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煜坤居士

    馮承素是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又是什麼作品?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馮承素是唐朝的書法家,《墓誌》說馮承素“尤工草隸,遂臨古法,奉進宸闈,載紆天睠,特蒙嗟賞,奉敕令直弘文館。”因為其書法的傳統功力了得,為人處世又很積極,於是便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所以李世民欽點其到弘文館擔任九品的將仕郎職位,主要指責是整理圖書、修繕書畫等事務。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寫的天下第一行書,無論在技法,還是章法,還是人生境界,都屬於上品,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王羲之的書法,尤其是蘭亭序,更是愛不釋手,自從蕭翼騙得蘭亭後,李世民整日觀摩臨習,為了讓蘭亭序發揚光大,下令全國學習書法,而且必須學習王羲之的,為王羲之書聖的位置自此奠定了基礎。

    《蘭亭序》神龍本拓片

    李世民還勒令弘文館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了摹的像,弘文館的文人志士採用雙鉤法來臨摹,雙鉤法是沿字的筆跡兩邊用細勁的墨線鉤出輪廓,也叫“雙鉤”;雙鉤後填墨的稱為“雙鉤廓填”。

    而弘文館的這些文人志士裡面就有馮承素,今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神龍本《蘭亭序》流傳也為馮承素所作。而很多書家列出種種證據,來說明神龍本《蘭亭序》並非馮承素所作,應叫做《蘭亭序》“神龍本”,而不宜再繼續稱之為“馮承素摹本”。

    因能力學識有限,分析不到之處,

    還請諒解,也希望你在書法的道路上越來越好,越來越高。

  • 2 # 王乃棟說書畫

    從古代晉唐時期起,書法的複製是由專業人員手工勾摹的,包括後來的將真跡刻帖複製後拓成黑底白字的拓本,也是手工勾摹刻石製作。古代的能工巧匠有的人能在勾摹複製時做到基本相似,刻帖也一樣,好的刻工所刻古帖拓出後發現和真跡差別不大,甚至連枯筆飛白也能刻出七七八八。

    在1960年代初曾親眼見過一張民國時人用毛邊紙勾摹的王羲之《奉桔帖》,是依據珂羅版印刷品勾下來的。當時印刷品也很貴,要大洋二元左右,勾摹了可以省些錢,我仔細對比印本和摹本,竟然一模一樣,找不出差別來,可知勾摹者的手藝,古代高手們的技巧,就更厲害了。

    具體的勾摹方法是用透明的硬黃紙蒙在真跡上,放在專用的勾摹几上,幾面挖空一塊,下面放燈光打上來,就把墨色顯得很清楚了,然後仔細地在硬黃紙上一點點勾摹,儘量做到不失真。

  • 3 # 周明華書解周易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 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後世尊為“書聖”。後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時讚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後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於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後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後,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一勝過王羲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後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第一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千百年來,《蘭亭序》有多個版本在世間流傳,最受推崇的是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馮本》為唐代內府栩書官馮承素摹寫,因其卷引首處鈐有“神龍”二字的左半小印,後世又稱其為“神龍本”,因使用“雙鉤”摹法,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蘭亭真跡者。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

  • 4 # 雷水初六

    要注意古人用詞是很嚴格的,臨就是臨,摹就是摹,二者不像今天含義模糊混用的。摹,包括我們今天說的描紅,描寫淡色範字;還有一種是空心字填墨,叫雙鉤。摹的要求就是

    絲毫不差,你看蘭亭序的幾個摹本,原作的塗抹,修改痕跡都原樣保留著。

    臨本,就是對照原帖直接書寫,這就不可能100%像了。所有有對臨,背臨,意臨各種臨寫方法。

    拓本,指的是從刻版、碑刻上覆紙,打溼後上墨,用拓包捶打,這樣平面是黑的,而字跡因為下陷就留白。拓本的好壞主要依賴於刻工和拓印技術,因為刻工根據書丹刻的時候,必然會有差異,石質,工具誤差,崩碎情況等等,導致刻石和書寫墨跡的差別(牽絲,細微筆畫、墨色變化丟失)等,在經過轉拓更下一等。因此拓本是不得已的選擇——紙、絹不易儲存,刻石反而有利於書跡的儲存(像淳化閣帖保留很多二王書跡)

    那麼對於精細的摹寫怎麼半?有真跡的話當然首選勾摹,最保真。在法帖臨摹上有術語叫做硬黃響拓,古代用紙多是麻紙(苧麻,黃麻為原料,麻紙直到明清後才從大量用紙中消失),用黃檗塗紙然後把蠟加熱塗布,製成的硬黃紙堅挺透明,多用來摹寫之用。據說(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今石刻辨》)響拓就是向拓的誤寫,向日而拓,對著日光淡墨雙鉤,然後填墨成摹本。像馮承素的神龍本蘭亭,號稱最精的摹本。你和褚遂良的臨本對照會發現褚遂良的摹本有些地方草率,個人化了。而神龍本保留的細節更多。

    (上,神龍本 馮承素勾摹)(下 褚遂良本)

    下,八大臨 蘭亭,已經是重新創作了

  • 5 # 野史太公

    下筆如有神,反覆的下筆揣摩筆意,不斷讀貼,久之會產生潛意識的身體模仿,自然筆下就像影印機了。

    一定是多年的臨摹功夫才行

  • 6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這個是古代的傳統技法,只不過現在使用不到。

    古代有很多傳統技法,馮承素使用的雙鉤描摹“複製”《蘭亭集序》。

    書聖王羲之和《蘭亭集序》,可以理解成書法的代筆。

    說到書法家一般都會想到王羲之,說到帖子一邊都會想到《蘭亭集序》。

    上圖就是《馮摹蘭亭序》卷,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

    書法史普遍認為馮承素版的《蘭亭集序》,尤其馮承素使用的技法為了復原。

    馮承素所臨寫的《蘭亭集序》,基本上沒有個人的風格。這是馮承素的版本為什麼是最好的《蘭亭集序》臨本。

    馮承素才用的是雙鉤臨摹法,我們不可能知道唐朝時期一模一樣的“雙鉤臨摹法”。我們可以找到較為相似的,描紅的臨摹本。

    先把《蘭亭集序》的真跡描出了,然後再填墨。就是使用這樣不是寫字的方式,才能夠“複製”出《蘭亭集序》。

    一人有感

    練習書法比較不推薦的方式,就是描紅填墨。

    臨寫《蘭亭集序》最好的方式,如下圖所示。

    如果你認真學習書法,那麼不要描紅臨摹。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能走出,焦慮症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