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
2 # 復活的馬克斯
因為它顛覆了《三國演義》的故事,朱然足壽終正寢,不是關羽的兒子所殺,而且長壽。同時也說明東吳的社會在當時有了很大發展,南方不再是蠻夷之地。
-
3 # 浯洛手藝
日本木屐在中國的歷史溯源
古代還有解脫履,也就是今天的拖鞋,唐代王獻著《炙轂子雜錄靸舄》記載,“靸鞵、舄,三代皆以皮為之,朝祭之服也。始皇二年遂以蒲為之,名曰靸鞵…晉永嘉元年用草,宮內妃御皆著,始有伏鳩頭履子,梁天監中,武帝易以絲,名解脫履。”也就是說,上古時期就有皮拖鞋,並且是朝祭的服飾。秦始皇改為蒲拖鞋,晉代為草拖鞋,妃嬪都穿,而南北朝時由皇帝改為絲制的拖鞋,名稱為解脫履。可見,拖鞋的地位也不一般。
在四川出土的兩塊漢代畫像磚中發現了皮拖的具體形象資料。四川畫像磚在國內是最具濃郁地方特色的影象資料,特別在市井內容與影象題材上,再現與彌補了顏多社會生活史料。漢畫磚中服飾與鞋履具體的形制和應用,在中國服飾史上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描繪皮拖穿著形象的一塊漢畫磚是1972年在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出土的“丸劍宴舞”畫像磚。考古認定為東漢時期作品,該磚尺す為高38釐米,寬44.7釐米,藏於四川省博物館。另一塊漢畫磚是由成都市文管處1975年在成都市郊金牛區曾家包出土的東漢“丸劍舞”畫像磚,該畫像磚尺寸為40釐米x48釐米,收藏於成都市博物館。
這兩塊漢代畫像磚出士地點不同,尺寸有差別但其刻畫內容驚人相似;在其右下方塑造了一位腳踏皮拖鞋翩翩甩袖的舞女形象。畫像磚圖案構思古雅,人物雍容大度,皮拖形制生動,堪稱漢代藝術文化精品。川蜀地區出士兩幹年前皮拖具實畫像,在中國鞋文化史上實屬奇觀。且在蜀地不同地點重複出現皮拖畫像更屬罕見。無可爭議地證明了漢代川蜀地區的靴鞋業叢集已初具規模,靴鞋業中的皮拖革鞋處於華夏領先地位。出土畫像文物把川蜀地區皮拖非物質文化遺產,至少追溯到2000年以前。究史鑑今,彌足珍貴的皮拖鞋歷史遺產對於今天繁榮與傳播鞋文化,推動華服文化建設有著重要價值。
-
4 # 無筆
1984年的6月的一天,馬鞍山下了一場大暴雨,這場大暴雨衝出了一座古墓,一座後來驚動我們鄰國日本的古墓。其實,這座古墓的主人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朱然的墓,論影響力,朱然墓葬被發現肯定不至於有這麼大的反響,然而,日本人在乎的不是朱然,也不是出土的貴重文物,而是一雙不起眼的鞋子,木屐。
村民們在發現古墓之後,發現了大量的金銀器,於是上報文物局,古墓開始被髮掘。其實,在大雨之前,朱然的墓已經被盜掘過很多次了,只不過盜墓賊盜墓不徹底,在這次發掘中,仍舊在朱然的墓裡發現了一百多件文物和一些錢幣。除了這些,還有一些漆器,一些有考古價值的圖案,但是這些貌似都和日本八竿子打不著。
我們回頭說說那雙酷似木屐的鞋子,為什麼日本人對它如此看重呢?原來,如果這雙鞋是木屐,那就是重重地打日本人的臉!而且打的他們顛覆認知觀!為什麼呢?因為日本人一直認為木屐以及和服都是他們自己的傳統,和中國沒關係,如果這雙1700年以前的木屐是真的,那他們可就要被現實打臉了!然而現實就是這樣,木屐是日本從中國學習,後來發揚光大的。
我們承認,近代以來甚至現在我們都有不如日本的地方,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國家,我們在反思,在進步,縱觀歷史,一旦有一段和平時期,中國總能創造奇蹟!
