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半秋色
-
2 # 腦洞歷史觀
王陽明當然牛啦,因為大明三百年,他可以稱為明朝一哥。
要說職位政績,他比不上張居正。要比武功,他又沒有戚繼光出名,要比藝術,他也比不上唐伯虎,論為官典範,他也沒有海瑞的名頭響。論力挽狂瀾,不如於謙。
那為啥他是明朝一哥呢?
看後來人對他的評價,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徐渭說: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世間兩個老王,我第一服王羲之,他是書法好,好到讓人忘記了他的人品也是極佳,第二服王守仁,他的人品好到讓人忘記了他的字也好。
張岱說: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天不生陽明,萬古長如夜。
他明朝一哥的名頭,大概源於魏源: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
到了近代,推崇王陽明的人就更多了,孫中山到日本玩了一圈,他就發現一個現象,日本能夠搞明治維新,其中的思想基礎就是我們中國的心學,這個心學就是王陽明搞的,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知行合一。
這有沒有根據呢,有啊,日本東京大學的博士高瀨武次郎就說: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家,乃至維新諸豪傑震天動地之偉業,殆無一不由於王學所賜予。
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的腰間掛一小牌,上寫:大王叫我來巡山。不是,是:一生低首拜陽明。
那王陽明為什麼這麼牛呢?
主要他在文人的三大修為,人生三大目標上達到了頂點。
這三大目標是升官發財死老婆?別開玩笑了,衝這些目標去的,是拋棄同齡人,招呼都不打的傢伙。
文人的三大目標是立言,立德,方功。
立言,就是你要有思想傳世,百年以後,人家還能記得你說的話,那王陽明創心學,提出知行合一,這可以說是一大創新,現在還具有指導意義,算是達到了立言這個目標。
立德就是成為道德楷模,樹立德業,那王陽明當然也是啊,他一生都堅持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從來沒幹缺德事。
最後立功最難,而且跟上面兩個衝突。因為立功往往要不拘小節,不拘小節的時候,走偏一點,就會失德,比如東漢有一個段熲,他是東漢名將,平定叛亂,但殺氣太重,總共殺了數十萬人,那就是失德了,所以他功高而德不高。
而且你要立言,鑽研學問的話,也通常沒法立功,沒時間啊,而且這種學問家往往比較迂腐,常成為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侏儒。這種人就更多啦,大學問家往往沒有什麼實務型功勞,但王陽明卻是另類,他首先在江西平叛,玩點小招,就把江西的民變給平定了。更大的是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這其中,王陽明把知行合一發揮到了極致,幾乎是單槍匹馬平定了一場大叛亂。
這當然就了不得啦,所以,王士禎表示: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三項全能冠軍,明朝第一流人物是也。
-
3 # BM大嘴
心學集大成王陽明,一步步用心成為明代文學泰斗!
當我們提起王陽明時,你會想起什麼呢?是“爾安爾居兮,無為厲於茲墟兮!”,或者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又或者是“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等。這些不足以向我們展現出一個真實而全面的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可以說是相當的富有傳奇,也對後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也是明代文學界的“一哥”。王陽明也叫王守仁,是我們今天的寧波餘姚人,其一生所涉足的領域廣泛,在思想、文學、軍事、哲學等方面都有所成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同時也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當之無愧的明朝文學界的一哥!
王陽明年少時勤奮努力,喜愛讀書,年少有志。十五歲時王陽明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但是並沒有引起重視。同年,王陽明自己一人到居庸關、山海關出遊有一個月之久,那時候的王陽明已經可以看出其有廣闊四方的志氣和理想。
王陽明不光是一個文學家他還十分具有軍事才能。當時,江西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王陽明到任後,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於是責問年老而狡猾的僕役,僕役被嚇得渾身哆嗦不敢隱瞞,如實坦白。王陽明赦免了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偵探叛軍的情報,守仁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靜。於是在正德十三年的時候,王陽明透過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在正德十四年時候,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讓後世看到了王陽明在軍事上的才能,最後王陽明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在嘉靖七年的時候,王陽明率軍平定了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的盜賊,贏得了當地居民的一片稱讚。
在思想上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對程朱理學的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王陽明提倡“致良知”,人們應該從自己的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也就是“知”“行”要合一。王陽明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凡的,王陽明的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透過以上對王陽明的分析和講述,我們知道了王陽明先生在書法、軍事、思想、哲學等領域都有非常高的成就,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代文學泰斗不一樣的人生經歷,讓後世為之欽佩!王陽明的一生值得我們後世學習和致敬!
