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國布衣
-
2 # 一梭煙雨江湖行
問這個問題扯淡,董卓是呂布殺死的,李傕、郭汜是董卓的死忠,找呂布報仇才是正理,如何跟著呂布?如果呂布沒有刺殺董卓,則董卓死後呂布也面臨著董卓女婿牛輔的競爭,而且董卓麾下五大中郎將誰服誰?即使牛輔也死了,李傕、郭汜的牛輔部下而不是呂布部下,呂布如何能夠號令西涼兵?呂布不是涼州人而是幷州人,只是西涼兵同盟者而不是自己人。
-
3 # 吟風社
在歷史上,李傕郭汜於董卓軍中地位較低,他們僅僅董卓女婿牛輔手下的校尉,論率軍投降也輪不到幾個校尉說的算。董卓死後,呂布派李肅攻打牛輔,但牛輔還是頗為勇猛的,擊敗了李肅。此時作為勝利者,自然更沒理由投降。
但是呢,牛輔這人雖然打贏了仗,但是也很害怕部下殺了自己投靠朝廷,所以就暗中帶著財寶和親信跑路了。
牛輔跑路的結果是,他反而被自己的親信給殺了。李傕郭汜等人察覺到了之後,找不到牛輔,軍中相當的慌亂,想要投降但是沒有得到赦免的詔書。這裡就要說幾句,純粹是王允太坑了,王允傳裡說的很清楚,呂布請求王允赦免董卓的部下,結果再三請求,王允都不肯。要是王允肯赦免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確實就跑去投靠呂布的。
然後的事情,歷史上跟三國演義差不太多,李傕郭汜等人本來想著各自就此散了,但賈詡陳說利害,告訴他們若是現在就散了軍隊,一個亭長就能把他們綁了,不如繼續率軍向前,贏了為董公報仇,輸了再跑也來得及。於是李傕郭汜進擊,打敗了呂布,攻陷了長安。
-
4 # 品茗讀史
導語:董卓被殺後,李傕、郭汜是不會跟隨呂布的。因為呂布不是東漢朝廷的執政大臣,而且,呂布原來在軍中的地位也不比李傕、郭汜他們高。
首先,公元192年5月,董卓被刺殺之後,司徒王允執掌了東漢朝廷的朝政大權,朝廷大大小小的政務都是王允說了算。
這時候的呂布其實跟董卓時期的地位差不多,王允對待呂布的態度,也跟董卓差不多:只是把呂布當作是自己的衛隊長兼首都衛戍區司令,並沒有賦予呂布參與朝廷事務管理的權力。
其次,李傕、郭汜都是西涼軍中的大將,他們的直屬上司是董卓的女婿牛輔。可以看出,李傕、郭汜是董卓集團裡的嫡系將領,在涼州大軍中的地位很高。
而呂布則不同。
呂布出自幷州軍中,原來是幷州刺史丁原的部下。
丁原和董卓一樣,都是被大將軍何進招到京師,來參與誅殺宦官行動的。
在何進死後,董卓進京搶奪了朝廷大權,丁原很不服氣。於是,董卓就派人收買了呂布,讓呂布伺機殺死了丁原。
丁原死後,董卓就吞併了丁原的幷州軍馬。呂布因為替董卓除掉了丁原,立了大功,所以董卓很喜歡他;再加上呂布武藝高強,人長得也帥氣,董卓就讓他當了自己的衛隊長,象兒子一樣對待他。
但是,涼州軍中的將領們都看不起呂布,因為呂布是幷州軍中的將領。李傕、郭汜們都認為自己是正規中央軍,把呂布當作是雜牌軍出身。因此,雙方的關係是非常不睦的。
最後,董卓是涼州軍的最高領袖,是李傕、郭汜等西涼將士的衣食父母;董卓待呂布情同父子,而呂布卻殺死了董卓。這讓李傕、郭汜等涼州將士非常痛恨。從個人感情出發,李傕、郭汜也是不願意去投靠呂布的。
結語呂布既不是在東漢朝廷中一言九鼎的執政大臣,又與李傕、郭汜等涼州將士長期關係不睦,更兼呂布殺死了涼州軍的最高領袖,所以說,於公於私,於情於理,李傕、郭汜都不會去跟隨呂布、聽呂布指揮的。
-
5 # 探索世界2000
第一,董卓自身就缺乏統一西涼的能力,馬騰,韓遂就都不聽董卓的號令,聽從董卓號令的只有董卓女婿牛輔和李催郭汜等人,董卓自身都不能消化西涼集團,何況呂布。
第二,呂布選擇拉攏關中士族,和王允眉來眼去,使得自己與西涼既得利益團體發生衝突,西涼集團失去了對關中控制,自然興兵問罪,造成了李催郭汜入關的慘劇。
第三,呂布是個不折不扣的二五仔,他本身就是關東軍閥丁原的屬下,跟西涼集團八竿子打不著,西涼在和他有共同利益(董卓在世時)時還能勉強度日,董卓一死,這二五仔也失去了他在西涼集團的靠山。
第四,呂布本身缺乏政治軍事才能,本就是個志大才疏之人。早在董卓在世就曾失敗於孫堅,更是在坐擁潼關的情況下被李催郭汜打敗,後期也沒打幾場漂亮仗。可以說,呂布本身就不具有消化董卓勢力的能力。
綜上,呂布根本不可能吞下董卓殘黨,更消化不了董卓的勢力。
-
6 # 四氣玄空風水天師
