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漁樵戲春秋

    “軍師”的說法多見於民間傳說,被冠以“軍師”頭銜的有姜子牙、管仲、張良、諸葛亮、劉伯溫等等,都是具備絕頂聰明才智的飽學之士,這些人的裝扮大都是儒生或者道士,如同世外高人一般。在民間看來,主公只要找到這樣一位軍師,只管把大權交給他,毫無保留的信任他,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而上述人士,也確實沒有讓主公失望。然而,正史中,真的是這樣嗎?下面,我們就對比諸葛亮和劉基(也就是劉伯溫)。

    諸葛亮曾經被劉備封為“軍師中郎將”,是否就此認為,他就一定是個手搖羽扇,談笑間讓敵軍灰飛煙滅的謀士嗎?其實諸葛亮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謀士。跟諸葛亮同時代的荀彧、荀攸、賈詡、法正甚至郭嘉等,也比諸葛亮更接近純粹的軍師角色。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從這個志向來看,都不是單純的軍師就能滿足的。諸葛亮隆中對,給劉備制定三分天下問鼎中原的偉大國策,劉備不折不扣地執行,從而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這屬於戰略家的範疇,用民間的軍師來看,也可以說是軍師,但又高於軍師。不過,自從劉備進軍西川時起,諸葛亮就不再是軍師的角色了。

    劉備進軍西川,此時他身邊的謀士是龐統,也就是說,龐統才是軍師,諸葛亮駐守荊州大本營,這個時候諸葛亮的是蕭何的角色,也就是大本營大管家。後來龐統意外陣亡,劉備調諸葛亮支援,此時用民間視角來看,諸葛亮屬於“二路元帥”的角色了。

    漢中之戰中,劉備的軍師是法正,諸葛亮還是當大管家。劉備軍事生涯中最後一仗,--伐吳之戰時,諸葛亮依然是留守大本營當大管家。可以說,劉備在世時,諸葛亮擔任最多的任務,就是留守大本營,為前線提供後勤保障。也就是劉邦奪取天下時,蕭何的工作。可別小看這個工作,劉邦之所以能屢敗屢戰,每次被項羽擊敗都能迅速滿血復活,都是蕭何的功勞啊!試問,你怎麼跟一個擁有無數次復活機會的對手打?這簡直就是開外掛嘛!不好意思,這外掛是蕭何給劉邦開的。那麼,在劉備這邊,負責開掛的是諸葛亮。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就承擔更加繁重的工作,總攬蜀漢軍政大權。當他北伐時,一度讓李嚴擔當蕭何的角色,不過李嚴並沒有做好這項工作。而此時諸葛亮的軍師(或者說是學生)則是馬謖。

    從上面諸葛亮的經歷看,諸葛亮幾乎同時擁有蕭何、張良、韓信之長,集主將、大管家、謀士於一體,綜合能力非常強,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短板。所以,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師”。

    再看劉基。劉基則更像是傳統意義上的“軍師”。主公朱元璋自己綜合能力出眾,手下徐達、常遇春、湯和、藍玉等等個個都能獨當一面,李善長是大管家,甚至還有朱升這樣的戰略家。劉基也只能偶爾出出主意,但在朱元璋集團中,地位遠不及上面幾位。劉基同志屬於錦上添花的,也就是說,有你當然更好,沒有你也無傷大局。

    拿朱元璋奪取天下作為劉基的資本,來對比劉備諸葛亮的三分天下,可以用姚明和巴特爾在NBA來對比,姚明作為火箭的主力,沒有拿過總冠軍,而巴特爾看飲水機卻有總冠軍,這說明巴特爾比姚明更強嗎?要是以這個為標準的話,那劉伯溫同志確實是比諸葛亮強太多了,哈哈!

  • 2 # 煙雨楚楚

    哈哈哈……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是古代最有計謀的兩個人……兩個人都輔佐嫋雄成就霸業……

    諸葛亮輔佐劉備在亂世中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蜀國……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推翻元朝成立了……大明朝……一整個天下……功勞大小 沒有對比性……論名氣 諸葛亮名氣大……論打的江山……劉伯溫打的江山大…………

  • 3 # 難搞WO

    首先,諸葛亮“隆中對”是劉備集團的政治綱領。

    最高綱領:統一中國,“還於舊都”。

    最低綱領:三分天下擁戴劉備佔據荊州益州稱王。

    事實上,最低綱領是實現了,劉備的的確確佔有荊州和益州,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而諸葛亮屢次出祁山也正是為實現最高綱領而努力。

