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味書摘
-
2 # 發而為聲聲可聽見088
現在,人ꪣ們常說實力決定一切。往古也是這樣。周平王東遷後,史稱東周。平王先失去了關中根據地,而東周領域,亦或由諸侯強佔。或被迫將土地分離,疆域曰益縮小。周王室天下共主的資格,因而也名存實亡了。到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四0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史稱"春秋"時代。強大諸侯常常上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戲,分明漢獻帝角色的遠古預演或播下傀儡的種子。
-
3 # 黍離211314999
春秋戰國時期,周禮崩壞,諸侯爭霸,諸子百家爭鳴,周天子的權力基本被架空,有名無實,各諸侯國紛紛稱王,對於周天子也是形式禮節,早已不遵從天子旨意,周天子的存在只是為各路諸侯稱王稱霸找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罷了。所有的旨意都是諸侯國自己說了算,周天子只是一個受脅迫不得已而按要求擬天子詔的人。周王室的衰敗已成定局,到了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是戰國最強大國,於洛陽去九鼎滅周朝,自此,周朝八百多年壽終正寢了。
-
4 # 謀士說
春秋時期,因為春秋五霸的出現,周天子還有利用的價值,但是到了戰國諸侯兼併的時代,周天子完全沒有了任何作用。
春秋時期的周天子春秋從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周平王成為天子是被幾個大的諸侯扶持上來的,比如早期的鄭國、衛國、晉國、還有秦國,秦國在救援鎬京的時候,因為有功不僅僅封侯,還獲得了一塊地。在救援周天子的這幾個國家,曾經都輝煌過。直到鄭莊公射中周天子的肩膀開始,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不再了。
東周到了第四任國君周釐王時,齊桓公正式稱霸諸侯,齊桓公打著周天子的名號,實行“尊王攘夷”周天子從齊國找到了一些做天子的威風,至少諸侯國還把他當做天子來看待。每次會盟還要天子來主持,在春秋,周天子具有一定的象徵作用。
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到春秋五霸最後一個國家越國稱霸以後,因為越國遠離中原,周天子漸漸沒有了利用價值。到勾踐死後,諸侯國各自為政。進入戰國東周已經到了周貞定王時期,當時晉國被三家分晉,而周天子已經失去了作用。如果此時的周天子還有權威,可以避免晉國被肢解,但是勾踐死後,中原沒有出現霸主,此時的周天子,經過數次內政動亂,已經完全失去了權力。
晉國被分為三家以後,春秋時代結束。戰國七雄並列,周天子幾乎被諸侯國遺忘,所以進入戰國周天子還不如一個諸侯國。最後,成為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
5 # 沙洲孤鴻24331826
周天子的勁敵一直是北方戎狄、玁狁等少數民族。周朝衰落,源自周王南征楚國。在徵楚國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王還是自信滿滿的。忽然某一天,南方一蠻族自稱大禹後裔,背了兩捆茅草向周王進貢,說:“這是大禹留下的,祭祀時把酒倒在草上,祖先能喝到祭祀之酒”。如此貴重的東西,周王自然不敢怠慢,收下茅草,並封楚國為“子爵”。可是這楚國本身是蠻夷出身,不知道天高地厚,一方面對貢苞茅不上心,時斷時續,畢竟苞茅只是騙封的敲門磚。另一方面他們嫌周王給的封號太低,不如自己乾脆自稱“王”,這楚王幼稚得像沒有當上少先隊員的娃娃,哭著讓媽媽買個紅領巾帶上一樣,但國君名號不是兒戲,這叫“僭王號”,是滅門大罪。於是周天子決定“徵楚”。關於這段,歷史上說法不一,在我看來是楚地人民心向楚王,並沒把周天子看得多麼神聖。他們造船用一種膠,船到江心就解體了。周王和大臣全都葬身魚腹。後來,周朝再也沒有閒心情管楚國“僭王號”。——這是西周中期的事。