因為人品的原因,呂布為了女人連自己的乾爹就殺了,說明在他眼裡個人利益高於一切,心胸窄小。呂布真正的政治靠山就是董卓,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將他永久的靠山推倒,使自己成了無根之樹,水裡浮萍,說明他眼光短淺,不知輕重,有勇而無謀,絕對成不了大器,故必須離開他。
-
7 # 真正鱷魚不哭
董卓被殺後,西涼軍驚恐,諸將請求歸附朝廷。
表面上看,是王允不懂變通,堅決拒絕李傕郭汜請降,把他們逼到死路上,於是經過賈詡煽動,就叛亂起來。
其實事情沒那麼簡單,這裡涉及很多權謀關係。
李傕郭汜是涼州人,呂布是幷州人,大家根本不是一路。古代人地域排斥是很強烈的,大家說話都說不到一塊,又怎麼合作?西涼軍比呂布本部幷州軍多很多,不處理那些軍頭,根本不能駕馭好不好。同樣是董卓舊部,卻是遼東人的徐榮就歸附朝廷,並在平叛中戰死。
而且李傕郭汜是董卓舊部,而呂布是幹掉舊老闆丁原叛投過來的,各屬不同系統,原本就隔閡很深。涼州軍大將胡軫曾有借軍令殺掉呂布的想法,而呂布則故意製造敗局自保——見《三國志·孫堅傳》注引英雄記曰。
西涼諸將跟呂布有仇怨,董卓剛死,這些人就殺了軍中數百幷州人,這叫呂布怎麼敢接納他們?王允是在董卓女婿牛輔兵敗,認為西涼軍沒有大作為的情況下,定下誅殺將領赦免士兵的政策。不想賈詡棋高一著,造謠“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參看《後漢書·董卓傳》),製造絕望氣氛,煽動大叛亂。
-
8 # 風光藝境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四月,司徒王允與中郎將呂布合謀,誅殺專擅朝政禍國殃民的大權臣太師董卓,並夷其三族,漢室振興出現了一絲曦光。
誅除董卓,呂布奉勸王司徒盡殺董卓部曲。王允擔心濫殺無辜,沒有應允。
李傕、郭汜為董卓部將,屬涼州系骨幹,在大將牛輔(董卓女婿)帳下任校尉。李傕、郭汜怨恨王允、亂殺死老主人董卓,遂遷怒並殺害軍中數百幷州人。不久,牛輔被部下殺害,涼州軍面臨解體危機。大老闆董卓死了,頂頭上司牛輔也死了,李傕、郭汜一時無所依,甚為惶懼,趕忙遣使奔赴長安拜謁王司徒,乞求王大人赦免他們。王允未允。李、郭見無路可走,只好奮起反擊謀條活路。二人率部殺向長安城,一路上竟擴軍至十餘萬人,實力大增。叛軍攻陷長安城,呂布率軍與叛軍展開巷戰,抵敵不住,遂率領數百騎逃出長安,落荒東走。李、郭殺司徒王允等大臣,輔佐漢獻帝,共專朝政。後李、郭反目成仇,互相攻殺,阻截漢獻帝東歸,禍亂關中。197年,郭汜被部下殺死;轉年四月,李傕亦被關中諸將擊殺,董卓之黨至是垂盡。
呂布逃離長安東走,先後投奔南陽太守袁術、河內郡太守張楊、冀州牧袁紹。196年六月,呂布襲破盟友劉備的下邳城(今江蘇睢寧縣),佔領了徐州,自稱徐州牧,總算有了塊安身的根據地。198年十二月,呂布被曹操擒殺;與郭汜、李傕前後腳喪命,也算是難兄難弟了。
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或者說抱團求生存。大老闆董卓已死,李傕、郭汜為何不投靠同一陣營且勇冠三軍的呂布呢?其因大抵有五:
一、細說起來,李、郭同呂布並非真正的同一陣營。李、郭屬於董卓的涼州軍團;呂布原屬幷州刺史丁原的幷州軍團,後受董卓蠱惑殺領導丁原而改投董卓,並不是原裝的一體。即便後來同屬一個陣營,但李、郭受牛輔節制駐軍於外,呂布護衛董卓居京內;互相間無統屬關係,也基本沒有往來,可以說毫無感情基礎。
二、呂布誅殺董卓後,當即力勸王允盡殺董卓舊部,說明以其為代表的幷州軍團同董卓的涼州軍團已經決裂;而李、郭為報復呂布,亦屠殺軍中幷州人,雙方已經結仇,已無再合作的基礎。
三、呂布殺有恩於己的領導幷州刺史丁原,改換門庭投靠董卓後,深受信任倚重,成為董卓的貼身保鏢兼侍衛長。可呂布因私通董卓侍婢而心懷惴惴,受王司徒鼓動而殺董卓,雖然是為國為民除害,但畢竟品行有虧。李、郭肯定鄙視“三姓家奴”呂布,不屑與之為伍,也不敢追隨反覆無常之人。
四、李、郭的勢力範圍在關中,呂布的活動空間在關東;戰火紛飛、兵荒馬亂的年代,關山迢迢的雙方即使有心合作,也走不到一起。
五、李、郭實力雄厚,肆行關中;呂布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卻無政治信譽無謀略,兵寡勢單,實力極為一般,與關東群雄(袁術、袁紹、曹操等)根本不是一個級別,連塊像樣兒的根據地都打不下來,只能夾縫中求生存。實力雄厚的李、郭能捨得離開關中,跑來投奔一個寄人籬下的流浪漢?
