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8
回覆列表
  • 1 # 康才德

    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篇第四》)即是說,只有仁者能公正無私地去喜愛人、憎惡人。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恰到好處,這是孔子立身處世的信條。人如果不能公正地去愛人,善惡不分,不能算仁者。“仁”在孔子心中,不僅包括“愛人”,而且還包括“恨人”。在別人看來,仁者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即無分別心。既然沒有了分別心,能以一種平等的心面對一切,那愛與恨之間就沒有界限了。然而孔子的著眼點並不在此。如果仁者無愛無憎,那麼世界上也就不會存在正道與邪道的區別了,這樣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現象將必然會無處不在。孔子認為,人若僅有愛而無恨,不算是仁者。

  • 2 # 饅頭公文

    意思是:一個有仁德修養的人,才能正確的、公正的喜歡別人、厭惡別人。

    體現了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彰顯的是個人寬廣豁達的胸懷和公正無私的境界。

    因為普通人心中都有私慾,好惡往往夾帶私心、不合於理。唯有仁者,心中只有天下而無私慾,他喜歡的,一定是真正的賢德。喜愛之情,完全出於天理而不是私心,這樣的人才能夠真正的喜歡一個人。

    仁者如果討厭的,一定是真正的不肖。厭惡之情,完全出於天理而不是私心,這樣的人才能夠真正的討厭一個人。

    因此,喜歡或討厭一個人,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做到無偏,可見做人應當以仁為做事的基本點,去除自己的私慾。

  • 3 # 鹽胺

    個人理解為仁者能對好人有容忍態度,對壞人也有容忍的態度。

    對待所謂的好人有用壞人的辦法去磨鍊他。

    對待所謂的壞人有用好人的辦法去感化他。

    才有仁者,能好人,能壞人,這樣的講法。仁者思想的高度不在好人與壞人之層。

  • 4 # 生活與文化

    【原文】《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澤注】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能夠正確喜好別人,能夠厭惡別人。”注:好,喜好。惡,厭惡。【解析】有仁德的人沒有私心,是最公正的。仁者出於公心,能夠正確的選擇喜歡應該喜歡的人,厭惡應該厭惡的人。不仁之人會夾雜私心,喜歡的人不一定是善的,厭惡的人不一定是惡的。只有仁者才能做到好善厭惡。

    【核心】在《論語》裡孔子反覆提到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中第一位的就是仁,足以說明仁的重要地位。達到仁的目標就是透過忠和恕來實現,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部分。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篇第四》即是說,只有仁者能公正無私地去喜愛人、憎惡人。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恰到好處,這是孔子立身處世的信條。人如果不能公正地去愛人,善惡不分,不能算仁者。“仁”在孔子心中,不僅包括“愛人”,而且還包括“恨人”。在別人看來,仁者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即無分別心。既然沒有了分別心,能以一種平等的心面對一切,那愛與恨之間就沒有界限了。然而孔子的著眼點並不在此。如果仁者無愛無憎,那麼世界上也就不會存在正道與邪道的區別了,這樣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現象將必然會無處不在。孔子認為,人若僅有愛而無恨,不算是仁者。

    但是從宋儒到現在的人們,幾乎都把孔子的愛憎理解錯了,認為愛與恨必然是涇渭分明的,可以說是水火不容的。事實上,孔子並沒有這個意思,只是後人的誤讀而已。孔子很敬重老子,向來視老子為師,曾請教過老子一些問題。有人問孔子,老子說過“報怨以德”,你覺得怎麼樣呢?孔子卻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應該以公正無私來對待仇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問的人本以為孔子是“仁愛”論者,一定會說用恩德來回報人的仇怨,這樣做才是嚴己寬人,達到他所謂“仁愛”的境界,孔子肯定會同意的。但他卻沒有想到,孔子又是一位“以禮節和”論者,主張什麼事情都要受禮的節制,做到恰到好處,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如果大家都來以德報怨,是非不明,善惡不分,就只能助長作惡者的氣焰,使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危害社會。這樣一來只會讓社會的風氣每況愈下,沒有人會有“仁德”了。人們都想著,不管我做了什麼,別人都會以"德"來回報"怨",那我就做只對我有益的事就行,也不用在乎別人的感受。其結果必然民風不正,惡意肆掠。這是孔子所不願看到的。【舉例】明代有一個“中山狼”的寓言,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有一個名叫東郭先生的讀書人,要到北方的中山去找個官做。他趕著自己那一頭跛足的小驢子,驢背上馱著一袋書,在清晨趕路時,不料迷失了方向。正在他驚惶失措時,遇到了一條被晉國大夫趙簡子打獵射傷的惡狼,而且正被趙簡子緊緊追趕。狼哀告求救,並說了一些有恩必報的娓娓言辭。因此,東郭先生動了“仁愛”之心,讓狼鑽進他裝書的口袋裡躲藏,用一番謊言騙過了怒氣衝衝趕來找狼的趙簡子。沒想到等趙簡子走遠,這條惡狼從口袋裡被放出以後,竟兇相畢露,要吞噬東郭先生來果腹。可憐的東郭先生無奈地騙狼說,此事要按民間習慣請教“三老”評理定奪。東郭先生和狼先是問了老杏樹和老牛,都沒有結果。最後請教了一位鬚眉皆白的長者,這位老人假裝不相信他們的申述,要狼再鑽進口袋試試,使狼中計受縛。老人要東郭先生用佩戴的短劍刺死惡狼,可是東郭先生卻說:“這不是要害死狼了嗎?”老人不禁又好氣又好笑,哭笑不得地說:“禽獸忘恩負義到這種地步,你都不忍心殺它,你這是仁慈到愚蠢的程度,可不是君子所為。”東郭先生在老人的幫助下,終於將這條惡狼殺死了。【詮釋】“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為論語精華。意思是一個有仁德修養的人,才能正確的、公正的喜歡別人、厭惡別人。

    體現了一種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彰顯的是個人寬廣豁達的胸懷和公正無私的境界。

    因為普通人心中都有私慾,好惡往往夾帶私心、不合於理。唯有仁者,心中只有天下而無私慾,他喜歡的,一定是真正的賢德。喜愛之情,完全出於天理而不是私心,這樣的人才能夠真正的喜歡一個人。

    仁者如果討厭的,一定是真正的不肖。厭惡之情,完全出於天理而不是私心,這樣的人才能夠真正的討厭一個人。

    因此,喜歡或討厭一個人,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做到無偏,可見做人應當以仁為做事的基本點,去除自己的私慾。

  • 5 # 夏雨風

    大仁大義者,一定能敢做敢當,敢於為弱勢群體說好話,敢於同一切腐惡勢力作鬥爭。就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之解釋。

    三國演義是在宋代以後民間評話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民間百姓一聽到劉皇叔之仁義,無不拍手叫好;一聽到董卓、曹橾之奸詐,無不切齒痛恨。一聽到關羽忠義,就群情振奮;一聽到司馬氏不義,就跺腳大罵。

    人間自有公平在,忠奸善惡一杆枰。大仁大義者,必頌揚忠善,必鞭撻奸惡。

    能在平地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非大仁大義的英雄不可。惡人當道,鎮關西欺男霸女,人莫敢視,就會有好漢魯達伸手相救,三拳擊倒鎮關西。。

    日本佔領上海後,在虹口公園開慶功會,朝鮮志士勇炸曰本司令官白川大將,就是大仁大義能除惡人之壯舉。

    唯其大勇,所以非大仁大義之人而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裝修步驟有哪些?不足之處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