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寫意清泉
-
2 # 澹奕
明朝時代的日本,與明朝這樣的中原大國確實是無法相比,然而這並不代表當時的日本是個弱小的國家。相反,當時的日本在世界上屬於一個相當強大的國家。
日本的面積大約37萬平方公里,雖然不算很大,但是與當時的歐洲各國相比,是非常巨大的了。15世紀,日本的人口大約2000萬左右,相當於中亞帖木兒帝國的一半,明帝國的四分之一。在冷兵器時代,人口就意味著充足的農業基礎與兵源,也是一個強國的標誌。
另一方面,深受中土文化影響的日本,擁有非常完善的商業體系,當時的日本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貿易中心。
雖然如今說到日本,都會說日本資源匱乏,但是古代的日本,被譽為“金銀群島”。這並非馬可波羅的胡說八道,在美洲銀礦被發現之前,日本的黃金與白銀產量佔據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時生產銅礦。
尤其島國生存危機,倭人向來崇尚武力,這也是古代的日本一直對朝鮮半島等地虎視眈眈的原因之一,以日本的國力能夠與明朝僵持那麼多年,其國力如何可見一斑。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明朝時的日本國力強不強得看和誰比:如果和當時的大明王朝比較,那自然還算不得強大,但放眼當時的世界而言:日本並不是一個小國。當時的西方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殖民先驅儘管在美洲、非洲和南洋成功建立起殖民統治,但其舉國兵力不過數萬,連雄踞中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全國總兵力也就二十萬人左右。在壬辰戰爭爆發的四年前在遙遠的歐洲也爆發了英西大海戰,儘管此戰英國取勝,但並未獲得徹底壓倒西班牙的優勢,此後直到1604年英國和西班牙圍繞海上霸權展開了持續的爭奪。按說英西海戰持續的時間長於壬辰戰爭,可雙方動用的船隻總數還不及日本侵朝時一國動用的艦船數量多。而日本在1500年時就已經有1540萬人口,這一數字超過了歐洲任何一個國家,事實上當時的日本很可能是全世界僅次於大明王朝的第二強國。
儘管從整體國力而言:大明王朝具備碾壓日本的絕對實力,但戰爭從來都是瞬息萬變的——有時決定戰爭勝負的並不一定是雙方的整體國力對比,有時區域性的優勢也會擴大為全面的優勢。日後的滿清和大明的對峙以及近代史上日本同大清帝國、俄羅斯帝國的對峙也都證明了這點——即使並不具備絕對優勢,又可以儘可能將自己的優勢最大化從而壓倒對手,而日本恰恰就是這麼一個具有賭徒心態的民族。那麼當時的日本相比明朝有何優勢呢?此時的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儘管長期的戰亂使日本呈現凋敝破敗的景象,但與此同時也磨練出具有豐富實戰經驗計程車兵。儘管日本戰國的大名爭霸被網友戲稱為村級械鬥,可我們也不要忘了在這些“村級械鬥”中落敗的武士浪人組成的倭寇都能令大明官軍頭疼一時,何況是日本正規軍呢?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承平百年,衛所荒廢,軍備空虛,這也是戚繼光放棄明軍舊有的編制,轉而組建戚家軍抗倭的原因所在。而在武器裝備方面日軍也並非全面落後於明軍——儘管中國是火藥發明國,儘管大明王朝組建了全世界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可到了萬曆年間大明火器已不是全方位領先於世界了,這也是當時的明軍混用國產火器和佛郎機、紅衣大炮的原因所在。當時正是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日本從葡萄牙人手中獲得了新式火繩槍的製造使用技術。根據當時明朝和朝鮮自己的記載:明軍在火炮上具有優勢,但在火繩槍方面不及日軍,所以一般交戰前都先用大炮轟擊,而盡力避免近距離巷戰。