愚陋之見,勿哂為幸。
-
9 # 中行偃1
答:這是一種相當複雜的問題!與呂布關係不大,甚至可能很少提到他!每一個過程既對又錯?都合乎情理!!!篇幅較長……
董卓被剷除之後,作為誅殺國賊的首要功臣,王允自然少不了朝廷的嘉賞和廣大人民的稱讚。於是,王允態度開始發生改變,似乎有些飄飄然起來。《後漢書》: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連董卓這樣不可一世的大奸賊都死於我的手下,我還有什麼可懼怕的呢?”他便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無所謂,毫不在乎,甚至居功自傲。千錯萬錯他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殺了蔡邕,不須說因為殺蔡邕人心相背,就這一件事給了叛亂軍藉口。我想有必要把這個事情說明白:
當聽到董卓被殺的訊息時,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當時,蔡邕感到很突然,不禁臉色大變,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嘆息。一聲嘆息送了命!王允勃然大怒,嚴厲指責蔡邕:“董卓是國家的罪人,禍國殃民的罪行不可饒恕,你身為天子臣民,應該從大局考慮,從國家出發,共同聲討國賊,不想你念及他對你的一點私人恩惠,竟然為他感到痛惜,這難道不是與董卓同一鼻孔出氣嗎?”說完,便不容分辯,立即將蔡邕押至廷尉處問罪。
我們都知道,蔡邕是文學家和史官,他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寫成漢史,便陳辭謝罪,自己願意承受刺劍削足的酷刑以保全餘生。士大夫們都十分同情憐憫蔡邕的遭遇,設法營救蔡邕,可毫無結果,太尉馬日磾專程前往王允住處,替蔡邕說情:“伯喈(蔡邕字)是難得的曠世奇才,學問淵博,見多識廣,特別是對本朝故事瞭解頗多,應當給他機會,讓他繼續寫成史書;況且伯喈以忠孝聞名於士大夫之中,現在以莫須有之名給他判罪,恐怕有失眾望,不服人心吧!”王允根本不聽勸告,反駁馬日磾說:“先前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成謗書,流傳後世,現在國事衰敗,社會上缺乏時代精神,不能讓蔡邕像司馬遷那樣,毀謗和誣衊幼小的天子,因為這既對神聖的道德教化毫無益處,而且還使我們這些人遭到批評和指責!”馬日磾無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對別人說:“王允這種作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這是一個國家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命脈,而讓國家經典得以流傳,則是重視國家制度和創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這樣不重視賢才,切斷國家的命脈,阻礙國家經典的流傳,難道能維持久遠嗎?”可憐蔡邕最後冤死獄中。之後,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對蔡邕的死議論紛紛,王允這才真正明白蔡邕的確罪不及死,後悔莫及。
這裡強調一下,馬日磾說的非常好!可是,站在王允的角度來看,王允未必不對?王允殺蔡邕完全不是一己私利!秉公執法,你替萬惡的董卓嘆息,那麼被董卓殘害的千萬人的性命誰來嘆息呢?!人才是國家的命脈,沒問題!可是你蔡人才在的時候,國家命脈卻是在董卓手裡呀?!你也沒憑才智把董卓馴化成人呀!你嘆息什麼呢?董卓不該死唄!那你就該死。
王允在如何安排和處理董卓的舊部時,反覆無常,態度極不慎重,也許是受到了殺蔡邕後悔了的影響?他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呂布也多次相勸,可繼而王允又對群臣解釋說:“本來,他們是沒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隨董卓,所以不得已聽從董卓差遣,犯了錯誤。現在如果給他們突然加上惡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
王允自己都舉棋不定。接著又出了一件與呂布有關的事情,呂布又想把董卓的財物賞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準。呂布這件事做的沒毛病!董卓死了,總是要讓人受益吧,老百姓不受益,公卿、將帥也得受益好擁護你呀!王允他自己不受益,誰也別想受益!
涼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強,而且對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後,如何處置涼州兵,是關係王允本人和東漢政權的大事。王允企圖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取締全部涼州兵,並且計劃利用關東兵去控制他們。有人對王允說:“涼州兵素來害怕袁紹,畏懼關東兵,而今,如果派關東兵去解散他們,涼州兵人人都會擔心性命不保,這樣,很容易引起兵變和混亂。還不如任命皇甫嵩(字義真)為將軍,去擔任涼州兵的統帥,並讓他長期留在那兒,以便安撫軍心。”
這樣的後果必然是引起譁變,涼州百姓聽到王允想解散涼州兵的風聲後,便到處傳言,說王允要殺掉所有涼州人,一時之間,整個涼州人心惶惶,一片驚慌。涼州兵將領本來就成了驚弓之鳥,對自己的前途深感憂慮,當他們得知王允要削奪他們的軍權,解散涼州兵的訊息後,更是驚慌。絕望的涼州兵尋思:反正是一死,不如死個痛快。於是他們迅速召集軍隊,嚴陣以待,準備見機起事,並且互相傳告:蔡邕只不過受了董卓的一點厚遇而已,王允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殺了。對於我們,不僅沒有絲毫赦免的意思,反而想剝奪我們的兵權,置我們於死地。我們除了聯合起來,別無選擇。,蔡邕成了兵變的理由了!
