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聲希音3
-
2 # 三色小花貓
3點 第一取消人頭稅了 改為攤丁入畝 地越多稅越多 第二點 士紳一體納糧 取消讀書人不納糧政策 都要交錢了 百姓沒必要把自己名下土地掛名到讀書人名下 第三 統治階級滿族是非農耕文明 圈了大量田地為旗地 多數為優質土地 有錢的滿族不用買地 朝廷發 有錢的漢族買不到好地 朝廷不賣你 但是這隻能減緩土地兼併 不能根本杜絕 現在天朝杜絕了土地兼併 新朝的王莽也杜絕了 就是天下之土 皆為王田 可以使用 沒有所有權
-
3 # 二二相偶
清朝建國之初有土地兼併,而且比之前面的朝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被稱為圈地運動,涉及範圍主要在以北京為中心的瀕臨省份。清朝統治者在入關之初為了解決身處北京八旗兵和滿洲貴族的生計,開始了一場由官方主導的,侵佔漢人田莊財產的圈地運動。無論是無主地,明朝皇室遺留的田莊,還是普通百姓的田產,只要八旗兵馬鞭所及,都會被划走。導致很多漢人要麼淪為奴才,要麼流離失所,淪為乞丐。
只是圈地基本都集中在順治朝,從康熙開始清朝的土地兼併雖然還有,但是較之以前,規模並不嚴重,一個原因是康熙對圈地行為和貪腐官吏士族的打擊。但最主要的還是稅制的變化。在清以前各朝各代都以人頭作為上稅的主要標準,朝廷收稅的時候按人來收,所以土地產生的稅負並不重。這就導致世家大族在瘋狂併購土地的同時,並不需要考慮承擔過多的成本。而清朝從康熙到雍正慢慢全面推行攤丁入畝以後,一個人佔有的土地越多就意味著要繳納的稅賦越高。所以從國家稅制結構層面就限制了土地兼併的大規模發生。
其次,清朝沒有實行王爺就蕃制度,在王爵分封上也更嚴格。鑑於明朝皇族供養隊伍過於龐大,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負擔的教訓。在清以前發生的大規模土地兼併中都有皇族的影子,而清朝沒有裂土封王,所以從源頭上減少了這種風氣的從皇族到士族的蔓延。
歷史上土地兼併嚴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央大權的弱勢和地方士族的強勢。中央權威不夠,造成在事權和財權上都缺乏話語權,沒有辦法對土地兼進行控制。而清朝從建立開始就不斷在完成高度的中央集權,這就使國家對土地和人口的管控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
4 # 北洋海軍炮手
實際上,土地兼併一直伴隨著小農經濟而存在。大家都知道土地兼併不合理,但是問題是,既然存在了兩千多年,那麼土地兼併自然有其合理性。
實際上,以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來說,土地兼併使得土地所有權集中,導致了農民的收入減少,因為農民必須要把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租金上繳給地主。而且,中國的地主只會將土地租給佃農耕種,而獲取更多的利益。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往往權力越大、金錢越多,越會使得土地高度集中。而且中國歷史上天潢貴胄、公子王孫們往往屬於不需納稅的特權階層,這就會加劇農民的負擔,從而激化社會矛盾,造成老百姓不堪壓迫而造反。
既然土地兼併的問題無法完全消除,那隻能儘量去抑制了,或者是鼓勵開墾,擴大用於經濟生產的農業用地面積,同時用以提高老百姓勞動積極性。比如,康熙將沒收的明朝王莊官田推給老百姓耕種,並將無主拋荒之土地列為荒地,招募老百姓開墾。不過話說回來,前明的龍子鳳孫以及那些王侯將相們也挺可惡,自己佔了大量的土地還不繳稅,名下的農奴不僅要給這幫孫子交租還要給朝廷交田賦。同時,清朝廢除了依附農制度,使其成為自耕農或者是佃農。所謂依附農,性質和農奴無異。不過話說回來,清初將廢藩田產退給百姓更重,並廢除依附農制度,真是一種“後其來蘇”的既視感。
