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7
回覆列表
  • 1 # 101寬仔

    我本人嚴重反對這個標題,把英國稱為“歐洲攪屎棍”,我要表示最嚴重的抗議。大英帝國幾百年來,辛苦勞作,起早貪黑,廢寢忘食。他們這麼努力,為了啥。不就是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世界級攪屎棍。

    想當年日不落帝國攪和印度巴基斯坦。

    提出發行歐元,自己卻表示要退群

    太多太多了。

  • 2 # 時空穿行者666

    英國的強大,無法給世界帶來安寧!所以英國遭到歷史的清算,英國會一點一點一步一步的會變的越來越弱小。這幾乎是世界所有政治力量的合力,也幾乎是英國給世界所有力的反作用力。馬島和蘇格蘭,北愛爾蘭,應該會在有生之年獨立出去,歐盟不一定越來越強大,但一定會越來越冷靜。因為歐洲有統一協調的渠道—歐盟,歐盟也許不會快速完成中國秦始皇的偉業,但起碼可以幫助歐洲有足夠的協調配合避免分歧戰亂的機制。從大歷史角度來看現在歐洲也病怏怏的沒有一點生氣了。美國是英國的再版而已,走向下坡的趨勢已經盡顯,只是契機是什麼時候而已。多出幾個特朗普就快了。中華區域搞遠交近攻是為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而英國幾百年搞遠交近攻就純粹是為了給別人製造混亂,一個武力強者偏偏就有一個弱逼屌絲的心態,這就是英國幾百年來玩政治軍事鬥爭的制度集團集體心態。

  • 3 # 雄視天東

    不請自來。英國的確是“歐洲的攪屎棍”,為什麼要做“攪屎棍”呢?因為可以從中漁利、渾水摸魚。舉個栗子,拿英國脫歐來說吧,本來歐盟是一個整體,作為世界的一極,在世界舞臺上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話語權,可英國偏不讓歐洲如意,透過脫歐讓歐盟出現了裂縫,一個分裂的歐盟還能怎麼做呢?不還得老老實實聽美國指揮。另外,在中東戰爭期間,英國一直追隨美國,甘願做馬前卒,對主權國家挑起戰爭,無利不起早,這也是為了從中分取一杯羹。美國則是“世界攪屎棍”,因為國力較強,為了保持霸權地位,在世界範圍內攪動風雲;英國因為國力所限,心有餘而力不足,想重振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已經不可能了。

  • 4 # 姜運倉

    題主所謂的“歐洲攪屎棍”是指英國的所做所為與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追求目標相左,甚至逆向而行,破壞歐洲的整體利益。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歐洲面積狹小,但民族與國家眾多,由於各有自身利益要維護,致使歐洲長期矛盾不斷,衝突不斷,戰爭不斷,甚至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民眾帶來巨大傷害。二戰之後,歐洲各國領導人進行了深刻反思,最終決定以一體化的方式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作為歐洲國家的一員,英國有其特殊性。它是一個島國,孤懸在歐洲大陸之外,英國又長期保持著強大的國力,一度稱霸世界。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自視獨立與強大,不願與歐洲其他國家成為一體;再者,英國也不希望在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強大國家與之抗衡;同時,英國又希望歐洲大陸保持穩定,與英國在經濟上保持一種特殊的密切關係,從而能從中收取紅利。因此,英國長期對歐洲扮演著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角色,聯合弱者打擊強者,使歐洲大陸各國力量處於大致平衡狀態。

    另外,英國與美國之間關係特殊,與美國保持這種關係也是英國外交政策的基石。而美國也不希望英國與歐洲各國融為一體,支特英國在歐洲成為美國的“臥底”。因此英國在參與歐洲一體化的過程中,一直是若即若離,沒有深度參與,並且最近又要脫離歐盟了。從這一意義上說,英國確實是歐洲的“攪屎棍”!