當時,涼州軍中最有影響和實力的將領是李傕和郭汜。他們將所有涼州兵集合起來,誓師進發都城長安。東漢官兵不堪一擊,不久,李傕、郭汜的部隊便攻陷長安。
呂布慌忙領兵出逃,在青鎖門停住,招呼王允一同逃走。王允斷然拒絕,對呂布說:“如果天子祖先在天有靈,能賜福社稷,保佑我們的國家平安無事,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我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以死來報效朝廷。皇上年紀幼小,少不更事,只能靠我們來輔助他。國家遭受如此災難,如果棄下皇上,只顧自己逃命,我實在是不忍心。況且,我身為宰相,不僅不能使國家平安無事,反而導致逆賊的反叛,我的責任重大啊!請你出城以後,多多鼓勵關東豪傑,要常常念及皇上!”說完,便扶著漢獻帝逃到宣平城樓。這一刻,王允心裡還在替關東的官兵著想,因為關東的官兵王允認為才是他的階級兄弟!
李傕、郭汜追到宣平門下,叩頭便拜。漢獻帝壯起膽子詢問道:“你們目無王法,作亂京城,到底打算作什麼?”李傕回答說:“董太師對陛下忠心耿耿,卻無緣無故遭人殺害,我們只想替太師討回公道,不敢造反。等到捉拿處決兇手後,我們願意接受審判。”王允二話沒說,向漢獻帝行了最後的君臣大禮,便隨士兵走下了城樓……
李傕、郭汜是要替董卓討回“公道”?王允錯了嗎?!一點都沒錯!!!他如果錯就錯在本該對涼州兵全部懲罰!而他沒有這麼做的原因是他認為涼州兵是被董卓矇騙,本身並沒有罪。可現在董卓死了,涼州兵並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這是王允的悲劇所在。
王允日思夜想的關東官兵是怎麼對待他的呢?王允死後,“天子感慟,百姓喪氣”。遷都許昌後,漢獻帝思念王允的忠貞氣節,便改用隆重的殯禮重新安葬王允,還特意派虎賁中郎將“奉策弔祭,賜東園秘器,賜以本官受綬,送還本郡”。後來,又封王允的孫子王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
順便提一句,蔡邕之死對國家是重大的損失,王允的貢獻也差不多相抵了吧:董卓遷都長安時,王允特意把蘭臺、石室兩個藏書館所藏的圖書和檔案全部收集整理,用箱子運往長安。“諸藏典策文章,寬共部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惟蓋,小乃製為滕囊。”後來,王允收集了漢朝其他書籍,一律上奏珍藏,“經籍具存,王允有力焉”。
-
10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意思,董卓死後,李榷郭汜為何不跟隨呂布?如果你知道董卓是被殺的,估計你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董卓是被王允、呂布、李肅等人合謀用計殺害的,試問他們兩人怎麼會跟隨呂布呢?李榷郭汜是董卓涼州集團的部將 呂布是幷州集團的掌權人李榷、郭汜、牛輔、華雄、樊稠等人是董卓涼州集團的部將,對董卓忠心耿耿,董卓死後,群龍無首,他們這些人暫時以董卓女婿牛輔為首,聽從牛輔的領導。
呂布是何人呢?呂布原先是幷州丁原的主簿,後來與董卓受到何進的詔令進京誅除宦官,丁原看不慣董卓的所作所為,董卓想除掉丁原,並收納幷州的兵馬。於是派李肅去誘降呂布,呂布為了名利殺了丁原,並帶著幷州的兵馬投靠了董卓。
但這裡得說明一下,雖然呂布受到董卓的重用,但呂布只能轄制幷州的兵馬,李榷郭汜為董卓的部將,跟呂布是屬於不同陣營的,也就是不是一個體系的,只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領導,就是董卓。但當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後,李榷郭汜想的是並不是投靠呂布,而是想著投靠朝廷。
李榷郭汜想著投靠朝廷 怎奈王允舉棋不定 態度不明董卓被殺後,本來漢室有復興的希望 但這唯一的一點希望卻被王允給扼殺了。王允先想著赦免涼州集團在外的將領,但一想到他們曾是董卓的部下,赦免他們恐怕反而使他們猜疑恐懼,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們無罪不是使他們安心的上上之策,還不如讓他們承受懲罰。
本來很好安排的一件事,在王允這裡卻成了一件難以處理的天大的事,有人建議派剿滅黃巾起義的名將皇甫嵩去接管涼州軍,安撫民心,但王允卻認為不可,王允又不同意,想法也是很奇葩,關東兵是反董卓的義兵,與我們是同一條路線,現在董卓已死,如果繼續把他們屯駐在險惡之地,雖然安撫了涼州兵,但是關東兵將領會疑心我們不重視他們,這時候你王允關心的應該是怎麼穩住朝廷,穩住容易叛變的涼州勢力,而不是在關中毫無作為的關東義軍。