根據萬曆抗倭援朝戰後的的統計:為支撐這場戰爭大明王朝花費的經費支出平均每年高達240萬兩左右,戰後的明朝迅速出現了財政赤字。當面對來自東北關外的八旗勁旅和明末變民時明軍幾乎已沒多少經費足以支撐戰爭了,以致於不得不一再加徵三餉,這麼做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進一步激化了民變。偌大的明王朝為支撐這場戰爭都幾乎傾盡國庫,那麼作為彈丸小國的日本理當更為困難才是,事實上到了戰爭後期日本也的確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不過作為一個彈丸小國能搞到戰爭經費支撐這樣一場戰爭就足夠令人驚訝的了。事實上豐臣秀吉的確是一個理財能手:在他剛開始執掌日本政權時豐臣家的直屬領地僅僅有二百萬石,而他封賞給德川家康的卻是關東二百五十萬石——從封地大小來看:作為豐臣家臣屬的家康比秀吉還多。但豐臣秀吉的思路早已超脫了以米穀為中心的經濟思想:他開掘了佐渡的金山,獨佔礦業的利益,同時大力發展堺及博多灣的對外貿易,從中獲得大筆稅金。此外在琵琶湖的交通樞紐大津建成一座城市,發展國內貿易,從中獲取利潤。同時在大阪城修建倉庫大量儲存金銀,對一切開支進行嚴格管控,避免一切鋪張浪費,查禁一切貪腐行為。日本戰國時代的諸侯大名普遍熱衷於在自己的領地內開礦:武田信玄、今川義元、織田信長都幹過這事,都說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其實也不盡然——在金銀礦產方面日本就相當富裕。這其中尤其以石見銀山產量最高,周邊的諸侯大名為爭奪此地不斷爆發戰爭。1584年控制石見銀山的毛利輝元臣服豐臣秀吉,石見銀山轉為毛利家與豐臣家各派家臣共管,併成為秀吉後來文祿慶長之役入侵朝鮮時的主要資金來源。此時正值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在中、日、朝三國傳統的勘合貿易以及和遠道而來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的貿易中日本也積累了大量資金並源源不斷獲得戰爭所需物資。當然秀吉也沒放棄從傳統的農業生產中獲得資金來源:他在統一日本列島後在全國各地進行“檢地”——把島內的土地算算清楚、人口數統計清楚。與此同時他取締了此前存在於農民和領主之間的層層剝削,限制了領主在徵收地租是的任意盤剝,特別是以法律形式保障小農的永久耕作權,以此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對待工商業方面推行樂市樂座制度——廢除行會、開放市場。
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在人口兵力、軍隊戰力、經濟後勤方面都並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弱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大明王朝能在萬曆朝鮮戰爭中擊敗這樣一個對手絕對是能證明自身的實力的。至於題主所說的侵犯我國沿海的倭寇那可不是由日本軍隊組成的,而是由在當時日本戰國亂世中落敗的浪人武士和中國沿海因海禁政策喪失生計的海商集團甚至還吸收了部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西洋勢力所組成的。
回覆列表
明朝時代的日本正處於所謂的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勢力大衰,日本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各大名之間互相征伐,而幕府無力制止。
然而在這個時期日本,實力是在穩步上升的,日本雖處於戰國時代,人口確在增加,不像中國在戰亂時期人口大量銳減。
戰爭磨鍊了日本士兵的戰鬥技藝,隨著第一支火槍從種子島傳入日本,並掌握了火槍的製作工藝。
隨著織田信長的統一腳步,戰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日本士兵對於大兵團作戰也越來越得心應手。
織田家對於火器的大規模應用,以及取得的一系列輝煌勝利,迅速使日本的大名競相效仿,這也使得日本軍隊的火器化程度相當高。豐臣氏侵朝時,日本軍隊的火器化程度就要高於明軍。
明末清初,德川幕府建立,為了防止外蕃大名造反,日本開始實行閉關鎖國的策略,實力開始停滯不前,逐步落後於世界。
至於侵襲明朝沿海的倭寇,前期為真倭,後期多為明人海盜冒充,真倭充斥其中,多為爪牙,兼有日本海賊大名派遣手下渾水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