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間正道70

    張昭,字子布,三國時期吳國重臣。

    東漢末年,張昭避亂於揚州。孫策創業時,以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任文武之事。孫策臨死,託弟孫權於張昭,張昭率文武擁立輔佐孫權,安撫百姓,討伐叛軍,穩定局勢。張昭對孫權有擁立之功,輔佐之義,孫權對其格外厚待,可指孫權之誤錯的臣屬。曹操東討,張昭雖主降,然而孫權決定一戰,張昭忠心耿耿盡其責其事。孫權雖然耿耿於懷,但亦極為優崇。八十一去世,孫權素服臨喪,諡號文。

  • 2 # 該死的風

    張昭這個人我覺得,沒有孫策口中那麼重要。他是一個適合在和平時期做做官僚還是可以,但在戰亂年間他的作用完全和魯肅沒法比。其實在他最大的事紀,其實也就是力主投降。而正是這個決定我覺得孫權之後一直保留他的高官厚祿,但完全沒有內事不決問張昭的用途。我覺得張昭在東吳的地位有點像是吉祥物,說有用真有用事事有他的建議。而實際而實際上確是沒有太大用途,孫權兩次想要設立丞相而孫權又因為大家推薦張昭而不同意。張昭的官職一直是什麼將軍,後來實在覺得孫權不待見自己就退休了。其實孫權在聽了,大家投降都能升官,而你就完了的話已經很想把這些投降派處理掉,由於時事不能那麼就更不可能重用這些人了。

  • 3 # 紅繞歷史

    在三國曆史上,張昭在吳國絕對是德高望重,擁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的重臣。

    首先我們看看有多張昭有多長壽:

    張昭(156年-236年),別說在醫學不發達的古代活了80歲,確實很長壽,就是現在看來也算長壽的了!

    然後我們再瞭解下張昭,這位東吳重臣的在當時的分量:

    這就需要小說說孫策入主江東政策: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業,以傳國玉璽為質向袁術借兵,以3000兵馬橫掃江東。他對外重用程普、黃蓋、韓當等老將,後來又收服太史慈,對內他重用張昭、周瑜,創下了江東的統一霸業。

    當時孫氏坐擁江東,但並非本土家族的孫氏,想要穩固自己的基業,需要依靠江東世家大族的全力支援,當孫氏對江東豪族丟擲橄欖枝的時候,張昭代表張家堅定的站在了孫氏身邊。這樣張昭以自己出色的內政能力與背後家族的支援成功的成為了孫氏內政的第一人。《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中記載張昭為孫策的“託孤重臣”:創甚,請張昭等謂曰:“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為何請張昭,這足以說明張昭在東吳的分量很重。

    其次,在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因根基未穩,導致一些不服的人勾結在一起,謀圖造反。而張昭輔佐孫權安撫百姓,地方的長吏及羈旅之人,也得到重用而安定下來。孫權每次出征,都留張昭鎮守後方,總領府署的事務。

    以上兩點足以說明張昭在“孫策”與“孫權”兩朝都是分量很足的重臣,而且在東吳百官中也擁有了舉足輕重的領導力!

  • 4 # 經典守望者

    感謝邀請,首先,大家對與張昭的印象可能都停留在小說家言“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當中。事實上,張昭對於東吳的貢獻是非常有建設意義的。張昭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僅僅比孫堅小一歲。故於吳國嘉禾五年,年八十一,比擁有“超長待機”的司馬懿還要長壽。