在關鍵時候分不清主次,還在多方猶豫,難怪不能成事,這不禍事就跟著來了。結果王允派呂布去攻打牛輔,牛輔抵擋不住,帶著財寶獨自逃亡去了,結果在路上被部下所殺,並把牛輔的人頭送往長安獻給了王允,這下王允更加得意忘形了,面對李榷郭汜的投降加以拒絕,並要徹底解決涼州集團的幾位首腦人物。
李榷、郭汜聚眾反攻長安 敗呂布 殺王允李榷郭汜聽聞王允要對涼州軍趕盡殺絕,本來也感到害怕,準備逃往鄉里躲難,但經過賈詡的一番言辭,賈詡說:如果各位獨自逃亡,朝廷只需要派個小吏就可以抓住你們,但是如果聚眾一起攻入長安,為董卓報仇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就這樣李榷郭汜在沿路收集部將和殘兵,到長安時已經聚集十萬大軍,進攻長安,趕跑了呂布,殺了王允 替董卓報了仇。
結語:在董卓死後,作為董卓心腹部將的李榷郭汜只是想有個活路,投靠朝廷,而不是投靠呂布,怎奈王允這個缺根筋的傢伙一心要除掉董卓的涼州軍,而不是想辦法招降,結果被李榷郭汜等人絕地反擊,斷送了復興漢室唯一的希望,經過董卓禍亂之後,東漢朝廷又再次落到李榷郭汜兩人的手中,東漢政權再一次回到四處逃亡的境地。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李傕、郭汜兩人原本在董卓的西涼軍中地位是比較低的,而正是因為董卓被殺,李傕、郭汜兩人聽從了賈詡反攻長安的計謀,最終才在歷史的舞臺上出了名。
董卓作為西涼軍的首領,他的手下有六大中郎將,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徐榮、呂布。董舊就是依靠這六大中郎將來管理整支西涼軍及所屬軍隊。
而當時的李傕、郭汜兩人都是中郎將牛輔手下的校尉,牛輔是董卓的女婿,同時也是董卓的心腹,受到董卓的信任,牛輔手下自然也是精兵強將,除了李傕、郭汜兩個校尉外,牛輔手下還有張濟、樊稠等校尉。
張濟是張繡的叔叔,樊稠與李傕、郭汜都是後來禍害朝廷的奸臣。
董卓是被呂布和王允合謀殺死的,董卓死的時候,他的手下大部分都被派到長安以東防禦或打擊關東聯軍,比如中郎將牛輔駐守安邑,中郎將段煨駐守華陰、董越駐守澠池,這三個地方都是中原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
由此可見,董卓將自已的主要軍事力量放在長安以西用來防備關東地區可能對關西及關中地區的威脅,當時的校尉李傕、郭汜兩人正在河南中牟、陳留、穎川等地,與漢末名將朱儁交戰,並擊敗了朱儁。
董卓被殺的訊息傳來,整個前線一片譁然,西涼軍亂成一團,中郎將段煨、胡軫、徐榮投靠了朝廷,而中郎將牛輔與董越不肯投降,董越找牛輔商量如何行動時,牛輔還把董越給殺了。
到了這個時候,整個西涼軍中只有牛輔這一支沒有投降朝廷,而西涼軍中又數牛輔的實力最大,因此牛輔一下子成了西涼軍不願意投降朝廷的首領,牛輔殺了董越之後,又擔心自已手下計程車兵譁變,於是牛輔幹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只帶了親信和財物拋棄了軍隊獨自逃亡。
牛輔由於是獨自逃亡,沒有軍隊保護,於是跟隨牛輔逃亡的親信,一是為了貪財牛輔的財物,二是因為這個牛輔成了朝廷的通緝犯,於是牛輔的親信殺了他,投靠了朝廷。
牛輔一死,西涼軍再次群龍無首,當時的李傕、郭汜等人還在河南中牟一帶帶兵作戰,河南中牟離長安將近500分裡,就算李傕、郭汜想投靠呂布,有這個心,也沒這個可能,這麼遠的路,騎馬也要十幾天。
牛輔沒死的時候,李傕、郭汜還是牛輔的手下,牛輔是堅決不願意投降的,理由很簡單,牛輔是董卓的女婿加心腹,他擔心王允與呂布主導的朝廷清算他,所以牛輔不會投降。
所以李傕、郭汜作為牛輔的手下校尉,也是沒膽子跟牛輔作對的,牛輔死了之後,李傕、郭汜就面臨選擇,到底如何選擇自已的將來,是投靠朝廷,還是另作打算?
而在這個時候,遠在長安的朝廷已是王允主導,王允對於西涼軍如何處理的態度決定了西涼軍如何應對的方式,王允原本也打算赦免西涼軍,畢竟他們的首領董卓死了,赦免西涼軍有益於團結各方勢力,維護穩定,但王允卻因為擔心赦免西涼軍而招致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的不滿,所以猶猶豫豫,最終沒有赦免西涼軍。
由於朝廷遲遲沒有下旨赦免這些群龍無首且兇悍善戰的西涼軍,所以謠言馬上就滿天飛,有人說朝廷要殺光西涼人,這就引起了西涼舊部的極端恐懼,畢竟沒有人不怕死。
由於朝廷沒有赦免西涼軍,當時也屬於西涼軍牛輔部手下校尉的賈詡為了自保,在西涼軍餘部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出了一個計謀,就是勸說李傕、郭汜聯合西涼軍餘部一起進攻長安,如果大家不聯合起來,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滅亡我們。
