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153199306

    日本有一部分戰略物資,是美國賣給日本的,如鋼鐵,石油等,在侵華戰爭打成持久戰後,日本因物資短缺,計劃侵略東南亞,這樣就傷害了美國的利益,美國不在賣給日本戰略物資,大約就是因為這些原因。

  • 2 # GOODSEED

    謝邀!日本是島國,戰爭物資除了來自中國的掠奪,剩下的全是靠進口。進口必須途徑東南亞,但東南亞一直在美國的控制中,而且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制裁日本,也就是說美國幾乎可以隨時掐死日本的經濟命脈。日本軍部是有兩套策略:南下和北上,陸軍支援的北上在諾門坎被蘇聯人打怕了,所以海軍支援的南下就成了日本的大戰略方針。南下就必須面對在東南亞的美國,打敗美國最好的辦法就是打爛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這樣就可以讓東南亞的美軍失去支援。所以太平洋艦隊的母港:珍珠港就成了第一攻擊目標。

  • 3 # 扎西平措lntl

    關於這個問題的知識看起來已經普及。不過大家所談基本都是現實原因,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日本的民族性。傳記記載,高橋五十六曾任駐美大使館海軍武館等職,他好賭,而且技藝高超,經常弄得賭館老闆焦頭爛額,久而久之,很多賭館老闆一見他光臨就待為上賓。我想說的是,日本這個民族就是賭徒,他們知道自己國小資源少,又在亞洲大陸東防波堤上,整天價危機四伏,總想改變,卻從不滿足,不知道適可而止。他們甚至想當世界老大,為此不惜押上整個國家。他們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一個枉披人皮的民族。他們得意時和失意時都禽獸不如,萬歲崖、神風隊和所謂“一億玉碎”是他們對自己,南京大屠殺、菲律賓“死亡行軍”、731特種部隊等等是他們對別人。總之,日本是一個他們存在一天人類就沒有安全可言的禽獸民族,在這種性格支配下,即使沒有美國人制裁他們也會找別的理由發動侵略戰爭。從這個意義上說,珍珠港只是偶然。

  • 4 # 白髮老鳥

    日本政府(內閣)包括天皇在內分成兩派,一派以天皇和陸軍為主,主張對美宣戰。原因嘛,有兩個:第一,打敗美國後,其他小國都會臣服日本。第二,就是日本需要東南亞的石油,而東南亞當時在美國手裡。另一派是以海軍為主的,主張打弱國,別惹美國,原因是:日本與美國隔著大海,打仗必然要有海軍參戰,而日本海軍不是美國海軍的對手,海軍一旦戰敗,日本必敗!不過,主張對美宣戰的勢力遠大於主張別惹美國的勢力,所以,最終內閣會議決定對美宣戰!

    就在這次會議上,就在對美宣戰的決議剛剛做出之時,海軍立即提出:既然日本海軍打不過美國海軍,既然日本決定對美宣戰,所以,海軍認為有必要先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海軍主力(美國海軍主力,尤其是四艘航母都駐紮在珍珠港),然後再對美國宣戰!其實,海軍早就預料到日本早晚會對美宣戰,故,海軍早就做好了要偷襲珍珠港的軍事準備!所以,當內閣同意了海軍提出的“先偷襲,再宣戰”之後,海軍立即出發偷襲珍珠港!

  • 5 # 飛魚小侃

    首先從日本國內的情況分析:

    自1937年7月7日侵華戰爭 開始到1941年日本佔領了中國大片地方,戰爭已經持續4年,這遠遠超出了日本高層的預期,因為一開始是三個月的,佔領面積越大,戰線越長,士兵也好,後勤也好逐漸感覺吃力。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這是陸軍的想法,但是海軍可不這麼想,日本的奇葩在於海軍和陸軍完全獨立,相互之間矛盾很深,互相看不順眼,這從明治天皇時期就開始了。

    當時海軍主張南下,因為日本是個島國,資源不足,東南亞資源豐富,要想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南下是必須的,而海軍覺得陸軍沒什麼用,1939年諾門坎打蘇聯,卻大敗而歸,而海軍一直想創造輝煌,因為從37年到41年一直是陸軍在作戰,他們幹看著。

    最終以三本五十六為代表的海軍佔了上風!