-
5 # 小鎮月明
朱然是三國時代東吳的一員大將,是呂蒙之後孫權最為倚重的大將之一。
朱然最值得吹噓的事情,那就是在跟隨呂蒙討伐關羽的過程中,與潘璋在臨沮生生擒關羽父子。
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虛構了一個場景,在夷陵之戰中,趙雲一槍刺死了朱然,也算是為關羽報了仇。實際上,朱然是在公元249年病死的,已經距離夷陵之戰二十來年了。
不過,本文並不打算介紹朱然,而是朱然墓。
朱然墓是上個世紀80年代被發現於安徽馬鞍山,朱然墓是已發掘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墓葬規模大、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被列為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本來嘛,朱然跟日本八輩子都打不著交道,朱然墓也和日本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但是,朱然墓中出土了一件物品,讓日本國內的專家們不太好過!
這件物品就是一雙漆木屐。這雙漆木屐的歷史超過了17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漆木屐。漆木屐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這下子日本的專家們坐不住了,中國竟然出土了1700年前的漆木屐,這怎麼可能?中國的木屐歷史怎麼可能比日本還早?要知道,當時的日本人一直以為木屐是日本人發明的。因為在當時,只有日本人才穿木屐。
因此朱然墓的漆木屐的出現,顛覆了日本專家的觀念,也證明了木屐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很遺憾的是,現在的華人只能指著出土的木屐驕傲的說:看,我們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木屐!
但是,木屐在日本卻成為了他們文化的一部分,一直傳承了上千年,直到今天。
歷史固然是向前走的,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卻是不能被遺忘和丟到的,因為它們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
6 # 趣觀歷史
1984年6月的一天,安徽馬鞍山市紡織廠的工人正在像往常那樣開挖地基,結果沒過一會兒,卻意外挖出了一個古墓。工人們馬上報告老闆,老闆則立刻向當地文物部門彙報。接到訊息後,考古人員迅速趕到現場進行搶救發掘,很快,一座等級頗高的東吳墓葬出現在了世人面前,而墓主正是東吳的左大司馬、右軍師——朱然。
▲朱然墓文物陳列館中的墓室遺址
朱然,本姓施,因為舅父無後,所以被父母過繼給了舅父,改姓朱。朱然少年時就與孫權相識,兩人一同讀書、玩耍,也正是因為這段經歷,讓朱然得以在日後的東吳政壇站穩根基。孫權掌權後,朱然先後擔任了山陰令、臨川太守等職,麾下有兩千將士。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朱然跟隨呂蒙、潘璋一同討伐關羽並將其生擒,因功晉升為昭武將軍,受封“安鄉侯”爵位。在此之後,朱然還多次參與重大軍事作戰,更是正在江陵擊退了十萬曹軍,戰績斐然,深得孫權器重。
▲吳大帝孫權劇照
東吳赤烏十二年(公元249年),朱然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歲。這一噩耗令孫權萬分悲痛,他親自穿上素服以示哀悼,並下詔厚禮安葬。時隔一千七百多年,朱然的墳墓被偶然發現,他生前遺留下的許多珍貴物品也才得以重見天日。在出土的眾多物品中,大量精緻的漆木器吸引了考古學家的注意,這些漆木器上寫有文字,記載了朱然的生平資料,比如其中一塊漆木上就寫著“丹陽朱然再拜,問起居,字義封。”
▲朱然墓近景
▲日本NHK電視臺大樓
為什麼日本人會對朱然如此感興趣呢?一是因為日本人本身就喜歡中國的三國曆史,二是因為朱然墓中出土了一件漆器,引起了他們的好奇,這件物品即是漆木屐。眾所周知,日本人對木屐有著深厚的感情,並一直認為木屐是他們發明的。然而這次朱然墓穴裡出土的漆木屐,不僅造型精美、結構精細,而且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其表面鑲嵌著細小的彩色石粒,具有極為細膩的美感。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隨著這雙漆木屐的出土,毫無疑問,關於木屐的歷史需要改寫了——它最早起源於中國,而不是所謂日本,因而才引發了日本全社會的關注。在巡展結束後,這雙漆木屐被收藏在了馬鞍山市博物館供人們參觀欣賞,併入選《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可以說,這雙小小的木屐價值卻無法估量,作為改寫日本木屐歷史的它,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
7 # 蜀北一
朱然(182年-249年),三國時期,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
朱然是東吳名將,曾與潘璋一同擒殺關羽,後又隨陸遜打敗劉備,被封為當陽侯。而事實上,朱然本人與日本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朱然墓的發掘,確實曾在日本引起很大的反響!