最終李傕、郭汜就聽從了賈詡的這個建議,並且聯合其他的校尉,如張濟、樊稠等人,聯合西涼軍餘部起兵進攻長安,並在西進路上不斷接收西涼軍餘部,一路攻打。主導朝廷的王允聽說後,派出投降的董卓舊部徐榮與胡軫抵抗李傕、郭汜等人。
結果董卓手下最能打的徐榮戰死,胡軫又投降了李傕、郭汜,中郎將居然打不過校尉,看來確實是李傕、郭汜能打。
等這幫西涼叛軍打到長安時,已經有十萬人,後來因為長安城中的益州兵私自開啟城門迎接李傕、郭汜進城,於是與呂布進行巷戰,呂布戰敗逃走,當時在長安城北,呂布還和郭汜單挑了一把,這可是正史中記載的為數極少的單挑,郭汜單挑輸給了呂布,但呂布大勢已去,還是從武關逃離了關中。
李傕、郭汜二將從頭到尾都沒有投靠呂布的機會,再說了,呂布是幷州人,李傕、郭汜都是涼州人,在得知呂布與王允合謀殺死了董卓後,西涼軍中的涼州人殺死了軍中所有的幷州人,只因為怨恨呂布殺死了董卓的行為。
就算李傕、郭汜二將有投靠呂布的機會,他們也不會跟隨呂布的,他們可是殺了幷州人啊,殺了呂布的同鄉,這些幷州人當中難免有呂布的親戚或老部下,幷州人與涼州人已經結下了樑子,更不可能投靠了。
-
12 # 寒星針
跟隨有兩重含義,一是奉呂布為主,聽命於呂布;二是仿效呂布,向王允為首的漢政府投誠換得平安。
在董卓死後,涼州軍已準備接受改編,只是王允在處置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既想處罰,又擔心譁變;不處罰,因董卓而受損的利益集團不答應。還想著藉著整編的機會拉攏關東聯軍。內心惶惶不安的涼州軍眾人,在多變的處置訊息傳來時,愈發不安,於是給了他人可趁之機。在李傕、郭汜的帶領下攻破長安,殺王允,挾持漢獻帝,大漢朝廷的顏面再次掃地。
至於說奉呂布為主,不太現實。首先,李傕、郭汜是涼州軍中的實力派,無論地位、官位,還是實力,都比呂布強,他們投靠呂布,先不說肯不肯,呂布本人就不敢相信,更不敢接受,會擔心被李郭二人吞併。其次,呂布同王允聯手殺掉董卓,甭管外人如何看董卓,至少在涼州軍將士看來,呂布是背叛者。再有,殺掉董卓後,王允錄尚書事,總攬朝政,呂布雖和王允同掌朝政,但和王允相比,在朝中根基不深,沒有太大話語權,他的承諾不一定不好使。
呂布和李傕、郭汜一樣,在王允等人眼中都是武夫,都曾是董卓餘黨,最重要的都是低門小戶,在當時注重出身門第的氛圍中,高門大戶掌握資源,掌控生死。李郭二人自然也知道這些,與其投靠呂布,不如投靠背景深厚的王允穩當,只是沒想到王允沒瞧上他倆,不得已之下,李傕郭汜才打上長安,殺王允。
-
13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其實很好理解,林子大了,猴子都要分山頭。
董卓在世,西涼勢力聚集在董卓大纛下,呼風喚雨,好不威風。
但董卓下面的將領也不是鐵板一塊。
在面對呂布的問題上,原來從西涼出來的那些將領是一體的,包括後來董卓死後,跑來要給董卓報仇的牛輔,這人是董卓的女婿,跟董卓是自己人。
還有董旻,那是董卓的侄子,董卓沒有兒子,所以董旻在董卓軍中的地位很高,比牛輔要高。
而呂布卻是一個空降兵,靠著出賣自己義父丁原謀榮華富貴的三姓家奴(此時還不是)。
本來眾人就鄙夷呂布為人,呂布還憑空做了董卓的義子,地位僅次於董旻,這就讓眾多從西涼殺出來的將領不服了,你一個呂布憑什麼?
所以,兩派長期不和,呂布也在軍中培植屬於自己的實力,這裡面,最有名的便是張遼。
董卓死後,本來呂布就是董卓殺死的,李傕等人是不可能投靠呂布,追隨呂布的。
投靠朝廷呢?也不能,因為呂布已經先一步投靠了朝廷。
加上後來牛輔死在長安城外,賈祤攛掇眾將生事,這一場矛盾終是不可化解。
加上個人野心作祟,董卓死後,群龍無首,有兵的將領最後都紛紛帶著自己的人馬做一方諸侯去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4 # 信陵侃史
答案很簡單,李傕郭汜和呂布當時已不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李傕郭汜二人是涼州人,很早便是董卓的部下,是董卓的西涼舊部,而呂布不同,呂布是幷州人,原是幷州刺史丁原部下,並不是董卓的舊部,董卓入京掌權後,聞聽呂布英勇,便收買他並誘使他背離故主,這才加入的董卓的隊伍,所以說,呂布雖然和李傕郭汜二人同屬董卓部下,其實他們分屬兩個派別,一個是西涼舊部,另一個是幷州新部,而呂布此人素來不重情義,所以,他和李傕郭汜的交情頂多算個酒肉朋友。
後因呂布和董卓的侍女有染,呂布自知董卓脾氣不好,怕事情敗露後為董卓所懲罰,心中甚是不安。而早前,司徒王允因覺得呂布是幷州勇士,而以厚禮待之,於是,呂布便把心中的苦悶訴說給王允,而恰巧此時王允與其他大臣正在密謀除掉董卓的事,於是便令呂布為內應,但呂布還是有所顧慮,因而他曾拜董卓為義父,怕落下弒父的惡名,王允又是一番開通,最終呂布終於想明白了,便答應了王允之事。不久便刺殺了董卓了,呂布因殺董有功,一下子就進入了朝廷的權力中心,並協助王允掌管朝權。
那麼問題來了李傕郭汜為什麼不跟隨呂布呢?
