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舞文弄史的蓋茨比

    中國古代的愛民思想,是在集權體制背景下來說的。

    孟子的君輕民貴,帝王的愛民如子,為的都是維持君君臣臣關係。所謂君臣如父子,有國才有家,儒家的這種愛民思想,是其禮制體系的應有之義。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禮制思想不僅被運用於現實國家治理,也被運用到古代帝王世系傳說,連三皇五帝也成了儒家思想的踐行者,不得不說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至此。

    所謂愛民,無疑有其正面作用,可以緩和社會矛盾,可以促進社會穩定,但最終目的是要維持這種君民關係,讓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綱舉目張,國之大禮也。

    愛民思想和現代民主關係的區別在於,其目的不是如後者一樣啟發民智,以增強國民的獨立自主意識。

    而恰恰是讓子民能服從既有的家國、君民嚴格的禮制關係,即民的所有都是君賜予的,民要懷感恩戴德之心,切不可興亂臣賊子之意,珍惜你被賜予的恩典,不要去求索越禮的權益。

    而這禮正是君所制定的,所以無論是愛民或是尊君,都是禮的一部分,最終都是為君服務的。

  • 2 # 達瓦里希

    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支撐整個社會一般來說不是宗教,而是一整套倫理在支撐的。

    古代中國社會,是家國一體,家國同構,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由家及國,由父及君。在一個家裡,家長是至高無上的,家長一般由父親來擔任,子女是父母生養的,是父母給予生命的,就應該無條件的孝順父母,同時男尊女卑,特別是父親的話要無條件的尊從,在二十四孝圖裡可以看出,哪怕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孝順父母。這種孝順的義務是單向的,哪怕父母不講道理也不能反抗。但古代道德也宣揚理想形態是父慈子孝,父親也要對子女親親愛愛。

    由此推開,走出家門,服務國家,皇帝即君,即為父,稱君父,臣即為子,稱子民,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子民要服從君父,要像服從父親一樣服從君父。但因為這種義務關係是沒有血緣支援的,君父與子民是沒有樸素的血緣感情的,虎毒不食子這種話對君父不一定有用。所以為了維持這種權利義務關係,就需要君父也要愛民如子,這樣就完美複製了家庭裡的父慈子孝倫理。

    儒家倫理的理論奠基者孔子和孟子都特別強調這種雙向的忠誠關係是維持社會和國家的基本邏輯,特別是孟子把不愛惜子民的君王稱為獨夫民賊,老百姓是可以推翻他的。封建帝王也大都懂這個道理,唐太宗李世民的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樣的名言。

  • 3 # 閒看秋風999

    聽其言,觀其行。重要的不是"皇上"說了什麼,而是做了什麼。封建王朝大多數朝代更替都源於統治和被統治不可調節的矛盾。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誰真的"愛民如子"的話,有人會造反嗎?

    所謂"愛民如子"不過是:一。新的王朝剛剛成立,皇帝總結前朝"垮掉"的原因,轉向黃老的無為而治,為休養生息,緩和社會矛盾,降低賦稅做的"輿論";二。儒家的"烏托邦",尤其是孟子提出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教誨"。辦得到嗎? 造反起家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是將這一句"刪"了去嗎? 皇帝愛民如子,愛的是他的兒子。不過也難說,兒子多了,個個提心吊膽,即使是"儲君"如太子,也惶惶不可終日,生怕哪天被父皇"廢"了。

    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上確有皇上愛民如子(如漢代劉邦,唐朝李世民或者某些出生貧困,低微的繼位者),不過這些人往往"晚節不保"。看看李世民的皇陵,陪葬了什麼,就知道他是如何愛民如子的(且不說他將兒子的老婆據為己有的"花邊新聞")。

    皇上"愛民如子"論,具有極大的欺騙性。愛民如子論反映了:一。長期在儒教"薰陶"下中國人安分守己,反貪官,不反皇上,盼望"青天大老爺"救民於水火中,逆來順受的心態;二。歷史的侷限性。漢武帝在認識到"窮兵黷武",連年征伐的政策失誤後,發了"罪己詔",但仇恨的種子已然播下,為西漢的衰敗埋下禍根。

    皇上"愛民如子"論,可以休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患抑鬱症的人可以自我調節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