    諸葛為何沒有能夠一統天下呢?其實劉備雖然以“隆中對”作為政治綱領,卻不像演義小說裡那樣重用諸葛亮,更多偏愛於龐統或法正(取西川諸葛亮為援軍)。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但是天下還沒變,關羽就水淹七路軍了。這個時候劉備並沒有攔著關羽,雖然不符合隆中對策,也沒有自己帶兵北伐甘肅陝西。其實劉備的態度就是讓關羽試試,要是北伐奪了洛陽滅了曹魏就皆大歡喜了,即便敗了,最多也就退回荊州。不想東吳聯合曹魏奪了荊州,使得劉備親征東吳。直到夷陵兵敗,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才開始實際上掌握蜀國軍政大權。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假設劉備重用諸葛亮,蜀國佔據荊州和益州,等到226年曹睿繼位時兩路北伐,司馬懿定當不敵,三國統一也並非不可能。至於劉伯溫輔佐朱元璋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明滅元是漢族同蒙古政權的鬥爭,他也沒有遇到像司馬懿那樣強勁的對手。劉備和曹操同時起兵鎮壓黃巾軍,三顧茅廬的時候曹操都統一北方了,劉備手裡就千百人,還沒自己的地盤。劉基並沒有諸葛亮起家時條件艱苦。

  • 4 # 菸圈的頹廢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們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基,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三國時的諸葛亮,識天文悉地理,知陰曉晴,呼風喚雨;深韜略通曆史,多謀善斷,神機妙算。輔佐劉備打天下,運籌帷幄,百戰百勝;治理天府蜀漢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才華蓋世,有口皆碑,功勳卓著,垂範青冊,時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濟世奇才。歷代百姓為之起敬,英雄豪傑為之折服。到了元朝末年的時候,中國又出了一個智星能人。此人姓劉,名伯溫,精三韜六略,善深謀遠慮,會遣風調雨,能料事如神。協助朱元璋串通百姓八月十五殺韃子,興兵滅元奪金陵,成為明朝鼎鼎有名的開國功臣。

    歷史業績上,劉伯溫厲害,他是朱元璋集團一號智囊,打下大明江山 尤其幫助朱元璋周旋於元 陳友諒 張士誠 小明王之間的智慧與打仗每次的戰略戰術安排,只是最後沒有功成名退,下場有點不好。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但業績上肯定不如劉伯溫統一華夏的功勞。政治方面以施德政、得民心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文學方面提倡理、氣並重,重視時代風格。

    國家治理上,我認為是諸葛亮,他讓劉備集團在西蜀休養生息 ,不斷提升經濟軍事實力,從劉備為了關羽東征孫權 ,孫權恐慌的城都可以看出,劉備集團實力不菲,直到西蜀被滅 ,其實也不是實力不行 是領導集團內部不行。文學才華方面:當然以諸葛亮為首,劉伯溫其實也和他差不多。政治才華方面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出色的政治家,從尚未出茅廬就幫劉備制定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到以自己傑出的外交才能幫助劉備、孫權結成反操聯盟,再到幫助劉備霸主巴蜀,再到劉備死後憑藉傑出內政、外交才能一人撐起蜀國江山,無不體現諸葛亮的閃耀的政治才能。可以說,諸葛亮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 5 # 官田草民侃歷史

    長達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劉伯溫立了大功?

    野史、演義和民間傳說把劉伯溫的作用神話了,能和諸葛亮平起平坐甚至超過他。事實上,劉伯溫與諸葛亮相比,被甩幾條街。孔明未出村野,便對三分天下之策瞭然於胸。輔助劉備後,其策論得到驗證和實踐,可見其謀略水平實在是深不可測。劉備若無他相助,別說建立蜀國,就是想保住一個郡縣彈丸之地都很難,你看看他前期基本上不是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情形很狼狽。這也是他為什麼低三下四,三顧茅廬請孔明的主要動力和原因,當時他真是求賢若渴呀。再不獲得孔明這樣的人才,就會掛掉。

    反觀劉伯溫,雖謀略高明,屢助朱元璋攻克敵軍,最終一掃天下建立大明。但這些功勞真還不能全算在他頭上,你看看朱元璋身邊的人哪個不強?文臣如李善長、朱升、胡惟庸等,武將更多,如徐達、常遇春、藍玉、馮勝、朱沐英、鄧禹、李文忠、湯和等,哪個拉出來都在歷史上響噹噹。李善長位列功臣榜第一,可見劉伯溫的地位和作用並不像後人想象得那樣牛。

    別忘了還有更猛更重要的一個人,誰?朱元璋本人,拋開他性格缺陷好殺人不說,他文武雙全,擁有雄才大略,領導才華出眾是公認的,有他這樣的人掌舵,手底下又有強大陣容,焉能不勝?說白了,沒有劉伯溫,以朱元璋的才能,一樣可以獲得天下。他早在一線帶兵時,就已經露出帝王相。

