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至以詩會友
-
2 # 雲有四畫
既然有這個先提條件,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為什麼不去做呢,只是幫助的過程中需要先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幫助別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我的理解裡面應該是自己還沒能力幫助別人的時候先保護好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別人,那前提條件也是先把自己保護好…
熱心的去幫助別人這點就是剩下的問題了,別人是不是真的需要你的幫助,這也是一種讓你自信心受挫的感覺了…但有這個心肯定是好的只是我們還需要多一些經歷,才能看的出來,不過,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別人,哪怕會有挫折,哪怕會有指責,這不就是我們所向往的麼?
-
3 # 飛俠旅拍
好人有好報,所以說做人行事標準,一個人是內心自有的,不用去刻意追求什麼。遇到一些事情,他自然會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
-
4 # 非常銳角
主要是:自己的行事方式,自己心安,就好,不必在意別人怎麼說,別人認可與否,是否說自己傻,都無所謂。自己的行事方式,自己認為這麼做是對的,就好。自己身體力行,但是不強求別人跟自己一樣。當然,你再善良,也會遇到一些惡意,要預防、避免這些惡意對你產生傷害。
-
5 # 天地幫住
天地有陰陽,人間有善惡。善與惡也可以理解成兩種不相融的物質,相反不相融卻永遠離不開。反應到人類身上就是善與惡,反應到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好人與壞人,用一種相同的方式方法,做相同的事也不免不了好事變壞事,壞事變好事。佛能成佛也是經歷了數不清的磨難,把惡留給了自己承受,把善灑向了人間萬物。作為一個普通人,只要內心的善是真善,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不求回報必有大成。
-
6 # 大眼心語
定位是一回事,能做到多少是另一回事。
善良,這個世界很少有人認為自己不善良。
但是善良的表現具體是怎樣?恐怕現實中更多時候感覺人善被人欺的觀念是多數吧。
如今想定位自己行事方式,和你是否善良關係不大,和你如何認知這個世界的各種關係有關,和你人生想要的在乎的東西有關。
不同的認知,不一樣的在乎導致大家對於同一件事呈現很多不同的面對方式。
我自認為善良,但我不願惹是非,也不願浪費精力在熙熙攘攘,只要不傷天害理,很多錢財或各種利益的衝突,我基本以不耗心神為主,自己選擇退出,任誰覺得有無出息,我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好。
-
7 # 使用者8261639587266
善良有愛人皆知,
無惡不作惹事非。
世間問道千般好?
德行天下暖人心。
-
8 # 龍潭山隱士
善良的人,一不小心就成為了惡人的‘盤中食’!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原則的善人,實質上是惡人的幫兇!
善良的人,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行事方式,讓善落到實處。
筆者自認為是個善人,以往很多人圍著轉,前幾天被人直點‘無能’。回味過去,感覺自己確實屬於無能之輩,真該感謝那人的提醒!維護不了自己的權益,談何善對他人?談何揚善抑惡?所以,筆者下定決心要善待自己,竭盡全力去維護自己的權益,然後再去幫助他人維護其權益!
筆者自認為是個善人,不計較的心理總是喜歡不爭而重新開始!今天一個朋友說:現成的果子放棄掉,去種新的果樹,要到什麼時候你才有果去從善呀?一語驚醒夢中人,那朋友說得太對了!從今以後,首先去把自己該得的果實拿回來,萬萬不要讓這些果實成為惡人的物質基礎。。。。。。
-
9 # by創可貼
善良是一件好事。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得你時時刻刻切記一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善良的人們都應該分辨,善良也應該有一個尺度。並不是無私奉獻。而在常規範圍內,你所作出對別人對的幫助,能起到作用,都沒有什麼問題的。才對。但更多是不觸碰到自己的底線為前提。要是對方對你要求過份了。可以直截了當的拒絕。這樣,並沒有違揹你的善良。
在這大千世界中。每個人,對善良都有千千萬萬種定義。或許,是在人餓的時候給別人分享一點自己的食物吧!或是,給來路的陌生人一句問候都能算是吧!
-
10 # 三方新思想
善良的人總是受到的傷害多一些,隨意說人太善了也是不好的,善良也要善良的圓滑一些。
善良有時候是一個人的本性,骨子裡就是善良的人,讓他作惡他做不出來,但是善良的人行事要行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你的善良行為有時候也會得罪人,就算是不得罪人,有時候也會傷害一些人,所以就得講究圓滑一些嗎。
善良要適應人際關係形勢,根據現實情況來決定你該不該善良,善良到什麼程度。善良的人行事方式的參考標準就是起碼不讓自己受傷。
-
11 # 南方姑娘
善良給我們自身以及他人的生活帶來意義。善良意味著更善於交流,更有同情心,更有幫助別人的正能量。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有的人天生善良,有的人透過培養可以變得善良,只要你願意努力。
-
12 # 小夭悅讀
一個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線應該越高一些。這樣才能避免縱容他人,也能保護自已。當看到發生在身邊的這些事時,“善良”其實是需要有智慧的,否則真要碰上事兒,受傷的只有自已。
要讓我們的善良變得有力量,就要正視自已,改變自已。而一個人要想做出改變時,通常是很困難的。特別是被一些慣性的思維或習慣約束了以後,你很難輕易地走出那片“舒適區”。
害怕改變,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的心理疾病,為什麼改變那麼難?
首先是對改變的可能性不確定的恐懼。這類人多半意志薄弱,有自知之明,很清楚自已的弱點,比如明明很想減肥,可是一想到要餓肚子要運動,就沒法堅持了。
其次,是對改變的結果有不確定的恐怖。由於不知道改變的結果是不是自已想要的,出於保險意識,倒不如安於現狀,這一點,像極了職場裡那些出現瓶頸的人們,想突破,又害怕失敗。
我們不能指望操控世界,但我們要操控自已,而不是讓自已的人生被他人操控。
對自已狠一點兒,不要害怕改變,沒有什麼惡果、苦果是自已真的無法承擔的。學會自嘲、學會思考、把心胸撐起來,做自已,不依賴環境。
人生沒有永恆的存在,生活才會那麼多姿多彩,既然如此,又何必害怕改變呢?
大家常說職場如戰場,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事在所難免,對於那些不經世事的善良人,他們面對這種情況,多半是委曲求全,明哲保身,總覺得忍一忍,對方終會理解你。而事情並非如你想象,你越是縱容,越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最後把自已逼到牆角。
有時候,我們確實需要學會自我保護式的智慧。一時的容忍誰不會,可是對他人過分的容忍,就是對自已的殘忍。所以別讓自已生活過得那麼累,任何關係都需要共同維繫,那是彼此的義務。
要敢於叫對方承擔責任,要寬仁,但切勿縱容。
我們可以將善良理解為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選擇,“有求必應”式的善良,不是一種正常的行為。哪怕你的“善良”真是與生俱來的,但也要看看你是否有能力照顧他人。在能力還不夠的時候,你還是先把照顧好自已吧!
回覆列表
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己遠離。行善之人不做表面文章。做事注重實效。做善事不求大手筆,從身邊一點一滴做起。日久見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