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HBG品牌增長研究院

    有一種 “讓你無力反駁”的憋屈溝通,很多職場同仁都曾經歷過。

    比如,當你想要和某位同事(或者上下級、或者關聯公司的夥伴),溝通對某件事的解決方案時。對方是這樣回覆的:“哎呀,這件事沒做好,就是因為你沒做好ABCD。你看我都這麼配合你了,你還做不好ABCD。你看我都生病了,你還做不好ABCD。”

    往往,對方說這段話時,神色是焦急憂慮的,語氣是充滿感情的,語速是快馬加鞭的,口氣是決然不容被打斷的,資訊是不斷重複的——總之,你沒有做好ABCD,可以無限次迴圈,到天荒地老。

    然後,你就被洗腦了。

    你會不由自主的陷入對方的溝通內容中,腦子裡不由自主的回想:呀是不是自己真的做的不好?

    你會不由自主的泛起愧疚之情,一遍一遍回顧自己曾經的“不良”行為,並設想如果自己真的如對方所言,做好了這些,事情的結局肯定大為不同。

    然後你就忘記了這次溝通的主要目的——你本來是為了商量解決方案,而不是來找罵,不是來抱怨問題。

    最後,你就愧疚而難過的無力反駁、無言以對了

    鎩羽而歸之後,你開始清醒了一點,總覺得剛才的溝通怪怪的,但又說不出來哪裡不對?

    然後,你就會覺得憋屈,且憋屈的漣漪在一圈圈放大,直到最後,完全替代了你剛才的愧疚之情,恨不得重新拉著對方理論一番!把道理說清楚!

    然而,你琢磨了很久,都不知道怎麼重新溝通,你懼怕又出現剛才的溝通尷尬。OK,如上就是我們常常會遇到的情況,不僅在職場中,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中國的父母習慣於掛在嘴邊:“你沒嫁出去,就是你要求高挑剔ABCD!”“你沒娶到媳婦,就是因為沒能耐ABCD!”“我是你爹,你為啥不孝順我不給我養老ABCD?”

    兒女們也容易掛在嘴邊:“我沒娶到媳婦,就是因為我不是富二代,就是你們爹媽ABCD”“我沒嫁出去,就是因為你們挑三揀四、非要各種條件ABCD”“我沒錢給你們養老,你們為啥不自己當年存好錢自己去養老院ABCD?”

    男女朋友或夫妻之間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就是:“我為什麼這麼做,不就是因為你ABCD嗎?”

    1.為什麼面對這些溝通,你通常會有一種無力反駁的感覺?

    因為對方在溝通中,採用了一種常見的招數——片面資訊法+輸出愧疚感。

    前者是指,透過傳遞片面不完整的資訊,甚至編造資訊和撒謊,來錯誤誘導你進入對方的思維邏輯中。

    後者是指,透過情感上的壓力Push,從心理情緒上全面的施壓,調動你大腦當中的感性細胞干擾理性細胞的運作。

    如果對方在肢體語言與溝通氣場上,表現的很激進、或者很“弱勢”,效果加倍。

    如果對方的階層地位高於你(比如上級、甲方、父母等),效果更加倍。

    所以,這不怪你,哈哈。只能怪對方太會“溝通”

    2.你也許會問,為什麼別人會這種“輸出愧疚感”的溝通?而你為什麼處於無力反駁的一方?

    這背後有很多因素,比如:人的善惡本質程度、思維模式、性格、溝通慣性,以及客觀的階層地位關係

    但最關鍵的,還是思維模式與溝通慣性。很多善良的人、性格好的人、或者客觀階層地位低的人,也非常善於這種溝通,往往這種人說話,更讓人無力反駁,所以網路上才總會出現“你弱你有理”的辯論。

    這類“輸出愧疚感”的人,思維模式有一個慣性:總是從自身視角出發考慮問題,很少會站在對方、或者站在全域性的角度去考慮。

    這並非天生的思維,而是後天培養的,一種是父母言傳身教,身邊環境誘導;另一種是曾經無意中用過這招,收到了效果,自此之後,就反覆用這一招,屢試不爽。就如同小孩子,一旦他知道哭就有糖吃,就成為了一種思維與行為慣性。

    除此之外,這類人的溝通慣性是抱怨。出了任何事情,不論三七二十一,先抱怨,也不著急想解決方案,更不會考慮別人的反應。對他們而言,抱怨和喝水吃飯一樣非常自然,自然到自己都意識不到對別人有什麼傷害,更不會琢磨抱怨對自己有什麼損害。

    同理反證,你為什麼處於無力反駁的一方?

    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你習慣於更全面、更為他人著想的思維方式,不習慣抱怨,而總是在爭取解決問題。所以,你可能完全無法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麼溝通?也跟不上對方的思維套路,最後只好無言以對。

    3.如何去應對這種“輸出愧疚感”的溝通?

