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HAOFANG
-
2 # 愛情鳥影音
善良是美德,過頭了即是傻瓜。
自私雖然不被人稱道,其實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
對待對你好的人好,對待對你不好的人孬,很公平啊!
為人處事是一門學問,要學會隨機應變。
-
3 # 心理學充電時間
“自私”並不好,只會讓自己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看了一下描述說自己變“自私”了,並不是我們大家口中“自私”的意思。一般來說自私就是:有什麼好處只考慮自己不考慮他人。而這裡所說的“自私”是相對“無條件奉獻”的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恰恰是我們正常朋友交往的狀態。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有很大一部分煩惱是因為自己不會說“不”。在面對朋友不合理或者與自己事情有衝突的請求時礙於面子就壓抑自己,讓自己去接受朋友不合理請求。從某一方面來說,不會說“不”是心理界限的不明確,生活中我們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而在心理上我們說:“無心理界限沒有自我”。
“自我”是“本我”、“超我”在現實條件下的結合體,是個體在現實條件下平衡“本我”、“超我”的一種表現形式。“本我”是按照快樂原則行事,如果“本我”強大就會使個體變得“自私”。“超我”是內化道德和社會準則以及其它規定之後的本我,是抑制本我的衝動和對自我進行監控。
“自我”是遵循現實原則,是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但卻受制於“超我”。如果“超我”過於強大就會各方面限制“自我”,這樣“自我”就無法合理的滿足“本我”的需求,就會壓抑自己使自己不快樂、開心。
正如描述所說:性格很善良,就算不願意也會去奉獻別人,不懂得說“不”。這是“超我”限制“自我”去滿足“本我”。而變得“自私”之後是:“不願意的不去強迫自己一定要答應對方”。變得“自私”之後能夠使“自我”在“超我”的限制下,合理的表達“本我”,這是一種正常的狀態,是個體健康生活的一個體現。
寫在後面:“雞湯”雖好,但只是“興奮劑”,只是短時間的自我感覺良好,一定要慢慢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的提升自己,使天平平衡,不然偏向任何一邊結果都是一樣的。
描述裡“不願意的事絕不勉強自己,你遲到我先走,絕不一味的付出”不要變成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的“自私”。
以前性格很善良,就算不願意也會去奉獻別人,不懂得說不,而且有點點內向,但是有一次心裡實在是很壓抑,正巧看到了一篇文章,說要自我一點,不願意的事絕不勉強自己,你遲到我先走,絕不一味的付出
之後,我發現我對盆友室友沒有依賴了,可以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去網咖,他們反而對我更加關注了,我確實變得比以前開心了,因為學會了拒絕也少了很多煩心事
回覆列表
自私顯然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實現幸福的一種手段。
但是人的幸福層面包含多個方面:既包括自我獲得,同時也包括人社會交往中的滿足感和被尊重的需求等。
一個自私的人,唯一能夠滿足的是自我獲得;久而久之,其他人必然對其避而遠之,這個時候,他或者她在社會交往中的滿足感和尊重的需求會削弱。
當然,如果這個人只有自我獲得的滿足感,而沒有其他的任何需求,那麼他的幸福感是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