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3641775932
-
2 # 戲迷阿德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做過腸鏡真實的事例。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公文上海50歲以上中老年人,普查大腸癌,我因55歲以上因我有家族史,我父親結腸癌死去,我參加了普查,送了二次大便化驗,一個陽性,一個陰性。社群衛生院通知我做腸鏡,先到華山北醫院看外科化驗血三天看報告,三天到院看報告,醫生說;合格可以做腸鏡。我沒有做無痛的,300元錢手術腸鏡,100元錢腹瀉藥。三天不能吃葷,只能吃青菜豆腐。到做腸鏡這一天,早上不能吃早飯,我開始吃腹瀉藥,排空。到下午3點30分開始做。很順利不疼痛感。做出來很好,沒有什麼問題。如果說;做出來有腸息肉和腫塊或腫瘤,醫生要預約住病房,按排那一天手術割除息肉創微鏡手術或手術刀切除腫塊和腫瘤。還要切片化驗。總之。大腸癌可以預防的,我們上海醫療條件那麼好,息肉,腫塊除掉沒事了。早發現,早治療。皆大喜歡。
-
3 # 愛家早查
答: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腸鏡檢查本身需要排除檢查潛在風險,二是腸道需要準備好,三是具體病情需要分析。
先說說第一點:腸鏡檢查是將帶有發光光源和可視鏡頭的管子,經由人體的肛門逐漸進入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橫結腸的過程,這個管子太軟了的話醫生不好操控、看不全面腸道壁的狀況,但是太硬的話又會傷及腸壁造成創傷,因此,管子是在柔韌度和可操控的硬度之間尋一個平衡。所以,腸鏡在醫學上稱為:侵入性或者可能存在微創的可能。這樣的話,不同病人檢查時就需要先排出:1. 心臟功能是不是完好,可以負擔得起檢查時的麻醉或者術中突發狀況;2. 凝血功能是否良好,萬一有腸道創傷、出血了,會不會有大出血的風險;3. 腔鏡的管子不是一次性的使用、醫院要做嚴格的消毒,但如果有傳染病毒病人,常規消毒是不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因此,如果你去做腸鏡檢查,之前準備不做傳染病檢查,你千萬別做!防止傳染!主要檢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四項)這個檢查需要腸鏡執行前做且需要時間。
第二點比較好理解:我們的腸道中都是每日進食後消化的食物殘渣,也就是糞便,做檢查之前,需要服用藥物灌腸,也就是促使腸道的糞便全部排出,這樣醫生才可以看清楚腸道壁上的病灶。這個過程也需要時間。
第三點就是要看醫生的專業性判斷了:腸道壁上不同的病灶(如潰瘍、息肉等等)要根據大小、多少決定是否可以在檢查時就可以一次性切除、或者只能取部分病理,先確認病理,再進行具體醫學方案的執行。以避免在未確診的情況下有其他診療風險。
總之,40歲以上的人,無論是不是有癌症家族史、只要是一次腸鏡都沒做過的,都建議大家諮詢醫生,對腸道息肉、結腸癌、直腸癌點能夠進行預防性篩查!腸鏡檢查是預防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檢測方法,這也是國際癌症防治指南的推薦!
-
4 # 中華醫學科普
最常見的原因可能是腸道準備不充分,滿視野的大便實在是看不清楚病灶啊,還有一種可能是病情的需要,分期處理病灶,這種越來越普及的檢查,是目前發現腸道腫瘤及癌前病變最簡便、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怎樣才是優秀的腸道準備呢?
腸鏡檢查前的腸道準備質量直接影響檢查的效果。結腸鏡檢查中20%~25%的患者腸道準備不充分,場內殘留物影響醫生檢查判斷,包括對腺瘤和其它腫瘤檢測不足,有的患者甚至需要重新準備、再度進鏡檢查。初次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如果腸道準備不充分,1年內需要再次複查腸鏡。
下面的圖片從左到右依次代表腸道準備非常滿意、滿意、欠佳和差。
一次完整的、高質量的腸道準備包括兩個方面,簡單的說就是“入”和“出”——“吃”和“拉”~
吃什麼?