前文已經說到李傕郭汜是董卓舊部,他們也只忠於董卓,而在呂布歸順董卓期間,李傕郭汜和呂布應該是平級,並不是從屬關係,更何況他們也沒太深的交情。所以說,呂布背叛董卓,是肯定不會帶著他們一起玩的,而此時他們也就不是一條船上的人了。所以,也就沒辦法跟隨呂布。
-
1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不追隨呂布,根本原因還是董卓部隊中,涼州兵和幷州兵的恩怨造成的。
董卓的軍隊成分比較複雜,《三國志·魏志·鄭渾傳》注引張璠《漢紀》說:
“且天下之權勇,今見者不過並、涼、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董卓)權以為抓牙,壯夫震慄,況小丑乎!”
從鄭泰與董卓的對話中,表明,董卓的軍隊中有幷州兵、涼州兵,還有羌族、匈奴等“胡兵”,這些都是“百姓素所畏服”的精兵,董卓也正是憑藉這支部隊才得以掌握東漢朝廷的政權。
董卓是涼州人,涼州兵自然是董卓賴以起家的根本,而且“董卓將、校在位者多是涼州人”(《後漢書·王允傳》)。李傕是北地人,北地郡屬於涼州;郭汜是張掖人,張掖也屬於涼州,此外,張濟、樊稠、李蒙、王方、胡軫等將領都是涼州人。
董卓部隊另一個組成部分是幷州兵。大將軍何進徵召涼州董卓、幷州丁原進京,何進被殺後,董卓引誘呂布,殺死了丁原,兼併了丁原的幷州兵。
進敗,董卓入京都,將為亂,欲殺原,並其兵眾。卓以布見信於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三國志·呂布傳》
作為幷州兵的首腦人物呂布,因為勇武,甚得董卓信任,還“誓為父子”,但是幷州兵、涼州兵的矛盾卻十分突出。理由很明顯,一方面,幷州兵被兼併,處於壓制地位,並不甘心;另一方面,涼州兵屬於勝利方,不把幷州兵放在眼裡,及時像呂布這樣的驍勇無敵的首腦人物也不例外。
當初,孫堅征討董卓時,董卓派遣涼州系的胡軫、幷州系的呂布一同領兵抵禦孫堅。胡軫與呂布並不和睦,出征前胡軫宣稱“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漢代,二千石高官配銀印青綬,而此時呂布官職為中郎將,正是二千石。所以,胡軫口中“青綬”指的就是呂布,對呂布等幷州系的輕視,溢於言表,也因此引起呂布等幷州兵厭惡,最終導致董卓方軍隊潰敗。
(胡)軫性急,預宣言:“今此行,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呂)布等惡之,宣言相警雲“賊至”,軍眾大亂奔走。
對呂布等幷州系將校輕視,不僅董卓手下大將,還有董卓本人,董卓雖然“親愛呂布”,但是打罵隨意,甚至“拔手戟擲之”,也在不斷激化雙方矛盾,最終導致董卓本人被殺。
董卓被殺後,涼州兵和幷州兵更是勢如水火。當時,董卓女婿牛輔正統率李傕、郭汜等涼州兵在外作戰。李傕、郭汜等人因為王允、呂布殺死董卓,所以,他們遷怒於幷州人,將部隊中的數百名幷州人盡數殺死。
(李)傕、(郭)汜以王允、呂布殺董卓,固忿怒幷州人,幷州人其在軍者男女數百人,皆誅之。《後漢書·董卓傳》
當然,呂布方面也自然要排斥涼州兵,因為自己殺死董卓,對涼州兵既厭惡,又害怕,這種心態又怎麼能收服涼州兵?並且從長安方向傳出呂布要全部殺死涼州人這樣的謠言。最終,李傕、郭汜等人決定反叛,並聯合樊稠、李蒙、王方等董卓舊將合圍長安。
(呂)布自殺(董)卓後,畏惡涼州人,涼州人皆怨。由是李傕等遂相結還攻長安城,布不能拒,傕等遂入長安。
所以,李傕、郭汜之所以沒有追隨呂布,正是由於長期以來的涼州兵與幷州兵的矛盾,且仍然不斷激化的必然結果。
-
16 # 鴻哥iouyh福小鋪
李漼和郭汜連同呂布都是董卓麾下的將領,但呂布的職位更重於郭李二將,坦白說吧,呂布可以待在城中,陪著董卓,但郭李卻只能守在軍中,從身份和地位上看就區別很大。
別小看身份和地位,這兩樣東西足夠叫人要麼心存敬畏,要麼心懷妒恨。
所以呂布和郭李之間皆非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朋友、同事兼好兄弟的關係。
之所以這麼說,從呂布反水,董卓被滅就能夠看出來。
誰都可以赦免,就是不能赦免郭汜和李漼。
說明什麼?