這是因為在朱然墓中,出土了中國現以發掘出土的最早的漆木屐!
朱然墓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1984年6月在當地市紡織廠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時被發現,後文物保護部門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
歷史上,朱然墓曾遭受盜墓賊的嚴重盜擾,眾多珍貴文物流失,然而在遭受嚴重盜擾後,作為中國目前發掘的等級最高的一座東吳墓葬,朱然墓中還是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這其中,就有給整個日本社會造成巨大反響的漆木屐!
一直以來,人們都再說日本是唐朝文化傳承的最好的地方,而在日本,木屐就十分的流行,但在中國,如今卻很少見到有人穿木屐!
因此,不少人就會有一個錯覺產生,認為木屐是日本特有的產物,是發源於日本!但事實上,木屐是中國最古老衣足,從堯舜禹時代開始,華人就開始穿木屐。
在《莊子·異苑》中就有:“介子推抱樹燒死,晉文公伐以制屐也。”的記載,可見木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而朱然墓中出土的漆木屐,則是中國目前發掘出的最早的漆木屐,因此,會在木屐依舊十分流行的日本,造成不小的影響!日本國家電視臺先後兩次來朱然墓園拍攝大型文物系列片《三國萬里行》和《中華五千年》。
部分出土文物還在1987年應邀赴日本巡展,引起了日本各界的濃厚興趣。
而其中最重要的便屬這漆木屐,給日本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見中日兩國曆史上,曾有過密切的文化交流!
-
8 # 歷史寶藏
朱然,三國時期吳國的一個大將,也是吳國在呂蒙之後的一個得力戰將。
朱然人生的巔峰,應當是和呂蒙一起北征荊州,把關羽父子擒殺這段歷史。
在《三國演義》中,朱然的結局,是在夷陵之戰中,被戰神趙雲一槍刺殺,也算是報了關羽的大仇。
但是演義畢竟不是真的歷史,歷史上真正的朱然,是公元249年病亡的。
朱然的墓,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發現的,就埋在安徽的馬鞍山。
朱然的墓,怎麼和日本人聯絡起來了呢?
原來,朱然的墓藏品很豐富,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一雙鞋。
這雙鞋不是一般的鞋,而是一雙木屐。
就是這樣一雙木屐,上面塗一層黑色的漆,還有閃金的裝飾,做工精細,儲存完好,距今已經1700餘年了。
從這雙木屐來看,早在三國時期,中國的木屐製造工藝就已經非常先進了。
一直以來,日本都以為木屐是大約唐代時期日本人的發明,尤其是現在的日本人,還是會穿木屐。
日本人現在穿的木屐,可見和朱然墓出土的造型一樣
但是三國朱然墓的這個發現,顛覆了日本人的認知,讓日本人知道,木屐這個重要的發明,也是華人發明的,日本人也是從中國學習的。
-
9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朱然墓中出土的三國漆木屐,可以說是對日本引以為傲的“木屐文化”的一次狠狠打臉!
提到木屐,想必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日本。一個個“身穿和服、腳穿木屐”行走於大街上的日本美女,不失為日本街頭的一道靚麗景緻,更是日本留給世界的一個經典形象。以至於我們不少人都習慣性的將木屐看作是日本的產物,其實這是不對的!
首先,木屐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創造!事實上,中國的木屐最早見於商朝,那時候還沒日本呢。發展到漢唐時期,木屐文化開始在中國盛行。在現存的不少唐宋詩詞和書畫作品當中,我們都能發現木屐的身影。而日本的木屐,是唐朝時期才從中國傳入的。因為那時的日本,是出了名的“哈唐”,但凡是來自大唐的產物,日本人都是愛不惜手。因此,木屐很快也在日本國內盛行起來。
不過,日本人還真是個善於學習的民族,木屐傳到他們那裡後,很快就發展出N多種不同的樣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漆木屐了!這是一種在木胎表面打上灰底,再用彩漆繪以各種精美圖案的木屐。漆木屐作為日本文化的重要元素,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大家還普遍認為漆木屐應該是日本在中國木屐基礎上發明出來的。
原來,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漆木屐,也是中國貨!但這一切都被朱然墓中出土的漆木屐給否定了!1984年,隨著三國名將朱然墓的發掘,墓穴中陸續出土了青瓷器、漆木器、銅器、陶器等文物達140多件。
其中居然還出土了一雙漆木屐。對,沒錯,就是日本最具代表的漆木屐!這雙漆木屐現在收藏於三國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其長為20.7釐米,寬為9.6釐米,厚約0.9釐米,屐板和屐齒由一塊木板刻鑿而成。
當然,日本方面對這項歷史發現也是很關注,也並沒有像南韓那般造作。日本媒體曾先後兩次走訪朱然墓,並且拍攝了兩部相關的大型文物系列記錄片《三國萬里行》和《中華五千年》。同時,還於1987年,誠意邀請部分朱然墓中出土文物赴日本巡展......