  • 5 # 吉月文

    原因非常簡單,英華人特別善於挑撥離間。

    具體可以從英國的外交戰略和殖民地管理制度上進行分析。

    在英國崛起的歷程當中,英國在歐洲推行的光榮孤立政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光榮孤立的本質就是英國利用自身的島國地理優勢,挑唆大陸國家相互鬥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在都鐸王朝時期,英國聯合荷蘭打擊西班牙。之後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執政時期,又扶持普魯士打擊法國。在普魯士完成德國統一之後,又聯合俄國和法國打擊德國。透過這種挑撥離間的外交政策,英華人成功的使自己的國力迅速壯大,同時讓歐洲大陸的挑戰者們一次次失敗,維持了自己世界霸主地位。

    在殖民地管理的時候,英華人也非常善於利用這種挑撥離間的能力。在英國殖民印度的時候,就充分利用了宗教矛盾。印巴分治的根源實際上就在於殖民統治時期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這個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英華人挑唆的。英華人在撤離的時候,還推行了分治方案,以便為自己的殘餘勢力留足發展的空間。在東南亞,英華人引入華工,並挑起華工和當地土著的矛盾。華人和馬來人的矛盾是導致馬來西亞聯邦分裂新加坡獨立的主要原因。在中東地區,則充分利用教派矛盾和民族矛盾。不客氣的說,當代中東問題的根源和英華人關係密切。英華人透過激發矛盾的方式,讓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從而起到加強殖民統治的效果。但卻為後殖民時代的這些地區留下了大量的爭端。英華人的殖民統治是大量國際問題的根源所在。中印之間領土爭端的麥克馬洪線,也是英華人搞出來的。

    這種損人利己的對外戰略,以其他民族的巨大代價換取了英華人的利益。說他是攪屎棍,確實如此。

  • 6 # 太興真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歐洲的大分裂與英國的強大有直接關係,英法百年戰爭就是英國和法國在爭奪大陸的控制權,當尼德蘭共和國即將統一歐洲的時候被不列顛王國的大炮打沉,當拿破崙即將統一歐洲國家的時候是英華人在滑鐵盧打敗了法蘭西王國,歐洲統一夢破裂,當一百年後,希特勒即將統一歐洲的時候,又是英國從背後登陸,打敗了德意志帝國,現在雖然英國衰落了,而接替英國的是美利堅合眾國,美華人成了歐洲國家的魔咒。

  • 7 # 江東汪郎

    英國被稱為“歐攪屎棍”,是因為它實行“大陸均衡”政策,遏制歐洲大陸強國的誕生,以保持自己的強權地位!

    英國給予我們的印象是海軍強國,作為島國的它,深受海權論影響,以致大力發展海軍,在世界各地搶奪殖民地,成為“日不落帝國”。

    實際上,它原來的國策是在歐洲大陸生根,成為大陸強國,為此和法國之間爆發了“百年戰爭”,戰敗後才改為發展海上稱霸的路線!1588年,英國傾盡全國之力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奠定了它海上霸主的地位,但這也使得它遊離於歐洲大陸的邊緣!

    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壯大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僅僅是依靠海洋,還是顯得單薄的,這一點大陸國家的優勢是強於島國的英國。

    所以為了保持自己的強權優勢,英國必須限制歐洲大陸出現某一個可以和它爭奪世界霸權的國家。

    故而在歐洲逐漸進入工業革命時代,我們就能看到英國奉行“大陸均衡政策”的用心。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組建反法同盟;

    1848年歐洲大革命時期,英國積極介入,以遏制可能會出現的強國;

    1854年-1856年,和法國聯手對沙皇俄國進行打壓,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

    1907年,和法國、俄國組建協約國組織,遏制已經成長為它在歐洲的第一對手德意志帝國!