-
4 # 老張生活錄
縱觀明朝300年的歷史,王陽明可以成為第一人。我們從文說起,王陽明是後世兩大聖人之一。第一個聖人是儒家聖人,孔老夫子。孔夫子被世人所尊崇,聖人。王陽明的明陽學背後人評委與孔夫子的儒學不相伯仲。是為明朝300年最著名的學說。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曾有言一生俯首拜王陽明。可見王陽明,明陽學說的影響是深遠的。。
我們再說說王陽明的功績,作為一個文臣帶兵平叛。縱觀明朝300年曆史無出其左右。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曾說:“一生俯首拜陽明。”)一生精忠報國。王陽明的明陽學說,影響後世深遠故。被後人稱為大明300年一人。
-
5 # 鄉村野居的二超
對於陽明先生,酈波先生有言在先:五百年來一聖人。古人講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陽明先生全做到了。立功,江西平匪患,平寧王叛亂,於民於國都是不世功勳。立德,陽明先生一生追求致良知,辦學院傳教化樹立新民風。立言,創陽明心學,《傳習錄》完整記載了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主張。
-
6 # 手機使用者21358211239
王守仁的一生非常牛逼,傳奇,傳說他的祖宗是王義之書聖,父親是當朝狀元郎,王守仁很好的遺傳了父親的基因,史書上記載,少聰慧,擅詩詞,但是他不是個安份的主,他要他父親帶他去北京邊塞去見識見識,當初北京不是現在的北京,邊關時不時就有蒙古人來竄門,他父親不知道是不是腦袋突然中風,居然答應他了,就此改變了王守仁的一生,溜達了一圈之後,王守仁見過了萬里黃沙的豪邁,就給他父親說,我不讀書了,要參軍,他父親十分乾脆的給了他兩耳光,滾犢子,但王守仁沒有放棄,他訪名師,學武藝,這也給他平寧王立不世大功打下基礎,後來王洪沒辦法!只有跟他兒子說,你看我也老了,你也長大了,我們家世代書香門第等等,王守仁無奈只有又拿起書來,不過,天才就是天才,當年科試一路過關斬將,入仕拜官,好像是個仕郎從五品,後來連名上書彈亥王振,不成功,被廷杖二十,發配去雲南驛站當站長,相當於現在賓館I經理,
-
7 # 原問者
龍場悟道後,王陽明三觀發生了哪些變化?
1、人生有了新方向,從此信心爆棚。以前是為了考好大學、當大官、找好工作,但在皇帝老兒那碰得頭破血流。現在是為了做聖人、做更好的自己,雖然也需要做官的舞臺,但人生的方向完全不一樣,因而人生的動力和格局也完全不一樣。而且,因為聖人之道不外乎良知的吾性自足,讓王陽明信心滿滿地重出江湖。
2、工作有了新遵循,從此左右逢源。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的知識似乎並沒有增加,但智慧呈幾何級增長。何也?原因是:他把良知作為為人處世的根本遵循,把致良知作為核心並貫穿在工作的全過程;在良知的總統領下,他以前廣泛涉獵的跨界知識,終於串燒成系統,爆發出驚人的智慧。同時,他更加註重在事上磨鍊誠敬專注的氣質,勇於在幹中學、學中幹;而且因為抓住心的根本,常能一針見血地回到事物的原點原問,洞悉事物的本質規律。
3、精神有了新慰籍,從此大義凜然。心學不僅是用來勾人心、亂敵心,最重要的是用來強己心的。強心需要拓寬眼界、增長見識,但更要有堅定的信仰。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以良知為信仰,以人民為中心,既有定力、更有支撐,因而大義凜然,不為土匪和強權所威嚇。【吾心光明 亦復何言】,此乃儒家涅槃也。
佛祖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但依然是吃飯睡覺砍柴挑水。而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後,三觀幾乎被格式化後重啟,雖知識沒有增加,人生的智慧卻暴漲!
