在,從宏觀到微觀,全社會全人類的所有財富都可以為人類所掌握,人類傳承經驗這一特點也證明了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實際上教育是以對人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為直接目標的。這樣就把教育活動和以保護人的身心健康,抵禦疾病對人的身心危害的醫療活動,以及以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為目標的社會服務活動區別開來。這就是教育全面育人的本質!這其中就包含著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內容,這句話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創造的:其意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廣泛的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孔子也說過:"沒有修養好就讓人去做官,是賊夫人之子,"其意是不學習好,就做官是害人害已的事情"。以此看來,教育的育人與學而優則仕並不矛盾!
-
13 # 使用者3303936671426
仕也是人,我們的傳統就是“學而優則仕”,就是讀書做官。官不論大小,只要當上了就是成功了,否則前功盡棄,預示著沒出息,預示著一事無成,你在群眾眼裡不過如此。老百姓也是這樣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好的都提拔了,看人家XXX真有出息,當官了"。不用多說,你沒有被提拔,沒有當個一官半職,肯定是不好的,肯定是不優秀的。這一下就把你全部否定了,六十個嘴巴也解釋不清楚。
回覆列表
對”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不是則仕”這一觀點本人持反對態度,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要解決的是對這句話的理解問題,”教育的本質是育人,”這前半句是百分之百的正確,毫無疑問,而問題就出在後半句,很明顯,言者對“仕”的含義的理解過於狹隘,認識程度還停留在很久以前,沒能做到與時俱進,單純地把“仕”理解為做官,本人卻認為,這個”仕“不僅僅含有做官之意,同時還有人才的含義。實際上我們的社會是需要不同階層的人才的,而這些人才的取得離不開教育,同時,人才也是有層級的,就像只有有了層級,才能形成社會一樣,也就像建造樓房,有了一層二層三層,才會建造成高樓大廈,這也正如我們常說的“十個指頭有長短,山上樹木有高低,”正因為這樣人類才會用雙手創造奇蹟,大自然才會讓人賞心悅目,這是自然規律,而我們的教育也順應了這一自然規律,充當了識別一樓二樓,大樹小草,長指短指的角色,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出了各行各業不同層次的“仕”,換句話說就是千千萬萬勞動者,即使他當了官,也只能是千萬勞動者中的一員,只不過社會分工不同而己。
其次,當我們的認識問題解決了,你就會猛然發現,我們教育的本質不僅僅在育人,也是在踐行”學而優則仕”的宗旨,這個”學而優”就像一把尺子,把人進行著不同層級的篩選,從而把他們輸送到不同領域,發揮自己的一己之長,從而達到使社會機器正常運轉之目的。教育的”學而優”的選撥分類功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需,也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環節,”學而優”是手段是過程,“則仕”是目的,是結果,“則仕”是社會所需,是教育價值的體現,我們能說這不是教育的本質要義所在嗎?
所以說,教育的本質不僅是育人,也是“則仕”,”則仕“包含在育人之中,二者不可分割,是統一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