周天子東遷後,王室威信大跌,在剛剛東遷時,還能按西周留下的規矩來,天子身邊常設兩個宰相之職,規定由“公爵”輪流執政,這有點像現代歐洲的歐盟,每年選出一輪值主席。可是亂象往往是從“壞規矩”開始。鄭國的鄭莊公,就是那個打跑弟弟、囚禁母親併發誓“不到黃泉,勿相見也”的“寤生”,這主出孃胎都不走尋常路,不按套路出牌。不但延期執政,並大權獨攬。周王要求他分權給虢公。鄭莊公不答應。周王就大動干戈,結果周王戰敗威信掃地。當時有限的公爵如燕、魯、晉、鄭等,只有鄭與周王有地緣優勢,鄭的封地離王城較近。
晉文公死時,秦國伐鄭,軍隊經過周王城洛邑,許多士兵只是禮貌性地跳下馬或車,緊接著一躍而上跳上車揚長而去。正常的禮節應該是軍隊透過王城時,所有的將士都得下馬或下車、低著頭步行透過。史書嘲笑秦國軍隊驕兵必敗,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周王在諸侯心目中地位無足輕重。“不知天高地厚”的楚國又上演了一出“問鼎”的把戲。楚莊王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國君,當他志得意滿地帶著部下打獵時,卻跑到洛陽,悄悄地問王孫滿“鼎有多大、多重”這一問起碼暴露這幾個問題①楚國是子爵,根本沒有見過“大國重器”,感到好奇。②楚莊王有野心,問鼎的目的就是想把鼎據為己有。他不知道鼎有什麼魔力和意義。③周王已經徹底被無視,諸侯想幹自己的事時,已經不再顧及周天子的情面。
“王道衰微,禮樂崩壞”時,諸侯互相征伐。許多有遠見的諸侯感到周天子對於天下穩定的重要性。這時齊桓公看到了政治契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得到其他諸侯的擁護。在整個春秋時期200多年間,先後的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後透過本國實力和個人才能當上“霸主”。(春秋五霸有另一版本,這裡不細表)。五位霸主稱霸有兩點需要關注:①這五位霸主的爵位不同,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是公爵,秦穆公是伯爵,楚莊王只是子爵。在春秋以前,爵位就是地位,此時政治地位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還是用實力說話。②五位霸主與諸侯會盟時,齊桓公是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晉文公會盟諸侯時,周天子就親自出動了。此時周天子再也擺不起“天下共主”的架子了。宋襄公會盟諸侯時,被楚國胖揍了一頓。他自己也負傷,即使這樣迂腐,宋襄公仍被稱為霸主,完全是“以德服人”的榜樣。
現代史書把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分界線是公元前476年。這一年“三家分晉”完成最後一道手續,就是韓魏會盟,互尊對方為“王”。要知道歷史上楚國“僭王號”被諸侯記恨上500年,甚至諸侯表面上譴責楚國“苞茅不貢”,骨子裡卻把伐楚的統一戰線定為“僭王號”。所以戰國七雄的國君全都是“王”。這些王當然不是周天子封的,全部是互封、自封、自封后相互承認的流程。撇開周天子,諸侯間稱呼得也很嗨。
到戰國中期,諸侯感到周天子已經沒有存在價值。甚至供奉都不上了。周天子出現經濟困難的局面。周天子的封號已經沒有任何含金量。於是在前256年秦滅六國的過程中順手來個摟草打兔子。滅了周王室。
回覆列表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知道春秋和戰國時期列國的生存狀態是怎樣的。可以用下面兩句話簡單概括:春秋: 次國聽命於大國,大國則爭為霸主戰國: 次國亦無以自立,大國各以存亡相搏在這樣的生存狀態下,春秋和戰國對待周天子的態度也是不同的。春秋時代,周王室雖已不能號令天下,但列國還能跟王室維持個表面君臣的關係,王室有難時,霸主往往能出來“勤王”。“尊王攘夷“是春秋霸主的重要事業。戰國時代,無論大國還是小國,成天想的就是怎麼打仗,早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最後,秦人出兵攻周,周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