-
8 # 溫伯陵的山河故人
在中國的思想界自古以來有四座豐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陽明。
1905年,日本大將東鄉平八郎率領日本海軍,大敗俄國艦隊,取得東亞的制海權。天皇為其舉辦慶功宴。
在眾人的一片讚譽聲中,東鄉平八郎舉起一塊腰牌:一生俯首拜陽明。
1917年,一位湖南書生在讀過陽明書後,揮筆寫下一篇《心之力》,發出來對這個世界的一聲問候。
還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讀罷陽明書後,虎軀一震,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中正”,字“介石”。
王陽明在去世400年後,還讓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餘姚出生了一位嬰兒,取名“王雲。”
但是很奇怪,這個孩子到5歲時還不會說話。有一天,一位雲遊道士路過,摸著王雲的小腦袋說:“還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裡把你的志向給洩漏了。”
王雲的父親王華聽說後,給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說來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後,很快就開口說話了。
1482年,王家祖墳上冒青煙了,王華居然高中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職。
他們一家就從浙江餘姚舉家搬到北京,順利拿下北京戶口。
當他們路過鎮江時,一幫文人聽說狀元全家來了,於是就想見識一下狀元的學問。這時王守仁站了出來,吟詩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鎮江文人還以為是王家準備好的,於是臨時出題,讓他以“蔽月山房”為題,再寫一首詩。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張口就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還是難不住這個小孩,眾人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開始接受正式的“九年義務教育。”
12歲時,他在課堂上問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這個老師說:“就得像你老子一樣,考科舉、當狀元。”
對於這個回答,王守仁不認同。他說:“人生當做聖賢。”
太狂妄了。
15歲時,他還是沒有成為聖賢,就寫了一封信,請父親交給皇上:“我寫了一封意見書,只要給我5萬人馬,我就能橫掃草原。”
王華沒傻,反手給了他一個大嘴巴子。
王華想:“這麼下去不行啊,得趕緊給他娶個老婆。”於是,就給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禮,求娶他的女兒。王守仁只得在17歲那年,前往江西結婚。
要說牛人就是牛人,永遠與眾不同。
別人結婚都恨不得趕緊洞房花燭,他倒好,跑去跟一個道士聊天了。兩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記結婚這回事了。
這件事,迅速傳遍了南昌城,吃瓜群眾都說:“真是個異人。”
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聖人,僅次於孔子。
結婚後,王守仁專心學習朱熹的學問——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須專心學一門技藝,把它徹底弄明白,在學習另一門。這樣一門一門的學下去,總有一天能夠融會貫通,這樣你就成聖賢了。
王守仁很專心的學習。
他從家中的竹子開始學。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徹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過了七天,他始終沒有明白竹子裡有什麼道理。
王守仁的內心受到了成噸的傷害:“看來聖人說的也不一定對。”
這就是哲學史上的“守仁格竹。”
從此以後,他做聖賢的夢想就此破滅。他除了考科舉以外,只迷戀五件事: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進士,做了一個正六品的小官。
不規矩的人,在官場上也不規矩。當時正德皇帝和劉瑾等太監們打得火熱,敗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於正義的立場、內心的嚮往,王守仁冒死上書:儘快釋放無辜人員。
理所當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開花,貶到貴州去當一名招待所所長。
當年的貴州,可不是現在的旅遊勝地。那裡的人聽不懂中原的語言,能聽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過去的。
王守仁來到這裡後,沒有氣餒、沒有悲傷,而是努力和當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習俗,帶到了落後的山區。
常言道:無官一身輕。
王守仁在這裡,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祿的瑣事,而是徹底放寬心態,感受這個世界的真諦。
終於在一個夜晚,他放聲長嘯:“我明白了,聖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們都具有一顆本心,這是我們生命的源泉。不論學習、交友、辦事、感情,都是由這顆“本心”在判斷、分析、決定。
所以聖人的道,原本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聖人之道。”
中國哲學中的“心學”,就此誕生。
這門學問的出現,也使得王守仁能夠與孔孟、朱熹並列,成為永垂不朽的一員。
這樣的成就,是歷代帝王、名將、大臣都達不到的。任你權利滔天、任你殺人遍野、任你財富滿堂,都不過時人死如灰、過眼雲煙。
唯有學問,才永恆。
-
9 # 德厚致遠
王陽明有多牛,有歷史評價為證:明穆宗朱載垕評價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孫中山為探索救國之路曾潛心研究王陽明的心學。少年毛澤東曾服膺王陽明,對《王陽明全集》《傳習錄》逐字逐句批註!甚至王陽明的家鄉也極力推崇,有楹聯做描述: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還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思想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作為思想家,他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立言為後人留下思想學識。他的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學之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並稱為聖人。作為軍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平定廣西內亂,平定寧王之亂,剿滅南贛盜賊,用孝道感化少數民族頭領歸服。