-
10 # 策神歷史
朱然,字義封東吳名將,我們記住他主要是兩件事情,就是他和潘璋兩人擒殺了關羽,隨後劉備起兵為關羽報仇,又是他配合陸遜擊敗了劉備,可以說他是蜀漢的大苦主,不過朱然對曹家也是戰績斐然,他在江陵擊退了十萬曹軍可謂是一時風頭無兩。
然而在朱然的履歷裡,他從來沒有出過國,他的子孫也沒有人去過日本,那為什麼朱然墓的挖掘卻在日本引起了一陣旋風?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馬鞍山市在進行紡織廠基礎建設的時候,發現了朱然的墓葬,這引起了上級領導機關的,極大的重視!這是當前為止最為高階的東吳墓葬,於是文保部門立即對他組織保護性挖掘!
雖然週轉的墓葬在歷史上遭過比較嚴重的盜墓,這些盜墓者也沒有留下所謂的筆記,導致許多文物再也無法找回來了,這給國家的考古工作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不過儘管如此,朱然的墓葬裡面還是有一些十分珍貴的發現。
其中有一雙漆木屐不僅在中國,在我們的東鄰日本也引起了轟動!記得在兒時看聰明的一休時,我們就能看見日本的武士比如西右衛時常穿著一雙木屐踏踏踏踏的到處走來走去,透過這些日本影視作品在潛移默化間影響了一代人的認知,可以說不僅是日本人,甚至許多華人都產生了這麼一個錯覺,日本人喜歡穿木屐,木屐是日本人發明的!
然而朱然先生的墓葬裡出現了這麼一雙漆木屐恰恰打了日本人的臉,這雙1700年前的木屐的問世,至少把可考證的木屐歷史大大向前推進了,中國最晚在三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木屐,這個發現否定了木屐起源於日本的論斷!
在此之前日本人認為木屐是日本人發明的然後傳到唐朝的。現在看來正好反一反!
與當代的哈日哈韓不同,在歷史上日本就是中國的小學生,日本人被劉仁軌在白河江口打敗以後,充分認識到了自身實力與唐朝的差距,日本自上而下,都成為了唐朝的粉絲,到唐朝去向唐朝學習,這成為了日本社會的主流,日本人以唐為榮,舉國哈唐,不得不說,日本人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把唐朝的各項制度學去了八九分,甚至連日本人的京城的式樣都是高仿的長安城!
可以想見唐朝人的生活方式也在這個時候潛移默化間的進入了日本社會,我們的木屐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代傳到日本去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中華大地,風雲變化,許多風俗,隨著戰爭,以及民族融合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日本則因為是一個島國,手受外部影響比較小,所以他們一些傳統的東西就得到了良好的儲存。穿木屐這個習慣歷經的上千年的變化,仍然得以儲存!
其實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日本學習,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應該著力發揚光大,讓我們的青少年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希望有朝一日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和盛唐一樣,能夠走出國門,影響全世界!