    坦白講,大多數人在面對溝通時,都容易失語懵逼。因為對方的套路,並非你常用的思維,有理也說不清。大多數會採沉默以對,不想和這類人浪費時間掰扯,更加深了對方對這招溝通術的信心,直到他碰到另一位比他更厲害的同類人。

    如果不想沉默,可以嘗試這樣吧:

    首先,堅決的、無論採用什麼方法,截斷對方的話。

    其次,不要順著對方的邏輯抱怨問題。而是回到溝通的起點與目的,以及你建議的解決方案,讓對方自己選擇。如果想要更為直接,針對對方的溝通方式,做出迴應,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你說了,對方也不一定能接受。而且,這種事情,如果你不在第一次說出來這個話,反覆出現過很多後,再說這個話已經沒有用了。

    如果對方還是選擇繼續胡攪蠻纏的掰扯,就上手吧,或者掛電話吧。除非,你想要儲存對方的溝通證據(郵件、電話錄音等等),留待日後你想從根本上解決此人此事,可以耐著性子,不要攔著對方說話,說得越多越好:

  • 2 # 仍要尋求

    愧疚等很多負面情緒,其實不是來自你自己的

    就是說你的情緒不一定是自己的情緒,可能這樣說你覺得很奇怪。人是由靈、魂、體組成,人的靈在感受,就有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有的情緒並不是由自己的靈發出來的。

    需要去改正自己的錯誤,但是被太多的愧疚,自責纏繞的時候,自己要跟自己鬥爭,要接納自己,告訴自己,我已經知道錯了,下次已經知道怎樣做了,現在就翻篇吧,給你自己一個擁抱

  • 3 # 聚吉百貨團購

    世間任何人都會犯錯,因為人無完人,但是犯了錯只要肯總結經驗積極改正,才是真正知道錯了,一直沉浸於曾經的錯誤中不能自拔,那叫自戀,不叫愧疚,一個真正有慚愧心的人,是會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心理障礙。所有負面的情緒都是帶有傷害性的,有傷害就是邪的,一個連自己都不肯放過的人,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師父曾說,要過上無傷害的生活,什麼叫無傷害,有個標準可以衡量:不自我傷害,不傷害他人,不接受他人的傷害,才是正能量的無傷害的生活。

  • 4 # 黑夜裡丶綻放的玫瑰

    從根源解決問題,你為什愧疚?愧疚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去解決?這才是最行得通的。

    想從性格上來解決是很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 5 # 傭兵阿喵

    人總會有愧疚心理,大部分都來源於某些事情上的選擇,有些事情你並沒有錯,你只是選擇對自己最重要的人或者事,而對別人造成傷害。雖然沒有造成重大的傷害,也沒有被指責,都會因此產生愧疚的心理,從而無法真正面對他人,只會一味的逃避,不斷地責怪自己。如何克服愧疚的心理,或許去散散步,兜兜風,聽聽歌,勇敢的去面對,做些彌補就能夠克服,也可能即使做再多的彌補也無法克服,這類人太過於執著,可以嘗試著放下一切,來一場森林旅行,濃密草木氣息,蟲鳴鳥叫的聲音,沒有城市的喧囂,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境,或許能克服。人不是聖人不能事事都做到問心無愧,希望我說的些能夠幫助到你

  • 6 # 真我智慧

    怎樣克服愧疚心理?

    克服愧疚心理的心法:

    認知真相,遵從規律,去礦留金。

    就是說,我們長期被愧疚心理困擾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愧疚”“它的根源是什麼”,我們不知道這些心理背後的生命真相,導致我們按照大眾倫理道德標準衡量,產生所謂“對不起”,有“愧疚”的心理,並長期自我折磨難受。

    反過來,當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愧疚心理,為什麼會產生“愧疚”,這些真相之後,我們不會有愧疚感,同時也不會產生“有意的造成傷害他人的惡果和相應的負面心理”。或者說,“愧疚感”會很短暫,但是它會成為我們變得更好,倫理道德更符合科學規則的動力。

    一、“愧疚感”的產生機制真相。

    所謂“愧”,就是說我們覺得自己內心有鬼。有一些想法、行為違背了大眾倫理道德標準,違背了大眾的價值體系,甚至對別人造成了實質上的身心傷害。自己欠別人的,對不起別人。這個“欠別人、對不起別人”,為什麼會對我們產生一種“我不對、我不好”的心理壓力呢?