    其次,張昭的貢獻主要是體現在東吳的民政和吏治建設上。他雖然是由孫策發掘任用,但是真正發光發熱的時期還是在孫權時期。東吳所地處的揚州雖然在今天是經濟發達地區,但是在東漢末年仍然屬於邊遠地區,不僅有黃巾餘黨作亂,還有地方土著“山蠻”等抗拒管理。但是,張昭對內是制定相對於寬鬆的經濟政策,力圖穩定。對外曾經親自率兵討伐作亂者,安定人心,可以說是一位允文允武的人物。在南方出土的三國走馬樓吳簡當中出土了大量嘉禾年間的稻米收支記錄,可以看出當時的孫吳政權是物阜民豐,風調雨順,可見東吳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同時,張昭在東吳彷彿就是一位“大家長”,對於孫權的一些不當言行經常予以指正和批評。整個東吳對於張昭也是非常尊敬。張昭的晚年曾對孫權說“您的兄長沒有將我交給您,而是將您交給我,就是要讓臣忠貞不移,正直無私,不改變自己的性格積極地輔佐您的行政。”這也看出張昭對於東吳的坦蕩和虔誠。

    最後,張昭之後,孫吳再沒有更為出色的文臣出現。在孫權死後,更是在一段時間內陷入了上層的權力爭鬥之中。這也就是柱國之臣的作用,一旦失去,內部的權力分配立刻失去平衡,孫吳的衰落也就開始了。

  • 5 # 求圓4

    謝謝邀請;張昭對吳國來說是舉足輕重的元老重臣,他深受孫策的器重,也是孫權的左臂右膀,他的主張和意見,不僅在吳國的大臣中會產生影響,而且對吳國國主的決策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孫策對張昭的才能瞭解的十分透徹,認為張昭擅長處理解決吳國的內部事務,也就是說具有行政管理能力。

    當東吳遇到曹操大兵壓境時,由於張昭被曹軍的氣焰所壓倒,沒有看到曹軍的不利方面,片面的認為吳軍的抵抗是以卵擊石,所以主張投降曹操,張昭的意見確實使孫權陷入進退維谷當中,好在孫權是個有主見的人,他有兼聽則明的意識,認真聽取了魯肅、周瑜等主戰派的正確主張,最終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孫權沒有因為赤壁之戰之前張昭的錯誤主張影響兩人之間的君臣關係,仍然對張昭信任有加,張昭仍然在吳國的重要崗位上,發揮很大的作用。證明了孫權心胸豁達、不計前嫌的人格魅力。也說明了張昭是個難得的棟樑之材,孫權不能離開張昭的輔佐,因為張昭是個德高望重的重臣元老。

  • 6 #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朋友們好!我來說說個人看法。

    張昭是三國時代的長壽星,活到八十歲高壽。他在東吳一班文臣武將中起到一個精神領袖的作用,真正在軍事、外交決策上倒也沒有太多的建樹。 一、孫策時代: 《三國志》裡說,“孫策創業,命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就是說在孫策時代已被委以重用,但具體做出過什麼有關國家存亡的大動作,史書沒有記載。估計主要在內政上,比如GDP、民生、文化宣傳吧這些,畢竟是書生。 二, 他和吳主孫權的關係,可以說就是愛恨交加。 不得不愛:張昭是孫策留給弟弟孫權的重臣:“策臨亡,以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這句臨終遺命奠定了張昭在東吳群臣中的中堅地位。而太后臨終,也是把張昭叫到床前,囑託他為顧命大臣。孫權一生又是活在父兄的光環下,不管他願不願意,喜不喜歡,都得給張昭以足夠的尊重,對他的建議給予足夠的重視。 真心 恨:偏偏張昭和孫權那麼的不對脾氣。比如在赤壁之戰時,是戰是降的問題,史書上說,大臣中只有周瑜和魯肅支援孫權打;而演義上更是明確說張昭是主降派,且這個主降派影響力號召力又特別大,怎不讓孫權生恨? 後來在公孫淵一事上,君臣二人又鬧彆扭,致使孫權按住寶劍說:“我真怕我忍不住會殺了你。”倆人兒像小情侶一樣,孫權在張昭家門外堆了一堆泥土,意思上你就死裡邊吧,我不想見到你;張昭在家門裡邊也堆了一堆土,意思是我再不出去了,你這輩子甭想再見到我了!真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864G夠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