    事實上,英國從19世紀打壓歐洲大陸開始覺醒的強國,一直到今天跟隨美國的步伐(包括脫歐),都是其“大陸均衡政策”的思想在作怪。

    對於英國來說,畢竟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 8 # 國際視角淺說

    因為英國影響了歐洲一體化程序。英國實施“大陸均勢”的國策,絕對不能容忍任何國家壟斷歐洲大陸,始終要保證英國和歐洲第二名聯手起來可以幹掉歐洲第一名。

    歐洲一直奉行這個國策只是擔心歐洲大陸出現一個霸主威脅自己的安全,英國早先也想在大陸立足,只是因此和法國爆發了戰爭,戰敗後才改變策略退守海岸線,也就發展成了後來的海上霸主。從此之後,英國一方面確保歐洲大陸不會有威脅自己霸主地位的國家崛起,一方面與大陸展開了歐洲之外的利益較量,也就是殖民侵略。

    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讓英國成了歐洲的攪屎棍,但是沒有這根攪屎棍,歐洲真的會順利實現一體化程序嗎?歐洲大陸各國之間文化存在差異,即使強行統一,也會爆發各種矛盾。而且不只是英國這一根外部攪屎棍,法國崛起、德國崛起也會遭別國眼紅,說白了誰都不希望出現一個絕對霸主來威脅歐洲的和平、威脅自己的安全。別看歐洲對外看起來很團結,只是各國同床異夢的表象,因為歐洲各國都吃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虧,所以都願意和平發展。

    說到底,英國背上“攪屎棍”之名,還是因為其“大陸均勢”政策太過顯眼,把歐洲大陸各國不敢直言的話說了出來,歐洲一體化程序絕非一個英國能夠阻止,問題還是處在內部。

  • 9 # 垂垂智庫

    英國被稱為“歐洲攪屎棍”和美國被稱為“世界攪屎棍”完全是一個道理,那個時候英國自認為自己要負責維護歐洲的和平(也就是歐洲警察),哪個歐洲國家有危險傾向(哪個國家變強大),英國就要打壓哪個國家。

    一開始大家還很感謝英國這個歐洲警察,後來日子久了,大家也就看明白了,英國就是不想看著別人好,它就是個總是藉助一些其他名義攪亂別國的攪屎棍。發現對它自己有利的小國或者殖民地,它就武力收服(扶持代理人政府),發現那個國家威脅到它,它就叫上一批小弟共同壓制這個國家。

    於是它漸漸就有了歐洲攪屎棍的別稱。

    “英國的世界殖民地”

    後來英國逐漸沒落,美國逐漸強大,美國繼承了英國的這個舊稱,並把它發揚光大,成為真正的世界攪屎棍。

    不過,依舊還是英國的老套路,只是範圍大了一些——美國並不只是針對歐洲,而是針對全世界。對自己利的國家就收復,反美國家和對美國有威脅的國家就會遭到打壓,同樣也是打著警察的名義(不過世界攪屎棍當然要是“世界警察”)。

    一開始大家被這個假象欺騙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美國的真面目暴露出來:

    如果說它把華為作為威脅美國安全的產品,一些西方世界的人民還能接受,那它把德國汽車也列為威脅美國安全的產品,則暴露了它打壓對手的本性。

    “默克爾怒斥美國霸行”

    不過,這些攪屎棍總歸會有沒落的一天,合作雙贏,才是世界的大勢所趨。

    特朗普以及繼任的美國總統如果不真誠地關愛其他國家,早晚是要全球反美的。

    “南韓人民反特朗普遊行”

  • 10 # 諶人

    謝“問答”邀;

    這是英國的虛偽所致。

    歷史上,英國以不與世俗隨波逐流為由,保持對歐洲大陸事務置身事外姿態,實現“光榮的孤立”。

    實際上,英國不願孤懸三島,推行“大陸均衡”政策,一直在覬覦和染指歐洲大陸事務。

    只要歐洲大陸出現強權,英國就會敵視並涉足攪局。但英國自身實力有限,不能主導歐洲大局,只能充當“攪屎棒”角色。這可從英國與歐洲法德俄三大國關係演變看出端倪。

    ①,英國與法國是宿敵,相互瞧不起。

    1337年,英國為攫取法國土地,對法國開火。至1420年,已實際控制法國。經法國的不屈反抗,打了幾代人,史稱英法百年戰爭,至1543年,法華人把英華人趕出了歐洲大陸。

