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分四號

    之前對於戰鬥機劃代一直有蘇式和美式之爭,但是近年來,美國感覺自己的劃分標準在輿論上過於吃虧,於是出現了“新五代”劃分方法。 第一代:基本無雷達,靠地面引導戰鬥,裝備第一代渦噴發動機,多為離心式。如米格-19以前的蘇聯戰機,美國的F-84,F-86等。 第二代戰鬥機是50至60年代的主力機型,現已基本退役。其特點是後掠翼佈局,低超音速飛行(1.3~1.5倍音速)。例如美國的F-100和蘇聯的米格19。第三代戰鬥機的研發時間是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其特點是三角翼佈局,速度一般能達到2倍音速。例如美國的F-104、俄國的米格21、法國的“幻影”F.1、瑞典的Saab-37、中國的F-7、F-8等。 第四代戰鬥機是70年代中至80年代中的主力機型。其特點是邊條翼、前緣襟翼和翼身融合佈局,採用電傳操縱系統,裝有高推比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能達到2至2.5倍音速。例如美國的F-15、F-16,米格-29、蘇-27、幻影2000. 第五代戰機是90年代末至2010年各國重點研發的型號。其特點是隱形、超視距、超音速,短距起降,機身的30%至50%採用先進的複合材料。例如美國F-22、俄國T-50、中國殲-20。

  • 2 # 科羅廖夫

    先進殲擊機對於一個國家的國防和國防科技具有重大意義,很多情況下甚至能改變國運和影響戰爭程序。從歷史到現在,每個時代的軍事強國都有一款特別引人矚目的當家戰鬥機。這樣就有了主力戰鬥機劃代問題。

    戰鬥機的劃代,主要是從二戰後的噴氣式戰鬥機為起點。

    美國和中國等國早期採用四代說的戰鬥機劃代。

    第一代是以F-86、米格-15為代表的使用機炮作戰亞音速戰鬥機列,在6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年輕的中國空軍與世界最厲害的美國空軍一較高下,獲得“米格走廊”的制空權,就是憑藉著蘇聯米格-15殲擊機。

    第二代是以F-4鬼怪和米格-21為代表的兩倍音速超音速戰鬥機。

    第三代是以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F-15和蘇-27為代表,具有全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戰能力和2倍音速的戰鬥機。70年代美國以F-16和F-15為代表的第三代戰機服役後,迅速統治了全世界的天空,以色列空軍以這兩款戰機為主力在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中橫掃敘利亞空軍和19個地空導彈陣地,創造了87比零的驚人空戰戰績。蘇聯則在1969年開始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出了“反F-15”(Anti-F-15),主要目標是設計一款要超越美國F-15的重型戰鬥機,在1977年首飛了蘇-27的原型機T-10,從此發展出規模龐大的蘇-27戰鬥機家族。中國作為在繼美俄之後研製了殲10和殲11及其多個改進型的龐大第三代戰鬥機家族,並稱為目前中國空軍的主要作戰力量。第三代戰鬥機影響了包括中國在內三十年來幾乎所有國際政治和軍事對抗。

    第四代是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超機動效能、隱身能力,高度綜合航電系統的戰鬥機。典型的機型為美國的F22戰鬥機。美國F-22隱身戰鬥機在2005年具備作戰能力以後,以區區187架的裝備規模就對中俄等國形成巨大的防空壓力。中國為了提高國防實力、增強空軍戰力,繼美國和俄羅斯以後也啟動了第四代隱身戰機的研製。

    俄羅斯對於戰鬥機的劃代,則採用“五代說”。即將抗美援朝戰場上的F-86和米格-15等亞音速噴氣式機炮戰鬥機列為第一代。將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的F-100和米格-19等裝備早期空空導彈和最大飛行速度超過音速的戰鬥機列為第二代。將米格21和F-4等兩倍音速戰鬥機列為第三代。將F-15和蘇-27等列為第四代,將F-22、T-50和殲-20等戰鬥機劃為第五代戰鬥機。

