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旅心通
-
2 # 風雨中的梅雲
華容道關羽私自放掉曹操。看似以私廢公。實際上是劉備諸葛亮有意而為之。
首先,曹操赤壁大敗,並沒有身死,而是逃走。坦白說,如果東吳要讓曹操死的話,曹操是不可能活著跑到華容道的。因為孫劉兩家都想摘的勝利的果實,而又都不想被刺扎。這根刺就是曹操。坦白說,曹操赤壁是敗了,但曹操所控制的地方一寸也沒有少。相反,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還是賺了北部荊州。至少襄陽樊城乃至南郡都在曹操手裡。隨著曹操的失敗。原本惶惶不可終日的孫劉也解除了最大的威脅。大家都知道,曹操一敗。二十年內不可能再對孫劉形成壓倒性的威脅。所以,曹操一走。孫劉聯盟的真實性也就暴露無遺了。說的簡單點。一句話,曹操可敗而不可亡。兩家都知道,誰殺了曹操。新繼位的大王為了樹立自己的威望,勢必會傾國出兵,為曹操報仇。人常說,哀兵必克。到時候誰都受不了。所以,孫權一方是拼命地把曹操往劉備的防區趕。他們迫切希望劉備手下的張飛趙雲等人不開眼,把曹操給結束了。然後坐山觀虎鬥。看曹劉拼的兩敗俱傷,到時候孫權就能一統天下。而劉備一方也是這麼想的。但他的人數不多,把曹操趕不回孫權的防區。所以,諸葛亮索性趁火打劫。派張飛趙雲追在曹操身後打。但大家都一樣,使勁的抓俘虜,殺曹操的手下。但誰都不傷害曹操。君不見曹操經過千里江陵,卻毫髮未損。但曹操跑到華容道,已經是強弩之末了。這時別說是關羽了。換了別人,曹操一樣被抓。可抓住以後呢?敢殺嗎?就算是大聲說,也是小聲回答後兩個字。不敢。既然殺不得又抓不得。那還不如買個人情放了他。但這個時候。抓和放,並非是劉備諸葛亮說了算。畢竟東吳是赤壁之戰的主角。劉備不論是做什麼,都要跟東吳有個交代。縱觀全軍將士,只有關羽有放曹操的理由。於是乎。華容道就讓關羽去了。至於什麼軍令狀和保證書之類的,都是劉備給孫權唱戲的道具而已。如果有需要的話。劉備會在半天功夫內,做好孫權想要的任何道具。所以說,關羽放曹操。諸葛亮和劉備是心知肚明的。只是大家都不說而已。謝謝。
-
3 # 詠歌
如果你說歷史 那麼這個典故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說演義 那是諸葛亮有意讓關羽放走曹操的 諸葛亮這樣做肯定是顧全大局 一旦曹操死了 那麼復仇大軍可能會來和劉備決戰 這也是江東希望看到的
-
4 # 幻影沐風
赤壁的大火,燒掉了曹操百萬雄獅,敗局已定,曹操只得帶著殘兵敗將逃回北方,一路上遭到張飛,趙雲的伏擊。
到達華容道之時,已經人困馬乏,經歷了一連串的生死,此時的眾人,早已成為了驚弓之鳥。前面,又會有怎樣的戰鬥在等著他們呢?
孫權,劉備的將領,紛紛登場,但有一人,遲遲未能出現。華容道深處,飄起陣陣青煙,或許藏有伏兵。兵法有云: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大路安靜得可怕,這一切太不正常了。曹操覺得,華容道應該是故弄玄虛,畢竟在長板坡的時候,張飛已經使過一次了,絕對沒有理由再用二次,因此曹操覺得,走華容道比較安全。
眼看就要走到盡頭了,曹操回顧左右,兵將已經寥寥無幾了,不由得放生大笑。周瑜,諸葛終究是太嫩了,此處若是埋伏几百精兵,我等豈有再生之理?