  • 6 # 莽夫的世界

    我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透過上面這段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忠心,以及對諸葛亮的敬佩,諸葛亮最大的本事可能就是為劉備取三分之一的天下,諸葛亮當軍師可以說是為後世所敬仰,很多人說諸葛亮為什麼不自己當儲君,自己這麼厲害還要聽劉備的呢?這就要說,人各有命,而諸葛亮的命就是當軍師,但是,很多時候都是親自出徵,這也是理所當然,諸葛亮雖然無所不知,相對於胸懷並沒有劉備的大,劉備之所以幾次的死裡逃生都與自己盛傳的仁慈有關,諸葛亮也不盡然。

    劉備和諸葛亮就是伯樂和馬,究竟誰是伯樂,誰是馬,倒不如說倆人是相互的,諸葛亮沒出山的時候,不是沒人找過他,劉備也不曾勝利過,諸葛亮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劉備有俠義之心,卻無戰備之能,這便是互補,如果不是劉備的仁慈,劉備的君子之稱,諸葛亮也不會選擇劉備,可能終老於茅屋,劉備可能鬱郁不得志,雖然得了鳳雛,但是,劉備對於鳳雛顯然是不看好。

    劉伯溫就更厲害了,三國以前有很多與之相比的人物,像姜太公,輔佐周文王,雖然沒有贏得天下,但是墊定了基礎,像司馬懿輔佐曹操,在到劉伯溫輔佐朱元璋,都是歷史上稱為神奇的代表,劉伯溫輔佐朱元璋也是天下大亂,有劉福通、陳友諒還有很多的小勢利,朱元璋開始和劉備不同的是,朱元璋心是狠的,沒有那麼多的優柔寡斷,還有一個好老婆,這在爭天下的機會是致命的。

    劉伯溫比諸葛亮高明嗎?顯然倆人都是不相上下,智慧都是人中之龍,都是忠臣,唯一就是兩位主君,朱元璋生活的環境和劉備是不同的,朱元璋在用兵方面就不是劉備能比的,朱元璋在沒有劉伯溫的時候就自己常打勝仗而劉備則是固定的根基,這就看出倆人的區別,所以,朱元璋可能彌補了劉伯溫的不足,而劉備是全部依靠諸葛亮,這就是倆人最大的不同。

    諸葛亮能幫助劉備取得三分天下,不得不說這功勞是不可磨滅的,而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取得天下,歷史上說劉伯溫並沒有比諸葛亮的下場好,諸葛亮去世全軍默哀,而劉伯溫最後只能退朝還野,在這可以看出,如果換作劉備,那麼諸葛亮肯定會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劉伯溫最後則到了想法保命的地步。

  • 7 # 周澤芝文集

    其實說這句話只是表明兩人都是古代君主的著名謀士,並沒有孰高孰低的意思,一個輔佐昭烈帝劉備創立蜀漢,一個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創立大明。@西山秀才 所謂的“三分天下諸葛亮”,為什麼不是“一統天下諸葛亮”呢?並不是諸葛亮能力不如劉伯溫,主要是當時統一條件不成熟,尚處於軍閥混戰時期,而且劉備底子比較薄,對手實力又太強,所以能夠造成三足鼎立之勢足以證明諸葛亮的超凡能力。反之劉伯溫的一統天下也是從這個方面去理解。@論史課堂 之於兩人之間的究竟孰優孰劣,這個不好評判,畢竟兩人不屬於同一時期,而歷史又不容假設。@秦老大聊歷史 但從其他方面綜合評價的話,諸葛亮要略勝一籌。諸葛亮和劉備一代君臣相得益彰,關係也處得很好,堪稱千古君臣模範。@薛家說史 再就是諸葛亮為蜀漢基業的創立和穩固,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受劉備託孤,盡心盡力輔佐後主劉禪,可謂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為歷代統治者和文人所讚賞,比如杜甫和陸游都曾在詩中讚揚過他,其他不多做舉例。從這種偉大人格來看待,恐怕劉伯溫稍遜一籌,後世很多宰輔大臣,恐怕大都略有不及。@梁宏達