司徒王允身邊的護衛加紅人的呂布壓根沒想留此二人的性命,根本沒考慮去收服郭李,反而希望透過殺了郭汜和李漼從而輕而易舉地接收董卓的西涼兵馬。
畢竟郭李是董卓放在軍中看守軍隊的兩員大將,一般正常思維也是得將此二人除掉才能順利控制軍隊。
王允、呂布沒有想留他倆,而且還連最基本的溫水煮青蛙式的架空、削權等手段也不屑使用,直接就簡單粗暴地要把二人斬殺。
都到這樣的地步,沒有半點轉圜餘地,要麼生,要麼死,生就是帶著西涼軍反了,連啥呂布也不需要理會,死的話就直接去城中找呂布送人頭即可。
所以,董卓死後,李漼和郭汜在連呂布也無法依靠的情況下,只能造反作亂。
-
17 # 任克說
李傕郭汜兩個人本身就和呂布是同等級的將領,而且在西涼軍之中地位還要高於呂布,所以怎麼也不會成為呂布的手下。董卓去世之後也導致了西涼軍的群龍無首,而且更可怕的還是董卓死了之後沒有繼承人。在董卓的陣營之中除了董卓之外,地位最高的就是董卓的弟弟董旻,原本董卓有三兄弟,其中董卓排行老二,但是因為大哥在董卓進入京城前就去世了,所以董旻才是董卓的左膀右臂。
在董卓入京的時候,董旻一直是擔任董卓最信任的心腹,並且在和何進的弟弟何苗開戰的時候,董旻率領舊部擊敗何苗,所以董卓才能夠掌握何進所遺留下來的部隊。後來董旻也是和董卓地位並列,可見董旻是董卓的最佳繼承人。但是董旻在呂布以及王允聯合刺殺董卓之後,也在其中被殺。
而這時有資格繼承董卓位置的只剩下了七個人,分別是牛輔、董越、段煨、胡軫、楊定、徐榮、呂布。其中呂布是最低等級的中郎將,其中牛輔因為是董卓的女婿,而且還是中郎將之首,所以地位最高。呂布的地位如何呢?首先是呂布是中郎將中最低的一個,其次在攻打孫堅的時候,呂布還不是主將,而是胡軫的部下,可見呂布的地位如何。之所以董卓要拉攏呂布,是因為呂布在丁原的軍隊之中有著很高的威望,所以是想要拉攏呂布來吞併丁原舊部。
但是呂布為人並不忠誠,加上還私底下和董卓的侍妾私通,所以兩人也是發生了隔閡,最後呂布聯合王允刺殺了董卓。除了這七個中郎將之外,還有著一個級別,那就是校尉級別,其中就包括了李傕郭汜二人。而等到董卓去世,其他中郎將也相繼被殺之後,就只有李傕是最有能力繼承西涼軍的,李傕本就是牛輔的手下校尉,而且在西涼軍覆滅的時候,段煨、胡軫還有徐榮投靠了朝廷,呂布是罪魁禍首,董越被牛輔殺害,西涼軍全部被牛輔所掌控。
但是牛輔後來被隨從所殺,因此李傕作為牛輔帳下第一校尉,自然也是繼承了牛輔的權力。所以說整個西涼軍勢力應該是先董卓,後牛輔,最後到了李傕的手裡。而呂布一直都未曾融入董卓陣營,自然李傕郭汜也不會成為呂布的手下。
回覆列表
李傕、郭汜作為董卓的部將,呂布殺了董卓,李傕、郭汜又怎麼會跟隨呂布,說白了這兩人根本就看不起呂布。
李傕是董卓的心腹大將,作戰非常勇猛兇悍。在《三國演義》裡,李傕是董卓手下排名第一的涼州繫心腹大將,統領董卓的西涼精銳部隊“飛熊軍”。
而郭汜,原是馬賊出身,後投靠董卓,成為董卓的得力干將,極善於用兵,當時位居侍中之職的東漢宗室劉艾認為李傕、郭汜帶兵作戰能力要在江東孫策之上。
呂布原是幷州刺史丁原的心腹,董卓入洛陽掌握朝政大權後,誘使呂布殺死丁原進而吞併了他的軍隊,呂布轉而投靠董卓,兩人情同父子,董卓對他也是非常欣賞信任,不僅被提拔為中郎將、封都亭侯,還命他貼身保護,寸步不離。正因為這一層親密的關係,司徒王允才得以用計誘失呂布誅殺董卓,由於兩人的這一層親密關係,呂布自然是輕易就刺殺了董卓。
董卓死後,留在洛陽的除了董卓的西涼軍舊部還有他兼併的幷州刺史丁原的幷州兵。董卓一死,這些部隊一下子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地步,部分將領選擇了投降朝廷。而司徒王允因為是幷州人,所以幷州兵得到了妥善安置,涼州兵情況就不妙了,不服者如董卓女婿牛輔、部將董越直接起兵反抗,董越被牛輔殺死後,牛輔成了這支西涼軍的統帥,但牛輔有勇無謀,很快也被自己的部下殺死。
呂布雖然曾經是董卓最親信的人,但他本身並非董卓舊部,而是殺了幷州刺史丁原後才投靠董卓,他與董卓部下和西涼兵實際上並沒有什麼交集。董卓被殺,王允與呂布同掌朝政,呂布心裡也有算盤,要麼盡殺西涼兵,要麼就把這一支隊伍給收編了,如此,李傕和郭汜的處境就變得非常的尷尬了。
牛輔死後,李傕和郭汜準備解散部隊逃歸家鄉。兩人這麼做,主要是擔心呂布反覆無常的性格恐容不下自己,他對西涼兵早就起了殺機,更何況呂布殺董卓,身為董卓心腹大將的李傕和郭汜對呂布殺主肯定是不滿的,投降殺主仇人,這兩人肯定做不出來,所以寧願解散部隊,自己解甲歸田。
就在李傕、郭汜準備解散部隊逃歸家鄉,又恐怕得不到赦免,左右為難之際,當時在李傕軍中任職的武威人賈詡卻慫恿他們率軍西進攻打長安為董太師報仇,反正進退都有可能是一死。於是李傕和郭汜接受賈詡建議,率領涼州舊部一路攻向長安,到長安城下時已聚眾十萬大軍,結果長安城很快就被攻下,王允遇害,呂布敗走,李傕等人縱兵劫掠,百姓官員死傷不計,好不容易平定董卓之禍的朝廷又陷入更加可怕的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