    近些年,中國和美國對戰鬥機的劃代方式也出現了變化,開始接受俄羅斯五代機的劃分思想。

    目前世界上號稱是第五代戰機的,有美國F22A和F35,俄羅斯T-50,中國殲-20和FC-31。其中俄羅斯T50、美國F35和中國FC-31都滿足不了高標準制空作戰的需要。美軍F35偏重攻擊能力,制空能力比下有餘、比上不足。而俄羅斯的T50根本不能隱身,就像是一架拍扁的蘇-27,五代之名只是奢談。

    只有中國殲20和美國F-22A具備真正的超音速巡航和隱身能力,大容量機內彈艙,擁有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資訊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資訊共享能力、具有徹底壓制三代機的超音速機動能力。

  • 3 # 迷彩派軍事

    一般來說,戰鬥機劃代的基本依據就是兩條,即戰鬥機的戰術指標和技術指標。具體半徑來代替,作戰半徑大致相當於航程的 25%~40%。半徑來代替,作戰半徑大致相當於航程的 25%~40%。第三是發動機和飛機的氣動佈局。這一點嚴格地講,不應該是一條獨立的依據,因為,它實際上是前兩點在飛機設計上的技術保證,但發動機和氣動佈局太重要,幾乎決定了飛機的所有效能,因此,人們習慣上已把它們作為獨立的依據。例如,為了在大攻角下提供足夠的升力,可以採用鴨翼、邊條翼或三翼面等先進的氣動佈局產生升力;或者靠飛機推重比大於 1 的發動機,這樣僅靠發動機的推力克服重力,實現垂直爬升;再如,採用向量噴管發動機,利用發動機的推力代替平尾、垂尾或副翼所起的操縱作用,實現難度更大的機動等等。第四是武器系統的效能,主要是指機炮/航炮或導彈的效能。隨著空空導彈的出現及其技術的成熟,機槍/機炮/航炮迅速退居二線,空戰也演變為遠距離導彈之間的廝殺,甚至是超視距、更遠距離。“預警機+三代機+資料鏈+超視距導彈”已經成為現代空戰的基本模式。

    圖:按傳統西方標準殲-20可被劃分到第四代戰鬥機當中

    在傳統的西方四代劃分方法中,第一代戰鬥機飛行速度在亞音速,升限在 1 萬米以下,作戰半徑 500 公里,開始採用後掠翼,離心式噴氣發動機,以機炮為主,沒有雷達。

    第二代戰鬥機開始具備“雙 2”特徵,即最大平飛速度(不是巡航速度)達到 2 馬赫,升限達到2 萬米,可以進行高空攔截作戰,作戰半徑 1000 公里,開始採用三角翼佈局,發動機已升級為軸流式噴氣發動機,武器系統以導彈為主,開始安裝雷達。但此時的雷達由於反雜波水平不高,主要用於上視,戰鬥機下視和下射能力較弱。

    第三代戰鬥機在第二代戰鬥機所具備的“雙 2”特徵的基礎上,作戰半徑擴充套件至 2000 公里,透過採用邊條翼、全動式鴨翼等先進氣動佈局,機動性更好;此外,這一代戰鬥機的飛機推重比

    第四代戰鬥機則具備 4S 特徵,即超音速巡航(不是最大平飛速度,而是巡航速度)、超高機動性(過失速機動)、垂直/短距起降和隱身能力。從發動機的角度看,其推重比已大於 10,並且採用推力向量噴管。大於 1,可以實現垂直爬升;發動機普遍採用渦輪風扇發動機,推重比大於 8;機載導彈的射程達 100 公里左右,機載雷達的下視能力顯著提高,並且開始裝備資料鏈,擺脫了話音引導模式,並且可以透過資料鏈獲取比較完整的戰場態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燉鍋燉鴨湯吃會上火嗎?