-
11 # 剛日讀史
朱然墓人的發掘是80年代中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朱然是東吳名將,曾參與擒殺關羽,又隨陸遜打敗劉備。
朱然墓是迄今發掘的吳墓中等級最高的一座,對研究東吳的政治制度有很高的價值。
該墓曾經被人盜掘過,但在1984年仍出土隨葬品140餘件,大部分被列為國家一級珍品。
這些出土文物中包括了大量精緻的漆木器,上面記載了朱然的生平,比如有一塊漆木上寫著“丹陽朱然再拜,問起居,字義封。”
帥劇照:
令人驚奇的是,墓中還出土了一雙十分華美的漆木屐,給了一直吹噓木屐是日本國粹的日本人一記重重的耳光。
出土文物:
最早的木屐源於中國,後來才傳入日本。
木屐是漢朝時期的常見服飾,是漢服足衣的一種。
通常由三部組成:
一是底板,以木料作成鞋底形,古時稱之為"木扁"。上鑽有小孔數個,以穿繩系。
二是繩帶,被稱之為"系";三是屐齒,裝在木扁下,其開頭有扁平、四方及圓柱體等多種,高度在6-8釐米之間。
據文獻記載,華人穿木屐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這兩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屬良渚文化遺物。
後來的木屐是經過晉文公發揚光大的。
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晉文公誤燒死了介子推後,命人將燒剩下的殘木劈成板子,做成木屐,穿於腳上。讓嗒嗒作響的木屐之聲時時提醒自己,不重蹈覆轍。木屐之聲激勵著重耳勵精圖治,最終使晉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足下"也成為對人的尊稱。從此穿木屐成為普遍現象,孔子當年就穿過木屐。
魏晉時期的木屐不僅出行時穿,在家也穿。
《晉書·謝安傳》中記載,淝水之戰東晉獲勝後,謝安按捺不住激動心情,過門檻時竟忘了抬腳,以至將屐齒折斷。
中國宋代以後,婦女們紛紛纏腳,因此多不穿木屐。男子也只在下雨天出行時,把木屐當作雨鞋。
日本很多文化都是源自中國,特別是源自唐代。鑑真是幫了日本很大忙啊。
日本的木屐有兩種。
一是傳自中國南部,鞋基的前部安有木屐帶或小棒,穿時用腳的拇趾和食趾鉤住繩帶或小棒。
這種鞋履適於高溫潮溼的氣候,而且穿脫方便。
二是傳自中國北部的,將整個腳包裹住的木屐。
木屐是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品,現代日本人雖然穿的人比較少了,但日本藝伎仍然穿著這種獨特的鞋子。
藝伎穿木屐可以增加身體的高度,帶給她們獨特的韻致。
藝伎穿上木屐後,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步伐會變得非常小,增加了優雅性。
在日本傳統的節日裡,比如婚慶、祭典等儀式中,日本人都會穿著傳統的和服和木屐來出席盛大的慶典。
所以很多日本人都認為木屐是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求日本政府申遺。
朱然墓出土的木屐,充分說明這是華人的發明,日本只是學習過去的,是中國的學生。
所以朱然墓的出土,在日本引發了巨大反響,爆炸性的衝擊日人三觀。
日本遊戲形象:
墓中部分出土文物經政府批准,1987年赴日本巡展,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日本NHK電視臺先後兩次來到馬鞍山朱然墓,拍攝大型文物系列片。
日本是一個善於吸收他國長處的國家,我們作為中華文化的正統繼承人,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呢?
參考:《異苑》《南齊書》
-
12 # 覃仕勇說史
答:如果作文以《三國朱然墓的發現,為何震動了日本?》作為標題,百分之百會被系統判定為“標題黨”!
但這問題,也忒讓人噁心。
似乎是怕引不起答題者的注意,動用了“震動”一詞。
服。
我估計,如果禁止他用這個詞,他可能會用“震驚”、“震懾”、“震撼”、“嚇呆”、“嚇傻”、“嚇哭”……甚至“瑟瑟發抖”來代替。
還是服。
那麼,朱然墓的發現,真的是“震動”了日本嗎?如果是,那麼“震動”了日本的東西是什麼呢?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朱然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名將,和日本八竿子打不著。
換句話說,朱然在世時,未必知道在東瀛一隅存在著一種叫日本人的物種。
而現在的日本人中,除了“三國迷”,應該也不知道中國古代曾出現過一個名叫朱然的大將。
那麼,三國朱然墓的發現,當然談不上什麼“震動”了日本了。
既如此,網路上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動輒就喜歡誇大其詞的友仔呢?
說起來,很可笑。
是因為朱然墓裡出土了一雙木屐。
就是這雙木屐,給凡事喜歡瞎聯絡的華人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說日本人喜歡穿木屐,一直吹噓木屐是日本人發明的國粹,朱然墓出土了木屐,就重重地打日本人的臉了。
這種說法,純屬意淫。
日本人喜歡穿木屐不假,但人家並未吹噓是日本人發明,人家都坦承木屐的做法是從中國傳去的。
木屐的製作,很簡陋,發明木屐,並不很困難——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制作和使用它了。
其中,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就發現兩件殘存的木屐,屬良渚文化遺物,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不過,還是有些死讀書不消化的人,竟然根據《莊子·異苑》中“介子推抱樹燒死,晉文公伐以制屐也”一語,斷定木屐是晉文公發明的,誠為可笑。
人家這句話說的是:介子推抱著一棵大樹被火燒死了,晉文公為了紀念他,就命人砍伐下那棵大樹,用樹料來製作木屐。
而從唐李白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宋葉紹翁詩“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也可知,到了唐宋年間,木屐仍是常見之物。則明清以後,為何就少見了呢?