    而在國際上的形勢來看,美國當時是不願意參戰的,即使歐洲亞洲戰火紛飛,但是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提出侵犯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因此美國對日本進行了經濟制裁和資源的禁運如廢鋼和石油等。

    這可掐住了日本的七寸了,要知道極度缺乏資源的日本相當依賴進口,而如果要南下必須和美國有一戰,因為當時美國佔領了菲律賓,卡住了交通要道,因此這一戰不可避免!

    為何日本敢偷襲美國珍珠港,其實有賭的成分在裡面,而且日本沒打算打敗美國,因為這是不可能的,雖然美國常年無戰爭,士兵不足,戰鬥力低下,但是工業強悍,經濟更是不用說。

    日本打算滅掉珍珠港的美軍艦隊,佔領菲律賓,從而一舉拿下東南亞,然後佔領澳大利亞,而美國海軍短時間內並沒有能力抗衡日本海軍,這樣在獲得一定時間的同時也有了和美國停戰談判的籌碼。

    而事實上日本達到了佔領東南亞的目的,但惹怒了美國,希特勒氣瘋了,最終美國這個龐然大物的甦醒沒有給日本和德國一點機會!

  • 6 # 兵說

    美國切斷了日本在東南亞的貿易通道,凍結了小日本在美的所有資產,戰爭需要的石油、鋼鐵、橡膠、武器的核心零件,日本都很難獲得,使其無法繼續進行戰爭。而由於諾門坎之戰導致北進派失勢,攻打蘇聯無望,為獲取戰爭資源,日本便決定與美國開戰,佔領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廣闊領土(油田)並打通東南亞的能源通道。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掃除美國太平洋艦隊這個障礙,奪取太平洋的制海權,保證不受美國海軍威脅。而珍珠港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如果依靠戰列艦巡洋艦等傳統力量與美軍決戰,恐怕將兩敗俱傷,日本人認為他們擁有遠超美國的10艘航母,用航母搭載空中力量進行突襲是最佳選擇。

    珍珠港作為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其海軍主力大多以珍珠港為母港,且珍珠港具有完善的艦艇維修補給設施,如果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不僅可消滅美太平洋艦隊主力,而且可以透過摧毀港口設施,使得美國海軍喪失在太平洋的長時間作戰能力,至少兩年內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很難有大的作為。

    但是這個計劃出現了意外,美國海軍的航母在襲擊當天並沒有在港內,而且日軍襲擊結束後也沒有繼續搜尋美航母艦隊。最最意外的是,日本沒有摧毀珍珠港的港口設施,這使得美國海軍依然具有在太平洋持續作戰的能力。

    此外,日本人考慮,殲滅太平洋艦隊主力,可以減小東南亞攻略作戰的阻力。由於石油禁運,奪取東南亞油田是當時的首要目標,而阻礙這個目標實現的最大阻力,既不是英國遠東艦隊也不是荷蘭海軍,當然也不是澳洲海軍,而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缺乏太平洋艦隊主力的支援,臨時拼湊的陳年破船根本就不是風頭正勁的日本海軍的對手。失去制海權之後,英國,荷蘭在東南亞的潰敗只是個時間問題。

    同時,徹底殲滅太平洋艦隊,的確也有可能迫使美國投降或是簽訂一份有利於日本的和約。

    由於大西洋艦隊還要支援英國來和德國作戰,美國海軍不可能將大西洋艦隊的所有主力調往太平洋與日軍作戰。所以日本如果殲滅美太平洋艦隊,美國的確很有可能無法繼續維持在太平洋的作戰行動,最後認輸。

    意外的是,偷襲珍珠港並沒有徹底達成戰役戰略目標。既沒有完全摧毀珍珠港的港口設施,也沒有消滅美國的航母艦隊。正是由於沒有徹底消滅太平洋艦隊,使得美華人手上依然握有好牌(航母艦隊),自然不會輕易認輸。

    面對巨大的國力差距,已經亮出所有底牌的日本已經沒有了翻盤的機會。在日本將戰爭初期的優勢一點點耗盡後,失敗的命運不可避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村黨支部書記是否能監管村內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