    按照某些理論,是因為人類繁衍發展,所發展出來了一種最優身心策略。只有這樣,這個人才能夠在群體中生活得更好,只有這樣這個生命群體才能更好的生存繁衍。

    所謂“疚”,也就是這種病態的心理(偏離了正常狀態的心理),這些思維、念頭、感覺,在內心中存在了很長的時間。“愧”這種心理壓力存在了,而且“疚”了很長時間,所以會對持這樣心理狀態的人,從內心產生持久的負面不爽的壓力刺激。

    二、“愧疚感”的社會功能真相。

    所以,社會倫理一般會讚揚這種適度的“愧疚感”。而個體一般也會從觀念上認同,但是從身心實質上承受著痛苦。一般的愧疚感,讓人痛並快樂著。它會讓人更容易被社會接受,也會促使個體學習成長,做得越來越好。

    但是,如果“愧疚感”過量了,個體難以承受這種心理壓力,就會造成適得其反的身心效果。或者“愧疚感”被濫用,以違背科學理性的方式,獲得一些物質和精神利益。比如我們常說的“道德綁架”,其中就有一部分會透過個體的愧疚感,給被綁架者造成不公正的壓力。

    三、“愧疚感”的組成要素及具體內容。

    以上是“愧疚感”所產生的心理機制和社會源頭。它包含了兩個關鍵部分。

    1、事實上有對不起別人的物質、精神後果。(或者個體主觀上是認同這種後果的);

    2、實施者認為這種不良後果,是自己個人的原因,是自己的錯,自己有大部分或全部的責任。

    簡而言之,“愧疚”心理的產生,是個體覺得有不良後果,並進行負面的價值評價。

    排除有意傷害的情景,一般這些後果都不是“主觀故意”造成的,但是進行負面評價卻是“主觀故意”的。也就是說,這個不良後果,我們無法控制,但是這個自我負面評價,我們是可以絕對控制的。

    有些人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後果,但他們沒有半分的愧疚心理。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價值評價體系中,他們不會給以負面評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部分侵略者,到現在都拒不承認自己的侵略罪行。

    所以,“愧疚”的心理本質,就是我們有意無意的對已經產生的負面後果,進行了負面的評價。這個評價越重,我們的愧疚感就越深。

    四、病態“愧疚感”的克服方法

    “愧疚心理”的克服方法,就隱藏在“愧疚心理本質”之中。

    我們為什麼要“克服”,一定是這種“愧疚心理”已經超過了一定的個體正常水平,超過了社會公認的某種水平,給個體造成了難以承受巨大身形壓力。上升到需要克服的“愧疚感”,已經可以算是一種心理問題,而不是一種正常的生存策略了。所以需要控制、調整。

    調整的關鍵在哪裡?或者說,有沒有那麼一個開關,我們可以一碰觸,就能很快調控“愧疚感”到正常水平,或者甚至於消除它?

    這個秘訣是有的,就是“遵從科學”。怎麼遵從呢?

    按照前文說的,“愧疚感”的兩個要件,一個是確實(或主觀認定)造成了物質、精神的負面後果;一個是個體給這個後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關聯自我的負面價值評價。

    所以,調整“愧疚感”的關鍵就是,對這個“主觀的認定、主觀的負面價值評價”進行科學合理的認知和評估。

    1、對於負面後果的科學認定。

    (1)首先最需要分辨的就是“主觀認為有負面後果”,而實際上並沒有。這部分內容,只要在事實發生的場景裡,進行比全面深入瞭解,一般能夠給以矯正。

    (2)確實產生了負面後果。我們該如何理解呢?人無完人,誰能無過。因為我們人類自身的無知,注意這個無知是不可能短時間克服的,是一種被迫,一種封印。(關於這部分內容,需要對生命的規律有較為深入的認知和實證,才能夠獲得背後的積極心理能量。)但是,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簡要說明。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的大腦僅僅被開發了20%,我們人類絕大部分的潛能是被封鎖了的。一般開發都在幾%。所以我們要明白,這種非主觀故意的無能,不是某一個人、某一群人的錯。大部分責任不應該由我們來承擔。這不是推卸責任,這是尊重科學事實。

    2、對於負面後果的主觀評價

    根據前面的理性分析,一般我們愧疚感所依據的“負面後果”這個部分,可能不足我們自認為的10%,甚至和我們沒有關係。

    我們真正需要進行理性負面評價的部分,是我們有能力卻未能避免的部分。比如貪玩手機,沒看好孩子摔了一跤。明明要考試了,不復習,通宵玩耍,考試成績不理想。

    3、正向利用“愧疚感”。

    經過這樣分析之後的“愧疚感”就會被限定在合理的水平。同時,對自己的不足,未來努力的方向會更清楚明白。

    對於和自己確實有關聯的後果部分,依據社會規則,我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承擔。那是遵從社會主體規則的結果。但是我們自己內心有一個科學理性的認知。即使在物質上我們在補償這部分後果,但在心理我們是清楚明白,是隻有輕鬆的。

    而且因為知道“愧疚”的真相,我們不再被過度的“負面情緒”拖累,會更有力量提升自己。

    這個時候,“愧疚感”才真正的符合生命規則,符合“促進個體、群體”發展的本意。而我們自己才會將“愧疚感”變成積極向上的正向情緒。

    這也就是科學理性應用“愧疚感”的“去礦留金”心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如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