但是話又說回來,明清都有土地兼併,為何清朝不是亡於“佃變”?實際上,明朝那種土地兼併,只有加大了官紳特權之外,並且減少了農民的收入、加劇了社會矛盾、減少了朝廷稅收,同清朝相比差了一大截。除了清初的鼓勵墾荒調動老百姓勞動積極性以外,清中期的“攤丁入畝”政策,有三點優勢:第一、稅收更加合理,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第二、廢除人頭稅,標誌朝廷不再控制人口流動,使得人口遷徙不再違法,而且,清朝也沒幹出屠殺流民驅趕其回故地的齷齪事;第三、廢除官紳特權,透過官紳一體納糧,使得朝廷的賦稅不會因為土地兼併而損失,加強了朝廷的財政能力和社會治理能力。
歷史學界有一個常識,那就是清代是古典中國的極致,而古典中國長期的小農經濟又在清朝達到了頂峰,這都離不開清初的鼓勵墾荒以及中期的攤丁入畝政策的加持,從而使得小農經濟能夠和土地兼併相互適應。而且,帝國晚期發展出來的分離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永佃權”更是使得土地兼併和小農經濟並行不悖。
-
5 # 靈石蘊
這個問題是偽命題,大哥笑二哥。土地方面,明清和更前朝,兼併都很嚴重
最近幾百年,中國歷史上有兩大知名農民起義
一個叫李自成起義,滅了明朝;一個叫金田起義,動搖了封建根基。李自成起義口號是,均田免糧;天國口號是,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補充一個覆滅了清王朝的同盟會口號:驅除靼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比較三個口號,關於土地方面,有一共同點,均田
為什麼是均田?很顯然,針對的就是各朝各代的土地兼併
1628年左右的李自成張獻忠他們起義,主要背景有兩:其一,天災,顆粒無收;其二,遼東戰局,明朝無力救災。對於他們起義,朝廷也多有寬容,比如李自成被圍困時佯裝卸甲歸田,明軍就開了一口子,放了他們……明朝土地兼併確實嚴重,可沒天災兵亂,還是有口飯吃的,沒到大規模起義那一步
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既沒有天災,也沒連綿戰爭,規模為什麼這麼大?當時的民族矛盾也沒尖銳到,把殺清妖掛到執政口號當中去程度,那只有反應到土地方面,農民沒地,活不下去了……也才有了太平天國的口號,有田同耕,有飯同食
大明朝因為清兵叩關,有了農民起義;大清朝,因為農民起義,有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也讓天平天國運動,有了新的內涵,抵抗侵略
-
6 # 求圓4
謝謝邀請;清朝自康熙皇帝主政後,採取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禁止了鰲拜等蒙古貴族圈地、侵佔大量耕地的行為,丈量了全國的耕地,鼓勵百姓開墾荒地。到了雍正時期,施行了“攤丁入畝”的制度,使農民的賦稅有所減輕,而貴族的權利受到限制,加上清朝前期管控能力比較強,一些貴族不敢隨便的兼併農民的土地,所以土地問題的矛盾比較緩和。
-
7 # 愛看愛思考
滿清政府的土地兼併問題,主要是得益於雍正皇帝攤丁入畝和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政策。從而從根本上抑制住,農民把自己的土地投靠到有功名人的名下。這樣的政策,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也是雍正皇帝留下罵名最主要的原因,使得農民的的稅賦和徭役減輕了不少負擔。同時也抑制了土地的兼併,當然了,土地兼併?並沒有完全抑制住只是大大延緩了土地兼併的速度而已。
回覆列表
漢人在清朝一直是奴才,那怕是朝中重臣依然是奴才。而滿人貴族雖然受漢儒影響,但心裡仍然是遊牧民族特性,對土地不是那麼渴望,而且日常生活中漢民族奴才己經把他們伺候的好好的,他們是奴隸主,漢人是奴隸,奴隸的一切都是奴隸主的,他們也不願費神耗力去兼併了,想要什麼奴才們就會感激涕零的奉上。所以正因為滿人主子們對兼併土地不感興趣,漢人高階奴才們更不敢去造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