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淺夏風裡的香樟樹
-
2 # 水庫公社
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
3 # 純天然36306096
民俗就是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俗話說,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民俗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積澱,傳承了一代又一代人!
-
4 # 右眼的倔強
#丁酉新春#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相對於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
-
5 # 三色海洋
民俗是民間的習俗!包括一些宗教儀式和一些民間活動,是生活的一種過去式的存在,有一些民俗堪稱活化石,是藝術和文化的起源!民俗的演變裡可以窺見歷史的發展的軌跡和祖先的生活方式!
-
6 # 北京民俗
概念上講,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這就是民俗——是生活中最自然而然的狀態,為什麼商戶供財神,不供瘟神?為什麼過年要吃餃子?為什麼做某些事情會有禁忌?為什麼衣服這樣穿,頭髮這樣梳?為什麼婚嫁不能亂來……?
民俗學研究的物件主要是現代社會中的民俗事象。所以今天我們研究者的重要任務,是對它進行實地採集並加以科學整理。在這基礎上,用科學的觀點與方法對它進行客觀的研究。
存在即有道理的,基本上沒有什麼民俗現象是沒有實際意義而存在。比如放風箏,過去是為辟邪免災免病的,現在放風箏沒了這層意思,但是作為娛樂活動而繼續存在。民俗現象的存在,即使已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往往也要以某種變性的作用,服務於一定社會的人們的生活。現在很多人在瞭解民俗、學習過去的傳統文化的時候,往往會過分強調,當下人忘記了什麼什麼,過去這個節該這樣,這個東西該這樣用等等。
人類不能失去民俗,失去民俗,我們的生活會混亂不堪,顛三倒四。但“民俗”也不能被強迫,沒有群眾基礎的行為,一樣立不住腳,時間可以說明一切。
民俗學是包羅永珍的學科,就今日民俗學界公認的範疇,包含8個部分: 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遊藝民俗、民間觀念、民間文學。
-
7 # 民間生活見聞
民俗是指民間傳統民間習俗,有十里不同俗之說法,基本是從周禮就傳下來的習俗,由於沒有系統的文字,都以口口相傳,就變成今天不同習俗活動。
-
8 # 草根漢子4
民俗文化是經過千年沉澱演化而成,不是一朝一夕即興表演成為民俗文化!古人歷經農耕、婚姻嫁娶、生老病死、祭祀活動等規律用文字或口頭傳承記載下來,一直傳承!
如舞獅最初形成漢代,為做達官貴人茶餘飯後一種娛樂!後慢慢傳入民間成為百姓可以參與民俗活動。新春佳節全國各地都有舞獅表演,分南北獅!在廣東每個縣市有舞獅表演活動,獅稱為獅神代表強大、興旺,人們祈福對美好生活嚮往!發展至今已形成一種舞獅文化!每年佛山舉行舞獅比賽,各縣市人們前來觀看,熱鬧非凡,前三名(獅隊)將獲得很高榮譽!
海外華僑過春節或公司開張,都請獅隊拜門,俗稱進門獅,寓意開張大吉、生意興隆、順順利利!中國舞獅文化傳承海外讓世界更了中華民俗,更向往有五千多年文明古國!
民俗活動形成離不開古代人民在現實生活發展中用智慧凝聚而成!如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氣溫上升、春耕開始人們祭拜龍神祈求豐調雨順、五穀豐登、丁財兩旺願望!雖然迷信但也代表了人們一種良好向往!謝!
-
9 # 鄉親鄉畔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農村作為民俗活動發源成長的土壤,民俗活動的內涵與形式和農村生活密不可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信仰、巫術禁忌等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這些民俗教化思想、規範著人們的生活、維繫和調節著人們的各種關係,對社會的進步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馮驥才先生曾經這樣描述過鄉村民俗文化,說它的本質是和諧,它的終極目的從來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還有人與人的和諧(和為貴)。可見民俗對於一個家、一個村子、一個區域、一個民族和諧的重要性。民俗產生於獨特的一方水土,因此,他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藉。失去了民俗,也就失去了這種情感,這也是現在很多人不願回農村的主要原因。
現在的農村問題很多,子不孝、彩禮高、互相攀比、賭博盛行等等,表面看起來是社會進步了,人的意識和見識廣泛了,實際上這都是因為失去了傳統鄉風民俗的制約。現在的春節,很多人都說很無聊,找不到過年的感覺,試問一下:守歲、接財神、貼對聯、拜年、放爆竹、壓歲錢、貼福字、吃餃子、吃年糕這些老習俗還有幾人知道和參與?不祭祖、不拜父母,怎麼讓你體會到中國千百年的傳統孝道?
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快,農村習俗的消亡也在提速。農民是民俗文化傳承的主角,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外出求學、打工,大部分人對於傳統的民俗活動一知半解,沒有新鮮血液的加入,一些民俗表演如賣珠寶、扎肉提香等已頻臨失傳,許多帶有競技的專案也逐年減少。而身懷絕技的老藝人許多都已體弱年邁,或已駕鶴西歸,這些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也就隨著人的消逝而消逝,一旦滅絕就永不再生。
鄉村要振興,文化要緊隨。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在於人,只有農民的文明素質和文化素養提高了,致富技能加強了,具有了“造血”功能,新農村建設才能長足發展,不乏動力。參與農村文化活動的廣大農民群眾,才是新農村文化的主角。同樣,農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於廣大農民群眾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
事實上,民俗文化對鄉村振興可以直接發揮作用。優秀傳統民俗文化能夠促進特色旅遊文化。民俗是最活躍的旅遊資源,民俗涉及旅遊的行、遊、住、食、購、娛的方方面面。發展傳統民俗文化旅遊,不但讓農民在家門口致富,還使得傳統農村成為農民宜業宜居的新家園。
-
10 # 丫丫花聞
很榮幸能回答友友的問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好。1.定義:民俗文化也稱為傳統文化,是民間傳統習俗,是祖祖輩輩們智慧的結晶經過積累沉澱演化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2.民俗文化包括很多方方面面:民間藝術、民間遊藝、民間風俗習慣、勞動生產民俗、生活中民俗、宗教巫術、節日民俗、人生禮儀、婚喪嫁娶等民間風俗習慣。3.每個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比如:壯族人的民俗文化就是對唱山歌。
回覆列表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它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組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範——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