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了能達成目標,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
4
回覆列表
  • 1 # 桑代克的貓er

    我們清楚地知道為了目標,而必須要做的事: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就要坐在書桌前努力學習,為了減肥,就要調整飲食,堅持不懈地運動,為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即使碰到難纏的同事或客戶也得笑臉相迎。

    能把心中的想法毫無阻礙地付諸行動固然有助於目標的達成,可現實往往是,坐在書桌前學習,心裡卻總是思緒萬千,總想著一些跟學習無關的事,無法控制,靜不下心;下決心要減肥,卻總是被美食誘惑,每次吃撐之後都發誓下一頓不吃了,結果每當飢餓來臨,之前說的話都拋之腦後,發誓是最後一次;想要笑著面對難纏的人和煩惱的事,卻總是壓不住內心的怒火。

    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卻還是無法將其運用到實際中,真正做起來就會感到很困難。所以我們其實在做很多事時,不需要過多的理論方法,關鍵是能夠戰勝慾望的實際力量,而這個強大的力量就是自控力。

    自控就是從抑制目標達成過程中不必要的慾望和情感時開始發揮作用的。比如,在上司和客戶面前平復焦躁的情緒,在冗長的會議中和瞌睡作鬥爭,暫時抑制消費衝動等等。這就是用意志力來抵抗誘惑的過程。

    所以,自控力其實就是抵禦誘惑,防止注意力渙散,最終達成既定目標的力量。也可以說,自控力實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無數次自我鬥爭的結果。所以,無法達成目標,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的自控力太差。

  • 2 # Ta的生活

    我們經常會遇到“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發展更好”、目標怎麼快速實現,其實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如何提高你自己的效率?

    想要提高效率,你都需要經歷一個科學的目標設定和完成的過程。下面就介紹一些通用的目標設定與達成方法:

    目標的設定:“SMART”標準

    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目標的設定會直接影響到表現。一個明確、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配合在過程中及時的評估反饋,可以令個人的工作表現獲得提升。

    一個好的目標應該具備如下5條標準,被稱為“SMART”:

    • 具體的(Specific):目標要清楚、明白、不含糊;

    • 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有關於任務是否完成、完成程度的考量標準;

    • 行動導向的(Action-oriented):把最大的目標細化到可以如何去執行它;

    • 現實的(Realistic):在考慮到困難程度後,它仍然是可以實現的;

    • 有時間限制(Time-bound):有規定時間節點。

    比如,如果你想要建立職業人脈,那麼,你需要確定,你要建立的人脈會包括哪些領域的人際關係,需要以什麼樣的標準去衡量(比如在6個月的時間裡認識x個人),具體要透過哪些方法去實現(比如每個月參加3場社交活動,每場活動和至少兩個人建立聯絡)……如果你僅僅定下一個“我要建立起職業人脈”的含糊目標,那麼很有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目標的實現過程

    當你確定了一個可行的目標之後,接下來就是目標的實現了。有3個因素影響目標實現成功與否:

    a. 達成目標對你來說有多重要,即認為這個結果對自己來說越重要,對這一結果的期待越高,越容易成功實現;

    b. 自我效能,即對“自己能夠達成目標”的信念有多強。研究發現,越信任未來的自己,越能夠提高你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

    c. 建立(與他人有關的)目標承諾,即針對目標的實現有所承諾,且最好這些承諾不要只與自己有關。例如,如果這個任務不完成,我就請KY吃一個月飯,這種。

    當然,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也會發生一些出其不意的小Tips:

    1. 與未來的自己共情,想象可能的失敗

    共情是超越你自己的視角,站在他人的視角上去欣賞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自控則是超越“現在的你”的視角,站在另一個自己(假想的、未來的自己)的視角上去看待那個自己。

    因此,如果你想要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更好地約束自己,可以時不時地跳出來,站在那個未來自己的立場上去思考,預先想象未來可能的失敗。

    在我們開始執行一項計劃時,有一種叫做預先檢驗的策略可能會幫助你取得成功:無論這個目標是“跑完一場馬拉松”還是“創業做一家公司”,想象你已經做了這件事,過了一段時間後失敗了,然後分析可能的、會導致失敗的原因。

    這一方面是幫助你確認自己的樂觀是有現實根據的,而不會陷入不加批判的、不現實的樂觀中;也幫助你為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去做準備。要注意的是,這種想象與確信“我一定做不好”、“我沒有成功的希望”無關。它不含太多恐懼等負面情緒,只是把壞的可能作為可能性的一種去考慮,且考慮的重點放在“幫助現在的自己提前做出更好的準備”。

    它與自信並不矛盾,因為當你意識到所有壞的可能、有更充足的準備時,你反而更有可能會取得成功。

    2. 建立“對正面行為的成癮”

    人們往往認為“成癮”是一個負面詞彙,它指代的是我們對某一些物質或行為產生長期、反覆、強迫性的渴求。但是,人們也會形成對正面行為的成癮,它對我們是有積極意義的。

    與負面的物質、行為成癮相似的是,正面成癮的成因也是因為,在每次有這樣的行為體驗時會得到獎賞,擁有興奮和滿足感;但與負面的成癮不同,正面沉溺的程度是適度的,它往往限制在一個時間段內,只針對某種行為而言,而並不會統領或控制你的整個人生。

    因此,人可以透過條件反射的原理來使自己對正面行為也產生“成癮”,比如,為你想要達到目標所必須做出的行為設定一些獎勵,使得每一次這樣的行為都會使人獲得快感,就會更沉迷於做一件事。長此以往,你會訓練自己的大腦更願意做這件事。

    3. “結果導向”與“過程導向”結合

    在我們每個人實現想要的目標的過程中,都需要被不斷地推動。就動機而言,有的人傾向於“被結果推動”,即以某一個重要的目標作為執行的動力,將每一步小的勝利都看作是接近那個大目標的過程,以此來激勵鬥志;有的人則傾向於“被過程推動”,即他們更看重享受執行任務的過程,在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富有創造力的,而最終的那個目標只是過程的副產品。

    不過,最好的動機策略可能是“既能夠被結果推動,又能夠被過程推動”;既懷著對未來更好的自己的期待,也充分享受努力的過程。

    特別是,如果這個目標是與你的整個人生規劃,或者人生意義相關的時候,它往往是長時間的,是由不同的目標和過程組成的,你很難只以某一個具體的目標作為終點。比如,你想成為一個作家,固然需要一些好作品,但那只是途中的一些節點,你的人生中更多的是每天固定的寫作。如果你無法享受每天的寫作過程,那麼即便在實現目標後感受到狂喜,也會在其餘的大部分時間內很快感到空虛。

    在一個理想的狀態裡,我們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的想象者:未來的你會是個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然後,你要像一個排序者那樣,決定哪些目標對你來說是更重要的;緊接著,做規劃者要做的事,拆解你的目標,落實成一個一個的小任務並盡力實現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演《破冰行動》對於黃景瑜來說是利大於弊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