    1799年,拿破崙法蘭西帝國崛起,英國派出遠征軍進入葡萄牙西班牙與法軍作戰,英軍最後成為與拿破崙“滑鐵盧決戰”的歐洲“第七次反法同盟”主力軍之一。

    ②,英國與德國關係曖昧,相互提防。

    英國與法國在歷史上為打壓法國走得很近,兩國王室還有血緣聯絡,關係一直不錯。但隨著德國在一戰前崛起,工業製造能力、經濟總量超過了英國,英國變臉,與德國交惡,併成為一戰、二戰的主要對手。

    1853年,由於不滿沙俄在與土耳其纏鬥不斷獲勝、不斷坐大,英國加入了土耳其對沙俄的第九次“俄土大戰”(克里米亞戰爭),在黑海、高加索、巴爾幹半島與俄作戰。逼得沙俄為籌措軍費賣掉了阿拉斯加,美國撿了大便宜。至今俄羅斯腸子都會悔青。這仇恨賬,要算在英華人頭上。

    儘管英國與俄國在一戰、二戰中曾共同對付德國,但這只是利益的臨時結盟,並非相互認可。蘇聯誕生後,由於政治和體制原因,被英國視為洪水猛獸。二戰後美蘇拉開冷戰序幕,英國是主要推手。

    今天,英國在“脫歐”,又在鼓動歐洲集體反俄。

    這是英國不甘經濟上被歐洲“揩油”,它要“脫歐”自大並瓦解歐盟;同時,英國又提防著俄羅斯在歐洲坐大,旗幟鮮明的挑動歐洲國家集體反俄。

    英國在歐洲“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就一攪屎棒角色。

  • 11 # 鴨綠江畔的濤聲

    你提的這個問題點血之準一言道出了英華人歷史的真面目,大英帝國是真正的歐洲攪屎棍。英國不僅僅是歐盟最強攪屎棍,而且是藍星最強攪屎棍!

    “離岸平衡”政策——英國外交政策幾百年來的核心就是,不讓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取得霸主地位,西班牙強大就聯合各國反對西班牙,法國強大就組織反法同盟,德國強大了就拉著法國打德國,一會又資助德國牽制法國 ,要是不行了就直接派自己的人上,有時候還拉著奧地利和法國圍住德國 ,有時候還鼓動西班牙騷擾法國,本來和俄羅斯在殖民地上有矛盾,過幾年就又拉著人家對抗德國,簡單說就是拉著老二打老大,他的真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不想讓歐洲任何一個國家奪取他的霸主地位。試想當時的大英帝國是何等的傲慢無禮,它之所以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因為英華人的心理膨脹所導致的結果,永不落帝國的旗幟從此也隕落在了天涯海角。不過想起當年現在英華人的心理還是比較酸楚地,所以有時候偶爾還刷刷存在感是可以理解,如果英華人想要回到從前的霸主地位那隻不過是春秋大夢一場永遠也是不可能滴。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 12 # 馥郁75716347

    英國地理位置就是島嶼國,又是常年濃霧,自然物產貧乏的國家,其隨時都想侵入歐洲大陸,獨霸歐洲,但是從歐洲歷來看一直都有強國與英國對抗,讓其不能達到目的,如:老牌的歐洲強國:西班牙、匈牙利、葡萄牙、奧地利,新牌的歐洲強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義大利,英國在這些強國中,其地理位置又不佔優勢,又想要佔一席之地稱霸歐洲,掌控整個歐洲大陸,怎樣才能使其所付出的代價,被降到最低呢?那就是分裂歐洲的團結,才能夠巧勝,所以一但歐洲大團結,英國就要變成攪屎棍,來削弱其凝聚力,從而達到英國在歐洲永遠掌控話語權的目的。