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對於平叛大功,由於奸佞劉瑾干政,王陽明沒有得到朝廷賞賜,更沒有加官進爵,而是稱病回家,朝廷用人,帶病堅持,最後死於征途。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獨具一格的心學思想流傳至今,欲以仁而覆蓋天下蒼生,欲立德而利益世間人民,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在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宋代大學者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用這話來形容王陽明亦不為過。縱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懷著救世惠民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已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顯赫功勳,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思想學術。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的大家。
王守仁是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在會稽山陽明洞講學,桃李滿天下,人們對他由衷的佩服,故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王陽明的思想,大致有: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論。
首先是:心即理,告訴我們要自己觀照自心,覺悟自心,達到明心見性,王陽明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聖人之道,良知之心就是天理之心,是君子之心,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仁義禮知是性之本質,聰明睿智是性之資質,喜怒哀樂是性之情感。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是安身立命的根據,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我心。王陽明認為心是人的根本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統歸於心,為聖之道只需向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和尋找。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說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論聯絡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
致良知,就是從良知出發,喚醒人的本體意識,樹立自覺正確思想,提高自我人生修養,規範自我生活行為,實現自我社會價值。明德格物,立己達人。自立而立人,自達而達人。心存良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德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性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價值和自我人性修養。強調內心的力量,良知人人都有;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直面當下,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作用,是啟發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指導思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10 # 阿慶還是阿慶
王陽明為什麼牛呢?左轉有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而王陽明正好符合這三條。
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期,本名王守仁,當時明朝統治漸漸開始變得腐朽了。
王陽明的有名,首先在於立德。他在擔任贛、南巡撫時,體察民情,瞭解到當地盜匪四起的原因,向朝廷上書准許投降。迅速平定地方的盜匪,將他們送回原籍,安心農業,使得江西等地一片清平。
其次在於立功。王陽明年輕時出遊關外,領略關外風景,勵志努力學習軍法。在南昌當官的時候,恰逢寧王朱宸濠意圖謀反,他隻身從南昌出逃,帶著兵部授予的調兵旗,組織各地政府軍,並招募民兵,施以計策促使寧王早早發動了叛亂,從後面攻佔寧王老巢,然後一鼓作氣在鄱陽湖消滅寧王叛軍。經略兩廣期間,又將兩廣的盜匪消滅乾淨,維護了地方的清平。
最後在於立言。王陽明繼承了中國儒家思想,在宋朝程朱理學之後,開創了儒家思想的新篇章,又稱為王學,成為孔、孟、朱之後的又一代儒學宗師。最後入住孔廟。,受到萬千人們的崇拜敬仰。他在世期間,開辦學堂,教授“心學”,使得心學得到昌盛發展。
為什麼王陽明這麼有名呢?其實在後人眼裡,主要是他的“知行合一”的心學理念得到開創。而我以為,更多的在於他像是一顆鑲嵌在中國歷史上的明珠,為地方百姓謀幸福,為人類思想謀進步。
-
11 # 坐看雨收雲散
謝邀,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出生於官宦世家,祖先是王義之後人。自幼十分聰明,立志要成為孔孟一樣的聖人。曾精研,佛,道,儒諸學科,求成賢聖之道。二十八歲考入官場,因得罪了權奸劉謹而被貶去蠻荒之地貴州龍場驛。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王陽明堅持鑽研學術,終於悟道。開創了明朝歷史上的哲學心學新派系。 三年後,王陽明已對心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理論體系更加完備。朝廷重新啟用王陽明,在任贛州巡撫其間正逢寧王造反。王陽明運用智謀和勇敢,在朝廷未及反應時擊潰叛軍,活捉寧王。充分展現了王陽明的軍事才幹。後又多次帶兵為大明朝平叛動亂,以天才的軍事謀略平定了各處動亂。 王陽明的心學問世後,受到當世人的追捧。王陽明則四處講學,傳播心學思想。一時心學大放異彩。要說王陽明有多牛?曰本,日俄戰爭中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的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告訴華人,自已的成功受王陽明的影響。並把,一生伏首拜陽明七個字刻成腰牌,終生佩帶。鬥敗嚴嵩的徐階,萬曆新政的改革家張居正,這樣明朝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皆是心學門人!王陽明的心學影響了明朝後期的思想大解放運動。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華文明史上耀眼的明星。是後人值得驕傲的精神財富。引發了人性大解放的思潮,他的心學思想也受到近代的曾國藩,李鴻章,孫中山,康有為等人的頂禮膜拜!彪炳千秋!!