原因是宋以後,中國女子出現了纏足陋習,木屐漸被拋棄。
日本女子沒有纏足的習慣,而日本又四面環海,氣候潮溼,在其他材質的鞋容易腐爛的情況下,木質鞋子堅固耐用,又製作簡單,造價低廉,當然深受青睞了。
朱然墓出土這雙精美的漆木屐,也引起日本一小撮史學家的興趣,曾來瞻仰、膜拜過,至於說“震動”日本,不好意思,太過誇大其詞了。
-
13 # 秉燭讀春秋
日本是個奇葩的國家,過去想侵佔我們的領土(日本侵華),近代又想搶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歷史遺產(申遺)。
就在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各國“申遺”活動。日本人提出為“木屐”申遺,意思是說“木屐”是他們老祖宗留下來的遺產。
在我們印象中,“木屐”好像是日本人的專利,世界上也只有日本人對木屐情有所衷,滿大街都是穿著“木屐”行色匆匆的人。
於是日本人信心滿滿的提出了“申遺”。
然而還沒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結果,中國考古隊偶然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中的一件陪葬品狠狠扇了日本人一耳光,隨之這件古物震動的日本。這是一件什麼樣的陪葬品?為何扇了日本人一耳光呢?
1984年6月,安徽省馬鞍山市一處建築工地挖掘出了一座古墓,後經考古學家的發掘和鑑定,確認是三國時期孫權的重臣,大司馬、右軍師朱然之墓。
朱然(182~249年),今浙江安吉人(丹陽故鄣)。從小和孫權交好,孫權當政後,曾隨呂蒙一起截殺關羽。因功升昭武將軍、封西安鄉侯。
呂蒙死後,朱然代呂蒙鎮守江陵。
在夷陵之戰,曾協同東吳大都督陸遜擊敗了劉備,被孫權拜為北將軍,封永安侯。
在50歲時,曾領兵拒曹魏大軍,先後擊敗了魏國名將曹真、夏侯尚、張頜等人,最後官至大司馬、右軍師。
公元249年,朱然因病去世,享年68歲。孫權輟朝三日,隆重下葬了朱然。
朱然墓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南部的雨山鄉。朱然墓雖然早年曾被盜過,但是許多隨葬的精美漆器卻倖免於難。考古隊員先後發掘出了141件出土文物,其中震動日本的那件陪葬品叫做——漆木屐(見下圖)
一件漆木屐為何打了日本人的臉呢?
我告訴你,日本剛提出為“木屐”申遺,時間不長,好像老天要證明木屐是中國的專利,隨後發現了朱然墓,然後出土了漆木屐。
這一系列的操作豈不是天意乎?老天也看不過小日本瘋狂的掠奪!“申遺”必須拿出證據來,朱然墓裡的漆木屐就是默默無語的證據,訴說著1700年前中國就有木屐,小日本你好意思拿“木屐”為你們申遺?
日本國才有多長的歷史?木屐不過是從唐朝時期流傳到日本的,那還是當時日本天皇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取經帶回去的東西。
說實話,木屐在中國不僅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木屐早在3000年前就出現了。
就在發現朱然墓後的第3年,也就是1987年,考古隊又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了兩件殘存的木屐(見下圖)
再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制作木屐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晉文公制作木屐還有一段傳奇故事,一併貼出來以饗讀著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寒食節”的來歷?為何寒食節不能生火呢?