  • 13 # ruixuezhaofeng

    近日自媒體上英國“雅號”又被翻出,這次應是防務大臣派航母到南海的“期票”惹禍。公允地講,國際關係研究界和傳統媒體上從未見過這一稱呼,它既不理性,也不嚴謹。

    談到英國外交,首先要不脫離時代。二戰結束至今,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而英國外交的基礎——國內政治雖有“脫歐”造成的深刻裂痕,但保守—工黨輪流上臺的基本格局未變,其追求利益,適時變通和現實穩健的外交傳統依然維持。

    具體實施層面,丘吉爾制定的“三環外交”(以英聯邦政治、英美特殊關係和對歐洲大陸政策三大領域為著力點)是觀察與分析的最佳路徑。

    三環外交的宗旨是維持英國的大國地位,從上世紀70年代英國加入歐共體為標誌,英國外交的重點一度移向歐洲大陸。撒切爾夫人執政期間,透過緊密美英關係以維護自身大國地位,此後的的政府在結束冷戰、海灣戰爭、反恐等領域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對於歐洲事務,英國一直不離“島國心態”的“孤立主義”、制衡對手的均勢戰略。歐盟之內,它不是申根國家,以懷疑論者的身份拒絕歐元。43歲擔任首相的卡梅倫(英國近200年最年輕的掌舵者)終於犯下歷史性錯誤:他盲目自信,將不屬大是大非緊迫問題的脫歐公投付諸實施,2016年6月至今陷英國於社會分裂、政治混亂,其國際地位和影響已然降低。

    世界大變局下,固守歐洲懷疑論的英國與Continental合合分分不算意外。當下它又難以與特朗普走近,特別是在伊朗問題上。而在英聯邦乃至新興經濟體眼中,英國脫歐削弱了自身。

    損人不利己,這就是英國歐洲立場與行為的結果。

  • 14 # 孫瑞陽

    首先,在歷史上英國就一直希望自己能夠獨立於歐洲國家之外。所以,英國雖然是歐洲國家,但是,他認為他自己懸浮於大海之邊,而獨立於歐洲之外。所以,在歐洲國家的事務之中,英國一直都是扮演著一個極不光彩的國家。

    無論在什麼時候,英國都會因為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其他國家的利益,製造事端。就如現在的英國脫歐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成立歐盟的時候,英國不願意加入,當歐盟運轉順利的時候,英國卻又要加入進來,而現在的歐盟正常執行的時候,英國又覺得吃虧了,他要退出歐盟,這些都可以顯示出英國政府,就因為歐盟問題就是出爾反爾的國家。所以它被稱之為攪屎棍。

    曾經非常團結和睦的歐洲三駕馬車領導著歐盟,而現在英國脫離了歐盟,再次顯示出了他的攪屎棍的習性。在歐盟期間,英國也時常的因為自己的利益阻止歐盟內部的事務正常執行,而現在退出歐盟,也是在嚴重的干擾著歐盟正常執行,甚至有可能將歐盟推向一個崩潰的邊緣。只憑這一點,都可以說明了,英國確實就是歐洲的攪屎棍。

    而且英國,首先是美國的跟班國家。所以,英國的許多政策都要看美國的臉色行事,一旦美國有任何的要求,英國都會無條件的同意。正如英國脫歐事件一樣,正是因為美國的授意下英國才脫歐的,而這一點在未來的歷史上必將會公開的。所以,我們表面上認識到的英國是一個完完全全獨立的國家,而實際上英國是聽從美國指揮棒指揮的國家。所以,有許多政策是不利於歐洲的。而英國成為歐洲的攪屎棍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它嚴重地依賴了美國,而將美國的話當做聖旨,而無條件的執行而導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跑分軟體安兔兔的官微對於華為麒麟990的一系列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