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432441604
-
2 # 深淵瑩火
這是中華尖吻蝮,又稱五步蛇,蘄蛇。劇毒蛇,喜歡生活在海拔200至800米山區的陰涼地帶。大的成年蛇有近三公斤,據說還有大的記錄,本人看見過最大的2.5公斤。膽子大行動遲緩,但攻擊迅速,被咬致死率高,是華南多省及臺灣相當有名的毒蛇。
-
3 # 斷劍66336482
五步龍,三步倒......學名尖吻腹,也叫蘄蛇。體形較大,血液毒(區別於神經毒),毒性較強,頰窩熱敏式探測,對人有主動攻擊性,因一次排毒量大,常使人在得不到及時救治時死亡。俺在皖南捉過這東西,泡酒。醫載此物可治風溼痺症。見過最大的一條,是開山炸死的。石料場的頭知道我喜歡蛇,切了一段送來,比我膀子還粗。不相信有這麼大的五步蛇,硬到石料場找到蛇頭,驗明正身,把剩下的全帶家裡了。之後,我送了兩瓶濉溪大麴給石場長。石料場長,姓石。這事發生在1974年春上。後來幾次到黃山,都見到有賣的。要價不菲。
-
4 # 寵物KC玩家
這麼大的野生五步,少見,貼吧裡面的,五斤多,毒性,劇毒,五步蛇,又叫尖吻蝮,蘄蛇,常年被人抓捕,數量減少中,國家二級
尖吻蝮
尖吻蝮屬(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臺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尖吻蝮是屬省級保護動物,分佈於安徽、重慶、江西、浙江等地區。
中文名
尖吻蝮
外文名
Sharp—snouted fu
拉丁學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分佈區域
安徽、重慶、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西、貴州、臺灣
界
動物界
更多
基本介紹
物種別名
“尖吻蝮”各地區別名極多,又稱“五步倒”、“巖頭斑”,白花蛇(湖南、江西、浙江)、祁蛇( 藥材名,江西.安徽.湖南.浙江)、五步蛇(浙江)、五步龍(安徽、江西)、百步蛇(廣西、湖南、江西、臺灣)、五棒蛇、巖蛟(重慶),翻身花(湖南、江西)、棋盤蛇、棋盤格、盤蛇、袈裟蛇(閩北).翹鼻蛇(湖南、江西、浙江)、犁頭蛇、三天兩天病(湖南、江西).翹鼻蛇(貴州雷山).犁頭匠(貴州興義)、放絲蛇(浙江)、吊燈撲(浙江)、聾婆蛇(廣西)、瞎子蛇(江西)、懶蛇(江西)。
尖吻蝮有劇毒,省級保護動物,因人畜被咬後五步之內昏倒而得名。頭呈三角形,背部有灰黃色菱形斑塊,常活動在潮溼的巖壁、灌木叢和農宅內。
起源演化
在第三紀早期的始新世屬乾燥、亞熱帶的中國東南部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從早第三紀到晚第三紀,中國東南、南部、西南部,地勢平坦,起伏不大,為乾燥的亞熱帶氣候,適宜於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後,由於受高緯度氣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緯度地區擴散。到漸新世,由於印度板塊與中國大陸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隨後的某一時期,當尖吻蝮擴散至此時,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進一步向西擴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陸的分佈格局。
至於該種在臺灣的分佈可作如下解釋,地質資料顯示,臺灣在晚第三紀時才聳立成島嶼,在島嶼與大陸第一次分離時尖吻蝮可能還未進入該島。
第四紀,自然界經歷了多次海退和海侵、冰期和間冰期、地殼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變化的影響,臺灣島嶼與大陸亦出現了數次的分離和聯接,尚未徹底隔離,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時期進入該島.直到晚更新世(約39000年前),世界上發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侵---里斯2武木間冰期的海侵---和隨後臺灣海峽的斷裂,臺灣遂與大陸徹底隔離,但生活於該島上的尖吻蝮亦開始與大陸種類隔離,但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是不可能形成獨立的種的。尖吻蝮在中國分佈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根據各省產區歷年收購尖吻蝮蛇乾的數量及重點產區抽樣調查,中國尚有野生狀態尖吻蝮一千萬條。蛇園人工飼養的約一萬條。
五步蛇又名尖吻蝮、祁蛇。是蘄春著名的特產,它與蘄龜、蘄竹、蘄艾合稱為“蘄春四寶”。
蘄蛇屬蝮蛇科,蝮蛇屬,為劇毒蛇。相傳人被咬傷,不出五步即死,故稱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質白花,故又名白花蛇,還因為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所以還名褰鼻蛇。頭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散佈有少數黑褐色斑點,稱“念珠斑”。尾部側扁,尾尖一枚鱗片尖長,稱角質刺,俗稱“佛指甲”。蘄蛇若被逼捕得它無路可走時,它就調轉“尾利鉤”,破腹自殺,“死而眼光不陷。”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誇大其毒素的威力。該蛇種的毒液的單位上的毒性(對小白鼠之LD50值)並不強烈,但並不妨礙該蛇種在事實上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此蛇毒性大於眼鏡蛇,在湖南辰溪石碧鄉一帶被此蛇咬傷者基本都死亡了,而被眼鏡蛇咬傷者基本都能救活)。根據長年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確實是較為常見的(參見趙爾宓、黃美華等主編《中國動物志爬行綱第三卷》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390頁及以下)。這一方面是由於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兇猛,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於該蛇屬於排毒量較大的蛇種。臺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據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過後,受害者會出現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時現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後更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尖吻蝮蛇攻擊性極強,而且頭部可大幅度旋轉,沒有經驗的人野外遇到應遠遠避開,不要輕易嘗試用手抓取,抓取應用捕蛇鉗。食用
蘄蛇味甘鹹,性溫。蛇肉具有祛風溼,散風寒,舒筋活絡,並有鎮痙、止癢之功能,能治風溼性關節痠痛、四肢麻骨神經痛、風癱癘風、遍身疥癬、黃癬、面板瘙癢、惡瘡疥癬、小兒驚風、口瘡等疾。
蘄蛇窖酒,色清澄,味清潤而芳香,具有祛風、活絡、舒筋活血、祛寒溼、強壯滋補和治療跌打損傷等功效,是治療麻風病的特效藥。《雞肋編》:“以輕小者為佳,四兩者可值十千足。”又說:“夏月食蓋盆子者,治疾猶有功。”
臨床表現
血循毒表現:五步蛇等咬傷後,主要表現為出血不止,一般壓迫包紮無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廣泛出血。
預防措施
1.當野外旅行、工作時,尤其在夜間最好穿長褲、蹬長靴,持木棍或手杖,並攜帶照明工具,防止踩踏到蛇體招致咬傷。
2.選擇宿營地時,要避開草叢、石縫、樹叢、竹林等陰暗潮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