據說寒食節節是為紀念介子推而流傳下來的節日。
原來是這樣的:晉文公落難時,是追隨他的忠臣介子推割腿上的肉熬湯救活了他,當時晉文公很感動,發誓以後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他,介子推只是微笑不語。
到後來晉文公果然做了晉國國王,他大封文武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
當時介子推並沒在意,覺得“割肉救主”不過是自己為臣之道。
不久介子推提出辭職回家贍養老母,晉文公准許。介子推回家揹著母親住進了綿山。
後經人提醒,晉文公幡然醒悟,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意思,於是想補償介子推。下旨讓他進朝受封,豈料介子推堅辭不授。
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推,下令燒山。最後介子推揹著母親寧肯在一棵樹下燒死也不出山為官。
晉文公為自己魯莽行為深深自責,
為了紀念介子推,下旨把介子推遇難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意思是誰也不許生火,吃三天的寒食。
最後晉文公還把那棵被燒殘存的樹木劈成製作了一雙木屐,他穿上木屐走起路來“啪啪”作響,意思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最終使晉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到了宋代,纏足之風日漸風行,女人的小腳也不適合穿木屐了,只有在南方男人穿木屐。
到了唐代,木屐傳到了日本,日本把它發揚光大流行到了現在。
木屐十分適合於日本國情,因為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海,夏天天氣潮溼多雨,用布料製成的鞋子容易腐爛,相比之下木鞋更結實,且方便打理。
此外日本“木屐”下面還有兩塊木板,就像兩枚牙齒,爬坡很給力,日本多山路,這一點又是它流行的主要原因。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的關羽被後人敬稱為“武聖”,他一生威不可擋,戰功卓越,但因為“驕傲自大”而使得結局悲慘。
關羽當年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時,生擒關羽的是東吳一名叫朱然的無名小將。而因為生擒了關羽,朱然一夜成名。
朱然,字義封,本姓“施”,十三歲過繼給東吳開國元勳朱治後改姓“朱”,朱然雖然早年與孫權是同窗好友,但他出仕為官後,功績平平,因此不顯山不露水,並沒有什麼知名度。
然而,就是因為朱然擒殺關羽建立了大功,被孫權封為高官——西安鄉候以兼昭武大將軍。之後,朱然又帶兵參加了夷陵戰役,結果把劉備的蜀軍打得一敗塗地,並一舉奪下江陵城。
至此,孫權更加對朱然另眼相看,對他連連追封,先是右軍師、大司馬,後來連周瑜擔任過的大都督職位,也讓朱然來當。
可以東吳後期,朱然的地位和聲望都是屈指可數的大人物。
公元249年,68歲的朱然去世。他後死,孫權悲痛萬分,為了悼念朱然建立的赫赫戰功,下令給朱然風光大葬,自己則身穿一套素服前去悼念。
時間推移到了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野外有人在野炊時無意間發現一個很隱蔽的山洞,結果引來考古專家,他們經過探察,發現了一座三國時的陵墓,並最終確定陵墓埋葬者是一位吳國的將領。
雖然墓穴盜洞很多,大部分陪葬品也被盜走了,但考古專家還是根據墓穴中的一些漆木陪葬品推算出,墓主人就是當年生擒關羽的吳國大將朱然。
之後,考古人員從朱然墓裡挖出一件文物,訊息傳出,日本人沸騰起來。
原來在朱然陵墓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考古價值的漆木文物,還有10多塊刻有朱然名字的木牌,古稱為“名刺”即是現代的名片。該名刺書寫著一行字:“丹陽朱然再拜,問起居,字義封。”
同時,還有不少盤子、尺子、碗罐以及一雙漆木屐等皆是漆木材料做製造。
1987年,我國把朱然墓出土的一些漆木文物運到日本進行博物展覽,而日本人一直以為木屐是由他們祖先所發明,屬於最早的日本發明。
當他們看到朱然陪葬的這一雙漆木屐之後,全都驚呆了,低下了高昂的頭顱。
眾所周知,我國漢朝時代,就把用“倭國”去形容日本,當時的倭國人就普遍長得十分矮挫猥瑣,於是漢人一直叫他們倭奴。
直到唐朝李世民同意他們把倭奴國改為日本之後,倭國黑歷史才成了歷史記憶。
之後,日本在充分學習了中原王朝的文化後,開始獨創他們的日本文化。特別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穿和服之外,還喜歡穿一雙木屐,走起路來,格嘰格嘰格嘰,很有日本特色,因此日本人起初木屐是由他們最先發明出來的,為此感到十分自豪。
而朱然之木屐現世之後,無疑給日本人當頭一棒,他們引以為豪的木屐,想不到在我國三國時代就已經誕生,吳國大將朱然墓出土的物品就足以證明一切。
因此朱然墓在日本引起轟動,甚至日本電視臺過來拍攝專題。最後,無奈之下,日本人只好承認木屐是中國最先發明出來的事實。如今,“漆木屐”已經名列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