-
12 # 藤樹先生
王陽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體系對後世整個東亞地區的影響延續到今日。那麼,王陽明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思想家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現象,如果深究,是讓人感到難以解釋的:比如生命的產生,比如天才的出現。
少年時的王陽明,就有著與眾不同的一面:那就是,對於俗世的功名利祿,他認為這是過眼雲煙,他追求的,是千秋萬代的功業——比如做聖賢。事實上,中國歷史上很多聖人,到最後,都沉迷於黃老之學和鬼神之說,歸根結底,在於他們看透了這世界的本質:一切都是轉瞬即逝,所謂“塵世曾誇榮華者,誰家高樓還可見?”而王陽明僅僅還是個孩子,就能領悟到這一點,這已經難能可貴了。
少年時候的心願,能堅持到中年的卻也不多。畢竟少年人不知道天高地厚,空有一腔熱忱,等到進入社會後,會逐漸迷失自我,到了中年,早把少年時候的追求忘了:畢竟,不忘初心太難。
而王陽明則不同,對於成為聖賢的夢想,他堅持了一輩子,並且也有所成就:王陽明創造了自己的學說,並且成為了一代思想家。
勇於質疑人的思想往往受時代和成長環境侷限的影響。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很多思想,在當時看來較為進步,但是站在21世紀的視角,柏拉圖的很多思想無疑是很落後的。但不能因此譴責柏拉圖,畢竟人都有侷限性。
華夏古人的侷限性在於厚古薄今。比如先秦諸子,都算得上當世一等一的思想家、學者,但是提出其學說的時候,都不敢自立門戶,而要假託給遠古的聖賢——比如黃帝,來闡明自己的主張。
在明朝,聖人不能質疑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王陽明曾經根據朱熹的思想,針對竹子進行“格物致知”。最終遭到失敗。一般人在執行聖賢教化的時候遭遇失敗,往往會歸功於自己學藝不精,而很難有勇氣去質疑聖人的說法是否正確。
王陽明的進步之處,就在於敢於質疑朱熹的謬誤,並且及時探尋真正的真理。這種勇氣和自信,是很多人所不具備的。
世俗成就在中國,成為聖賢往往意味著世俗成就有限:比如孔子在世的時候顛沛流離,孟子在世的時候不被諸侯國待見。在國外,諸如蘇格拉底這樣的大哲,摩尼這樣的宗教領袖,最終都遭遇慘死。
而王陽明則並非如此。王陽明在入仕之初,曾一度得罪朝中權貴,遭遇流放。但是,即便這樣,王陽明依舊在之後取得了過人的成就:在地方治理上,王陽明有著一定的成績,在軍事上,王陽明為正德朝廷平定寧王之亂立下了大功。
-
13 # 棋客
簡單來說有這麼幾點:1、軍事方面
軍事才能突出,打法詭異,他從來不與敵人正面交鋒,都是聲東擊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經常搞得敵人暈頭轉向。而且甭管敵軍多出他多少倍,他都敢出兵,還喜歡使陰招,什麼挖坑、造假、虛張聲勢,到最後,許多人都被他的騙術嚇跑了。更為奇怪的是,即使他佔據優勢,把對手圍得水洩不通,也從不輕易進攻,而是把敵軍困在裡面,餓個半死,再誘使敵軍突圍,鑽入伏擊圈,才開始發動總攻。基本上這幾招一路下來,神仙都頂不順了!先後打敗了多處令朝廷頭疼的山賊巢穴,有平叛了寧王的造反。但這位王兄卻並沒有師出名門,全是自學成才。可謂是軍事天才;
2、哲學方面哲學貢獻大,他突破了朱熹的理學理論,建立了“心學”,提出“知行合一”,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王守仁就做到了,這從他的軍事才能中就可以看出。而且他不論門第,廣招學生,諸如王艮、李贄、徐階等。這彷彿讓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影子。此後,他的心學不但在中國發揚光大,還飄洋過海到了日本、南韓等東亞國家。