笑聲剛過,曹操立刻體會到了絕望,只見一熟悉的面孔出現在眼前,他就是孫劉最後的一道關卡。
面對曹操,關羽心情是複雜的,不管曹操這人如何,對自己是真心不錯的,當初雖是不得已而降曹,可曹操從未虧待過自己,給自己爵位,金銀珠寶,美女豪宅。就連現在的赤兔馬也是曹操給的。讓他殺掉曹操,那是萬萬不能的。
於是,關羽走上前去,一頓寒暄之後,決定還是讓曹操體面一點,跟自己去見劉備。曹操哪兒能夠呀?與其引頸就戮,還不如拼死一博,可是人困馬乏,如何能戰?
謀士告訴曹操,關羽重情重義,昔日丞相待他不薄,今日望他念及舊情,放過眾人。曹操聲淚俱下,關羽終究覺得虧欠曹操,動了惻隱之心。
可是,自己早已立下軍令狀,放走曹操,自己就該軍法處置,就在關羽想要反悔的一剎那,好友張遼趕到了,罷了,讓他們走吧……
雖然關羽放走了曹操,但是,赤壁佔據已定,三分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留著曹操,孫劉才會繼續聯合。
曹操若死,孫劉聯盟便再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必定會為了荊州反目。而曹魏集團,依舊佔據著北方,曹丕亦不失為一代梟雄,必定會替父報仇,沒有了孫權的支援,劉備如何抵擋曹魏大軍?
-
5 # 楊宗保10
我感覺是對的,首先他倆有私交,再者說三國亂世多個朋友多條路,說不定以後能用到曹操索性順水人情吧,這也是給自己修路啊呵呵
-
6 # 羽書遲
《三國演義》虛構了關羽華容道放曹操的故事情節,一方面為了抬高關羽義薄雲天的形象,另一方面為了顯示諸葛亮算無不中的智慧。按常理,關羽縱敵是大錯。但切記這是演義,關羽的行為一切盡在諸葛亮預料之中。諸葛亮知道關羽會私放曹操,他有意為之。目的有三:
一、徹底收服關羽的心,讓關羽佩服,從而願意所從自己,關羽聽話了,一切都好辦了。
二、曹操雖是大敵,當時情況下還殺不得。因為殺了曹操,孫權勢必做大,周瑜本來就對劉備和諸葛亮仇敵以對。如果曹操死了,周瑜必然會對劉備和諸葛亮動手,根本無力抵抗。
三、讓關羽還了曹操的人情,為日後專心對付曹操打下基礎。
所以對與錯,不在關羽,關健是諸葛亮是對的就行了。
-
7 # 平安1934905705487
關羽讀《春秋》明大義。華容道放走曹操乃正義之舉!
在關羽眼裡,曹操雖是國賊,但才華和為人的確難有人及!如不是桃園結義在先,他就會站在曹丞相的隊伍裡。畢竟曹操名義上還是漢朝的丞相。況且,劉備文不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武不能“一掃群雄,運籌幃幄”。劉備的假仁假義也忽悠不了關羽。
況且,敗走華容道的曹操一付可憐相,關羽也不屑趕盡殺絕,認為勝之不武!