飲食準備:檢查前1-2天不吃紅色或多籽食物,如西瓜、西紅柿等。檢查前一天少渣飲食,不吃蔬菜、水果等纖維素豐富的食物,研究表明少渣飲食與流食在腸道準備方面並無差異。檢查當天禁食,如果檢查安排在下午,而難忍飢餓出現低血糖,可以喝點糖水或靜脈補液,切忌飲用有顏色的飲料。
口服腸道清潔劑:循證醫學結果表明,分劑量給藥方案優於前晚給藥。分劑量給藥方案是指一部分在前一天晚上給藥,另一部分是結腸鏡檢的當天早上給藥。研究發現,分次劑量準備可以使腸道更清潔,也使病人更願意進行下一次結腸鏡檢查。
腸道清潔劑的種類很多,較為理想且常用的的腸道清潔劑為聚乙二醇製劑,其為容積性瀉劑,透過大量排空消化液來清洗腸道,不會影響腸道的吸收和分泌,因此不會導致水和電解質平衡紊亂。服用方法:將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全部倒入一個較大的容器中,加溫開水至2000-3000毫升刻度線充分溶解,大約每10 min服用250 mL,半小時內服用四分之一,2小時內喝完。在服用瀉藥半小時左右然後會出現“腹瀉”,通常在7-10次左右,直到沒有可見固體糞便渣為宜。
拉出什麼?
像上面提到的,拉到沒有固體糞便渣才算準備充分,詳見下圖:
在導瀉劑不理想的情況下,也可以肛門應用開塞露加以幫助。直到解出滿意的水樣便。 腸道準備不滿意的患者,在複查腸鏡的時候要吸取前次經驗,儘量達到高質量的腸道準備!
-
5 # 北大腫瘤張成海醫生
這個問題挺有代表性的,尤其在腫瘤醫院。
腸鏡檢查發現結腸內有佔位,就是大腸內長東西了,常見的有息肉、腺瘤或癌。每種型別的腫物又有大小不同、外觀不同(帶蒂、亞蒂或寬基底的)位置不同(大腸1.5米左右,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這些因素都是不直接切除的可能原因。具體來說:
1.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檢查醫生髮現腫物,但不好確定型別,尤其是大於1cm、不帶蒂、外觀表現不好的、或可疑癌變的。都要先取活檢,明確性質,看是否有癌變,然後再定手術切除方式。
如果不考慮是不是惡性的,直接切除,那麼這種治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結果就是治療的非標準化,結果如果是良性的息肉還好,萬一是癌變了,並且有殘留,還需要再次手術,並且給再次治療帶來困難。
2.結腸鏡下的治療遠比檢查困難得多,耗費的時間多。需要專門的有經驗有資質的內鏡醫生才能做。但是普通結腸鏡檢查的操作,一般經過培訓的內鏡醫生都可以完成。所以,普通醫生即使發現問題,既不能也不應該去治療。
3.部分內鏡下切除手術併發症風險較高。比如腫瘤較大、或病變範圍廣泛、或者多發腫物切除。這時需要住院手術治療,不是門診內鏡能解決的。術後需要禁食、止血等治療。
回覆列表
我做第一次腸鏡在檢查室外等待時,看到醫務人員從電梯拉出一臺機器進了檢查室,輪到我進入室內檢查時,看到剛從電梯拉出來的那臺機器放在一邊沒用著。我做完出來後,就進去一個五十多歲乾瘦女人,女人家屬說她常拉肚子,還便血一段時間,不久前檢查腸鏡,說是有息肉,就住院了,今天是來割掉的,剛拉來那臺機器就是來割息肉的。哦,我才知道檢查機器和割的機器不一樣。太痛苦了不能一次性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