3、人物生平王守仁雖為文武全才(射箭相當準確),先後清理匪寇,平定叛王,但政治手段一點不比那些大臣太監弱。當時正德年間的大太監劉瑾、江彬、張永,都鬥不過他,死的死、跑得跑、降得降,連內閣首輔楊廷和都鬥不過一個王守仁。反倒好多人是被王守仁的正直大度而打動了,成為他的學生。
4、文學方面文學才能突出,許多詩句至今流傳。
回覆列表
除了東鄉平八郎之外,三菱創始人巖崎彌太郎、早稻田大學創始人大隈重信等大咖都對王陽明推崇備至。
學者餘秋雨更是稱王陽明“臻於極致”,已達聖人之境。
王陽明到底何許人也?這要從頭說起。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富貴人家,父親王華乃狀元出身,最高做到了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是妥妥的官二代,富二代。
然而,王守仁卻不是紈絝子弟,而是聖人坯子,這從其出生就可以看出來。
一般胎兒最多呆十月就生出來了,但王守仁不同,他在母親肚子裡,整整呆了十四個月才“極不情願”地出來了。
當然這是扯淡,胎兒多呆個十天半月,就得胎死腹中了。
更為誇張的是,王守仁到了五歲還不能說話,家裡人一度以為他是個啞巴,直到一個老和尚路過王府,恰好看到了門口玩耍的王守仁。
老和尚走上前去,摸了摸王守仁的頭,說了句“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爺爺聽此言之後,趕忙給孫子換了個名字—王陽明。
第二天,奇蹟出現了,王陽明居然能開口說話了,而且說起話來出口成章,滔滔不絕,似乎要把這幾年沒說的話,一次性說完。
王陽明漸漸長成了大小夥。
父親眼中的王明陽,有些離經叛道,有些不拘小節,有些狂妄自大,為了讓王明陽收一收心,在王明陽十七歲時,給他娶了一房媳婦,是故交的女兒,知根知底。
哪知道結婚當年,新郎卻不見蹤影了,後來家裡人到處尋找,終於在一個道觀找到了王明陽,只見他正與一個老道“相談正歡”。
婚後不久,王明陽帶著媳婦回老家餘姚走親戚,期間他拜訪了當地名士婁諒,問他如何才能成為孔子一樣的人物。
婁諒說讀朱熹。
王明陽於是開始讀朱熹,讀來讀去,發現朱熹有句名言叫“格物致知”,還要人“存天理,滅人慾”。
什麼叫格物?就是指天天死盯著“物”,大道便可以悟出來了。
回到家之後,王明陽就按此方法“操作”了,他“格”的是竹子,一天到晚,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就是“格”竹子,眼睛死死地盯著竹子。
幾天之後,王明陽暈倒了,好不容易搶救過來。
王明陽迷惑了,難道朱熹胡扯的嗎?
後來,王明陽見一個老和尚在打坐,就問老和尚:“你家裡還有誰?”
“老母親。”和尚說。
“那你想她嗎?”王明陽問。
“當然想了!”和尚說。
王明陽罵了一句:“朱熹啊,啥滅人慾啊,連老和尚都有慾望,你難道就沒有慾望,你娶這麼多小老婆,難道是用來洗衣服的嘛?”
王明陽不相信朱熹,他要重新創立新學。
28歲時,王明陽考中了進士,考了三次才考上,要不是託了關係,估計還沒戲,從此之後,王明陽步入了仕途。
可是仕途似乎相當不順。
王明陽剛當了幾年官,就得罪了大太監劉瑾,結果王明陽被貶到了貴州,當一個比劉邦泗水亭長稍大一點兒的驛丞。
劉瑾睚眥必報,還派人殺王明陽,機智的王明陽將衣服扔到了河裡,造成溺亡的假象,成功騙過了殺手。
隨後,王明陽躲進了山洞,開始閉關修行。
直到有一天,附近村民突然聽到一聲驚天巨吼,緊接著一個披頭散髮的野人出現了。
這個野人就是王陽明,他出山了,他終於悟出了天理!
什麼是天理?心即理也。
從此之後,一門新的學問“心學”誕生了,王明陽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第四位大賢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