如殺了曹操,反為不義之人。
此後證明,曹操身邊人材濟濟,文武人才集於魏國,文治武功皆強於吳、蜀。
-
8 # 情兒41
關於關羽放走曹操這個問題的對與錯,我認為要看是站在誰的立場去分析,在劉備立場,他當然不希望曹操死,當時的劉備,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被曹操打的妻離子散,被迫與孫權聯盟抗衡曹操,當時劉備的根據地荊州都是向孫權借的,但他不希望曹操死,他需要藉助曹操的勢力來制衡孫權,曹操一死劉備肯定就會被孫權勢力所消滅。所以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和諸葛亮就預料到要想曹操能活著從華容道離開,就必須是關羽去守華容道。原因有二,第一,關羽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第二,曹操對關羽有天大的恩情。派關羽去守華容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關二爺義薄雲天的形象。
站在孫權立場,他當然希望在赤壁之戰能夠一舉消滅曹操勢力,曹操一死,劉備也就必死無疑了。這樣孫權就能夠一舉壯大,奪下漢室江山。當然,事實終究是事實,關羽放走曹操,給了劉備休養生息,壯大自己的時機,才有了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見解。
-
9 # 官田草民侃歷史
個人以為,拋開三國演義本不是史實記載這個話題,單說關羽放走曹操對不對,這樣發揮的空間要大些。我覺得,對他個人來說,他是念及舊情,在曹營那段時間,愛才的曹操對他確實好,可以說是關懷備至,呵護有加,要是其他人早就被曹操感化並歸降了。關羽雖身在曹營心在漢,最終重回結義大哥劉備麾下,但他對那段時間曹操的關懷是非常認可和感動的。這就埋下伏筆,只要是關羽守那華容道,肯定會放走曹操,諸葛亮早已心中有數。只不過想賣他順水人情,讓關羽對自己的言行愧疚,最終征服關羽的敬畏之心。要知道諸葛亮剛入劉營時,文武雙全的關羽對他是十分輕視和不尊重的。關羽最後放走了曹操,證明自己是個有恩報恩的義氣漢子。對他個人來說,他確實做得對。
但對公來說,關羽私自任性放走曹操又是不對的。當時,曹操雖敗,但勢力和地盤仍在,三國獨大的根基和實力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一旦放虎歸山,再想抓虎無疑難於上青天。假如抓住曹操,先莫慌殺,用他作為人質進行戰略性談判,讓他交出漢獻帝和一些重要地盤,對孫劉聯盟來說是非常有利,對曹營集團卻是重大打擊。縱算曹操再厲害,以後想一下吞併蜀吳兩國,肯定不是容易之事。此消彼長,這給了兩國休養整頓,圖謀發展的好機會。但關羽放走曹操,對整個戰略走向傷害極大,而且曹操緩過神後可繼續威脅兩國,最後的走向也證明了這點。
但歷史沒有如果和假如,只要真實冷冰冰的結局和事實。關羽放走曹操在當時來說,雖是人為,也許更是天意如此吧。
回覆列表
知恩圖報。關羽、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後,有一段時間,關羽與劉備失聯了,曹操收於麾下,曹操欣賞他的勇猛和忠義,給了他豐厚的待遇和禮遇。得到大哥劉備的訊息後 ,關羽“千里走單騎”,勇闖五關,斬六將,曹操給了他馬匹,要求將士不要傷害其性命並放行,最後也沒有追究他的罪。這對於性格多疑惑的他是十分不容易的,可見關羽在曹操心中分量很重的。可惜現在大家只記住關羽的義,忘了曹操的情,這是很不公平的。
俗話說“滴水之恩,將湧泉相報”,要是曹操不手下留情,關羽早就“千里走單騎”途中喪了性命,關羽正是在還曹操的人情。
殺了曹操 會引火上身,不利於劉備政權的鞏固發展。三國演義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名為漢臣,實為漢賊 ,但這也是曹操高明之處 ,道義上勝其他人一籌。關羽如果殺了曹操 ,會引起眾怒,成為公敵 ,所謂槍打出頭鳥,亂世其他諸侯一定以保衛漢室江山為名 討伐劉備 ,蜀國力量小 ,一定會瞬間滅亡。放掉曹操給力他天大的人情 ,曹方一定會心存感激 ,也給自己留了條後路。
有助於形成三國鼎力局面。關羽殺了曹操,會造成北方混亂,東吳孫權一定會趁機搶佔底盤,壯大自己的實力。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幹,劉備這方力量比較弱,肯定抵擋不住東吳進攻,必將滅忙。放走曹操,形成了相互牽制,大家各懷鬼胎,三家玩平衡,都不敢輕舉妄動,相對和平一些。
我覺得諸葛亮派關羽把守華容道做得極為不地道,為什麼要關羽在忠和恩之間做選擇?用人性考驗人性是極不道德的。關羽這樣做也正合諸葛亮意思,提搞了諸葛亮在眾將中的地位 ,樹立了威信。
其實上歷史上並沒有關羽華容道義放曹操這個故事,只是羅貫中為了突出關羽的義薄雲天,讓他的藝術形象更加豐滿,在史載赤壁之戰基礎上想象的一個精彩片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