  • 8 # 知史說史鑑史

    這句話是根據最後歷史局勢總結而成的。可以從不同的觀點去解讀出不同的味道,首先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是智慧過人,學富五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一頂一的高手。諸葛亮輔佐的蜀漢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難分高低最後諸葛亮更是倒在了北伐路上,一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卻一統天下,恢復了漢人統治。我們細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個人性格不同,諸葛亮握有實權軍政大權都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面,事無鉅細事必躬親,有好處也有壞處,贏的了軍心但卻失去了劉禪的信任被身邊的寵臣造謠說成了造反,連君主都起了疑心大後方都出現分歧了,到前線出戰怎麼會放心呢?每次出征要不是糧草不足,要不就是對手不給力堅守不出,還有就是不佔天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設計火燒了司馬懿的糧庫這時卻下來了大雨老天爺都幫倒忙怎麼會實現興復漢室的壯志呢?朱元璋請出劉伯溫之後盡心輔佐“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取得了顯著效果,鄱陽湖之戰打敗了陳友諒這是最大的勁敵,之後一路順風順水身居高位,可劉伯溫此時仍然淡泊名利,沒有一點架子想要學張良功成身退。所處時代背景不同,三國時期各地戰亂頻頻軍閥割據混戰,天子大權旁落,曹魏政權處於強勢地位,而諸葛亮輔佐劉備在益州養精蓄銳,偏居一隅,再加上後主劉禪猜疑註定諸葛亮成不了北伐大業。劉伯溫所處元朝末年百姓民不了生,連朱元璋這樣老實放牛為生的家庭都活不下去了,可想而知生活多麼困難。因此朱元璋扯起大旗,“驅逐韃靼,恢復中華”得到了許多人紛紛響應,氣勢如虹,勢如破竹,再加上有劉伯溫的輔佐,還有徐達,常遇春這樣的優秀將領攻城略地最後榮登大寶。劉伯溫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後也算得到了善終,沒有落得一個死無全屍的下場。君主的能力大小決定了朱元璋,劉伯溫的功績。劉禪和朱元璋的戰鬥力絕對不是在同一個等級上面的,朱元璋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魄力,而且英明神武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練就了當帝王的能力,而劉禪呢亡國了還樂不思蜀,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被奸臣迷惑,受到挑撥離間,最後亡國了都和沒事人一樣,相信天王老子來了也成就不了大業呀。如果劉伯溫和諸葛亮穿越一下,調換一下輔佐的君主說不定諸葛亮會完成自己的事業。主要是諸葛亮是為扶不起的阿斗打天下,沒有了劉備的支援,劉禪受奸臣的誤導,北伐成了諸葛亮的一廂情願最終沒有成功也是必然的。諸葛亮和劉伯溫的個人才華絕對事平分秋色,沒有高低之分的,只是諸葛亮功高震主令皇帝身邊的臣子心生嫉妒,阻撓他的事業,再加上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優勢所以失敗了。

  • 9 # 對話歷史

    其實這只是對諸葛亮和劉伯溫的神話,其二人對歷史的走向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不能決定歷史的走向,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人是他們的主公——劉備和朱元璋。

    諸葛亮和劉伯溫在中國歷史上名氣都比較大,許多小說或者故事大量傳播,以至於越來越誇大其歷史作用,甚至於神話。其二人自身比較優秀,諸葛亮善於治理國家,富有謀略,劉伯溫足智多謀,但是他們的作用只是輔助性的,並不是占主導地位。

    諸葛亮輔佐的劉備三分天下,劉伯溫輔佐的朱元璋一統天下,這是不是說明劉伯溫比諸葛亮牛?不見得,這隻能說明朱元璋比劉備牛,或者說朱元璋團隊比劉備團隊牛!

    正確對待歷史,不貶低,也不誇大,這才是對歷史人物的尊重!所以別再說也別信“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這句話了!

  • 10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古代帝王稱霸,少不了軍師的幫助。比如周文王有姜太公,劉備有諸葛亮,朱元璋有劉伯溫。尤其是後兩位,民間有語話,叫做“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時人云:“臥龍、鳳雛,得其一者可以安天下。”。劉備動心了,帶上金銀財Bora請諸葛亮出山做自己的流浪CEO。二人在隆中草廬裡嘀嘀咕咕半天,諸葛亮告訴劉備該怎麼爭天下,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所謂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已三分天下。諸葛亮同意出山,幫助窮的叮噹響的劉備打天下。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三把火,再加上智取荊州,再取西川,成鼎足之勢。只可能諸葛亮後來北伐時,用兵過於小心,又碰上司馬懿這個油鹽不進的老狐狸,最終沒有完成統一大業。

    再說劉基劉伯溫。

    劉伯溫曾做過元朝的小官,棄官還鄉,被朱元璋相中,請為謀主。劉伯溫上書“時務十八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差不多,都是本集團的長遠戰略規劃。在劉伯溫的謀劃下,朱元璋消滅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奪取天下。劉伯溫又制定了大明律,為維護大明江山的穩固立下了大功。

    從這點上來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說得沒錯,畢竟諸葛亮窮盡一生也爭得三分天下有其一。劉伯溫卻幫助大明王朝實現大一統。

    不過呢,這句話後面還有兩句,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後人對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是非常認可的,並沒有覺得劉伯溫比諸葛亮強多少。對於諸葛亮的失敗,後人是抱有極大同情心的。有人會說:諸葛亮為什麼沒贏得天下,對手是司馬懿。朱元璋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哪個可比司馬懿?

    這樣的看法,其實都比較片面,誰打天下容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釣小龍蝦的高招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